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從小就學習古詩是非常合適的,我就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誦詩詞,一直學習到現在。詩詞雖然不是我的職業,卻是我的終生愛好。

    人們常說“出名要趁早”,同樣的,學習古詩詞也要儘早開始。孩提時代,是人記憶力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背誦詩詞可以事半功倍。我就是小的時候開始背誦《少兒學唐詩》,背完了之後就開始背誦《千家詩》,然後開始背誦《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背完了這些,基本上就有一千首的詩詞儲備了。學習古詩詞,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易而難,經常複習,反覆背誦,這樣就不會忘記了。

    經常學習背誦古詩詞,有利於記憶力的提高。我經常背誦古詩詞,活躍了自己的大腦,使得自己的記憶力超出一般人。直到現在,記憶力還是特別好,背誦詩詞還是很容易。另外,我的數學心算能力也很強,遇到多位數乘法時,根本不用計算器。我想,這都得益於詩詞對大腦的開發。

    詩詞學得好,語文成績就會很好,從小學到高中,我的語文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作文寫的也特別棒,經常引用古詩詞來增加文章的美感與說服力。一個詩書滿腹的人,定然是一個文采斐然,出口成章,文質彬彬的人,詩詞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這是詩詞的最大作用。

    教小孩子背詩詞,一定要有耐心,也許一首簡單的五絕,你教幾十遍,一百多遍,小孩子還是背不會。你千萬不要生氣,也不要罵孩子笨蛋。背不會就繼續教,直到背會了為止。另外教小孩子詩詞,要寬嚴相濟,你太溫柔了孩子則不好好學習;你太兇了,則孩子害怕,產生逆反心理,不利用詩詞的學習。學習詩詞本是快樂的事情,如果一直給孩子帶來痛苦,還不如不學習呢。

    從小學習古詩詞,即使長大了之後用不著,也沒有什麼壞處,“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陶冶了人的情操,給人帶來了心靈的快樂!背誦詩詞的時光總是那麼美妙,小朋友或者大朋友們,趕快來學習詩詞吧!

  • 2 # 文第二

    從小學習古詩非常合適!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為什麼說從小學習古詩很合適?主要基於以下三點:從小在潛意識栽下古詩這種精華藝術的種子;年齡小的孩童,腦子相對空白,學習接收容易;陶冶情操從小開始。

    栽下古詩的種子從小栽下一顆古詩的種子,讓這種中華傳統文化生根發芽,直到長成參天大樹。兒童,無成人的見解和閱歷,但上天是公平的,該時期的孩童如同一張白紙,一片沃土,雖不是黃金寶地,但也可以儘早的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不求甚解,但求好玩兒,有意思。好奇心是最大的驅動力,古詩這座文化寶庫。待其慢慢的探索發現,其中的奧妙與神奇。

    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詩人的筆下,描繪的活潑可愛,在孩童的眼裡,也許就是吸引他們的關鍵!

    孩童腦子相對空白,便於記憶古詩內容孩童的大腦就像一臺照相機,可以不假思索的記錄周圍的一切,即便對他記憶的內容根本不理解,但在成人的反覆教導下,他仍然能夠將許多東西保留在記憶深處。

    南北朝的顏之推就講: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陶冶情操從小開始古詩所表達的情感,豐富多彩,雖然也有鬱郁不得志的個人傾訴,但大多數古詩所傳遞的真善美,所刻畫的情節畫面也是唯美的。有選擇性的,教導孩童相應題材的古詩,也是從小陶冶情操的必備法寶,不容忽視。
  • 3 # 小有一帥罷了

    有多小呢?我們確實是從小學開始學習古詩的,大概二三年級左右,在小一點的孩子會存在不理解古詩內容的問題,所以啟蒙多是用《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讀物,又接近傳統文化,又通俗易懂。至於西方文化,也可以選擇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孩子們也喜歡聽故事。而且這些啟蒙讀物是經過時間檢驗了的,對於一個二年級以前的兒童來說,量也足夠,所以我認為不太必要。

    但仍然是可以學習古詩的,因為這不存在揠苗助長的問題,像《詠鵝》這樣的古詩就很經典,好處在於

    1.會潛移默化的提高文學素養。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背會了這些古詩,當時或許不太明白,可是等他稍微成熟一點,偶然想起,忽然就明白了。

    2.培養興趣,如果孩子從小就找到自己的興趣,哪怕很多,但也便於發展,能增加他的才能。

    3.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真的發展了這方面,能夠自己鑑賞詩歌,甚至作詩,對於傳統文化是一件好事,像京劇這樣的國粹,也只能靠喜愛他的年輕人發揚光大了。

  • 4 # 蒼天鷹隼1

    謝謝文小姐邀請!首先要肯定的是從小就學習古詩是可行的。縱觀古代對孩童的啟蒙教育,無不是學習《三字經》、《百家姓》以及古詩詞開始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對孩子只教授古詩詞顯然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但並不是不可以學習古詩詞,古代詩詞是祖國傳統文化精華,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不光是文學方面絢爛奪目,其中包函很多哲理謀略,從小學習古詩詞既能強化孩子的閱讀識字能力,也能強化擴充套件孩子思維空間,還能學到很多歷史知識。我認為是啟蒙教肓好方法!

    現題小詩《蒙童》作答:

    樹上黃鸝叫暖陽

    學堂稚臉沐書香

    古文今用一身膽

    敢出奇謀戲子房

  • 5 # 梅月竹風

    (一)先講故事。

    一百多年前,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了達爾文的府邸。她向這位科學巨人提了一個問題:

    先生!您是個科學家,在教育孩子方面,能給我一些指教嗎?

    達爾文問:您的孩子多大了?

    這位母親回答:兩歲半。

    達爾文說:夫人,您已經遲了,遲了兩年半。

    朋友!你聽了會不會吃驚?

    那我再告訴你一個華人的故事。

    有位工程師,他還要早。他從找配偶著手。要找一位健康、賢惠、有修養的女子為妻。孩子最好在春天出生,因為春天萬物勃發,生機盎然。孩子出生前還要進行胎教:聽音樂,聽詩歌。出生以後,嬰兒期對他進行引導、刺激,調動嬰兒的眼睛,耳朵,手和腳,促進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家長的疑惑

    有些家長有這樣的疑惑,說是如果提前教孩子認字,學古詩,學數學,當孩子進了小學,孩子會不會覺得自己已經什麼都會了,因此上課不專心,功課反而會差呢?

    有這樣疑惑的家長,肯定不在少數。

    他們不瞭解,學齡前的教育,並不是僅僅為了孩子學會認字,會背一些古詩,會做一些數學題。

    據神經解剖學和生理學專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對人的活動是分割槽管理的。例如,言語區,運動區,聽力區,嗅覺區,視覺區,以及面板、肢體關節區等等,外界刺激越頻繁,越強烈,對於大腦發育速度越快。家長不必擔心,提前教育對孩子會造成不好的效果。

    (三)從小學習古詩是否合適?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曾說過:人的智力結構主要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五大基本能力組成。它們之間各有一定作用,又是互相聯絡,互相制約的。

    觀察能力是智力結構的眼睛,記憶能力是智力結構的儲存器,思維能力是智力結構的中樞,想象能力是智力結構的翅膀,實踐能力是智力結構轉化為物質力量的轉換器。

    孩子從小學習古詩,不光能培養孩子讀和寫的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

    文學藝術是藉助於形象反映生活,運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感情。

    古詩是透過有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感情,讀起來容易上口,也容易記憶。

    當然,家長要當好先生,必須先要當好學生。不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的。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小時候學習古詩,對孩子一輩子都會有益處。大人善於引導孩子,培養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也是很重要的。

  • 6 # 詩詞書院

    應文小姐邀答:

    詩歌是形象的語言,必對應於形象思維。但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慣對應於邏輯思維。所以,理智的我們都成不了詩人。

    物慾橫流,必詩人貶值。例如早上,我們看見一白菜,首先想到的便是其價值和價格。只有詩人才能看到Sunny,大地甚至更多。但當詩人總帶著這種形象思維來面對世俗,必定會成為異類,必定是個瘋子。一但深陷,便會走火入魔,非得以死方可作結。於是,江湖上便有了“詩人之死”的傳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詩人,因為她們還不會用世俗的眼光進行邏輯思維,任何物體都能為她們帶來美好的聯想,而這種形象思維正是詩人所必須具備的。

    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讓孩子保持甚至放大這種能力,例如學習古詩詞,直至把她迫瘋。帶著純粹的思想,去面對世俗的社會,註定是一部悲劇。

    假若我們並不是要將孩子培育成詩人,只是要她不求甚解地背會一些詩詞。那除了可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又有什麼作用呢?

    放過孩子吧,還她們一個快樂的童年。讓她們依自己的興趣而學,那怕她的興趣點經常在變。多帶她們出去玩玩,看看大千世界,這個才是她們將來要面對的。

  • 7 # 小恐龍212754152

    謝邀!本人認為讓孩子們從小學學習古詩文既可行,又很有必要!古詩文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可以讓孩子們由淺至深,由易到難粗略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及對文字的提煉運用,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襲!支援!

  • 8 # 滄海人間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從小就學習古詩是否合適呢?合適!其實,千古以來大家一直在實踐著這種行為,其中很多父母讓孩子學習古詩,從胎兒就開始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們在誦讀詩詞李白的《將進酒》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什麼?是自由,是灑脫;是不羈,是意氣風發!詩詞不能讓我們吃飽、穿暖,但是會給予我們精神上的共鳴、激勵,讓我們在生活的苟且中活得灑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每個父母生育孩子時,都會懷有“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之心,都希望孩子一生過得如意!教育是對孩子最好的投資,大家對孩子的培養一般都是從詩詞的學習開始的;詩詞韻律美,是古典文化的精髓,容易記,還有重要的一點,在少兒時期,是人一生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終南別業》)。讓孩子從小學習詩詞,不僅可以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擴大知識面;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古典文化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一個人一生應該多一些興趣或者愛好,讓孩子擁有對詩詞的感情,擁有對文化學習的興趣;孩子一生就會用詩詞和古典文化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生活,人生就不會那麼寂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讓孩子從小學習詩詞,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還可以培養他們的信心、恆心,並在詩詞的不斷學習中,擁有積極學習的能力,主動面對生活的能力。“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從小讓孩子學習詩詞,詩詞也會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珍惜時光,一起成長;詩詞會引導家長和孩子時刻擁有高上的人格和愛國的情懷。活著為了什麼?為了愛,愛自己,愛所愛的人,愛生活,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國家!附:一些詩詞圖片(來自網路)----
  • 9 # 綺閣書生

    兒童學習古詩,背誦古詩詞以及一些簡單的古文名句,不僅合適,而且必須要學習。俗話說:“少年學的,猶如石上刻的”,少年時候記下的東西,終生受用。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不但有優美的意境,也有流暢的文字和鏗鏘的音韻,朗朗上口,易誦易記。現在的中小學課本都選編了一些優秀的古典詩詞,這是讓年輕一代繼承和發揚祖籍傳統文化的最好的舉措。

    兒童應該從簡短的、淺顯的古詩詞學起,比如駱賓王的《鵝》,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絕句》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當然,也可以邊學邊寫,用詩詞紀錄自己成長的經歷。

    在湖南衛視《漢語橋____世界大學生中文大獎賽》欄目中,一位老華僑作為特邀嘉賓,走上舞臺,含淚說道:“我離開祖國快七十年了,心中一直記得一件事,那就是故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今日我終於回來了,也可以回鄉偶書了”。這就是古詩的力量,隔山隔水不隔中國心!!!

  • 10 # 酌詞習格律

    古詩指什麼?確切地說,古詩是指古人寫的,相對於詞、曲而獨立存在的詩歌體裁,具體應包括古體詩和古代格律詩(按古聲韻系統要求的平仄押韻格律寫成)。

    “學習”指什麼?指讀和寫兩個方面。

    小時的“讀”,主要是積累、陶冶。小時的“寫”主要是抄寫與模仿。古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駱賓王七歲詠鵝,曹植七步成詩,與他們從小對古詩的讀和寫不無關係。古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人呢?

    “讀”包括朗讀與理解。

    古人寫的格律詩,其平仄押韻是按“平水韻”來創作審美的。而今人普通話是按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的四聲聲調系統來作為“平仄”標準。因為“平水韻”中的“入聲字”已分別歸類到現代漢語拼音四聲系統中去了,所以新的聲韻系統與古代聲韻系統在平仄押韻方面會有所衝突。因此,小時讀古詩也應按“平水韻”平仄押韻標準,來朗讀和理解。這,是小時對古詩的閱讀啟蒙階段應該注意的。例如杜甫《絕句》最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其中的“泊”字按古聲韻平仄標準應讀作“pò”,而不應讀作“bó”,否則就會與上句中同一位置的“含”字平仄當相反卻相同而被詩家視為“出律”。

    誠然,兒時的啟蒙閱讀以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陶冶情操為主,積累到一定年齡,稍加點撥,自然明白應這樣讀而不那樣讀的原因了。在積累基礎上,明白並學會模仿和調整平仄,熟能生巧,寫格律詩就不覺得吃力了。總之古人格律詩的“粘對”,是由小時的積累模仿逐步理解提高的過程,您覺得呢?歡迎在認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相互探討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star.Alan時隔三個賽季重回打野位,曹操藍領打野夢迴2017,這會成為他們的新戰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