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待162471053
-
2 # a夢美兒
“刀筆”是古時書寫簡牘的工具,筆用來記事,刀用來削誤。因為簡牘殺青,刮削需刀,在竹簡上寫字,有誤時需要用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人常以刀筆相隨,因此刀筆連稱。辦理文書,管理案牘的書吏也離不開刀筆,用筆和刀是書吏的專長,所以被稱作“刀筆吏”。
訟師,是幫人辦理訴訟事務的人,古時是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寫狀紙為業的人,因為他們這樣的人,離不開文字抄寫,由於精於刀筆,代書訟師也可以稱為刀筆吏了。
刀筆吏只是須精通文筆,刀寫等,文字功力,並非都是練武之人。
-
3 # 恬然滋味
“刀筆吏”歷史久遠。在紙大規模使用之前,之後也可能有,文人們書寫時,都是一手筆一手刀,寫錯了就削去。彼刀相當於現在的橡皮擦。於是,對當時的文職官員就稱為“刀筆吏”。後來不需要在竹簡上寫。“刀筆吏”還在。但意義有了變遷。民間化了。特指訟師幕僚。訟師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吧。“刀筆吏”還包含有幕僚。這些人基本是不練舞不摸刀子,但這些人文筆犀利,運筆如刀,用筆勝刀,殺人活人動動手指的事。比如有名的“屢敗屢戰”與“屢戰屢敗”。天壤之別。
-
4 # 新哥另眼看世界
這個問題最早就要追溯到青銅器時代了,當時有一種器物叫“削”,就是古代用來書寫的刀,即“削刀”,這就與刀有關係了,因為在龜甲或青銅器上刻字就得用那種“削”才行。接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古人書寫記事開始換成了簡牘,所謂簡牘,就是指竹簡和木片,是未編成冊之稱,在竹簡和木片(牘)上書寫過程中避免不了有錯訛之處,一旦發現有錯和謬誤時,隨即用刀颳去,再以筆改之,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發現簡牘上的錯誤隨時修改之,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了“刀筆吏”,這和練武人沒有半毛錢關係。
把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那是自宋元以後的事了,這種稱謂顧名思義就是說這種人深諳法律法規,加上文筆犀利,又用筆如刀,故以“刀筆吏”稱之。
舉個例子說,《水滸傳》中,宋江宋公明就是一典型的刀筆小吏,常幫人打官司,“及時雨”的稱謂,也有此種原因。還有就是武松獅子樓鬥殺西門慶,又殺嫂為其兄武大報仇吃上了人命官司,要不是縣官念他是個義烈好漢叫刀筆小吏改了招狀,武松豈會是隻被髮配孟州了事,不被砍了腦袋才怪呢。還有很多很多,當然,這倒不是說把訟師稱作“刀筆吏”是宋代出現的,那是《水滸傳》成書是明朝,明朝人寫的書自然是蒙元以後的稱謂了。
總之,“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堂審,可以往往使許多大小案件乾坤陡轉,亦或無中生有,亦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水滸傳》上描寫的如此,還有明清時候的許多大小案件亦如此。
“但有銛鋒無寸鐵,以之殺人不見血,此何物哉?筆與舌!”這種刀筆小吏要是昧起良心來,苦主可有得冤枉官司吃了。
-
5 # 壹玖柒零89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星爺的演的經典之作《算死草》,電影裡有個叫宋文傑的舉人,就是個訴訟師。
在古代,一般訴訟師就被稱為刀筆吏,相當於現在檢察院的書記員一職。
說起“刀筆吏”可以說是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果更詳細一點的話就是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我們知道古人不像今天我們一樣用草紙來記載相關事情,而是用簡牘。如果在用簡牘,如有書寫錯誤,就要用刀削刮掉。所以在古代時的讀書人及政客,經常就會隨身帶著刀和筆,便於隨時修改錯誤。
因為是刀和筆並用,所以歷代的文職官員就被稱作“刀筆吏”。到宋元之後,百姓將專門給人寫狀紙的訟師幕僚叫作“刀筆吏”。這個時候的“刀筆吏”,是指深諳法律之規則的訴訟師,其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像在古代很多案件在“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下,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至於,“刀筆吏”是不是習武之人。這個不好說,應該也有少部分人會習武;只能說大部分的“刀筆吏”都是讀書人,習武之人甚少!
-
6 # 不惑425
發展到後來, “刀筆”逐漸指代官府中專門寫案牘公文的吏員,便有“刀筆吏”之稱。刀筆吏 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中國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刀筆先生”指那些專替他人寫狀子等其他文書的文人。在看到的電視劇中可以看到被稱為師爺、幕僚、訟師。明朝末年各流黨有人專寫攻奸隱私文章,言偽而辯,尖酸刻薄,殘忍刻毒,為此刀筆先生被人所疾視。直到清朝末期,出現了大量代人訴訟寫狀詞的訟師,他們繼承了“刀筆吏”苛察老辣的傳統風格,或據律引例拋磚引玉,或上下勾結,顛倒黑白。金口玉律既可以救人,亦可殺人。其筆鋒銳利似一把雙面刀,為此世人稱其為“刀筆”。所以在明初清末“刀筆”專指訴訟之文。而刀筆吏就指這些以刀筆為生之人,他們並不會武功。
在古代,打官司先要向官衙呈遞訴狀,陳述案情。由於當事人大多是普通平民文盲較多,無法用文字來表述案情,於是社會上一些 人做起專門為他人代寫訴狀及其他文書的訟師。但他們大多是為以包攬詞訟來謀得私利。清末法律對訟師行為禁止最為嚴重,號稱鐵嘴銅牙的紀曉嵐年輕時曾經從事過這一職業。但是由於封建綱紀的廢除和西方文化的滲透,導致代人寫狀詞的訟師大量出現,達到了中國訟師史 的顛峰時期,同時也是從古代訟師到近代律師的轉變過渡期。清末的訟師,有很多出奇制勝之人,其所作訟詞亦為妙文,句斟字酌,筆鋒 銳利,專門咬文嚼字,一兩個字便可定論或翻案,隨意使人定罪或開脫罪名。有時候只一字之差結果便大不相同。一字一筆足以顛倒黑白,生殺大權定在一字之間。
-
7 # 下午歷史茶
"刀筆吏"的說法,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竹片子寫字時,如果寫錯了,就要用刀來削,所以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由於是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
訟師,指幫人辦理訴訟事務的人,舊時以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寫狀紙為職業的人。從宋元后,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因此,刀筆吏既指掌文案的官吏,也可指訟師。
刀筆吏,後來逐漸引申為他們深諳法律的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刀筆吏的刀筆之功不僅在於其文筆之犀利,更是在於其對於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筆用詞實有過人之處"刀筆吏"的此種作用在相互傾軋的清代官場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後來刀筆吏主要業務是代寫書狀,這些書狀包括遺囑、各種契約、呈狀以及工商行政方面的申請,更多的是謀寫訴狀。他們在訴訟官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刀筆吏也是對文職官員和訟師的形象稱謂,形客他們文筆犀利,用筆如刀。所以,他們並非練舞之人。
-
8 # 老蛇正宗
我老家鄰村有個訟師,說是輸的官司,經他寫訴訟狀,能變贏。小時候見他戴副圓孔眼鏡,蓄山羊鬍,大人們說,見他要叫師資仙,(名字吳師資,仙,是師?是智者?是老師?我們也不知道其中的含意)。見到他叫一聲,”師資仙爺爺“,他會微微一笑點一小頭。他就是專寫訴訟狀的訟師,相當於現在的律師,這些訟師與官府亢瀐一氣,操縱官司的輸嬴而賺昧心銀。
下面我講一個古代,當地宗族間爭一風水地的訴訟故事,讓大家加深對”刀筆吏“的理解。
本市西北向有個村,大戶人家在一山上葬了一祖墳,是風水地。另外一族見之眼紅,暗暗地將墳前的開闊地買下,並造一寺廟。雙方訴訟衙門,縣老爺接狀紙,正要判墳贏,寺輸。因墳葬在前,寺廟建設在後。後建者擋在墳前屬無理取鬧,破壞別人風水。
寺方得知訊息,馬上送銀打點,上下活動。開庭審理那天,原、被告雙方到場,縣官問道:”是寺前乎?墳後乎“?原、被告雙方一致說:”寺在前,墳在後“。問畢。退堂宣佈:”寺廟建設在前,墳墓葬事在後,墳墓應拆除“。那筆刀吏(師爺)已記錄在案,官司逆轉,後建寺的族贏了官司,把建墳方氣得吐血。遂暗中使壞,請黑道一把火,將寺廟燒得乾乾淨淨。目前墳墓、寺廟均不在了,只留下一片遺蹟。
-
9 # 日常辦公
古代有一種武器叫做判官筆,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才會誤解刀筆吏是練武的人嗎?刀筆吏可不是又耍到又耍筆的人哦。
刀筆吏不是中國特產全世界各種文明,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類似於刀筆吏的這類人了。古時候還沒有發明造紙,文字啊符號啊都記錄在其他的載體上,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是記錄在泥板上,古代中國一開始是記錄在動物的骨頭上,後來是記錄在竹片上。
是人總會犯錯的啊,譬如寫錯字,那個時候有沒有塗改液,於是乎,記錄員們就用刀刮掉,再重新寫,作為記錄員,刀和筆都是必備工具,久而久之,就被稱之為刀筆吏了。
訟師就是古代替人打官司的人這些人精通當朝法律,寫的一手好的文案,尤其是在唐朝之後,國家對於法制的完善,民間之間的糾紛有了非常完善的處理流程,往往精通律令的就能扭轉案情乾坤,訟師行業大為發展,到了宋元時期,民間已經形成打官司找訟師的習慣了,原因有二,一是民間官司必須有訴訟狀,可是普通百姓基本上大字不識,古代讀得起書的至少是地主鄉紳階級,二是不找訟師,官司基本輸。
行業的不正當競爭,導致名聲敗壞隨著從業人員越來越多,很多訟師就開始動歪腦筋,訟狀寫的越來越誇張,死的寫成活的,全靠一張筆,文字像刀子一樣刮心無情,人們就日益將訟師稱之為刀筆吏了。
-
10 # 胡來說史
看到題主的這個題目,我的腦海裡面就一直浮現出來《于成龍》裡面的場景:於大人一遇到難事心情不暢快的時候,周瑞和與柳晉陽一旦說一些不著調的話,就會被於大人罵“你這個刀筆小吏懂個啥?”。
為什麼書吏被稱為“刀筆小吏”刀筆吏是因為古代沒有紙的情況下,吏員們主要將事件用筆記錄在竹片上面,需要修改的時候就用刀片將它刮掉重新書寫,所以衙門的書吏一般被稱為“刀筆小吏”。
普及一下官和吏的區別。官一般是指朝廷的政府官員,是需要經過科舉考試考核透過之後在吏部登記造冊的國家公務員;吏一般指的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不需要透過科舉考試但是需要經過官員的選拔後才能上任,類似於今天政府部門的臨時工作人員。官和吏雖然有莫大的區別卻又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們把國家比作是一棟房子,那麼官相當於橫樑和立柱,吏就是這棟房子的瓦礫。
秦統一中國之後,對於官吏制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各郡縣的官員由之前的本地選拔改成了皇帝直接任命,而這部分官員基本上都是從外地調任的,這就減少了本地官和本地吏互相勾結的可能性,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機器的安全。秦末期,蕭何是本地官,劉邦是本地吏,結果上演了異常轟轟烈烈的革命大戲。
現在來說說訟師的問題訟師在古代指的是為打官司的人出主意或者寫狀紙的人,而他的身份是不被官府所認可的,他們的活動大部分也是非公開的,另外古代訟師和現代的律師還不一樣,訟師是不能夠出庭代訟的,最多隻能在背後搞點小動作。所以我個人以為題主所指應該是府衙裡面的“師爺”。
師爺一般指的是官員私人出錢聘請的助力,以官員的名義處理財政稅收、行政審判等工作。比如郭德綱以前的電視劇《郭縣令軼事》,裡面于謙飾演的於師爺就是這樣的角色,他的工資是由郭縣令發放的,和朝廷官府是沒有關係的。明清時代的師爺,又以浙江紹興一代出的人最多,因此有“無紹不成衙”的說法。
紹興素來是文化之邦,人文薈萃而進仕有限,但是紹興面積狹小人口稠密,對於讀書人來說到府衙裡面做一個幕賓也是不錯的選擇;紹興人處世精明,治事審慎,工於心計,善於辭令,尤適於做師爺;紹興人家族觀念重,同鄉情誼濃,外出做官為幕者,幾乎都是同鄉之間互相舉薦,因此“紹興師爺”是一個相當大的團體。
回覆列表
古代訟師叫做“刀筆吏”應該與現代的法庭裡的書記員職稱,法官開庭時法庭庭長要求被告,原告陳述案情過時,書記員用筆記錄案情經過,古代刀筆吏(書記員)不一定是練武人,罡古代人稱做文官,帶刀和筆,把寫在竹簡(片)錯誤字削去重新寫過竹簡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