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字畫娛樂圈
-
2 # 景行書苑
大家好,我是景堂書法。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我覺得出現多樣化的風格,是個非常好的現象。題目提到的”寫楷書,筆畫如刀切割”好像在當今書壇擅長魏碑的書法家作品中經常發現。先不考慮是不是功底,作為一種有些新穎的書法藝術語言,他還是給當今書壇帶來了一些新鮮的血液。我們常說“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應該要鼓勵書法家創新。評價創新好壞的依據主要看是不是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我覺得研究一下這個更值得探索。
伴隨著清代大量魏碑刻石的面世,加上康有為等人的大力推崇,魏碑書體已經有突破楷書自成一個體系的趨勢,當代習楷之人無不以上溯魏晉為能事,這無可厚非。而隨著對碑刻的不斷熟悉,使得碑刻中的刀痕、斑駁等因素慢慢轉變成一種藝術美為人們所欣賞稱道,也就是金石意味,或者稱作金石氣(個人理解,不喜勿怪)。“筆畫如刀切割”也被越來越多的書家模仿,甚至當成學習楷書的功夫深厚的表現。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功夫的表現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我不反對用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也很喜歡這類書法家的類似作品,作為一種書法表現的存在,自有其積極意義,但我也不想一味的吹捧和奉承。這些類似刀痕的線條並不是書法線條的本來面目,沒有書寫性,也有些不自然的做作。中國書法藝術的主流審美體系來自對書聖王羲之的繼承與發揚,看看黃庭經,樂毅論,楷書的功底在哪裡,不言而喻。那麼,對於魏碑的學習,我還是更傾向“從刀法中尋找筆法”的做法,體現筆畫線條的書寫性。
也是隻是我的一家之言,只為學習交流,沒有針對任何書法家的意思,請勿對號入座。
我希望書法學習中有更多的思想碰撞,讓書法藝術在爭論中不斷髮展,盼望大家提出不同意見。
-
3 # 文鼎胡寶岐
樓上朋友談了很多,我都贊成。但寫楷書,筆畫如刀切割是否功底,我不敢苟同。古人對筆畫的認識有屋漏痕等等,如刀切割還真不懂,即是學習魏碑的書家,開始學習會追求刀刻味的,但到一定時期,一定會透過刀鋒,尋找刀刻以前的書寫性的,否則,情感難以注入。個人淺見,供參考,謝謝邀請。
-
4 # 老路書法
這個問題問的好,問得深刻。
我遍觀楷書四大家和當代的的所有的著名的書法家。能把筆畫寫成刀割斧劈的書法家少之甚少。獨有唐代的柳公權能夠達到這種高度。
對於柳公權的書法作品,我深有體會因為我臨習柳體楷書十多年。我最開始接觸的是歐體。寫了一段時間歐體以後才轉入到柳體的臨寫中。我最開始為了追求這個刀割斧劈的那個藝術效果,手腕子痠痛了有十多天之久。柳體的橫畫和豎畫在那方面表現特別明顯。
所以說,自柳公權之後,學習柳體的書法家特別少,因為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計。因為柳體字骨力十足,所以歷史上才有了顏筋柳骨的這個說法。
這是咱們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的作品。看看他的作品的橫還有豎,幾乎都是圓筆。
這是大書法家趙孟頫的作品,也沒有刀砍斧劈的藝術效果。
這是宋朝大書法家蘇軾的楷書作品。看看他的橫是怎麼寫的?
這是歐陽詢《九成宮》作品,也沒有柳體的所說的刀砍斧劈的藝術效果。
柳體自柳公權以後,很少出現書法大家。不是因為沒有人學,都是因為半途而廢。
學柳體楷書,難啊!刀砍斧劈的藝術效果不好寫。
-
5 # 風華書法
你好,我是學書帝
所謂書法的功底,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來說,那就是筆法、結體、章法。
一幅作品,筆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
1、筆法:中鋒、側鋒、提按、衂挫、輕重、疾澀、逆順等。
2、結體:疏密、鬆緊、避就、覆載、向背、欹正等。
3、章法:縱排、橫列、連貫、錯落、均勻、虛、實、疏朗、茂密。
一副作品的成功,到底是誰在起作用,其實都很重要。在初學階段,筆法是最關鍵的,因為這個時候是打基礎,還不到創作的階段,筆法就是最核心的。當然筆法也是書法入門的關鍵,很多人寫了一輩子,筆法都是錯誤的,沒有入門。筆法解決後結構相對比較容易,最難得也是除了練習以外,悟性佔非常大的因素,那就是章法。有的人單個字看不好,但人家放一起就很漂亮。有的人單個字很不錯,創作就是看起來彆扭,那就是章法不行。
題主關於刀切一樣的筆畫,這歸於筆法的範疇。同時也是書法風格的問題,有的人書風剛硬,勝在骨力,比如柳公權,有的秀麗,比如趙孟頫。但書法的功力不在於風格,而在於筆法、結構、章法的水平,以及筆墨紙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生髮,其實很複雜。
今天說的其實比題主問的多,但我認為有必要說清楚,因為功力這個詞實在太籠統,而簡單的說有沒有功力又有失嚴謹,所以羅裡吧嗦一堆,請見諒。
-
6 # 書法大樹
楷書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每一筆都是獨立的,不會拖泥帶水,但是每一筆不是孤立的,互相照應,整體效果就是乾淨利索,稜角有如刀切一般。
-
7 # 不二齋
問題,書法的筆畫如刀切割是功底嗎?
這個倒不一定,書法的功底並不是非要寫的像刀切割一樣,書法的功底來自於對於用筆的熟練的掌握,和對於書法結構規律的熟練的運用。不能但從一點,就認為有沒有功力。
事實上,這種刀刻一般的起筆並不好,還是一種習氣。好的起收筆都是很自然的,任何藝術都一樣,要自然。
不要單純的去追求刀刻的效果,毛筆是毛筆,刀是刀,可以用刀在石頭上代替毛筆,不要用毛筆在紙上代替刀。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就是這個道理。
最近出土的,魏晉時期的書寫而沒有刻的墓誌上就能看出來,它們的起筆並不是很方,反而自然。我們現在把魏碑寫的太方,是一種誤區。
古代的刻字的工匠一般都不識字,而在石頭上刻方筆要比圓筆好刻的多,所以魏碑多方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最好的起筆是方中帶圓,圓中帶方,方圓結合,自然用筆。
你覺得呢?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只是一種用筆技巧而已,例如,刻意用筆法表現刀法,以示老辣,有金石味,並不是什麼書法功底! 恐怕是寫的很生硬吧?
非要得說這是功底的話,可從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如刀切割”的痕跡,應該是指筆畫的邊緣形制與質感,感官效果特別的齊整、鋒利。這個好辦,做個小實驗就明白了。寫一個畫,用剪刀沿著邊緣剪下來,再仔細看。或者,嫌麻煩,用中性筆雙勾一個也行。這說明,原來用筆寫的那個,叫書丹,剪下的就算是刀刻的了,對比一下,用筆寫的,與切割後不一樣了,多了一道工序一一工藝製作。
其次,“如刀切割”的痕跡,與筆法、紙法、墨法三要素,相互搭配是否合理有直接關係。只需做一個實驗就知道了。比如,同是一個字,先用側鋒、熟宣、濃墨寫一遍,然後,再用中鋒、生宣、淡墨寫一個遍,將兩次寫的效果進行對比,明顯有天壤之別。出現這個情況,主要原因是,取決於是否利用了“屋漏痕”。如圖:
如果說,“筆畫如刀切割”似的顯得有功底,那以後宣紙廠省事兒了,出大白紙就可以了,咋寫都生硬……
-
9 # 剖析與建構
如何回答呢,我的書友?
筆畫如切如割般鋒芒畢露,這也是一種功底,此功底多麼狹隘啊!
我們群裡之前有一位小夥子,寫柳體還不錯,他的筆畫就是稜角分明,用筆乾淨利落,有幾次發他書寫的短影片,讓大夥給指導指導。
他寫字挺簡單:
第一,入筆時,順勢下切,再利用毛筆的彈性,調鋒,行筆。
第二,收筆時,毛筆行至筆畫末端,提筆出肩,回鋒做稜角形。
第三,由於強調點畫的錐角,只能擺出字的造型,而每一個點畫擺在哪裡,完全是憑記憶,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書寫性。當然,字說好聽,是碑板的感覺,說不好聽呢,就顯得有點呆了!
基本上他是這麼寫的,我想,文字首先得有書寫性吧!
即便是書法到了當今社會,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它是怎麼來的。就像篆書一樣,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華人的元素,是我們的符號。
我們和篆書,應該有這樣一種感情。
群裡的書友看了影片,說這樣寫柳體,恐怕不合適,結果,他大動肝火,鬧的不歡而散,自己也退出群。
言歸正傳!
這個問題,就小了看,是屬於氣象萬千筆法中的一員,會用這種筆法,也的確是一種功底。
可是,往整個書法層面來講,便小年不知大年了!
配圖為一位書友臨的經體!
書法離了書寫性,便淪為索然無味下品!
-
10 # 創新炎黃
《刀砍斧削,只是一種意造粗獷的書寫風格》
書法,不論是實用書法還是藝術書法,都有其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兩面性。當實用書法有其藝術性一面,藝術書法也有其實用性一面,只是各側重點不一樣而矣。
一、“歐楷刀砍斧削"風格也許只是一種臆造;書法的實用性注重的是文字書寫的規範性與速效性。而書法的藝術性則在於造就文字書寫的可觀賞性,即美觀性。作為當年的第一書法大師歐陽詢他不會只注重的他的個人偏執不考慮流暢婉約曲讓之美。
圖:如果能看到歐陽詢的楷書手跡就看得出歐陽詢筆畫的真實風格
二、追求筆畫的“鐵畫銀鉤"只會失去"顧盼"帶來的和諧氣氛;分析中國文化造字歷程經歷,甲骨文金鼎文再到方正平直的楷書,最後發展出速寫的行書與草書。整個歷程經過了一個從複雜到簡潔的過程。歷史總是過去,書法也得迎接現實
圖:當年田英章先生青年時書寫風格多繼承金刻文字風格,而到後期作品,風格已多樣,筆法結構已呈現圓潤流暢特色
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簡單向複雜演化。文字發展卻是從複雜向簡單發展。走出了兩種相反的道路。想起來都是一個奇怪的技術文化現象。
最初的飛機汽車做得粗獷豪野,機體線條處處體現的"刀砍斧削“的粗放加工;而現代飛機哪一處不顯示了流線型的流暢!
科學技術是最注重實用性的人類文化。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今天科技產品已發展到必須關注到"觀賞性"的時代。
書法藝術審美總跟隨人類文明進步而變化。書法直筆方畫是一種風格,一種剛直不阿的功夫。圓潤曲就同樣是一種大方寬厚的胸懷。
回覆列表
曾幾何時,有個大哥在電視上講書法,一天講一集,講了幾年,說寫字尤其是楷書,筆畫線條要如刀,才是最厲害的功底。
於是天下初學者提起該“大師”無不五體投地,說:“那個大師功底太厲害太厲害了”我問到:“他哪裡厲害啊?”初學者說“大師的字橫平豎直,和語文課本上一樣工工整整,最牛是線條如刀切割!”
看趙本山小品《賣柺》,把人忽悠瘸了,只是當笑話,沒想到現實中這“大師”把橫平豎直的印刷體忽悠成書法、把線條如刀切割忽悠成深不可測的書法功底 居然有百萬人深信不疑。
他比趙本山厲害多了。
我們平時見到的古人楷書字帖,多是石匠、瓦工刻出來的,線本來就是刀刻,因此死板、沒有墨韻情趣。。。不是書法家原作的本來面目。
所以了學碑不如學貼。
下面我發幾幅古代大書法家的手寫墨跡,看看古人的線條到底是不是如刀切割的,看看某大師是不是忽悠外行的。
這是亞聖顏真卿的手寫墨跡。這是大書法家米芾的墨跡。
這是董其昌墨跡。
這是趙孟頫墨跡。
把磨磨唧唧的切割說成深不可測的功底。真的不要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