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20809458929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佔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誌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在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基礎上,黃侃先生進一步發展了學科觀念。黃先生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 訓詁者,即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的界說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研究物件,即“解釋語言”,而且沒有“時地之限域”,這較之於古人的訓釋古語顯然是擴大了範圍;第二是理論和方法,即“法式”和“義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

    黃侃的訓詁學界說問世後,有關訓詁學的觀念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後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想對你的前女友(前男友)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