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無筆
想必朋友們對於周培公的印象多來自於電視劇《康熙王朝》,年輕的康熙皇帝在執意撤藩之後,不慎激起千層浪,山河動搖,吳三桂在雲南宣佈反清復明,和廣東福建的耿精忠尚可喜一起起兵,由於朝廷準備不足,三藩蓄謀已久,準備充足,所以沒多久清朝半壁江山盡失,吳三桂打到了湖北。
這時候朝廷亂作一團,主張和談的官員佔多數,其中包括康熙的肱骨大臣,禍不單行,此時原本應是援兵的察哈爾王造反了,康熙一度打算遷都盛京,甚至退位。
此時周培公挺身而出,為康熙皇帝出謀劃策,並且得到應允。沒多久,周培公和圖海打敗察哈爾王,並且率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而吳三桂等人畢竟是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國家,後勁不足,所以鋒芒盡失,一時間二者處於相持階段。
但是,拖得越久對吳三桂等人越是不利,朝廷緩過勁來就能夠步步緊逼,穩紮穩打,而吳三桂年邁,撐不了多久了。此時決定局勢的只有陝甘總督王輔臣了,歷史上確實是周培公勸降王輔臣,給了朝廷必勝的基礎,也因此留名後世,吳三桂窮途末路,只有草草稱帝,鼓舞士氣做最後一搏了,最終失敗。
周培公,別名周昌,湖北荊門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名將謀士歷來的結局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雖然周培公結局免了一死,卻難逃淒涼。清朝,畢竟最高統治者是滿人,朝廷上有實權的也多是滿人,一個漢人能夠有如此大的功勞,是他們所不能夠忍受的。
康熙皇帝在封建王朝時代雖然是值得稱道的皇帝,但是皇帝也是有掣肘和顧忌的,清朝前期,康熙只能以滿人貴族為重,犧牲一個有功的漢臣穩住滿人貴族,對康熙來說是值得的。
所以,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最終也只能終老盛京,未能在朝堂之上,遠離政治中心的爭鬥,也未免是壞事。
-
3 # 中孚鑑
周培公是清朝時期之人。周培公幼年時父親去世,後來他的母親也離開人世,由此周培公開始無依無靠。雖然周培公那時落魄,不過後來還是得以進京為官,並和頗受康熙皇帝的器重。
康熙時期,三藩的實力嚴重威脅到清朝的統治地位,康熙皇帝為了消除威脅,於是決定削藩,而同時吳三桂也發動了三潘之亂。之後吳三桂又讓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
當時王輔臣頗有實力,同時他又是一個能征善戰之人,在三藩之亂時,王輔臣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當時因為王輔臣的實力和能力,所以他就不把清軍放在眼裡,同樣清軍也對王輔臣頗為顧忌。因此康熙皇帝封圖海為大將軍,統領大軍。
圖海到平涼後,清軍士氣大增,很多將領都請戰,而周培公看清當時局勢,認為王輔臣的反叛是迫不得已,如在許以高官厚祿,然後派人前去招降王輔臣,王輔臣也會歸順朝廷的。後周培公奉命去招撫王輔臣,並帶著康熙皇帝的赦詔,最終王輔臣歸順清朝。
王輔臣的歸降,消除了清朝一個很大的威脅,同時也大大減弱了吳三桂的實力,為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朝廷也因此論功行賞,此次康熙皇帝不僅封賞了周培公本人,而且還封周培公的母親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周培公的父親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後周培公去任上做官,因為和那裡的官員意見不和,所以他後來就辭官而去。不過最後康熙皇帝又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並且他也是在那裡去世。
那康熙皇帝為什麼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並且他又終老盛京呢?
其實,周培公為盛京提督,也並非單純的是發配周培公。這也是他自己所提的意見而被採納。
於是周培公就寫了平亂的策略送到京城給康熙皇帝看,康熙皇帝看後,就採用周培公的策略,於是就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就在那裡駐守,而周培公最後也在盛京去世了。
而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雖然立了很多的功勞,但是周培公終究是漢臣,清朝是滿人的政權,那時清朝滿人對漢人頗為猜忌和壓制,周培公立功後,所以他的地位和權利也將有所提高,從而招來滿臣的不滿,康熙皇帝為了平衡利益和衝突,於是就把周培公調到了盛京為官。
-
4 # 國史春秋
周培公被髮配是影視劇中的橋段,頗有幾分鳥盡弓藏的意味,言外之意漢臣備受排擠,康熙薄情寡義。其實,正史中的周培公還是和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些出入的,原因就是影視作品會將一些現實情節過分的渲染、再加工,給觀眾呈現一種更能投入感情的效果。(周培公劇照)
周培公幼年不幸,父親早亡,孤苦伶仃,幸好人窮志不窮,善於靈活多變的人際關係、周旋於世族權貴之間,後來竟然混跡到了京城為官。
1673年,親政不久的康熙皇帝血氣方剛、志得意滿,再擒拿鰲拜之後,他又想拿裂土分茅的三大藩王開刀。三大藩王坐鎮一方、樹大根深,聽到朝廷政令後都是陽奉陰違,並積極謀劃起兵造反,而且樹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因此一時間,叛軍如潮水般滾滾而來,康熙皇帝驚慌失措,三軍將士也是毫無鬥志。所以康熙皇帝竟然有了退回遼東的打算。
正在康熙騎虎難下的時候,周培公挺身而出,隨撫遠大將軍圖海一起計擒了準備與吳三桂、耿精忠聯手圍毆朝廷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從此,反清同盟被扯開一角,叛軍由形勢上的同盟,轉為各自為政、互相猜忌的一盤散沙。於是,康熙皇帝一鼓作氣、恩威並施,浩浩蕩蕩的反清大軍分崩離析。(周培公劇照)
三藩之亂平定後,周培公因謀略出眾,小有功勳,康熙皇帝任命其為山東登來道。上任不久,周培公就與當地總兵官政見不合,一甩袖子辭官回鄉。賦閒在家時,周培公仍然憂心國事,多年的官場經歷讓他很難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1690年,噶爾丹掀起蒙古作亂,周培公奏請復出,很有國難顯忠臣的節操,康熙皇帝慨然應允,封周培公為盛京提督,為清朝看護後院。可見康熙皇帝對周培公非常的信任,如果周培公倒戈相向,與噶爾丹聯手,滿清的“龍興之地”很可能就不復存在。(周培公劇照)
周培公為清朝戍邊達十年之久,雖然身為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不但兢兢業業、盡忠職守,而且從沒有覬覦之心,因此被髮配盛京一說並不成立,而終老盛京則很好的證明了他對康熙的忠誠。
-
5 # 圈哥2017
康熙探望周培公的時候親自說的理由,當時周培公手握20萬雄兵,朝廷眾多滿族大臣都上奏皇上當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相比於滿族親貴,犧牲一個周培公是完全值得的為何要把周培公發配到盛京呢,因為盛京是大清滿族的老家,放哪裡也有一層意思就是要監視周培公。
-
6 # 追溯歷史傳奇
周培公被髮配盛京是康熙自己下的一步錯棋,康熙在見到周培公臥床不起時,悔不當初,就在周培公去逝的當晚,康熙宣佈停朝一日,為亡靈守夜懺悔。
周培公被髮配盛京的原因有三:
第一:周培公功高蓋主,如脫韁Mustang,雞插鶴翅,朝中謠言四起,恐其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周培公功高的原因是因為其為文官,與圖海一武官,可以說是文武雙全,憑藉一支“野戰軍”燒殺搶奪,先剷除了叛軍察哈爾,後炮轟王輔臣十萬大軍,再平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軍,其功甚偉,不下開國功臣。
三朝元老索額圖及納蘭明珠等人,因妒生恨,看到周培公如此大紅大紫,在朝中四處散播謠言,說周培公和圖海一文一武,雙劍合璧,如果反手矛頭指向大清,勢必勢如破竹,無人能擋。
第二:康熙被朝中謠言矇蔽的雙眼,在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前將將其罷官免職,下放到滿人的老家盛京。其實康熙前期重用周培公,也是相信自己的老師伍次友,重用漢人中有才能的人,而周培公也是伍次友舉薦給自己的人,但是不論康熙還是朝中大臣,對漢人都是心存疑慮的,所以相信康熙罷免周培公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因為他是個漢人,而不是滿人,只怪周培公生錯了朝代。
第三:康熙把周培公貶值盛京也是對周培公的考驗,而周培公卻以死明志,呆在雪國盛京,十一年之久,心中雖有怨言,卻給足了康熙面子,證明了漢人的忠誠與才華。康熙把周培公貶值自己的老家盛京,其實是為了監視周培公的一舉一動,待其“風平浪靜”之後再找機會給他“平反”,可惜周培公獨處雪國十一年之久,嘔心瀝血,為康熙規劃了大清的宏圖之志之後命不久矣,從而證明了康熙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追溯認為:周培公的人生只有短短數年,再細緻的說法恍如一天,如曇花一現,早上就是一個窮書生,中午是個文采武德的朝廷大臣,名滿朝野,而到了下午如做牢獄,受人監視,最終病死在雪國盛京。
要怪只怪他不是個漢人,鶴立雞群的速度太快,太耀眼,為官為人要向姚老師,姚啟聖學習,方能安穩存於世間,立功後自願請辭,歸於田園。
-
7 # 風雪夢不逝
依照《康熙王朝》的說法,周培公就是冤死的。一介寒儒周培公,對大清可謂忠心耿耿。周培公自從被康熙破格提拔後,先是在大清內憂外患下穩定君心,之後帶領一幫家奴平定察哈爾王叛亂,平定陝甘王輔臣,剿滅三藩,周培公可說是居功至偉。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賢臣,竟然因為滿漢大防,被康熙放逐到了盛京。
雖然造化弄人,周培公心中家國天下的情懷並沒有丟失。他窮十年之功,遍覽史料,終成《皇與全圖》。做完這許多大事,周培公也油盡燈枯了。康熙也十分傷感。“告訴晚朝的大臣們,周培公去了,朕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周培公最終得到了一個令人無限唏噓與感慨的結局。
但是話又說回來,歷史果真如此嗎?顯然不是。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歷史上的周培公,忠孝有佳,也得到了康熙之恩遇。
周培公幼年喪父,母親在李自成破城後也殉難而死。從小失去雙親的他,顛沛流離之下,當上了州府小吏。朝中有人好辦事,後來,周培公依附權貴,進京當上了內閣供奉。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爆發。周培公人生的轉折也即將到來。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揮師征討王輔臣叛軍。周培公向圖海獻策,成了圖海的幕僚。其後,周培公隻身一人,進城遊說王輔臣投降。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王輔臣被說動了,他獻城投降了。
不廢一兵一卒,拿下王輔臣,康熙十分興慰,願嘉賞周培公。然而周培公卻不戀權位,只希望皇帝能為母請旌。最終康熙下旨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周培公至孝之舉,令人動容。在圖海的推薦下,康熙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四品官)。
然而,因為與同僚不合,周培公當了三年道臺便辭官了。康熙二十九年,西北烽火燃起,準葛爾噶爾丹叛亂爆發。周培公渴望復起,因而向康熙力陳平叛之策,康熙深為贊同,一一採用。康熙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專一守衛遼東一帶,防止葛爾丹東竄。康熙四十年,周培公逝於任上。
盛京這個地方,如今叫作瀋陽,是滿清的龍興之所,也可以說是滿人的老家。周培公最後的職位是盛京提督,提督官拜正一品,屬於封疆大吏的級別。這種高官,不說妻妾成群吧,衣食無憂那是肯定的,所以嚴格來說,康熙令周培公去擔任盛京提督一職,並不算“發配”,而算恩遇。周培公忠心的訴求得以滿足,康熙也得到一位賢臣鎮守邊關,各有所得,兩全其美的選擇,實際上並沒什麼遺憾,至於《康熙王朝》劇中的皇輿全圖,那是康熙下令編制的,與周培公,並無太大的關係,《康熙王朝》只是藝術創作罷了,當不得真。
-
8 # 小凡老師好
電視劇裡的周培公與歷史上的不一樣,單從電視劇來說,就因為四個字:無賞可賞。
功高蓋主,滿人的天下怎可讓漢人為高?
-
9 # 但貴方
聰明智慧超帝王,常年在帝王身邊是件可怕的事,皇帝只有流放過遠皇帝家鄉養著,就不怕周培公接黨營私培養自已勢力壯大。
-
10 # 隨珠和壁
發配?
不算了。
瀋陽那時候叫盛京,滿族龍興之地。到那裡執掌軍權,既預防沙俄又承擔北京北方防務,控制滿蒙,遠離權利漩渦。
我理解是一種信任。特別是對於有軍功的漢人,在那個年代,康熙是在保護他。
當然,對此人一知半解,僅從小說家言理解,難免與實況有偏差。
小說裡說索明黨爭,兩黨都視其為太子索黨。康熙讓他遠離漩渦,未嘗不是給兒子留人才。
小說裡說他為情所困,一聲嘆息!造化弄人。
回覆列表
請不要被電視劇誤導,《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三藩之後就被康熙扔到了盛京,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的主要功勞是勸降王輔臣,而在三藩平定後,周培公先是被升任山東登萊道,後因與總兵不合,這才辭官回鄉。而在噶爾丹起兵反清後,周培公再次上“平叛”條陳,這才被重新啟用,被任命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後死於任上。
周培公勸降王福臣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三藩之亂爆發,並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意圖使叛亂地區連成一片。康熙看出了吳三桂的意圖,於是派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率陝甘大軍,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叛亂。
而當時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都是同鄉,也曾勸降王福臣,但王福臣依舊舉棋不定,於是兩人便將情況密送周培公。周培公隨即主動請纓,想要去說服王福臣。
圖海聽說後,將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康熙於是召見周培公,認真聽取了他的設想。後加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於是前去勸說王福臣,王福臣果然投降,向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因功受賞,無奈返鄉平定王福臣叛亂,解除了朝廷重大威脅後,朝廷對參戰將官論功行賞。周培公立下大功,自然也在封賞之列,但他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於是奏請康熙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獎。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周培公之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追封其父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
周培公此後在家守孝三年,之後到山東任職,但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和,難以繼續共事,因此僅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了荊門老家。
再度啟用,病逝任上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準格爾部噶爾丹起兵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連忙寫了平叛“條呈”上奏康熙,被康熙帝採納,於是周培公再度被啟用,被任命為了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事務。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卒於任上。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人生軌跡雖然與歷史上大體相似,但卻少了周培公丁憂和山東為官這段歷史,導致被普遍認為周培公是在平叛立功的情況下被貶去的盛京。至於那副《皇輿全覽圖》,也不是周培公所做,而是康熙帝授意傳教士所作,且是在完成了平定噶爾丹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