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十七讀歷史
-
2 # 有趣的小表哥yes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達率領大軍北伐到達河北通州,當時距離元朝國都也就一兩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軍統帥徐達偏偏要在通州什麼事情也不幹,足足停留了七天。當時,明朝北伐軍勢如破竹,抵達通州時,嚇得元順帝不知所措,可是在這七天之中,元順帝緩過神來,在半夜開啟健德門,連夜逃跑了。等到元順帝逃走之後,徐達這才率領大軍姍姍來遲。
第二回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開平是今天內蒙的正藍旗閃電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達的軍隊懶洋洋地來了,大明王朝的軍隊兵臨城下,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這是第二回。
元順帝的逃跑路線是先向西北出居庸關,之後偏離皇帝平時前往上都的路線,向西一直繞到中都(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然後再折向東北方去上都。而明軍情報沒有做好,向東北出古北口,一開始方向就搞錯了,初八日追到興州(今承德市西部)回軍,路上倒是截獲了一大批迴回商人的牲口。追擊部隊回到北平之後向徐達報告,徐達大怒,令傅友德換路追襲,但元順帝已經跑遠了,而明軍也必須先應付背後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不能繼續遠征塞外了。明史學者李新峰認為,《太祖實錄》所說的“偵邏”只是掩飾無功之詞,應該是可信的。
開平王常遇春憤怒了,因為白白丟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勞,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他的動機:“元朝末代皇帝雖然只不過一介夷狄(這是當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是歷史的侷限性),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是合法的統治者,怎麼也要給點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們的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呢?對於這個前任皇帝,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元順帝是個昏君,殺了元順帝,蒙古王爺就少了皇帝的瞎指揮。那些王爺個個能征善戰,徐達明軍肯定會敗。元順帝多活幾年,蒙古王爺就多一份頭疼。這是頭一次。第二次,元兵大潰敗,中原已失。但草原還有蒙古勢力。殺了元順帝,草原會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順帝在中原長大,對草原陌生,還可以繼續穩定禍害蒙古。使草原陷入瞎指揮。元順帝一死,草原就會興旺,而明軍北伐就更困難。瞎指揮的皇帝,是難得的寶貝。一定要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
3 # 蟄龍動山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人(今安徽省鳳陽東北),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諡號武寧,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御製神道碑文。
對於你說的“徐達把元朝皇帝放走”這個問題,其實元順帝(即元惠宗)是被徐達兩次有意放走的。
第一次放走發生在公元1368年7月27日,徐達北伐軍佔領河北通州後,並不加緊腳程趕往元朝大都,卻有意休戰駐軍休息了7天。元順帝似乎看出徐達的意思,於1368年7月28日半夜時分攜妃子、大臣開啟健德門逃跑了。待元順帝逃跑7天后,姍姍來遲的徐達的大軍才佔領大都。
第二次發生在不久之後的開平,即元朝的上都(今內蒙正藍旗閃電河北岸)。徐達的大明軍隊兵臨城下,將開平圍了起來,看樣子應該是甕中捉鱉了,徐達卻故意將包圍圈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徐達的意思,第二次在徐達有意之下逃跑了。
對於你說的“朱元璋竟然一點也不怪罪?”這問題,其實是有兩方面的原因的。
1.據後人考證,對於徐達放走元順帝這事,朱元璋是有和徐達商量過的。商討的大致意思是朱元璋授意徐達不要趕盡殺絕,將元順帝趕到塞外即可。
2.朱元璋放走元順帝是為了其登基後維護皇權的權威。畢竟那時元朝還在時,元順帝還在維護正統的君臣理念,所以待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有人提出不承認元朝統治合法性的時候,朱元璋並沒答應。因為此時的朱元璋身份不一樣了,他需要維護皇權的權威,所以朱元璋不僅承認了元朝的正統性,還為元朝歌頌功德,主動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個人認為,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有可能是朱元璋有自己考慮和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不然就算徐達膽子再大也不敢貿然違抗朱元璋的命令。原因有如下兩點:
一是副將常遇春對於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已是不滿,遂悄悄將此事報告給了朱元璋,但朱元璋並沒有怪罪徐達。由此可見,徐達是得到朱元璋的許可才為之。
二是朱元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才放走元順帝的,畢竟元順帝在當時還是合法的皇帝,朱元璋作為臣民卻推翻了自己的君主統治。不論朱元璋師出何名去推翻元朝統治,都是為世人所不齒,所以對於元順帝是抓不得、殺不得,把他趕跑才是最明智的辦法,才會有後來朱元璋說的:“ 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這種君權神授的說辭。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在朱元璋消滅元朝的過程中至少有兩次可以殺掉元惠帝,但是兩次都將元惠帝放走,而具體實施的人就是徐達。這讓作為徐達助手的常遇春莫名其妙,最終徐達說出理由才使得常遇春如夢方醒。
徐達畫像
第一次是徐達和常遇春攻打通州,1368年徐達帶兵北伐,當大軍到達通州之後,徐達下命令在通州駐軍七天進行整頓,這讓所有的人都感到意外,元惠帝就在前方,一鼓作氣絕對可以將元惠帝抓住,但是徐達帶兵慢悠悠到達大都時,元惠帝早已逃之夭夭,留下一座空城。
第二次是明軍攻打元朝的上都 ,在攻打大都之後,元惠帝逃到了上都,明軍隨後到達,這次又是一次絕對有把握打勝仗的,但是這次徐達又是在圍攻上都的時候,特意留下了一個口子,沒有人把手,元惠帝就從這個豁口中逃走 。
元惠帝畫像
兩次放走元惠帝,按道理來講,朱元璋應該治其重罪,本來兩次可以殺掉元惠帝的大好機會都讓徐達給放棄了,殺掉元惠帝就徹底消滅了後患。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沒有殺徐達,也沒有懲罰他,更沒有批評他,而是表揚了他。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在於:
【一】朱元璋和徐達之間曾就這個問題討論過。在橫掃張士誠、陳友諒後,面對主要推翻的大元,如何對待元朝的皇帝曾經達成過意見,否則朱元璋不會這麼不聲不響的放過徐達。明人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記載朱元璋祭祀歷代帝王時,用手指著元世祖的畫像說:朕今天命人歸,奄有天下,於汝子孫不加殺戮,但驅還北。
【二】放走元惠帝是形勢發展的所需。首先,殺掉元惠帝會徹底激怒蒙古殘餘的貴族勢力,他們還具備一定的勢力,如果聯合起來,勢必會成為威脅大明的統治。
其次,保留元惠帝,可以利用元惠帝的昏庸,一位無能的帶頭人不會帶出什麼好兵,這樣反而有利於明朝。
第三,朱元璋畢竟是農民出身,對皇帝仍然有敬畏之心,同時他的目的是奪得天下,而元順帝似乎很配合朱元璋,《元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元順帝本紀”中就交代了:朱元璋鑑於元順帝棄城而去的合作態度,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所以,元惠帝是在元朝那邊叫的,而在大明這邊叫其元順帝,大概就有此意。
-
5 # 鍾史君
明朝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把元順帝圍困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為元上都),故意放開一個缺口,讓順帝逃走。常遇春很生氣,因為大將軍的做法使自己沒能立下大功。
徐達說:“他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久居帝位,號令天下。如果抓到了,我們的主上該怎麼處置他才好呢?封他為王為侯呢,主上一定不甘心,殺了他出氣呢,又有亂制度綱常。我認為主上兩者都不會,所以我故意放他逃跑便算了。”常遇春仍然不能同意他的看法。
等到回到京師稟報,朱元璋果然沒有怪罪。
馮夢龍批註說,徐達這個方法,省去了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多的麻煩。然而徐達之所以敢放走元朝皇帝,是因為他推測出了朱元璋的心意罷了。如何推測出的呢?是從當初朱元璋遙封元順帝(遙封其實就是指給臣子的封號,超出了自己政權的範圍,元順帝雖未被滅國,但明朝已經封了他王位,安撫造勢的一種手段),赦免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並封他為歸命侯而不殺看出來的。
徐達這是摸透了心思才敢這麼做,沒摸透了的話,放走了首要目標,追究起來,欺君殺頭總是有的。
-
6 # 歷史時燒錄
朱元璋割據一方後的下一個目標自然便是奪取天下,而朱元璋最後制定的奪取天下的總戰略方針則是“先陳友諒,在張士誠,最後北伐元庭,”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將元庭放在最後呢?並不是因為他強,而是因為他太弱,屬於是那種即將崩潰的大廈,不推自倒的型別,因此才將其放在最後。在滅了張士誠後,朱元璋派遣大獎徐達進行北伐,而這個北伐的過程也很是簡單,並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甚至徐達都有兩次活捉元順帝的機會,但是卻都被徐達有意的放走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徐達兩放元順帝一、第一放
1368年,徐達帶領大軍來到了河北通州,此時距離元庭的首都已經很近了,相當於朝發夕至,而此時的元庭早已經沒有力量可以抵擋著住徐達大軍了,但是這時徐達做了一個令所有人不明所以的決定,那就是原地待命,休養生息,這一休息就是七天,顯然這對於徐達的大軍是不需要的。而元順帝則利用這個時間帶著家眷財寶慌忙的跑路了。
二、第二放
不久,不知道是元順帝跑得慢還是捨不得富饒的中原土地,又被徐達大軍圍困在了開平,也就是元庭的上都,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馬上就要活捉元順帝的時候,大將徐達又發出了一個令所有人詫異的命令,那就是明顯的打開了一個缺口,元順帝見此,似乎明白了什麼,馬上就又帶著家眷財寶跑路了,這一跑跑的遠,直接跑到了老家塞外。
徐達為什麼要放走元順帝這件事徐達本人也曾向大將常遇春解釋過,主要原因有二:
一、元順帝死則敵強、活則敵弱
元順帝是一個昏庸的皇帝,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在元朝末期,元順帝幾乎已經失去的絕對的同治地位,再加上元順帝逃回塞外,此時元順帝的話語權降到了冰點,但是無論如何元順帝還是理論上的帝王,有他在其他的王爺就不敢輕舉妄動,至少不可以明目張膽,這樣一來元順帝還可以用來限制敵人的發展。而倘若不在了,蒙古族必定會重新洗牌,還有可能再次誕生出一個偉大的君主,那樣一來明朝的麻煩是不斷的。
二、元順帝仍是天下的正牌君主
元朝雖然氣數已盡,但是元順帝仍然是理論上的天下共主,而此時的朱元璋還仍然屬於是賊,而此時朱元璋抓到了元順帝並且又殺了他,豈不是相當於有人造反殺了皇帝,而自己便成了皇帝。那麼如果朱元璋稱帝后,也有人造反了,並且成功了,殺了朱元璋,不也就是理所當然了嗎,因此事雖然是這個事,但是朱元璋不想卻這樣,至少要讓自己名聲好聽一些,因此放走了元順帝。
朱元璋為何不怪罪徐達徐達兩放元順帝,而朱元璋對此卻毫不怪罪,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以上說了徐達放走元順帝的緣由,而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在徐達大軍出征前,曾經親自找過朱元璋商量此事,問朱元璋道:“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答道:“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由此可見放走元帝,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因此才會有朱元璋絲毫不怪罪徐達一事。
朱元璋是千古一帝,能夠從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到坐上皇位,自然有他的道理,而身處這樣高位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他的因由,所以徐達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看似荒謬,實則是有他的深層的道理的。
-
7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朱元璋明白很難抓住元順帝。
原因很簡單,元順帝是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
他想要逃走,只需要向北逃出長城即可。
元順帝逃走的直線距離很近,根本沒有辦法攔住。
因為明軍不可能繞個大圈先去佔領北方的長城一線,只能從南向北穩紮穩打,不可能攔住元順帝。
退一步說,就算徐達能夠佔領長城一線,但長城的關口太多,元順帝可以任意選擇從山西或者河北等其他關口突圍,當時山西和東北還在元軍的控制下,徐達也是攔不住的。
第二,抓住元順帝要怎麼辦?
抓住元順帝要如何處理?這也是個大問題。
殺掉?
不管怎麼說,元順帝是皇帝,是不能隨便殺的。
留著?
這又是個燙手山芋,恐怕各地元軍都會打著營救元順帝的旗號不斷攻擊明軍。
與其這樣,不如將他放走,反正當時元軍殘餘力量也不強,元順帝嫡系部隊更少,起不了什麼大風大浪。
第三,放走元順帝,可以讓蒙古人自相殘殺。
元順帝時代,蒙古人內部軍閥很多,互相攻殺,元順帝也制止不住。
如果抓住元順帝,蒙古人可能另外立一個皇帝,這個皇帝如果不像他這麼昏庸,說不定又能統一蒙古,繼續成為明軍的大敵。
所以,將草包皇帝放走,大漠上的蒙古人也會維持四分五裂的局面,對明軍是有利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
蒙古之後幾百年陷入內訌中,把元順帝的後代都殺掉了,大漠一片混亂。
放走元順帝,其實是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只是執行而已。
所以朱元璋自然不會責怪徐達。
-
8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是勃勃,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
1、元順帝是一個燙手山芋,殺也不是,留也不是。元順帝畢竟是原來的皇帝,殺了他以後肯定要背上弒君的罪名,會引起各地元軍的瘋狂攻擊,對朱元璋極其不利。留下就更不可能了,留下朱元璋就沒有辦法名正言順的稱帝,所以放走是最好的選擇。
2、元順帝年事已高,根本不需要動手殺他。我查了一下資料,元順帝是生於1320年,徐達攻佔大都是1368年,在古代皇帝48歲就算是高壽了,超過50歲的皇帝屈指可數,加上元順帝倉皇北逃,草原上的物質條件和環境完全沒有中原好,這樣就可以估算到,元順帝活不了幾年了,既然這樣何必要殺呢?
3、讓元順帝去蒙古草原上爭權奪利,削弱蒙古人的實力。元順帝時期,蒙古人相互攻擊,皇帝也不能制止,而且元順帝是一個草包,如果殺死了他,蒙古人一旦擁立一個雄圖大略的皇帝,反而對朱元璋不利。所以,乾脆讓元順帝去把這蒙古草原上這攤汙水,攪得更渾,死傷慘重,朱元璋好從中漁利,豈不是更好?
4、徐達也不一定百分百能抓住元順帝大都這個位置很靠近草原,長城上也全都是缺口,要完全堵住他很難。元順帝可以選擇突圍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抓住了處理起來也很麻煩,所以乾脆,讓他走好了。
回覆列表
因為放走是最好的選擇。朱明王朝要取得合法正統地位,必須承認元朝是中原正統。朱元璋曾說:“惟我華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承認元朝正統原因有二:朱氏王朝得國於元,若不承認元朝地位,豈不是得國不正。二是自元朝入明的知識分子強烈要求新的朱明王朝承認元朝,否則這些知識分子的功名從何而來?
既然承認元朝正統地位,就必須承認元順帝為中國皇帝的地位。一旦在戰爭中抓住元順帝,就成為朱元璋的大麻煩。不殺,元順帝就是皇帝,殺了就是弒君。所以,放跑元順帝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