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可以比較出來王獻之與王羲之的差距嗎?
14
回覆列表
  • 1 # 太宗講藝

    小王勝大王,是在唐之前,推崇王獻之的書法改革和成就,大王勝小王,是唐時唐太宗喜歡王羲之所以,造成後世大王勝小王,不過二王作為書法的藝術開啟者之一,確實都有自己的藝術高度,千古而下無人撼動

  • 2 # 汶水才子

    一是王獻之書法成就問題。

    王獻之確實是王羲之的兒子,排第七,17歲學書法,追隨其父王羲之,俗稱“二王”。

    王獻之曾在朝廷做官,做到當時中書令。

    王獻之學書在學其父之後,轉學張芝,將眾人筆法融合在一起並創新,進一步改變漢魏古樸典雅的書風。

    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的書法來比,則是“文采風流”,有奔流倒海、一瀉千里之勢。他的楷書自然流動,風神瀟灑,點畫珠圓玉潤,其草書筆走龍蛇,富於變化,具有濃濃的文化氣息和時代面貌。著名的書跡有《洛神賦十三行》《廿九日帖》《中秋貼》。

    書法功底再高也未能如願超過其父。

    二是王羲之被稱書聖的原因。

    1.王羲之的書法具有劃時代的重要貢獻。

    王羲之官至右將軍,會稽內史,人都稱其王右軍。早年隨衛夫人學書,後廣泛涉獵前代名家,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博採眾長,研修體勢,最終使楷書獨立於隸書,革新發展了行書和草書藝術,創立了供後人可以效法的楷、行、草書的規範模式,把書法實用性和藝術性有機結合起來,豐富書法的表現力,把書法藝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是書法貢獻的大家。

    2.再則王羲之的貢獻是將書法從兩漢的樸厚之風至此一變,把書法推薦多姿多彩的境界。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具有影響的人物。還有一點,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又被政治色彩加入,唐太宗李世民極力推崇蘭亭序,推波助瀾,被世人稱“書聖”理所當然的事情。

  • 3 # 曹溪寶昇安東方

    世傳先有小聖,後有大聖。也就是說王獻之在當朝就很牛了,皇帝才拆了他與表姐的婚姻,把公主塞給他。王羲之是到了五代的時候,那個特別厲害的皇帝蕭衍(把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品的那位)說了“龍跳天門虎臥鳳閣(闕)”才真正樹立了書法史上的地位。

    二王分古今。也可以解讀為大王以古法為主,小王呢則進行了創新,被稱為今法或者現法。文字書法尚古所以王羲之代表了古法的最高峰。而王獻之用筆更加靈活,成了今法的最高峰。

    從筆法上說,大王以內扌厭為主,而小王以外拓為主。所以對後人來說,臨摹大令容易,研習逸少非常難。

    王法構成的書法雙峰,一直是後人難以超越的,景行仰止,實不為過。

    咱家塗塗畫畫的,幾十年如一日,不過如下而已。

    見笑見笑!

  • 4 # 廣結善緣148923423

    一、唐太宗的極力推崇

    唐朝這屆“政府”,據說統治得不錯 ,歷史上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治國安邦工作之餘竟然研究書法,把名家書法一一過目,潛心研究,結果是對其他都有質疑,唯推王羲之,這李老爺子也是認真的,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寫讚辭,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通通之類,何足論哉。論王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要知道,這李老爺子是文韜武略,帝王中也是風流人物,且帝王金口玉言。這就是本屆“政府”的歷史定位。

    其二、代表作的定位

    《蘭亭序》,在中國書法中的地位可謂墨皇。王羲之信手拈來,墨跡千變萬化,神彩飛揚,彷彿神來之筆,再說那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內容也記錄的特清楚。後人觀之,有身臨其境感,體會到古人那高雅的文化氛圍,不但給後人留下珍貴墨跡 ,而且留下真實的,有價值的歷史瞬間,並一直深刻影響後人,心悅誠服的崇拜。僅這點,右軍功不可沒,書聖當之無愧,小王獻之你差遠了。

    其三、傳統文化的定位

    君臣、父子、師傅徒弟……在傳統文化的書寫規則裡,這是非常講究的,也你後來有成就,取代老王書聖地位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只是後人稱“二王”,這稱呼若出自小王口,傳到老王耳裡,說不定老王家法伺候,誡尺敲你滿頭大包呢!誰大誰小你不懂,你混個啥?況且民間婦孺皆知:我兒習字三缸墨,只有一點像羲之的故事。

    (天氣燥熱,敲字練腦,別當真格,全當取笑)

  • 5 # 字畫娛樂圈

    王獻之在世的時候就被尊為“書聖”,由於才氣過人,王獻之被皇帝逼迫離婚然後招為駙馬。一直到唐朝初年,王獻之做了300年的“書聖”。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百分之90的作品都是草書,另外很少的部分是行書和隸書,楷書極少極少。

    由於一輩子都在攻草書,所以草書更能分出他二人的水平高低,王羲之的草書雖然也非常牛,但是沒有他兒子王獻之寫的好。

    唐太宗本人喜歡行書,他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定為“天下第一行書”,加以推崇,其實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唐太宗殺兄逼父,影響惡劣,心理陰影重,為了美化自己,也為了教育後代不造反,他提倡“以孝治天下”,說兒子不能超過老子,於是他把兒子王獻之拉下“書聖”的寶座,讓父親王羲之成了書聖。

    由於貞觀之治的巨大歷史影響,加上後人更喜歡行書的實用美觀,更由於蘭亭序的確具有極高的藝術學習價值,於是王羲之的“書聖”地位得到了後世的認同和崇拜。

    王羲之的書法“有女郎才,少丈夫氣”,唐朝的顏真卿的書法和他相反:“如項羽披甲”多雄渾丈夫氣。。。

    於是後人尊顏真卿為“亞聖”。

  • 6 # 臨池管窺

    在父子書家中,以書法家並稱的並不少,如唐代歐陽詢、歐陽通父子;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趙孟頫、趙雍父子;明代文徵明、文彭等。但都是子不及父甚遠。趙孟頫的馬趙雍的馬

    而能承家學出於藍者,並與父齊名,古今惟王獻之一人耳。。。

    從書技上看,羲、獻父子都謂當仁不讓。羲之為古質、獻之是今妍;其父中平、其子稍縱;大王行書為冠絕;小王以草書而見長。再具體點、再俗一些,乃大王“外拓”、小王“內擫”……新婦帖.獻之喪亂帖.羲之

    從影響上看,王羲之為百代楷模,是學書者最高典範,看似也有道理;但縱觀歷代書家成功經驗,取法王獻之的好像還更多一些,如羊欣、謝靈運、王僧虔、歐陽詢、虞世南、孫過庭、米芾等,這又如何解釋?歐陽通歐陽詢

    從名氣上看,王羲之於宋、齊年間名聲尚未大噪:“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永和十許年者”;而王獻之中間名氣則一度高出乃父:“世皆尚子敬,繼元常(鍾繇)齊名,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的地步。

    從評價上看,至梁時,梁武帝蕭衍稱王獻之“子敬之書,絕眾超美,無人可擬”,而對其父評:意疏字緩,譬猶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惟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首肯並大力提倡後,義之“書聖”之名才確立。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古代書家被稱為“書聖”的就有好幾位,梁武帝與唐太宗以個人喜好分別對義、獻作出的“褒抑”,以及時人審美趨向的改變,應是產生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而對書法乃至審美趨向,都是極主觀的。如果非要在這問題上糾纏,難不成也要把蕭、李的書法水平先爭出個高低否?溫泉銘

    “成王敗寇”歷史還真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話語權”就是其“脂粉”……其間太多的偶然,無數的巧合摻雜成的“謎霧”,也許永遠也不會消散,任何單方面的分析,都是偏頗的。。。

    若有認同 以贊為證……

  • 7 # 子衿書法

    這個不過是一個沒有實際的訛傳。王獻之在書法史上,從未有勝過父親王羲之。

    超過王羲之一說,是現代人截頭去尾,把書譜中王獻之與謝安的對話加以想象發揮,臆想杜撰出來王獻之書法統領了在其後南北朝時期的書風流派。其實此斷對話,孫過庭也是從晉書王羲之傳中摘抄而來。

    我們來看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是怎麼評論王獻之的:“王子敬書如河朔少年皆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這是什麼意思?王獻之的書法就如河朔少年一樣充滿愉悅,但是體勢相重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也就是初看時令人耳目一新。細看則發現其沓拖重複的字型樣式如出一轍,讓人不能忍耐。

    梁武帝在中國書法史中,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以其非凡的才華,獨到的視覺品評魏晉時期的書法,晉書尚韻,實由梁武帝之書論而起。

  • 8 # 不二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也是王羲之兒子裡面為數不多的因書法出名的,他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自己覺得自己的水平超過了他的父親,但是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首先王羲之就不這麼認為,有一次王羲之喝了酒,在牆上寫了一幅字,然後就出去辦事去了,王獻之看到了,就把王羲之寫的字塗掉了,自己在旁邊重新寫了一遍,王羲之辦完事回來以後,看到牆上的字,感嘆道:我走的時候真是喝多了。話語間的意思就是這幅字寫的不行,走的時候喝多了,不是正常發揮。王獻之草書

    而當時的另一個大書法家謝安也認為王獻之的書法不如他的父親,王獻之曾經給謝安寫過一封信,他覺得自己的書法很棒,認為謝安一定會把這封信收藏起來,可是謝安直接在信上題寫了回信又給他送了回來,王獻之很不開心。

    謝安曾經問王獻之你的書法和你父親誰寫的好,王獻之說自己寫的好,謝安說大家可都不這麼認為,王獻之說他們怎麼能知道呢,大概的意思是當時的人根本看不懂他的書法,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他的自負來。

    唐代孫過庭的《書譜》是這樣記載的:

    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故當勝。”安雲:“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

    我個人覺得王羲之和王獻之在書法技法上水平是差不多的,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於風格,王羲之書法的風格比較妍美,王獻之的豪放一點,他獨創了“一筆書”,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連筆,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大草書法。王獻之《鴨頭丸帖》

    主要原因是王羲之的書法水平確實很高,雖然王獻之的書法有一段時間在風頭上超過了王羲之,但是大部分文人還是更喜歡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的書法一直也沒有被遺忘。

    加上王羲之的書法的中和之美,更加受帝王和文人的喜歡,王羲之又是王獻之的父親,把書聖給他何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 9 # 聖鵬

    這個問題很簡單,王羲之是王獻之的父親,王獻之的藝術成就是基於王羲之書法之上的,並沒有王羲之的開創性,能夠被稱為某一領域為聖的,都是開創者,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王羲之的書法就是集大成者,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書法大家可以說能繞過他,他的地位就相當於孔子在儒家的地位,你說你學習儒家學說即使公認超過孔子的水平,大家會尊稱你為儒家的聖而拋棄孔子嗎?因此王獻之即使字超過他老子也沒有用,這不是藝術成就的問題,這個是歷史地位的問題。

  • 10 # 千年蘭亭

    對於王獻之,書法史上,除了唐太宗外,歷來評價都很高。

    王羲之子女眾多,加上大王已被譽為書聖,為什麼惟獻之與父齊名,更何況唐代揚羲抑獻,卻在後世始終未能抹去小王,這確實值得思考。

    我想,原因大約有兩點。一是王獻之書法對王羲之書法有發展,二是王獻之對其父的書藝是一個補充。

    應該說,二王書法是一個集體的智慧。王羲之開創今體,確立後世效法的新面目。王獻之更多地運用連筆和牽絲,變其父蘊藉之風為神俊之採,使內擫為外拓,變方為圓。

    平心而論,二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二人各有專長,各自己突出的一面。王羲之長於行書,王獻之更擅草書。

    王獻之書法更雄放,豪氣沖天,但在骨氣、韻致上遜於父親,其轉折、映帶、章法上不如其父自然。

    當然,他極其講究的筆法的變化,增強了視覺上的衝擊力,其放縱奔騰的書風開後世豪放的一路。

    但無論怎樣,王羲之尊為“書聖”,當之無愧。而獻之,則可惜過世太早,不然應有更大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紅帽》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你最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