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iurius
-
2 # 戀纞
遇到過,而且估計好多人都遇到過。首先,我們瞭解一下什麼是過度醫療:指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違背臨床醫學規範和倫理準則,不能為患者真正提高診治價值,只是徒增醫療資源耗費的診治行為。說白了就是你患的病不需要拍片醫生確卻讓你拍片,明明吃三天藥就能好,他非得讓你吃一週。
其實過度醫療是不好界定的,因為在實際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醫生對病情的判斷除了依靠現代化的診療裝置外,最重要的是根據臨床經驗去判斷病情並對症下藥,所以不同的醫生對同一個病人的病情的診斷可能出現不同的診斷結果,這就讓過度醫療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而且,只要是能把病治好,保住性命,人們寧願相信,不管是醫生說的真假都願意聽從醫囑並執行,即使有時候也存在懷疑態度。
為什麼會產生過度醫療呢?一個字“錢”,為了利益,現在多數醫護人員的工資都是績效性質的,賣的藥越多掙的就越多,做的手術數量越多,獎勵就越多,所以就會出現給病人多開藥,不需要做手術而做的情況。無法根治的現象,就只能是慢慢的進行醫改,提高醫護人員工資待遇,病人所有的醫療費用全部走保險,讓第三方監管醫院。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職業,以救治生命為前提的行為是值得頌揚的,醫者仁心,所以過度醫療最主要的還是道德來約束。
-
3 # 老劉講體驗學
過度醫療先不要把板子打在醫院與醫生身上,實際情況與你想象的不太一樣。是不是過度醫療,其實非常難以界定。
按通行的說法,過度醫療是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過度醫療的行為表現在:不該住院治療的住院治療,不該做的檢查做了檢查,不該手術治療的手術治療,不該用貴重藥品的用貴重藥品,不該用貴重耗材的用貴重耗材。
在診斷方面,做X光檢查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做了CT;而CT能解決的問題,卻做了磁共振。在治療方面,一是不合理的高價用藥,二是手術過度耗材,藥物劑量用得過大,藥物品種用得過多,治療“檔次”超標,治療時間延長等。
為什麼會有過度醫療,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與你的價值觀有關,同樣的操作,在有的人看來是過度醫療,在另外的人看來又不是。比如說,頭被撞了,要不要做頭顱CT,如果你把自己的命看得較重,就要排除一下內部有沒有損傷、淤血之類;你也可以不做,只不過承擔一些風險。
第二,它與你的就醫認知有關。比如,一生病就想著快點好(用猛藥),明明是慢性病卻想著要根治(找偏方神藥),華人最愛的輸液,動不動就用抗生素,剛一發燒就用退熱藥,生孩子怕痛熱中於剖宮產,等等。
第三,過度治療,與醫院的創收衝動有關,也與醫生的避險意識相連。
有的過度醫療只傷錢,但有的過度醫療卻傷“命”。對癌症的治療,如果持“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可能是會造成了嚴重的副作用。因此,關於過度醫療,首先要確立是治療觀。多做幾次CT,多吃些藥,多住幾天藥,這都不是事。最可怕是,如果你的疾病被錯誤地治療方向引導著,可能會縮短你的壽命,不該死時卻死了。
為此,教練劉西權提醒你:
1、知道哪些疾病容易被過度治療,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容易被過度治療,然後有效地規避它。2、樹立正確的治療觀,把自己的身體看重一些,把物質享受可以看輕一些。3、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降低資訊不對稱,適當地監督醫護的行為。
4、讓醫生放下心理負擔(防止保護性醫療),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你越是刺頭,醫生越是趨於保守與穩妥,為了留夠證據,他們不得不多做很多額外的事。
5、交一個醫生朋友,必要時請教他一下。
-
4 # 西雅圖的武昌魚
在只有小毛病的時候,什麼醫療手段都顯得多餘。在有大毛病的時候,只要醫好病就行,什麼醫療手段都不過分。人就是這麼矛盾的個體。
但是不做具體診斷,怎麼知道看不見的地方有沒有大毛病呢?現在的西醫又沒有望聞問切的本事,不會拿幾根指頭把把脈就知道哪裡有問題。比如有個留學生被人從後面打了一棍子,當時覺得除了有點頭暈,沒有啥事,結果第二天早上被人發現已經沒了。
所以全憑自己的感覺,自己實在是有自信就不做,覺得做了才放心就做。除非哪天真的發明了只靠一滴血就能驗出所有病症,那時才沒有過度醫療的分歧。
其實全世界的醫生都一樣,看誰都不放心,恨不得全身檢查。
有朋友在美國,覺得孩子長得比同齡人高一點,結果醫生讓他去查腦部有沒有腫瘤。還有一個手背上有點黃斑,醫生讓做活檢查胰腺癌。
大家都放正心態,不可全信醫生,也不可不信醫生。
-
5 # 陳恭5
市場經濟行為催生趨利的醫療行為,萌生錢銭錢與病相連,錢銭錢與命相連、錢銭錢競與醫相連!! 作為一位醫生,一名醫院管理者,從心底發出呼籲:請相信90%醫生醫心醫意為病人!
缺乏信任的醫患關係是無解的社會~是無心治病的病人~是無法治癒的心痛……。醫改難,“啃骨頭”是實幹興邦,“噴醫療”過度則傷己,您懂得!
-
6 # 京城小兒王
這個問題對普通人來說基本上不存在。。。。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即使所有的醫療費用都免費,那還要搭上時間呢。還會對身體多少有些影響呢?
舉個例子,一個人只是腳崴了,到醫院之後,做了全套的血液檢查。就算他自己不用出檢查費用,難道也不抽他的血嗎?所有的血液檢查都做,估計要抽他一百毫升血呢。如果他還把所有的放射性檢查都做了。讓他身體裡接受的輻射也不少了。。。。
所以說,大家常說的過度醫療,其實不只是醫療,很多人是以醫療為名在醫院療養。。。一住就是半年,有大夫圍著轉,護士伺候著,所有費用都報銷。。。。他一個人佔據了幾十個人的社會醫療資源。這種情況才是真正的過度醫療應該嚴厲禁止。
在兒科或者兒童醫院,基本沒有這種情況。
-
7 # 靜靜護士
“過度醫療”一直都是醫患之間的矛盾根源之一,也是國家醫改的難點。如何看待“過度醫療”,我們還是先要找到“過度醫療”的根源。
過度醫療百度上給的定義為: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違背臨床學規範和倫理準則,不能為患者真正提高診治價值,只是徒增醫療資源耗費的診治行為。
但我個人認為,過度醫療是被誇大了。網上可能出現過一些關於過度醫療的新聞,比如男子體驗有被查出“婦科未見異常”、“瘋狂的支架”新聞。我想說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這只是極個別案例。
過度醫療雖然有明確定義,但在臨床上卻很難界定。臨床醫療是非常複雜的,每個患者的身體情況不一樣,即使是患同一種病,臨床變現也會不一樣,病情變化因患者身體素質差異而不同,而且同種病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是不一樣的。這就不能那別的患者治療方式來對比自己的治療。
而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醫生,醫生的能力也都是不同的,有些臨床經驗豐富,有些對某種疾病特別擅長。但是一般情況下,醫生需要對你身體狀況有所瞭解才能下決定,有時會讓你做個全面檢查,但具體哪些檢查是必須的,哪些是多餘,這也要看醫生自己的水平和經驗了。患者覺得有些檢查多餘了就說是過度醫療,這是因為你檢查出來沒毛病。所以,過度醫療的判斷是沒一個具體的量化指標的。
過度醫療的判定準則取決於醫生的職業素質與道德,在病人經濟條件應許的條件下,對病人的治療是有幫助的,這就不算過度醫療。
-
8 # 消化科鄭醫生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過度醫療,過度醫療就是在診療範圍之外進行的與疾病完全無關的醫療行為,比如腳受傷,給做了手的CT。這樣的行為很容易鑑別,但是很多時候,過度醫療並不是那麼容易鑑別。
比如感冒引起心肌炎,感冒了查個心電圖是不是過度醫療?腹瀉了做個腸鏡之後再做個腹部CT,因為有個疾病叫VIP瘤,也會引起腹瀉,算過度醫療嗎?重症胰腺炎,肝硬化出血,都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算不算過度醫療?
-
9 # 醫療百曉生
這個問題,我有遇到過,現在想起來也是很無奈。
因為不懂、恐懼,所以被動接受這是一個我小孩的真實事情,記得是前年的事情了,小孩剛出生沒多久,才不到3個月,那時候我們啥也不懂,剛開始寶寶有點兒咳嗽,沒怎麼留意,就說買點感冒藥給吃就好了,後面見寶寶臉色不大好,呼吸起來好像挺響的,所以就有點慌了,請假帶寶寶去看醫生,這一看可不得了。
醫生一臉凝重地說,孩子有個什麼三凹徵,反正是很嚇人的那種,說是很嚴重,感冒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呼吸道肺炎,得趕緊安排住院。吖的下的六神無主,趕緊滴辦理入職手續,電話給領導請了幾天假,一心在醫院伺候寶寶。
這入駐以後,醫生說你這孩子呼吸困難,護理很難,怕引起什麼交叉感染,得住重症室,就是那種比普通病房貴,護理沒見的好多少的那種,護士忙的一團,叫都很難叫到。
因為寶寶之前沒有在這家醫院看過病,那得重頭開始,抽血、化驗、CT一堆檢查下來,醫生說,你這孩子有生命危險,得下病危通知書,要你簽字。啥玩意,那感覺瞬間五雷轟頂,一下子丟了半條命。還能怎麼辦呢,按醫生說的做,簽字,吊水,買氧氣罩,還搞了個心血檢測儀放床上隨時檢視。
第二天,醫生說你這個孩子體質有點弱,要吊一種進口的什麼藥,忘記了,反正就是說對孩子很好,就是很貴的那種,不弔的話,可能會怎樣?我還能怎麼辦呢,為了孩子,咬咬牙,吊吧,一瓶好像五六百,不知道有沒有作用。
吊了幾天一堆的藥水,輸液都輸的我頭大,然鵝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醫生在經歷一大堆檢查後,輕飄飄地告訴我說,你這孩子的病情特殊,我建議你轉院去廣東省婦幼兒童醫院。我去,感情這幾天玩我們呢,才三天時間花了五六千元不說,還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結果連夜打了個計程車去廣州婦幼保健院,MMP,人家住院一個禮拜,妥妥滴治好了寶寶,住的是普通病房,服務好的不得了,全程不到5千,花費的比那家醫院的還少,而且之前先收取的一些費用在出院的時候因為沒用藥物,還給退回了。人家醫生明說了,根本就不需要做那麼多輸液吊水,做霧化就很管用。
移動醫療或能解決問題,普眾打破資訊壁壘所以打那以後,我對過度醫療這事很是反感,小孩生病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網上諮詢,或到門診去做霧化,自己買藥回來吃,根本就花費不了多少錢。
後來進入到移動醫療這個行業,就是因為看到了移動醫療這個領域,在打破行業資訊壁壘,普眾教育方面,有著很好的作用。
就比如說,移動醫療的科普作用,患者在萌醫生的平臺上,學習到了感冒的醫學知識,掌握了與醫生同等資訊,就不會很容易被嚇到,有自己的判斷力。而且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直觀判斷,去選擇醫生進行諮詢,根據醫生的推薦與自己的判斷來選擇購藥。買藥都能解決的事情,就不必要跑去醫院折騰了。
再比如說移動醫療的打通行業溝通壁壘方面,以前是因為不懂如何諮詢,不懂在哪裡找專業醫生諮詢,所以很無奈,無知的背後往往容易滋生恐懼。而現在,如患者在萌醫生平臺上繫結醫生做健康顧問,就可以隨時溝通,自己或家人有生病跡象,可以馬上諮詢醫生,將病情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而不是啥也不懂,直接跑醫院,然後一堆檢查流程下來,可能就是開一堆藥物完事。
總之,過度醫療這種現象短期來說是沒辦法根治的,這個需要多方面來推動促進,比如說透過提供醫生多點執業提高收入,引導醫生打造個人品牌來反推醫德的自我注重,還有醫藥分家的徹底落實、患者對醫學知識的大幅度提升等等。
就醬紫!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10 # 天太2
過度醫療有沒有?有,但不象大家說的或想的那樣可怕。什麼情況下可能過度醫療?當醫院對某種藥,某項檢查有開單提成時就可能有過度醫療現象。比如做CT有提成,可開可不開時就會開。比如有的藥與治病關係不大,屬可用可不用的範圍,因為有開藥提成,就會開。假如開單沒有提成,醫生絕不會給你多開,而且用藥會很精減,能不開的儘量不開。有一個人去省裡看病,醫生說沒事。不開藥。千里迢迢看了一次病,一點藥也不開,不是心事。於是買了禮物和熟人找到醫生家裡,還是說沒事。再三要求,開了點中成藥了事。
不可能過度醫療給你做手朮,但可能在你的要求下給你輸點液。假如在外面的小診所,最喜歡給你輸液,因為它是掙錢的。醫院沒這個現象。因為病例上有記載,有治療方案,不合理的處理可能會受到質疑。因此,把醫院想的那麼隨意是想多了。如果涉及到獎金及收入,可能有多收費,但不會有過度醫療。在醫患關係緊張的情況下,醫生可能自保讓患者多做幾項檢查,排除自己的疑慮。但應在合理和可控範圍。但,如果患者不斷提要求的話,醫生就可能會滿足患者的要求,這就有可能做一些無用的東西。
回覆列表
我朋友曾經碰到過。當時他當兵,坐計程車發生追尾,他面部受傷,去的部隊醫院的急診。當時是按當兵免費掛號的,急診醫生簡單檢查下,傷口清創縫合就讓回去觀察了。我覺得為防意外,留個診斷證明,因為是計程車責任。急診一聽是車禍,要診斷證明,讓從新掛自費號,肇事司機掏錢,馬上一堆檢查,頭顱ct有了。
我覺得過度醫療有兩種情況。第一是人們最多想到的,醫生拿回扣,做的檢查或是用藥有回扣。第二,醫生為了免責,全面檢查,比如頭疼,常規做頭顱CT。
這種事,原因,有個人醫德問題也有大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