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易盎然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兵不在多,在於精,在於將,在於有核心靈魂人物。朱元璋手下謀臣武將,都是同時代頂尖的。而陳友諒雖兵多,但無出類拔萃人才,所以失敗是早晚之事。

  • 2 # 靜夜思160519196

    主要是老陳這個人一根筋,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然後又愛鑽牛角尖,一條路走到死,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老陳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就遇到朱元璋這個對頭受了挫折,他就不淡定了。心態決定成敗,一個人心態把持不住再屌也沒用的。參照《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復,有一幫好兄弟,有一個蘭心蕙質的表妹追隨,但是最後他瘋了。

  • 3 # 古今通史

    從內部來講,陳友諒是不得人心的,出賣“伯樂”的反覆小人,他的做法並不見得錯,但卻是出於自己向上爬的野心。最後弄死徐壽輝後,還有誰能相信他、忠於他,當然,張定邊除外,那是發小,算個例。陳友諒方面的逃兵不少,大多出於這個原因,當時陳友諒的實力遠超朱元璋,可是人在活命的同時誰還不圖個順心呢,所以即便陳友諒實力高,但也架不住人家不稀罕,寧可投入到朱元璋這個當時並不被看好的勢力中。

    在戰略戰術上,陳友諒不止是不講細節,簡直就是胡亂出招,他出徵只有一個目的,征討朱元璋,至於怎麼打?不知道!出發再說,見招拆招,從來沒有什麼統籌和計劃,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怎麼打,這樣一來,保密工作也就無所謂做不做了,倒是不怕奸細。

    比如龍灣之戰,陳友諒從來沒有小心謹慎戒驕戒躁的意識,老子天下第一,兵帶到了,開打就是了,可以說失敗前,從來沒有考慮過他陳友諒也怕陷阱也怕刀,也吃敗仗也會逃。

    吃了一次虧,陳友諒“小心謹慎”的想用60萬死磕4萬南昌守軍,可是他沒想到朱文正和他的部下頑強到這種程度,將近3個月也打不下來,朱文正是累個臭死,但是陳友諒也好不到哪兒去,大軍士氣低落至極,糧草裝備損失無數,最後還是不了了之。這一次我們不貶低陳友諒,那就誇誇朱文正吧,雖然朱文正的腦子也不怎麼好使。

    朱棣的風系魔法師能力看來是繼承於朱元璋,只要他朱元璋想借,估計什麼方向的風都能借來,反正都是照著陳友諒的船隊吹,火借風勢,把陳友諒的連鎖船隊燒的幾無作戰之力。

    陳友諒實力雖然強悍,但是內部裂痕過大,影響安定團結,外部作戰不用腦子,甚至從來不打草稿,也就是沒有什麼作戰計劃,無論是人員管理,還是謀略、戰事排程等等都沒法和朱元璋相提並論,陳友諒的崛起只能說靠時機和運氣,當然,也有心狠手辣的一方面,真論能力實在太差太差。

  • 4 # 樂樂愛收藏

    陳友諒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是朱元璋的勁敵,在當時論實力要勝過朱元璋。那麼他為什麼還會放在朱元璋手下呢?其實這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陳友諒人品不行,為了奪權稱王殺了自己的上司倪文俊,徐壽輝,也因此時手下很多將領對他有成見。而朱元璋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他不僅團結手下將領,還”緩稱王”,統帥韓林兒死後,還將他的兒子放上了統帥位置,落了個好名聲。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盲目自大,自恃兵力強大,想進攻安慶。龍灣之戰後,軍心渙散,加之陳友諒對部下多猜疑不信任, 造成許多將領紛紛投降朱元璋。使自己的地盤和人員不斷減少。由於朱元璋對投降人員優待重用,因此實力大增。

    陳友諒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而朱元璋善用人才,集思廣益。用劉基的計謀,遣胡大海直取廣信府(今江西上饒)斷其後路,避免了陳友諒與張士誠的聯合。又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欺騙陳友諒率水師東下江東橋,陳友諒果真上當。朱元璋利用天時地利再加上策略龍灣之戰大敗陳友諒。不甘心失敗的陳友諒,建造三層樓的大船數百艘,率60萬大軍進攻南昌,受阻三個月士氣低落,後與朱元璋在鄱陽湖狹路相逢。朱元璋用計火燒陳友諒船隊,大敗陳友諒。退卻到涇江口,陳友諒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當即死去。隨後陳友諒軍隊土崩瓦解,徹底失敗。

  • 5 # 小柯談事

    首先感謝悟空的邀請,在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對人民的壓迫也越來越大,最終爆發了紅巾軍的農民起義。當時中原豪傑,群雄並起,出現了像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在陳友諒和朱元璋的軍事較量中,陳友諒兵敗身亡,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可是當時實力雄厚的陳友諒為什麼會敗給朱元璋呢?我們來一起分析一下。

    陳友諒最初在徐壽輝的天完政權下效力,後因倪文俊起兵反叛徐壽輝,陳友諒以勤王的名義,殺了倪文俊。隨著陳友諒攻下的地盤越來越多,野心也越來越大,開始挾持徐壽輝,並殺了徐壽輝,自立為漢王。可以說陳友諒的帝王之位得來是不仁義的,所以很多天完舊部對陳友諒是很不滿的,一旦其兵敗必然會出現反叛,相繼投降朱元璋。

    陳友諒生性多疑,心狠手辣,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多次攻略朱元璋的地盤,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去陳友諒陣營離間兩人的關係,結果陳友諒果然中計,懷疑他背叛自己,於是設計誅殺趙普勝。

    在翻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率領六十萬水軍征討朱元璋,連戰三日,朱元璋損兵折將,快抵抗不住了,突然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火攻,焚燒陳友諒戰船,其第陳友仁被燒死,從此士氣大跌。在此困難之際,右金吾將軍提出,捨棄戰船,直奔湖南岸,以圖在舉。可是陳友諒不聽,於是右金吾將軍投降朱元璋。在陳友諒率軍突圍時,被飛箭射死。

  • 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朱元璋部上下一心,陳友諒殺故主徐壽輝,結果眾叛親離。

    朱元璋也有野心,但他不像陳友諒般猴急,他殺掉故主小明王是在大局已定時。和陳友諒決鬥時眾志成誠,整個團隊抱團取暖。而陳友諒在朱元璋、張土誠等梟雄勢力尚大時,就幹掉天完政權的老大徐壽輝,而徐老大部隊中最看重的是兄弟義氣,誰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視和懲罰的。當時徐壽輝手下有四大金剛:鄒普勝、丁普郎、趙普勝、傅友德。陳友諒除掉想上位的丞相倪文俊後,成為天完國的第一重臣,又要求再進一步,他上位的最大障礙是忠誠于徐老大的四大金剛,他以圖謀不軌為名幹掉趙普勝,丁普郎、傅友德立馬投奔朱元璋。在陳友諒攻克朱元璋的採石時,幹掉了寧願讓位、對他幾乎沒有威脅的孤家寡人徐壽輝,改國號為漢,居然取年號為大義。至此,陳友諒集團內訌後戰鬥意志、忠誠度成了問題。熟悉歷史的朋友,你可以看看李密殺故主翟讓,結果就慘了,隊伍打勝仗尚可無事,遇到勁敵王世充一打敗仗,立馬眾叛親離啦,忠誠度大打折扣了!

    二、朱元璋集團雖然人少船小,但名將、高參雲集。

    徐達、常遇春、馮勝、朱文正、鄧愈、傅友德等名將如林,劉伯溫、李善長、葉琛、章溢、朱升,尤其是劉伯溫,一等一的狗頭軍師,朱元璋集團的高層實在是驃悍。

    三、朱元璋在劉伯溫協助下,步步為營、招招點在陳友諒的死穴。

    第一仗:朱元璋力排眾議,接受劉伯溫的建議,決戰於應天。結果用雙料間諜陳友諒舊將康茂才,以詐降計請陳友諒入甕,在龍灣設伏,殲陳部兩萬七千餘,俘大船百艘、小船數百。

    第二仗: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乘大船兵臨洪都(南昌)城下,結果朱元璋委侄子朱文正為帥,以寡勝眾,又完勝!

    第三仗:朱元璋統徐達、常遇春、劉基率二十萬大軍與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決戰於鄱陽湖。

    初次交鋒,互有勝敗,徐達殲陳友諒前鋒二十餘戰船,陳友諒利用鉅艦優勢,擊中徐達旗艦、擊沉朱老大戰船幾十只。陳友諒兄弟張定邊直衝朱元璋旗艦,朱老大三十餘艦競也抵擋不住,朱元璋差點被俘,幸虧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扯平。隨後,陳友諒出暈招,竟用鐵索把鉅艦鎖起來,以期不同船隻同速進攻。朱元璋大敗後,和劉伯溫謀劃,急中生智,令七條船裝載火藥,藉著大風,點火後靠近陳友諒戰艦,紅燒陳友諒,完勝。

    望斧正!

  • 7 # 菩薩我想對你說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全國各地起義大軍紛紛揭竿而起,而在亂世之中的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曾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大軍的領袖,而陳友諒的軍隊實力遠超過朱元璋的軍隊,那麼鄱陽湖之戰,兵強馬壯的陳友諒最後敗給兵力較弱的朱元璋!

    陳友諒不善於籠絡人心。陳友諒起義大軍剛開始是屬徐壽輝部下,同他一起為徐壽輝打仗的還有倪文俊,並且陳友諒是先投靠於倪文俊,後又跟著一起去了徐壽輝的軍隊。陳友諒在軍隊中驍勇善戰,被徐壽輝提拔,任用為元帥一職。後來倪文俊對徐壽輝不滿,遂起兵造反,可是謀殺失敗,找陳友諒相助,但是陳友諒不但沒有出手相助,反而殺了倪文俊取得徐壽輝的信任。

    陳友諒取得徐壽輝的信任之後,在軍中的權利日益增長,逐漸掌握軍中大權,之後便殺了徐壽輝,自立為帝。軍中將士大多都屬徐壽輝的屬下,陳友諒殺徐壽輝奪權,將士們自然是不滿陳友諒。待到日後陳友諒與朱元璋兩軍交戰之時,將士們紛紛倒戈朱元璋部下,陳友諒自然會兵敗。

    陳友諒戰略失策。為了爭奪水域主權,陳友諒的軍隊與朱元璋的軍隊在鄱陽湖上進行了戰爭,陳友諒兵力強盛,把所有船隻採用聯合排布的陣勢,導致其軍隊進退都受到限制。而朱元璋採用集中馬力,火攻的形式,一舉殲滅了陳友諒主力。之後又採用水陸截擊之法,使得陳友諒在水中的軍隊根本無法退到陸地,最終被朱元璋殺死在鄱陽湖上。

    因此,即使是擁有強盛的兵馬,陳友諒最終也敗給了比他弱小的朱元璋。

  • 8 # 江雨燕

    諸將請曰:“自古水戰必得天時地利,乃為可勝。若周瑜之破曹操,因風水之便,乃能勝之。陳友諒兵據鄱陽,先處上流而待我,是得地利矣,況我勞而彼佚。今勝之,誠未喻也。”上曰:“汝不聞古人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陳友諒兵雖眾強,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用兵連年,數敗而無功,不能養威俟時。今日適勞於東,明日又馳騖於西,失眾心也。夫兵貴時動,動則威,威則勝。我以時動之師,威不震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鷙鳥搏擊,巢卵俱覆。此所以為吾破也。”諸將皆歎服——《明太祖實錄》卷十三

    朱元璋在這段回答中指出了明軍為什麼會取得“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同時也指出了陳友諒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不僅是戰術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弊端。

    陳友諒依靠不正當手段發家

    徐壽輝是最早起兵反元的起義軍之一,並建立“天完”政權,由於徐壽輝命令部隊不準濫殺,再加上紀律嚴明,因此“天完”政權很快控制了長江以南,擁兵百萬之眾。

    陳友諒起義後沒多久就加入了徐壽輝政權,後來發生了倪文俊試圖謀殺徐壽輝,奪取“天完”政權失敗的事件,並被陳友諒殺死,陳友諒由此得以掌控“天完”政權。

    陳友諒收編倪文俊的部下後,開始一步一步架空徐壽輝的權力,在“遷都事件”過後,“天完”政權的實權已經落入陳友諒的手中,後來沒多久,陳友諒擊殺徐壽輝奪取政權,自稱漢王。

    好弄權,生活作風奢侈

    陳友諒透過竊取徐壽輝政權的方式迅速做大,當初他進入“天完”政權時,是倪文俊的部下,後來倪文俊試圖取代徐壽輝以失敗告終,卻被陳友諒抓住機會鑽了空子,陳友諒殺了倪文俊以後,也就開始做大做強。

    又因為忌諱趙普勝的戰功,便把趙普勝騙來殺掉,間接導致後來的名將傅友德、丁普俊投靠了朱元璋,而急劇膨脹的權利野心驅使陳友諒把徐壽輝取而代之,但導致的後果就是明玉珍直接另立門戶,歐普祥也不服氣陳友諒便投降了朱元璋。

    於是一個好好的“天完”政權就在陳友諒的一頓操作下分崩離析,故《明史·陳友諒傳》評價他: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朱元璋則評價他和張士誠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那麼陳友諒生活作風糜爛的一面體現在哪裡呢?

    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死去以後,他的兒子陳理就悄悄帶著陳友諒的屍體返回武昌,而當時被陳友諒佔據的江西官員見陳友諒大勢已去,便歸依了朱元璋,並把陳友諒睡的一張七寶床進獻給朱元璋。

    朱元璋見到這張鑲嵌著大量的奇珍異寶的床榻時,不禁說道:“此與孟昶七寶溺器何異!”命有司毀之。

    這裡注意了,朱元璋既沒有把這張七寶床佔為己有,也沒有收藏起來,而是把它毀掉,可見這就是他和陳友諒之間的區別,也是他為什麼能夠戰勝陳友諒的一個原因之一。

    而從陳友諒對待徐壽輝,朱元璋對待郭子興的不同態度上也能看出他們之間的不同,《資治通鑑·周顯王卷》說道: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用這句話來總結陳友諒的失敗其實是非常合適的,後來陳友諒的兒子陳理退守武昌,繼續和朱元璋對抗,後來朱元璋親征武昌,徹底擊垮陳友諒的殘餘勢力,俘虜他的兒子陳理,但朱元璋也並沒有為難他,反而優待有加。

    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明史·陳友諒傳》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元朝未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最終由朱元璋統一天下。要說朱元璋在爭霸過程中,最大或最危險的敵人是誰,可能就是陳友諒了,陳友諒據記載是沔陽漁家子,略通文義,陳友諒先是投效徐壽輝,後來殺掉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起兵攻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後來陳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稱帝,與朱元璋形成南北對峙。

    趁朱元璋率主力去援救韓林兒的時機,陳友諒大舉進攻朱元璋。後來兩軍在潘陽湖決戰,此役被認為是中世紀世界最大規模的水戰。從戰前的力量對比來看,陳友諒是佔據著巨大的優勢的。他麾下水軍六十萬,樓船數百艘。《明史》中對樓船有著清楚的描述“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而朱元璋只有水軍二十萬應敵,大船的數量也遠不能和陳友諒相比。同時陳友諒出身水師,對水戰十分熟悉,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佔據優勢。但是最後的結果竟然是陳友諒兵敗身死,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陳友諒內部不穩,陳友諒殺害徐壽輝,不少忠於徐壽輝的將領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轉投朱元璋。陳友諒一方上下猜忌,離心離德,自然很難有效的完全發揮實力。同時陳友諒自恃實力強大,殺害俘虜以立威,與朱元璋的做法完全相反,人心向背不問可知。

    第二就是陳友諒戰略錯誤。朱元璋既然遠赴安豐(壽春)援救小明王,後方空虛,他就應該一路挺進直取應天(南京),端了朱元璋的老窩。可他卻選擇以大軍包圍洪都(南昌)。結果在此地被朱文正等陰擊數月,白白貽誤戰機。

    同時,由於實力和經驗上的優勢使陳友諒產生了驕傲自大的心理,對敵人過於輕視,突視了側翼的安全。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陳友諒在兩軍接戰小敗之後,居然把自己的鉅艦用鐵索相連起來。當年火燒赤壁的故事,難道他沒聽說過嗎?這個低階錯誤實在讓人費解。

    反觀朱元璋,清醒卻認識到敵人的強大,冷靜分析敵人的缺點,制定出相應的對敵方案,充分發揮自己軍隊的特點和利用各種自然條件。先是在正面戰鬥打響前封堵鄱陽湖口,分兵攻佔洪都附近據點,完成反包圍。然後利用火攻重創陳友諒大部,最後又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利於小船行動的特點,分兵圍攻。陳友諒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處於被動,無法脫身。最後又被引入到狹窄的河道中,遭到朱元璋的水陸夾擊。等陳友諒發現情況不對,已來不及了,只好丟下兩萬多弟兄,自己突圍逃跑。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漢皇帝陳友諒被一通亂箭射死。陳友諒失敗了,成就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帝國,成為歷史的主角(姜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非子是如何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