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強vlog記錄
-
2 # 白176881508
康熙接受西方科技,只是他好奇人生的一部分,中國帝王,歷來信奉天下之大中國為中和天朝大國的思想,不可能承認,也不會推崇洋為中用,假設沒意義,慈禧被八國聯軍趕出京城都不能容忍司機在“老佛爺"前面開車,怎麼不跪著開,其結果可想而知。
-
3 # 江北陸遜
這個,不好說,但隨後的百年屈辱應該不會有。
事實上,很多人喜歡把中國的落後歸結於滿清的少數民族身份,所謂的滿清誤我三百年,網上至今還有“皇漢”和“滿夷”之爭。
而我,更想把中國當時的落後歸結於中國的傳統,更多的歸因於傳統文化中的某些不足和弱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術”“道”“勢”的說法,但傳統上,中國文化中更重視“道”,即所謂大道;其次是“勢”,孫子兵法-勢篇中對“勢”有非常精彩的論述。但傳統文化中對“術”卻是極為鄙視的。而中國後來之所以有鴉片戰爭,有甲午戰爭,有日軍侵華,其中吃的最大的虧就是忽視了“術”。所謂術者,即是對工具對科技等的利用,但它卻被士大夫鄙視,甚至被認為是“奇技淫巧”,是(勞力者)“役於人”,而吾等上等人“士大夫”卻只需關注所謂的“大道”即可。這樣的觀念才是真正誤我華夏千年的罪魁禍首啊。
最近在翻二十四史,偶然翻到《漢書-王莽傳》,其中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卻讓我感慨萬千:
王莽欲徵匈奴,徵求民間的奇能異士,有一人“或言能飛,一日千里,可窺匈奴”;“莽輒試之,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莽知其不可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王莽新朝是公元9年到23年,也就是說兩千年前,中國就有了後代的飛機一樣的東西,已經能飛“數百步”。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不把它當作奇技淫巧,如果我們對它足夠重視的話,也許兩千年前,我們就能發明飛機!但可惜,我們的祖宗都把它當成是垃圾,它就此被丟入了塵埃,可惜可嘆。而那個發明者,最終只是王莽為了獲名,“拜為理軍,賜以車馬”而已。當了個小官,卻連名都沒有留下來。而1900年以後,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卻名垂千古。
之所以費盡口舌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沒有給“術”,也就是後世的科技、技巧等留下什麼空間。
所以當時儘管康熙本人對西方的科技感興趣,也不過是當作一個玩物而已,是一個琴棋書畫一樣的玩物。
而當時康熙之所以有這個底氣,並不是因為他的愚昧,因為這不是他的責任,他號稱千古一帝,中國文化底蘊是非常深厚的;他之所以這麼做,一是看不起這些奇技淫巧;二則是另一個原因,一個真正讓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
那就是中國與世界隔絕的太遠了。青藏高原、中亞的沙漠,保護了中國遠離亡國滅種,而中國的強大,他征服了所有能種地的地方,周圍的民族或被消滅,或被同化,他認為他沒有必要學那些蠻夷的奇技淫巧。
所以,即使康熙不把它當作玩物,但是在那種傳統的鄙視科技的氛圍下,在那種視他人都為蠻夷的氛圍下,他怎麼會有動力去改變自己?
西方人之所以在現代有突飛猛進的科技,是因為他們常年彼此征伐,它必須改正科技提升自己。而中國如果不是百年屈辱,那麼科技還是隻會被當作一個“褻物”,士大夫的玩物而已。這一百年的屈辱,讓華人知道,原來我們不是“天朝上國”,我們沒有鄙視他人的資格。
一個人處於危機之中,才會時時去提升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老祖宗其實早告訴我們了的。可惜,多年的“天朝上國”,讓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所以這百年屈辱,未嘗不是好事,讓我們更好的看清自己。
-
4 # 風雲說收藏
康熙執政時期比英國工業革命早一個世紀,可以說,當時的西方科技並沒有任何優勢,如果康熙接受大力發展科技的理念,搞工業革命,發展工業,摒棄傳統的農業經濟。即便這樣,清朝也不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其統治方式註定了不允許資本家參與國家管理。有一點點可能會改變的是,在以後的對外戰爭中不會處於下風。
中國如果能先一個世紀搞工業革命,大力進行科技革命,實際上在十七世紀是不太現實的。中國當時就是世界出口大國,已經佔據了世界貿易的絕大部分,就算實現了工業機械化,大大提高的產量是世界消費力無法消化的,只會讓中中國產能過剩,造成大量的產品積壓。
清代發展工業,槍炮也會有所發展,即便這樣,同樣會失去額爾古納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因為清政府無力管轄,每年耗去大量財政去守護一塊苦寒之地對於清朝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只是武器好了日本沒有機會侵佔北韓,也不會有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不過以清朝後期的整個統治階層的腐化,還是有可能打不過日本人和八國聯軍。
但是,就算清朝不會有外憂,同樣也會有內患,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統治模式始終會被推翻,這是歷史的大趨勢,誰都不可能改變。
-
5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無腦。為什麼這麼說,老康在位期間,既接受了西方科技,也開放了口岸,但是卵用沒有。不過老康禁了天主教是實實在在的,畢竟天主教教皇干涉中國傳統風俗習慣,這是老康絕對不能忍的。
中國古代數學、天文學在清代有一個高峰期,其原因是老康引進西方算學加持的結果,並培養出諸如梅文鼎、明安圖等大批數學家。並翻譯《幾何原本》,編撰《數理精蘊》、《律歷淵源》等書。同時也引進了地球觀和地心說,梅文鼎也進行過論證。數學這方面只是一個代表,實際上清朝引進的還有地理學、測繪學、造船、建築、火器、火藥、冶煉等科學技術,為康乾盛世打下了一個基礎。
至於開放通商口岸這一段,康熙在平定臺灣以後就廢除因戰爭而實行近30年的海禁,不僅允許洋人來貿易,還允許華人從各個口岸出洋,並將延續明朝出海逾兩年不歸即叛國的法規放寬至三年,直至乾隆年廢除。而且海外貿易巨大的利潤使得海外貿易發展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西方甚至一度掀起了中國熱,粵海關有“天子南庫”的稱呼。順帶說一下,康熙年間有華人遊歷歐洲,甚至在歐洲開漢學院。
而引進西學為什麼沒什麼卵用,本質上還是西學的引進難以撼動中國傳統農業文明以及社會制度。西方的崛起和其商業文明以及分權的政治模式分不開關係,中國則存在這種基礎。乾隆還曾經號召士子學習西學,但是依然屬於沒人搭理的狀態。如果看不清中國落後的本質而一味的苛責清朝,本身就是沒腦子的表現。
不過,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民族主義蛋白質不願意正視這段歷史,依然用漢族盡善盡美、落後的都是少數民族這種言論自我安慰,活在自己的幻想裡,用這種精神鴉片來安慰自己的玻璃心。
-
6 # 萊蒙夫人
康熙朝的大清帝國,是一個農業時代的傳統專制帝國。這樣的古老帝國,要走向現代化,不僅要對外開放,更要對內改革。如果像題主說的那樣,接受西方科技,開放口岸,只是完成了對外開放的一部分工作,對內改革還是缺位的。相信不可能有質的改變。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已經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而且關稅固定下來,外國商人不用再擔心中國官員索賄。但是洋人發現,中國的傳統經濟如此頑固,即使開放了通商口岸,他們的商品也進不了中國市場。其實,這就是隻開放卻不改革的後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不僅開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而且大量引進西方科技。當時還不存在後來那麼嚴重的技術封鎖,甚至跨國專利保護都不完善,所以中國能夠及時引進最先進的西方技術,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洋務運動”。但是,由於沒有建立現代化的政治、經濟管理制度,特別是沒有建立現代金融制度,中國的現代化僅限於軍工及相關的鋼鐵、煤炭等領域,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帶動作用非常有限。尤為典型的是,雖然洋務運動以軍工為核心,但是清朝的軍隊體制並未改變,還是封建時代的組織訓練模式。以至於到了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人發現,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也僅僅是一群拿著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而已。這支軍隊不僅沒有接受過近代的操練方法,甚至連後勤管理模式都落後於時代。
所以,如果康熙大帝接受西方科技、開放口岸,中國的精英人士也許會逐漸認識到中國與世界先進地區的差距。但是如果作為最高領導的康熙帝沒有進行穩健而又大刀闊斧的全方位近代化改革,清朝也很難應對西方殖民者的進攻。觀察康熙在位60年的功績,更多的在於穩定疆域、強化統治,包括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修治黃河、打擊西蒙古勢力、收復漠北喀爾喀蒙古、抗擊沙俄在東北的侵略等。而康熙晚年則被吏治腐敗和九子奪嫡弄得疲憊不堪。康熙帝的一生已經是極為緊張忙碌了,如果讓他再進一步搞近代化改革,要麼根本沒有精力做,要麼就得捨棄開疆拓土的事業。
當然,如果康熙能夠高瞻遠矚開個好頭,並且將近代化改革定為既定國策,那麼後代君主前赴後繼,清朝還真有可能向近代強國邁進,至少有可能成為東方的沙俄帝國。
-
7 # 中國歷史探索者
開放會滅亡的更快,看看末期編練新軍的結局就明白了。各種思想和技術湧入,漢人得到啟蒙後,不可能甘心當奴才。
只有徹底封閉,滿清才能保持壓制漢族,愚化漢族,維護自己的特權。
所以滿清的閉關鎖國不可避免,除非他想提前下臺。滅亡更不可避免。
唯一的出路是滿漢一體,或者說是徹底融合在一起,分不清滿族漢族,象當年的鮮卑族混入漢族一樣,那麼開放就沒有任何顧忌了。這其實是滿清要竭力避免的,他們想高高在上。
-
8 # 戰爭史
看一個例子就知道行不行了。康熙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對自然科學充滿興趣的封建帝王。他的一生,除了學習傳統的經史子集之外,還透過在清宮內服務的西方傳教士,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科學。他所學習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地理、生物、醫學等,還專門做了一部科學學習筆記,這就是著名的《康熙幾暇格物編》。在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康熙學習西方醫學的事兒。
(康熙的科學學習筆記——《康熙幾暇格物編》)
康熙帝早年間和中國歷史的其他皇帝一樣,得病了都是採用傳統中醫方法進行治療。一直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罹患了嚴重的瘧疾,高燒不退,生命垂危。宮廷御醫們採用傳統的治療瘧疾的藥方給皇帝治療,但卻毫無效果。這時,在宮廷內服務的法國傳教士洪若翰和劉應為皇帝進獻了一種當時在西方已經比較常見的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奎寧)。因為此前從未有華人服用過此藥,要拿來給皇帝治病,可謂風險巨大。但是對西方科學十分相信的康熙帝力排眾議,決定服用此藥。結果他服藥後迅速退燒,身體得以痊癒。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法國傳教士給康熙治療瘧疾的場景)
從此以後,康熙帝就對西方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的要求下,西方傳教士們開始將當時西方的醫學著作翻譯成滿文和漢文,為皇帝進行講授。在學習西方醫學的過程中,康熙帝逐漸產生了一個感覺,那就是,西方醫學建立在對人體進行細緻解剖觀察的基礎上,因而在對人體的瞭解上遠超傳統的中醫。法國傳教士巴多明曾為康熙帝講授解剖學,但是卻沒有屍體可以做解剖教學——因為在中國,把人的屍體開膛破肚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事,因此太醫院只好拿出一個明代太醫院塑造的繪有“經絡”的銅人來給巴多明做教具。巴多明對康熙帝指出,銅人身上的這些“線條”根本不符合血管的位置,也沒有靜脈和動脈之分,根本就沒法拿這個來講解人體血液迴圈。
(為康熙講授解剖學的法國傳教士巴多明神父)
康熙帝認識到,只有把西方的解剖學知識帶到中國來,才能真正弄清楚西方醫學的理論。於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命令巴多明開始翻譯西方的解剖學著作。巴多明以當時西方最先進的醫學理論——哈維的血液迴圈理論為基礎,結合了同時期西方多位醫學家的成果,編成了一本名為《按血液迴圈理論及戴尼斯新發現而編成的人體解剖學》的書,並著手開始翻譯成滿文。在翻譯開始時,康熙帝特別指示:“身體雖有微小部分,必須詳加譯註。朕所以不畏麻煩,命卿等譯此書者,緣此書一出,必有造福於社會,人之生命,或可挽救不少。”有康熙帝這句話,巴多明當然就把人體的組織結構事無鉅細都盡力表現出來。為了使此書更加直觀,康熙帝還專門給巴多明配置了十幾名宮廷畫師,專門為此書繪製插圖。在巴多明的指導下,宮廷畫師們繪製的人體解剖圖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人體各個器官、骨骼、血管、淋巴系統、肌肉等組織描繪得惟妙惟肖、纖毫畢見。所有插圖都配有詳細的滿文註釋,以方便學習者瞭解。
(《欽定格體全錄》中的人體解剖插圖)
巴多明的這項工作,一直幹了五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才大功告成。當他把完成的書進獻給康熙帝御覽之後,康熙帝對此書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此乃特異之書,故不可與普通文籍等量觀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學無術之輩濫讀此書也。”並欣然為此書定名為《欽定格體全錄》。可是,話雖這麼說,真要把這本解剖學著作公開出版,康熙卻是不敢的。為何呢?因為此書中有大量逼真的人體解剖插圖,開膛破肚,臟腑畢現,甚至連人體的生殖器官也描繪得十分逼真, 這是當時的華人的倫理道德所無法接受的。如果公開出版,這必然會在士大夫和百姓中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會威脅到自己“仁君”的形象。雖然在巴多明看來,為了科學的需要而解剖人體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歐洲,父親有時會解剖兒子的屍體,而兒子也可能會解剖父親的屍體”,但是他也清楚,“因為兒子對父親的敬重以及父親對兒子的慈愛,皇帝絕不會接受這種做法。有些偏見要想予以制止是徒勞的,甚至是危險的,在中國尤其如此。”迫於傳統文化環境的巨大壓力,康熙帝決定把此書藏在皇家圖書館裡,絕對不允許公之於眾。只允許極少數太醫進入圖書館查閱此書,但嚴禁抄寫和帶出。
就這樣,一部集中了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解剖學知識的書籍,用了五年時間翻譯出來,最終卻只能束之高閣,在皇家圖書館裡蒙上厚厚的灰塵。直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才再次為中國帶來了解剖學的知識。這段讓人酸楚的歷史,反映的是康熙帝的無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康熙連一本書都搞不定,又怎麼能奢望他能去開放港口,讓中國全面接受西方科技呢?參考文獻:《耶穌會教士中國書簡集》、《中國醫藥史》、《康熙帝傳》(白晉版)
-
9 # 月之夢7702
最大的可能是對皇權的挑戰,引進西方的不止有先進的科技還有解放自由的思想,一個皇帝看到西方武器的厲害不可能不在乎,但更讓他在乎的是如果西方自由解放的思想也傳了過來這比再先進的武器都要有威脅,所以為了保護皇權閉關鎖國是讓外界不能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已成為了歷史,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如果說當時的康熙皇帝接受西方的科技,特別是那時候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洋東西,康熙皇帝可以完全接受,加上深入的研究的話,那麼清朝的發展還可以繼續幾百年是沒有問題的,後面陸陸續續發明的武器就是以後發現的道路。
所以說只有接受先進的科技,自己發展壯大,才可以不至於落後捱打的後果,當時就是因為康熙皇帝以及後面的皇帝拒絕西方的科技,排斥外來的東西,甚至關閉了通商口岸,導致了清朝的落後。
其實那時候的清朝還有一絲的希望那就是維新變法,皇帝支援,但是沒有實權,最後的希望也沒有了,清朝徹底的落後了,最後的結果就是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