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論英雄668

     資治通鑑與史記的區別就是司馬光與司馬遷的區別:

    司馬光生活的時間晚於司馬遷,所以他有機會參考《史記》,甚至直接複製貼上司馬遷的作品,比起司馬遷為了找材料實地考察來,司馬光幸福多了。舉個栗子《魏公子列傳第十七》:吾過大梁之墟,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 《春申君列傳》: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司馬遷有點小驕傲呀!

    其二,個人寫作風格不同。司馬遷崇尚英雄,對於販車引漿者流也不吝惜筆墨,對於他們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比較讚揚,除了有司馬遷個人的性格特點之外,還有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有人說《史記》不僅是歷史著作,還可以當做文學作品來讀,這是《史記》的魅力所在。

    而《資治通鑑》的風格就比較死板了,讀起來冷冰冰,沒有生氣。正如求名一樣,司馬光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統治成敗的得失,也就是說,他是皇帝必讀書目,是要作為施政參考的,比起《史記》的老少皆宜,《資治通鑑》的讀者顯然偏少。另外說明一下,《資治通鑑》並不是一個人所寫,他的作者還有劉攽、劉恕、範祖禹三人,也就是說司馬光是《資治通鑑》的主編,很多文章是由別人寫的,他只負責稽核把關,但是人們只記得司馬光這個作者,這對其他三位作者來說有點悲催。

    第三,從二人的做官經歷來比較,司馬遷做過太史令、中書令,司馬遷的經歷比較純粹,所以作品也比較乾淨,沒有過多的思想教育。但是司馬光做過宰相,加上本人是道德君子,所以老是擔心人們不知道什麼,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貨。

    舉例:司馬昭死後舉行喪禮,按照古禮,子女應該受三年喪禮,當時天下臣民都作權宜之計,服喪三天後就不再遵行。然而晉武帝司馬炎自己堅持服喪三年。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遂以疏素終三年。《資治通鑑晉紀一》

    司馬光評論道:三年之喪,白天子達於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後世帝王不能篤於哀慼之情,而群臣諂諛,莫肯釐正。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不能將順其美,惜哉!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了!

    再說晉紀一下面的小字:起旃蒙作噩,盡玄黓執徐,凡八年。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透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這是編年體的一種,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的腦細胞不夠用了,所以我必須給司馬光一個差評。

    第四,這兩本書的待遇不同。司馬遷的史記得以流傳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外孫楊惲,沒錯,就是那個說出一丘之貉的楊惲。正是他的努力,《史記》才得以出版發行,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史記》屬於非法讀物,是見不得光的,如果沒有楊惲的努力恐怕就沒有《史記》了。

    而《資治通鑑》的待遇就比較高了,不僅有皇帝宋英宗給他作序,還有皇家圖書館收藏,《資治通鑑》的待遇簡直不要太好。

    第五,閱讀體驗與先後順序。雖然給了差評,但是後來我又發現:《史記》和《資治通鑑》可以參照著讀。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就讀《史記》,但是你要想寫文章,提煉總結觀點就要看《資治通鑑》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這點《資治通鑑》就做的比較好。

  • 2 # 凌雲自在飛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兩部著作面向的閱讀物件不同,史記算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從史官的角度對當時歷史進行如實記錄和相對客觀的評論。面對讀者包括後面史官和一般歷史讀者。而資治通鑑是針對帝王寫的書,切入點基本都從朝代興衰,失敗成功的教訓經驗出發。包含很多帝王之術,而不是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解讀。這個是最大區別!

  • 3 # 高樓之上看翻船

    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兩部著作面向的閱讀物件不同,史記算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從史官的角度對當時歷史進行如實記錄和相對客觀的評論。面對讀者包括後面史官和一般歷史讀者。而資治通鑑是針對帝王寫的書,切入點基本都從朝代興衰,失敗成功的教訓經驗出發。包含很多帝王之術,而不是平民百姓的角度去解讀。這個是最大區別!另外就是所謂的“紀傳體(以人物事件為線)”和“編年體(按年代時間順序)”的區別。

  • 4 # 火火1970

    《史記》與《資治通鑑》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鉅著,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體例上的不同。

    《史記》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記述了自五帝到漢武帝約三千年的歷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組成。其中:

    “本紀”記錄的是天子(爵稱,等同現在的國家元首,或司馬遷認為可列入國家元首系列的如項羽、呂后等)的生平、政事。

    “世家”所敘的是諸侯(西周建立分封到西漢各主要諸侯國)的歷史遷沿情況,這裡比較特殊的是孔子和陳涉,二者均非諸侯,而孔子“修經術”、“制儀法”,陳涉首發亡秦國之難,所以被列入世家之中。

    “列傳”則“列序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當然還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如“孔氏述文,弟子興業”的孔子的學生們被列入“仲尼弟子列傳”。

    “表”使用列表的方式略述時間和事件,類似於表格形式的年譜,如“六國年表”集中列示了六國變遷中的大事記。

    “書”用於記錄不同時期的各種重要典章制度,如“平準書”記錄了漢建立之初到武帝時期的經濟、財政貨幣政策的情況。

    《資治通鑑》則是一部編年體史籍,記載的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共計1362年間的歷史。

    編年體是採用以時間為主線,將歷史人物和史實進行縱向記錄史書形式,是《春秋》創制的體例。

    這兩種史書體例形式各有優缺點。

    紀傳體史書的本紀、世家和列傳,首先以人物為分野,更便於人物的記錄和描寫,所以我們在《史記》中可以看到劉邦、項羽這些形象栩栩如生,但問題也在於此,劉邦的描寫中有項羽,反過來也是一樣,即使作者精心於詳略取捨,對於同一事件我們讀來仍會多有重複之感。

    編年體史書以年月為經,事件為緯,難度在於記述事件的選擇上,同一時間無法羅列太多,勢必導致有所遺漏,而且,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不能始終出場,對於讀者進行人物的整體把握是個難點。

    《資治通鑑》是用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的目的,所以採用長於記錄事件來龍去脈,進行因果分析的編年體無疑是個好的選擇。而對於“欲以史為己任”的司馬遷來說,選擇於言、於行兩相兼顧,更大可能還原歷史人物真相的紀傳體例也是必然。

    另外,《史記》是司馬遷以一己之力完成的鉅著,取材於《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和太史令所掌握的文獻資料,還有司馬遷實地考察的成果,其難度可想而知。而《資治通鑑》是由司馬光主導,在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協助下,採用正史、雜史計二三百家的基礎上共同完成的,能合多人如一人,體例精嚴,取捨適宜,同屬難能可貴。

  • 5 # 都風唄online

    《史記》與《資治通鑑》都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史學典籍,一個成書於漢代,一個成書於宋代。司馬遷的《史記》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鉅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下面我來說明兩部史書的特點,對比有什麼區別:

    一、《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而成,書中記載了上至皇帝時代,下至漢朝初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系統地記錄了漢朝以前的歷史發展。

    全書共計130篇,合計52萬字,內容分別為本紀、列傳、世家、書、表五個部分。其中,記錄帝王生活的本紀12篇,記錄人物的列傳70篇,記錄諸侯世家的30篇,記錄年代的表10篇,記錄典章制度的書8篇。

    《史記》的歷史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本紀、列傳、世家、書、表的結構形式,開創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撰方法。

    2、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領域結合的編史方法。

    3、忠於歷史事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力爭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史記》在中國歷史上有極高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史記》開創紀傳體通史的先河,被後世評價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

    二、《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宋朝史學家司馬光撰寫而成,書中記載了上起春秋戰國,下至宋朝初年,總共1362年曆史。系統地記錄了一千多年裡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三萬字,歷經19年才完成。

    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

    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他是一部編年體通史,按時間先後順序敘述史事,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產生系統而明晰的印象。

    2、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王治亂、成敗、安危的經驗,作為歷史的借鑑。

    3、該書以史為鑑,為宋神宗所欽定。“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一代偉人身邊就經常放著《資治通鑑》,是他常讀之書。

    三、《史記》與《資治通鑑》有哪些區別:

    1、體例不同。

    《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主要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通史,就是按時間先後,來記述重大歷史事件。

    2、著書的出發點不同。

    《史記》除了歷史價值之外,文學價值也很高,採用的是散文化筆法。

    《資治通鑑》是官修的史書,目的是為皇帝提供治理國家的借鑑和參考,主要是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3、著作內容不同:《史記》是一個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皇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資治通鑑》是從戰國開始,到五代結束。

    4、史記屬於二十四史之一,資治通鑑則不是。

    5、《史記》是個人修史,沒有國家背景。《資治通鑑》是官修史書,是國家行為。

  • 6 # 小牛愛影片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兩者看名字像哥倆,其實一點淵源也沒有,首先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生於西漢,所寫的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其性質屬於私人修史,主要特點就是以人為中心敘事,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採用的是散文化的筆法,注重文學性,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後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資治通鑑》司馬光,生於北宋,記載了由周威烈王開始到五代的後周世宗徵淮南,有一千三百多年,其性質是官方修史,帶有意識形態性質,特點是:專取與國家,生民休慼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按時間敘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目的是總結治世經國的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

  • 7 # 徐國麟一功書法

    《史記》和《資治通鑑》的區別

    首先,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以個人故事為主;資治通鑑呢,是編年體史,從時間長河中去再現人物和國家的命運。

    《史記》充滿了個人奮鬥,個體掙扎,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同情末路英雄,骨子裡充滿了悲涼激憤,一方面認為功名可積極謀取,另一方面卻又認為悲劇無可躲避,李斯、項羽,韓信,李廣等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人物,史記具有古希臘悲劇,沙翁戲曲的張力,尤其是李廣,蒙恬對自己命運的迷思和感慨,令人震撼。

    《資治通鑑》更多的是探討國家,群體的興衰,它並不迴避歷史的黑暗和血腥,然而,它總是把成敗原因歸結於是否遵循了儒家的治國理念。《資治通鑑》不像《史記》那樣直擊靈魂深處,企圖將儒置於無所無不能的上帝地位,試圖說明逆儒則亡,順儒則昌,但歷史又不能給出太有說服力的例子,所以<<通鑑>>對歷史始終採取道德評擊的態度,不象<<史記>>那樣重視政治軍事人生的技術性。

    《史記》多以人為核心,人物鮮果、情感豐富而《資治通鑑》以權為核心,每個故事都是權力鬥爭。一個講人,一個講權,這大概就是《史記》和《資治通鑑》的最大區別把

    感謝

  • 8 # 爾朱少帥

    別看現在寫通俗歷史的人特多,漢武帝之前那些事,大都倒騰《史記》。宋代之前那些事,都看看《資治通鑑》。學歷史的要是沒通讀《史記》、《資治通鑑》,那都是打醬油的。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學歷史必讀的經典,兩者區別在於:

    【時間跨度】

    司馬遷《史記》上至傳說時代的“五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漢武帝在位30多年的時候)。

    司馬光《資治通鑑》是從“周”到“周”(周朝到五代十國後周)。

    【記事方式】

    《史記》是紀傳體。所謂“紀傳體”,就是給每個重要人物寫傳記,歷史事件都會包含著人物傳記裡面。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所謂“編年體”,就是以時間軸為劃分,這一年啥人幹了啥事,統統一起記錄。

    ◆“紀傳體”,好處就是故事性很強。看某個人的傳記,一次性就可以基本瞭解他的生平事蹟。比如你是項羽粉絲,只想看項羽,沒問題,一篇《項羽本紀》就讓你瞭解到差不多,再從別人的傳記裡補充點關於他的事情,基本上就搞定項羽的事了。

    “紀傳體”壞處就是,想要了解某一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有點凌亂了。你需要把所有人傳記看完,自己總結。

    就比如,劉邦、秦始皇本來只有三歲年齡差,都經歷了戰國時期,屬於一個年代的人物。但是《史記》先寫秦始皇,再寫項羽,後寫劉邦。給人天然感覺就是劉邦、秦始皇是隔代人物。

    ◆“編年體”,好處就是某一年發生了什麼,一目瞭然,人物關係、事件順序,可以直接瞭解清楚。

    “編年體”壞處就是,想要了解具體某個人的事蹟就太瑣碎了,需要在他存在的每一年裡,到處蒐羅與他有關的事蹟。

    【文學性】

    從文學性、可讀性、趣味性說的話,《史記》紀傳體,無疑要勝出一籌。太史公的文筆、精彩的故事,即使不是專業人士,也可以讀得津津有味。

    而《資治通鑑》編年體就有點吃虧了,就是一本歷史流水賬,平鋪直敘。這一年,一月誰誰打仗了、二月地震暴雨了,三月誰誰老死了......專業人士都是硬著頭皮看,普通人一般沒耐心讀完。

    當然了,也不是厚此薄彼,從史料角度的話,記錄的史實可信度是排在第一位的,趣味性只是附帶品。也當然了,只要經過人手,就沒有完全的中立,《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能看到兩位作者的個人情緒和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雨水的詩詞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