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噠噠影片

    三國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羅貫中 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 共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介紹:根據陳壽《三國志》,以及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一些民間傳說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清初毛宗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為現在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故事開始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束於王浚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鬥爭。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元末明初,中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成就最高、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透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中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明高儒《百川書志》著錄其所見本,前署“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認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是羅貫中所作。水滸傳介紹:作者在《宣和遺事》及相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全書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事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水滸傳版本:水滸傳在流傳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本子。現在所見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後,有“徵遼”和鎮壓方臘起義等情節;120回本又插增了鎮壓田虎、王慶的情節。後金聖嘆將此書刪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後的事,稱為70回(實為71回)。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彥端,號耐庵。蘇州城閶門外,懷胥橋北施家巷有一戶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這一支傳到施耐庵的父親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個男丁。一位老秀才給嬰兒起了個名字,叫彥端,意思是這孩子長大了,定是位行為端正的才子。這個襁褓中的彥端,就是後來寫出千古名著《水滸》的施耐庵。施耐庵7歲時,家裡貧窮,無法上學。但他聰明好學,經常借書看,請鄰居教,有時還到學府去旁聽。就這樣,他讀了《大學》、《論語》、《詩》、《禮》等許多書。13歲時,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中,對答如流,下筆琳琅。一次,鄰居老人病故,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來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別人就提議讓彥端試試。耐庵少年氣盛,欲顯其才,也不推讓,走過來一揮而就。後來,季秀才看了這篇兼有稚氣和才氣的祭文,稱讚不已。主動提出,帶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並且不收學費。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讀書,十分刻苦,他不僅熟讀諸子百家,而且各種書都去瀏覽。當時刊行的《大宋宣和遺事》,講晁蓋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楊志賣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興趣,他常常在課餘閱讀。還同小夥伴們一起舞刀弄棒,練習武藝。那時,蘇州城裡經常說唱些如《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同樂院燕青搏魚》、《李逵負荊》等話本和雜劇,施耐庵有時也去消遣,對這些“仗義英雄”、“擎天好漢”流露出敬佩之情。《西遊記》 作者:(明)吳承恩 共一百回西遊記介紹: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將近80歲。《紅樓夢》 原名:石頭記 作者:(清)曹雪芹紅樓夢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後四十回一般認為是由高鶚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寫、修改過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傳。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偉元將前八十回及後四十回續稿以活字排印,從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

  • 2 # 小可時間

    四大名著,又稱為四大小說,為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及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四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這四部著作歷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深深地影響了華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細緻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

    《紅樓夢》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及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被認為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不僅僅是因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還在於它非凡的藝術成就。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全書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透過對這些愛情故事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的描繪,牽扯到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宗教、婦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的世態,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治的腐朽與罪惡,歌頌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透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宣告了這一社會必然走向滅亡。因此說,《紅樓夢》生動描寫了幹八世紀上半葉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紅樓夢》成書於清朝乾隆年間,問世之初,便立即驚動了當時的社會,從飽學的文人秀土到粗通文墨的家庭婦女爭相傳抄、閱讀。乾隆、嘉慶年間,就有人在北京“見人家案頭必有一本《紅樓夢》"(郝懿行《曬書堂筆錄》)。開始時每部售價十數金,京版《紅樓夢》流行江浙後,“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兩"(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可見出版之多,流行之廣。《紅樓以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和嫻熟精湛的藝術技巧征服了無數讀者,不少人對之“愛玩鼓掌",“讀而豔之”,有的甚至為了品評書中人物,“一言不合,遂相粗齲,幾經老拳”(鄒駛《三借店筆談》 ),形成了“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京都竹枝詞》)的社會風氣。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國清代偉大的文學家,名霜,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生於1724年,卒於1764年。在他短暫的40年人生中,經歷了曹家由盛到衰的全過程。13歲以前曹雪芹過著“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生活。13歲以後,曹家急劇衰落,舉家由南京遷居北京西郊。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這種大起大落的不平常經歷,使曹雪芹目睹了世態炎涼,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此,在淒涼困苦的晚年,“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過程十分艱苦,真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可惜沒有完稿,曹雪芹就“淚盡而浙"。

    曹雪芹的未完稿題名《石頭記》,基本定稿的只有前八十回。現存的一百二十回中的後四十回,一般學者認為是高鶚所續。高鶚,字蘭墅,另號“紅樓夢外史”,乾隆時的進士,做過內閣侍讀,刑科給事中等官。

    《紅樓夢》的書名,是在1791年,即乾隆五十六年,曹雪芹的八十回《石頭記》以手抄本形式流行三十年之後,程偉元、高鴨第一次以活字版排版印刷時出現的。這時的《紅樓夢》已是一百二十回。高鶚的續作,雖然有諸多不足,但他依據原書的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從而使小說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故事。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為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象而驚歎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挪輸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變幻恍惚之事,亦每來解顧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

    《西遊記》所描寫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在歷史上實有其事。唐太宗時,26歲的和尚玄奘,為探求佛法,追根尋源,偷越國境,到天竺求法,歷經幹難萬險,耗時17年,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取回真經657部。翌年,李世民下詔,命玄奘口述取經見聞,由其門徒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其後,玄奘門徒慧玄、彥琮根據其師傅的經歷,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書中記述了玄奘取經的過程,並加入了一些宗教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該書為西遊故事的流傳、演變提供了再創作加工的基礎。唐末,出現了有關玄奘取經故事的神奇性筆記小說。

    南宋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刊行發表,標誌著唐玄奘取經故事由歷史故事向文學故事的轉變,《詩話》又出現了《西遊記》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使虛構的人物代替了歷史的真人真事,神魔故事逐漸代替了佛教故事。後來的元代雜劇,也有關於取經故事的作品,如《唐三藏》、《蟠桃會》,還有講述唐僧出身的《陳光蕊江流和尚》,表現孫悟空被捉的《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等作品,元代劇作家還寫下了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只可惜,現在只存斷簡殘篇。

    到了明初,西遊的故事情節已趨完整,師徒四人,人物結構已成體系。再後來,明初人楊訥的《西遊記雜劇》有6本24出,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參考的藍本,其後問世的《西遊記平話》更是為《西遊記》的出爐,豐富了素材。因此,《西遊記》的成書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融進了長達700百年間華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吳承恩就是在總結流傳的傳記、傳說、故事、評話的基礎上,重新構思、組織和編寫,創作了《西遊記》。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約1504-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其祖輩“兩世相繼為學官,皆不顯”,自父親開始,轉而經商。吳承恩生活在-個有深厚文化傳統、重知識的家庭裡,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博覽群書,文才聞名鄉里,為他後來創作不朽名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儘管青年時代的吳承恩致力於科舉,可他命運不濟,幾次參加鄉試,皆名落孫山,到了不惑之年,才補了個貢生,花甲之年,才當了個小縣丞。由於他不善鑽營,性格狂傲,做官一年,便棄官而去,歸依桑梓,潛心著述。除《西遊記》外,吳承恩還寫有詩文和志怪小說,後人輯有《射陽先生存稿》4卷。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中國第一部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是一部孩政治、軍國大事的史詩性作品,凝聚了民眾的聰明和智慧,也溶入了作者羅貫中對元未農起義戰爭的觀察和體驗。它自元末明初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被尊為中國明清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因此,在《三國演義》中不僅貫穿著儒家積極入世的世界觀,而且包含著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戰略與策略思想,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人們可以從中學到政治學、外交學、軍事學、決策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三國演義》的內容取材於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西晉統一其間近百年的歷史故事。它展現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發生發展與被鎮壓的過程,集中地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錯綜複雜,尖銳激烈的鬥爭,及其相互間消長與興亡的歷史過程。與此同時,小說也描寫了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朽與黑暗,社會的動亂,以及民生調敞的圖景,揭露了統治階級武裝集團鎮壓農民起義,相互爭權奪利,製造戰亂,使人民群眾修遭塗炭的暴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歷史真實。作為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與歷史的最太區別在於,它具有一種強烈的審美感情的感染力。全書雖然描寫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但在作品的整個形象體系中,劉備和曹操,包括他們所代表的集團,明顯佔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對立和衝突,構成了全書的結構的主線,相比之下,孫吳方面則處於陪襯的地位,而在劉蜀與曹魏兩大封建集團的鬥爭中,《三國演義》的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捆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這顯然是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融合著長期以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表達了宋元時期民眾“人心思漢”、“復興漢室”的民族感情和願望。《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從發生到發展壯大再到走向完全失敗全過程的小說,又是第一部用白話創作的英雄傳奇。《水滸傳》成書於明代,同《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小說一樣,不是一個人的獨立創作,而是作者施耐庵在長期流傳的水滸故事基礎上,總結民間藝人的創造成果而寫成的。《水滸傳》既凝聚了施耐庵的心血,也彙集了人民的才能智慧。

    《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的故事。關於宋江,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中國正史、野史記載,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有36位主要骨幹,鼎盛時,宋江領導的義軍縱橫數省,對北宋政權造成一定威脅。最後,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受歷史和客觀條件地限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運動的大起大落,宋江及其主要骨幹的悲劇命運,儘管史料記載是片斷的、有限的,卻為日後人民群眾和民間藝人及施耐庵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間,人們可以依據自己的觀察體驗和自身的社會、審美理想,來塑造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水滸傳》成書時,正是中國北方女真人和蒙古族先後南下,入侵中原,給中原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廣大中原人民紛舉義旗,結寨聚眾進行反抗的時候,因而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蹟,自然便成為人民歌詠傳頌的物件。人民希望在宋江等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寄託自己的希望,鼓舞自己的鬥志。

    《水滸傳》的成書過程,也經歷了從民間口頭傳說到文人藝術創作的階段。南宋時,有民間藝人編的平話,如《石頭孫立》、〈武行者》、《花和尚》、《青面獸》等。這些平話雖為單篇和個人故事,但為以後的長篇提供了素材。

    宋末元初,畫家龔開根據“街頭巷尾”的傳說初次完整地記錄了宋江等36位英雄的姓名、綽號,並創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的畫像,畫家兼文學家龔聖與為畫像寫了“贊”和“序”,使《水滸傳》的人物形象有了雛形。元代的《大宋宣和遺事》儲存了有關水滸故事的長篇平話底本,故事情節雖簡單粗糙,但是故事框架基本完整,為《水滸傳》的最終創作奠定了故事情節基礎。同時,在元代,水滸故事從口頭、書本上又走上了戲劇舞臺,儲存至今的曲目有30多個,劇本10餘種。在這些戲裡,宋江等36英雄已增加至108個,梁山泊成為起義軍的大本營,宋江已成為頭領,“替天行道”成為起義軍的行動綱領。施耐庵正是在這些大量的傳說、平話、戲曲等文學作品基礎之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創作了不朽名著《水滸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麼一首歌,讓你深陷其中,感覺唱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