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江1955
-
2 # 天龍八部28
歐洲二戰時期各國之間有著歷史上的恩恐,因此德國如果滅了法國以及其它幾個小國如波蘭阿爾巴尼亞後全力對當時的蘇聯,這裡為什麼不提英國,當時大英帝國還是比較強大,另外它和美國是同宗同種的白人,因此美國不會讓德國吞併,而德國的盟友日本野心亦不將東南亞吞併獨立對付中國,這個格局就可能完全改寫歷史了。
-
3 # 怡人之人148633009
歷史既不能如果,亦不能假設,過去式的東西皆木已成舟,除非能夠時光倒流。
我們回首往事,說好聽點是為了以史為鏡,別再害國殃民。說不好聽點,就是吸取教訓,別再重蹈覆轍。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何沒有以史為鏡,追求和平,反而變本加厲地蓄積力量,再次挑戰世界呢,原因就是帝國主義都有“狼”的本性。
希特勒死了,但他的思想卻潛移默化到其他人的骨子裡——美華人、英華人、法華人、以色列人,以及所有恐怖分子。倘若他們知道未來的結果是這個樣子——就像美國電影《終結者》那樣——他們定會轉變思維,進而改變戰術,從而戰無不勝,那麼這個世界還會是今天的模樣嗎?
所以說,再“如果”、再“假設”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那又何必在此浪費腦細胞,胡編亂造呢?
-
4 # 趙凡丁201
〇歷史沒有如果,因為時間不會倒流,歷史事件不會重演。
〇假設在二戰中,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也是暫時的權宜之計,它可能在攻陷英倫3島丶統一歐洲大陸後,尋找藉口,再對蘇聯發動進攻。因為希特勒的狂妄野心是統治全世界,僅僅佔領歐洲大陸,不會滿足他的慾望和野心。
〇德國在統一Continental後,再向蘇聯進攻中拼個你死我活。那時,蘇聯會提高警惕,不會在戰爭開始,讓德國透過突然襲擊,佔到大便宜。這時要看日本和美國如何決策。如果美國短視袖手旁觀,日本從東面配合德國夾擊蘇聯,那末蘇聯就會很危險。
〇希特勒搞定蘇聯,會休整養息,做充分準備,整頓發展海軍與日本聯手收拾美國,侵佔南北美洲大陸,最後收服日本,稱雄全球。
〇這是希特勒的野心+如意盤算,但不會實現,失敗+滅亡是他的宿命。他的野心太大,不斷地窮兵黷武,不斷地勞民傷財,不斷地狂費消耗。歷史已證明:戰爭是絞肉機,是耗財的無底洞,揮霍無度的野心是滅亡的咒語。德國統治者發動了2次世界大戰,最終成了窮兵黷武的犧牲品。
-
5 # 戰情解碼
二戰是人類的一場浩劫,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全球性戰爭將人類帶入了戰爭的深淵。拋開是非觀,有人覺得德國不應該進攻蘇聯,而應該先拿下英國,這樣或許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不過在我看來,即便德國把精力全部放在歐洲,先拿下英國再進攻蘇聯,希特勒也一樣會失敗,說不定還會敗得更快。
二戰後期,盟軍透過英國這塊跳板在諾曼底登陸,讓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進而加速了德國的滅亡。但德國的失敗真的是因為沒有佔領英國嗎?
我們假設德國攻陷法國後就此停下步伐,進行海軍建設,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建成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那麼德國真的會如願以償麼?恐怕德國會面臨一個更加困難的局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既是希特勒的緩兵之計,也同樣是斯大林的緩兵之計。蘇德瓜分波蘭後,從表面上看雙方“親密無間”,但實則暗流湧動。趁著德軍在西線激戰正酣之際,蘇聯不斷將勢力向西擴張,甚至還曾一度意圖染指羅馬尼亞油田。除了這些小動作之外,蘇軍還一直在加強邊境的防禦力量。希特勒非常清楚一旦讓蘇聯準備充足,就必然會進攻德國,那麼德國所面臨的局面恐怕會更加糟糕。
如果德國最終如願以償佔領了英國,那又會是怎樣的局面呢?如此,在大西洋上再也沒有合適的島嶼作為登陸的中轉站,德國基本消除了西線的威脅,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對蘇戰爭。這樣看似很好,但這其中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因為二戰已經成了一個資源的爭奪戰。一戰時,各國總共消耗了3600餘萬噸石油,而到了二戰,這一數字竟然達到了3億多噸。歐洲雖然人口稠密,但它所擁有的資源卻要匱乏得多。沒有充足的資源,德國又如何發展?它的裝甲戰車又怎樣開動?
到那時,德國就如同二戰時的日本一樣,也會因為資源問題而被他國遏制。日本進攻珍珠港難道真的是因為腦子一熱,自覺天下無敵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封鎖,日本迫不得已才挑起了對美國的戰爭。德國閃擊蘇聯同樣是為了奪取蘇聯的石油,如果德國能夠擁有足夠的資源,那麼它的裝甲車就可以長驅直入,輕而易舉地擊敗蘇聯,就如同當年的蒙古人一樣“橫掃”歐洲。可是如果德國沒有足夠的資源,德軍依舊會面臨無油可用的窘境(就像德軍在東線屢屢經歷的一樣),最終歷史還會按照原來的方向進行。
回覆列表
歸根結底,還是野心膨脹,德國在歐州遇到的有效抵抗,就是英國。那還是邱吉爾上臺後,如果張伯倫不下臺,英國被佔也進入倒計時了。希特勒利用障眼法矇蔽斯大林,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爭取到有利時間,使蘇聯吃了大虧。如果不是同盟國合力反擊,後果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