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羽諾池唯

    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在整個漢帝國或漢文化圈之內,墓葬形制大約可分為主流與旁支兩類。主流墓葬形制,是繼承先秦以來的豎穴木槨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發展出來的橫穴磚室墓,是漢代墓葬普遍形制。支流方面,則如四川的崖墓、山東的石板墓、東北地區的貝墓等,屬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較不普及。因此,為了幫助讀者對漢代墓葬基本結構有所認識,以下我們將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豎穴木槨墓及磚室墓作詳細介紹。[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豎穴木槨墓漢代豎穴木槨墓的基本結構與先秦木槨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開掘一長方形土壙,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槨室之構造一般均為長方箱形,槨板結合方式以凹槽榫卯為主。槨內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間,以放置棺木及隨葬品。棺木之形狀,仍以長方箱形為主,亦有頭部較寬之例,至於現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蓋則極為少見。棺板之結合以榫卯或棺釘為之。槨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種型別,大抵為防潮而設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數墓底有排水設施。而在挖掘墓室時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鬥形。另外在楚文化影響區內,墓道為相當普遍的墓葬設定之一,可能是為施工方便而設,與墓主身分之高低並無絕對之關係。[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典型磚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磚室墓築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築於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穴由於使用磚塊砌法的不同,磚室墓的墓可以發展成相當複雜的形式。值得說明的是磚室墓的墓葬形式並非突然出現於西漢中期,其源頭也許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山西、陝西地區所使用的土洞墓習俗。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實與磚室墓的橫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開掘一豎穴墓道,到底部之後,再向旁邊橫挖一洞穴,最初做為放置隨葬品之用的龕室,後來逐漸擴大,成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過戰國時期的洞穴為寬淺洞,到後來才轉變為深長洞。另外,在戰國晚期河南地區還出現一種豎穴空心磚槨墓。這種墓穴的構造基本與豎穴木槨墓相同,唯木槨的部分轉由大型長方空心磚砌成的槨室所代替,磚槨內仍置木棺。由此類墓的規模和隨葬品看來,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為低階官吏或士人。[墓葬研究的意義][漢代墓葬結構][豎穴墓與磚室墓基本結構與辨識方式] [豎穴木槨墓][磚室墓之型制與起源][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結構轉變的社會文化基礎漢代為中國古代墓葬方式發生大轉變的時代。以來為墓葬主流的豎穴木槨土坑墓,在漢代轉變為磚室墓。若我們相信一個漢人處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據一套固定的習俗,而這習俗也反映出社會中所普遍流行的價值觀與宗教觀,因此這習俗的變動也代表人們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會、經濟方面的情況有了改變。對於磚室墓的出現,我們可以從由磚塊築成之槨室要比木槨耐久這點討論,使用磚築墓是否來自於一種想要使墓室永遠不朽的希望?但此種希望又為何起始於中較低階層呢?有人主張這是由於當地缺乏木材,因而經濟力量較差的人就用的磚來代替。不論事實是否如此,至少我們從墓葬結構的轉變推測,漢代的磚室墓很可能就是將豎穴磚槨墓的磚槨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鄭州出土的一批戰國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順序排列,最早為豎穴土坑,次為豎穴空心磚槨墓其次為土洞墓,再而為土洞空心磚槨墓,也就是橫穴磚室墓,最後有狹長土洞,證明墓葬形制的發展是有其傳承及脈絡可循的。中國東漢時期在崖壁上開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佈於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等地,以四川地區最多。根據崖墓平面特徵及規模可分為三類:單室墓。僅有一個墓室的崖墓,一般深為3~5米,寬1.5~2米,高約1.7米。單室墓數量較多,形制簡單,為當時平民階層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單室墓一側或兩側設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單室墓還在墓壁上鑿出壁龕和灶臺。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縣牧馬山發現的第13號墓即屬此類。重室墓。比單室墓多一個前室,是當時宅第“前堂後室”佈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單室墓差不多,後室為置棺處。如牧馬山第17號墓。重室墓也有帶耳室的,耳室一般設在後室的一側或兩側。墓中耳室較多的,是族葬的表現。前堂後穴墓。此類墓規模較大。特點是入口部分有一較高大的享堂,後部開鑿1~4個墓穴不等,而以前堂雙穴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寬大前堂,把後部並列的墓穴統一起來,為供整個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開,或立1~2個石柱。如四川省樂山縣白崖第 45號墓,宜賓縣黃傘溪崖墓等。這種後部墓穴並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結果。有的前堂後穴墓還採取分期建造,為後代留出開鑿墓穴位置。崖墓的形式、平面佈置、立面、細部直到墓室的內部佈置都仿塵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後室,象徵人間住宅的前堂後室。入口處的墓門仿宅門的木構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飛簷。有的在門旁還雕有門闕。此外墓室內壁面有隱出的仿木構件,如有的將牆面劃分成方塊示意外露的木牆骨,壁面上部刻隱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間,以石柱斗栱分隔成兩個空間。還有在墓室壁面鑿出壁龕和灶臺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從這些可以瞭解到漢代木構建築的概貌。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紀,蜀漢時已趨衰落,至南北朝時則成為尾聲。古墓葬Ancient Tombs泛指人類古代採取一定方式對死者進行埋葬的遺蹟。包括墓穴、葬具、隨葬器物和墓地。中國的古墓葬分佈很廣,歷年來發掘出土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這是探討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以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現已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有55處,包括帝王陵墓古墓群和名人墓。史前時代墓葬 中國埋葬遺蹟最早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周口店遺址。新石器時代已有了一定的葬制,歷年來,在上百處墓地發掘的1.3萬餘座墓葬,其中70%以上分佈在黃河流域。年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墓葬,一般墓坑小而淺,墓葬排列有序,多為單人葬,沒有發現葬具的痕跡;隨葬器物的數量不多,彼此沒有顯著差別。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採用木質葬具的大墓,有的隨葬上百件陶器,有的隨葬較多的玉器,表明墓主生前佔有多量財富。陶寺遺址的個別大墓,隨葬器物多達 200餘件,其中有精緻的彩繪陶器和木器以及鼉鼓、特磬等大件樂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紅山文化積石,浙江餘杭反山遺址發現的良渚文化土墩墓,分別用石塊和土堆砌築而成,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又有地面標誌的大型叢葬墓。這些大墓從不同程度上顯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曙光。商周時代墓葬 已發掘的商周時代墓葬總計有 1萬多座。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小型墓葬。隨著階級分化和等級制度的確立,埋葬制度也有了嚴格的等級區分。奴隸主上層貴族的墓葬墓室宏大,有墓道,使用多層棺槨,有些地面上建有用於祭祀的建築。隨葬品十分豐富,普遍使用人殉、人祭,有的還附葬車馬坑。一些小型墓葬,墓坑狹小,僅隨葬少量陶器等,有的甚至一無所有。殷墟侯家莊西北崗與武官村之間商王朝後期的王陵區,有13座大墓,其中葬制規格最高的 8座大墓,墓坑四面都有墓道,其餘則南北兩面或僅南面有墓道。墓室面積最大的達330平方米。陵區東南有 1000多座人祭坑。小屯附近發現的“婦好墓”,規格不高,墓室面積僅20多平方米,無墓道,但隨葬品十分豐富,出土青銅器和玉器各有數百件。西周豐鎬遺址張家坡附近的井叔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中字形大墓為中心,佈局主次分明,是考察西周高階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春秋戰國墓葬主要發現於列國都城和其他城市遺址附近。列國國君的陵墓多單獨集中在一個墓區,整體佈局有一定規劃。鳳翔附近的秦公陵墓,包括13個相對獨立的陵園,每個陵園都有一兩座“中”字形大墓。臨淄齊國故城附近的田齊王陵、趙邯鄲故城附近的趙王陵、平山附近的中山王墓以及被推定為魏國王陵的輝縣固圍村大墓,上部都有高大的夯築墳丘,有的還在墓上建造宏大的“享堂”。身份較高的貴族墓葬,隨葬成套的青銅禮器、樂器和車馬器等。中山王墓隨葬陶器的組合也有定製。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帝陵 秦漢及其以後的帝陵,除元代不留墳、無遺蹟可尋外,其餘各代大都地望明確。秦始皇陵的規模最大。陵園坐西朝東,平面橫長方形,由兩座夯土牆環繞。覆鬥形墳在內陵園右側,左側有寢殿基址。陵園內外發現許多陪葬墓和陪葬坑,其中包括兵馬俑坑。西漢十一陵,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郊外,其餘都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渭北九陵和杜陵,都有覆鬥形墳,其中武帝茂陵的墳最大。文帝霸陵“因山為藏”,無墳。當時帝后同塋不同陵,分別由夯土牆環繞成平面正方形的陵園,而後陵小於帝陵。西漢諸陵附近都有陪葬墓,現存陪葬墓墳最多的是高祖長陵和宣帝杜陵,各60多座。咸陽楊家灣的兩座長陵陪葬墓,墓主可能是周勃和周亞夫父子。霍去病墓是茂陵的陪葬墓。高祖至宣帝七陵附近,還有為供奉陵園所設陵邑的遺址。東漢帝陵在漢魏洛陽故城附近,除北宋以來所傳光武帝原陵外,其餘都無法肯定。據記載,東漢帝陵的墳前建石殿,並已有石刻群,這種規制對後世影響很大,但目前尚未發現它們的遺蹟。曹魏和西晉帝陵也在漢魏洛陽故城附近。由於當時主張薄葬,“因山為體”,既無封樹,又無寢殿,地面無任何痕跡。晉文帝崇陽陵和晉武帝峻陽陵的位置已基本查明,其他西晉、曹魏諸陵有待探尋。東晉帝陵在南京附近,大致仍依山為陵,並不起墳,個別起墳的也較低小。南朝陵墓的顯著特點,一是墓地的選擇受相墓術影響,方向很不一致;二是陵前有很長的神道,列峙石獸、石柱和石碑。劉宋和陳的帝陵,多在南京附近。南齊和蕭梁的帝陵,多在丹陽陵口鎮。陵口有一對大型石麒麟,為齊梁陵區總入口的標誌。可大體肯定的南朝帝陵已發掘 5座。都是在山坡開挖大型單室長坑,墓壁多用模印花紋磚拼砌大型畫面,一般填平後仍起墳。北朝陵墓經過發掘的,只有大同方山北魏文明太后馮氏永固陵。北魏遷洛以後的帝陵,在洛陽河以西的北邙山下。孝文帝長陵、文始皇后高氏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墳比較明確,其他遺蹟則無可尋。河以東為當時近支皇族妃嬪和其他貴族的葬地,與長陵的距離因其間血緣關係的親疏而由近及遠。這種佈局保留著早期族葬的遺風。唐代高祖至僖宗十八陵,都在關中平原的北部。唐高祖獻陵形如漢陵,仍為覆鬥形墳。唐太宗昭陵改在北山南面半腰穿鑿玄宮,封堵後不再另起墳。此後多數唐陵沿用此制,陵園佈局也依昭陵規制,都在周圍築牆,四面各開一門。南門內有用於朝拜獻祭的獻殿 (寢殿 )遺蹟。南門外的神道兩側,列峙石俑、石馬、石鴕鳥、石華表等10餘對,有的還有蕃酋立像。陵園南相當距離又有寢宮(下宮)遺蹟。石刻群儲存最多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陪葬墓墳儲存最多的是昭陵(167座 ),獻陵其次(67座),歷年作過一些發掘。五代時期的帝陵,發掘過南京的南唐二陵、成都的前蜀王建墓和後蜀孟知祥墓,它們沿用了唐陵的某些制度,但規模較小。鞏縣宋陵的北宋八陵,都有覆鬥形墳,陵園佈局沿襲唐陵制度而稍有變化。主要差別在於:恢復唐以前帝后不同陵之制,後陵附葬於帝陵西北,規模較小;下宮建在帝陵西北、後陵之前,與唐陵位於西南不同;神道石刻的品種和數量增多(一般帝陵23對、後陵10餘對),組合和形制更加定型化。南宋六陵“攢宮(暫厝地)在浙江紹興,宋亡後被破壞,已無遺蹟可尋。遼陵及奉陵邑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內。遼陵地面建築被金兵破壞,佈局情況不明,僅知其依山為陵,陵前有享殿遺址。金陵在北京西南郊大房山下,明代將其破壞,現正進行勘察,佈局情況有待判明。西夏陵在銀川市西賀蘭山麓,佈局與北宋諸陵頗多不同。明清兩代的陵寢制度有較大變化。墳不再是覆鬥形,改變為平面圓形前建方城明樓的寶城寶頂式。墳前面的陵園為縱長方形,並擴大享殿,取消寢宮(下宮)。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瀋陽的福陵和昭陵以及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都是這種格局。其間的差別在於:明代帝后同陵合葬,清代帝后不同陵;明陵享殿稱稜恩殿,清陵稱隆恩殿;清陵在陵丘寶城與方城明樓之間增築月牙城。明十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把帝陵集中在一個總的陵園內,僅在居於主位的明永樂帝長陵、清順治帝孝陵和雍正帝泰陵前,即陵園大紅門內設定神道和石象生,其餘各陵之前不再設定。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其他墓葬 各地發現的秦漢及其以後時期的墓葬總計不下數萬座。一些顯貴家族都有共同的墓地,地面上有高大封土,形成範圍很廣的墓群。厚葬之風減退,隨葬品多用明器。各地區的墓葬形制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的墓葬,各有特點。秦和西漢初期的大墓仍採取商周以來的葬制,即在有墓道的土坑豎穴內營造木構槨室,墓主的棺室居中,四周置放隨葬器物,長沙馬王堆漢墓便是如此。西漢中期的某些諸侯王墓,例如河北滿城的中山靖王墓,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多室洞穴,並在洞內搭建木構瓦屋。另有一些諸侯王墓,則在穿土為壙的木構槨寶周圍增設“黃腸題湊”。從漢代開始,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的一般墓葬,多為結構簡單的土洞墓,隨後長期流行。同時出現幾種新的墓制:①空心磚墓。用模印影象空心磚砌築墓室,開始出現於戰國晚期,流行於西漢時期;②磚室墓。用小型長方磚砌築墓室,西漢中晚期出現於中原和關中一帶,東漢以後廣為流行,成為全國各地常見的一種墓制,其中許多墓內繪有彩色壁畫,內容有天象、四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車馬出行、宴飲百戲等;③畫像石墓。用雕刻畫像的石材砌築墓室,結構和佈局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東漢時期,主要分佈在山東和蘇北、河南南陽以及湖北襄樊、陝北與晉西北 3個地區。河南密縣的打虎亭漢墓,為磚石結合墓室,既有畫像石,又有壁畫。另外,四川省境流行畫像磚墓和崖墓,畫像為模印,題材有收穫、射獵、採桑、賣鹽等生產和商業活動以及宴飲、樂舞、車騎等生活場面。樂山附近的麻壕崖墓,儲存大小不等的墓穴 200餘座,年代屬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某些地區的古代少數民族,採取特殊的葬俗,例如川南的人懸棺葬。魏晉以後的貴族官僚墓葬,佈局簡單,面積縮小。一般都是單室,規格高的有前、後兩室,多室的極少。北朝和隋唐大墓的墓道較長,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並在頂部開通幾個天井,以象徵宅第的層層院落。在墓室的磚面和墓道兩壁繪壁畫,內容有墓主人男女侍者門卒和武裝騎從行列以及四神圖和天象圖。北宋和遼金墓葬,墓室由方形、圓形演變為等邊多角形,而且用雕磚砌成仿木建築結構。雕磚和壁畫內容多與前代相同,為宴飲、伎樂場面,有的墓內出現了有關雜劇的題材。至於隨葬器物,西漢中期開始在日常器物之外增添陶質明器,東漢則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更多。從南北朝開始,又隨葬大量儀仗俑和伎樂俑,並置放方形石質墓誌。盛唐時期常用三彩陶俑。墓主身份高的大墓,陶俑多達數百件以至上千件。宋代以後多隨葬瓷器。東北地區高句麗和渤海時期的上層人物墓葬,沿襲漢代舊制,並結合本族葬俗,墓地多建在較高的地方。形制有積石墓和封土石室墓 2種,排列比較規整。墓室用石塊疊砌,多數彩繪壁畫。西藏吐蕃時期的藏王墓,受唐代影響,封土夯築,呈覆鬥形。在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中還有一些歷史名人墓,例如:紀念民族始祖的黃帝陵、成吉思汗陵;屬於文化名人和民族英雄的孔林、司馬遷墓和祠、張衡墓、張仲景墓及祠、司馬光墓、岳飛墓、李時珍墓、徐光啟墓、李自成墓、鄭成功墓;少數民族地區的楊粲墓、奢香墓、阿巴和加麻札;有關中外關係的伊斯蘭教聖墓、蘇祿王墓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章子欣自己落水機率很小,在租客鈔票用盡時自己落水機率更小,這證明她是被害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