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山居士說
-
2 # 山民視角
投河自盡是弱者的行為,受人鄙視,在強者思維裡應該是臥薪嚐膽、能屈能伸,爾後再東山再起!以現在的思維模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不能理解屈原的投江自盡行為的,如果懷才不遇,可以另擇良木而棲,王不能聽從自己的意見,自己就隱居起來等待機會。投江自盡的行為我一點也不認同,更不值得讚揚。值得讚揚的是他心懷天下,愛國愛民的情懷!我們今天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隆重紀念屈原並不是為了他投江的行為,而是要用歷史進步的長遠眼光,重新認識和總結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當代有啟迪與教育的意義,使我們的民族更強大,國家更強盛!
-
3 # 我叫zy
首先肯定的說,值得讚揚!
讚揚他的忠貞為國,讚揚他的文筆離騷!
精神品質當然是無可後非的!
但行為處事,略欠考究!
既然胸懷大志,就應該忍辱負重!
屈原抑鬱不得志,也跟他的性格有關。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面對君主,恃才傲物,難免有些不妥,有才能很好,但對君主這樣說,是不是有待考量!
-
4 # 綠洲大叔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泊羅江邊,踉踉蹌蹌,得走來一個,高大而蒼老的身影,他走走停停,最後好像下定了決心,抱起一塊石頭跳進了江中。
他就是屈原。偉岸的屈大夫,悲憤的一跳濺起了憂國憂民的浪花,一條小河,英卡爾名垂千古,千百年來,她的事一直被,世人,作惋惜,哀悼。
屈原的死,是研究屈原的起點。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說過,研究屈原,應該拿他的自殺,做出發點,這也是一個凝聚點,一個制高點,站在這個高度,可以真正,透視,屈原,進入他的世界。而屈原原自沉的原因,更是這個出發點的源頭,是我們無法越過的一個關鍵。
屈原的自沉有很多說法,等括起來看,有三種。
一是殉國說,屈原之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憂國憂民現代的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自沉是因為明朝大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眼見國之滅亡而殉國難的舉動。
二是〈尸諫說〉,有人認為屈原一致主張連齊抗秦,而當時的楚頃襄王,昏庸無度認秦為友國內奸臣當道百姓離心。滿懷救國救民之志卻為饞言所害身召驅逐報國無門身心憔悴著他不忍見國家和百姓蒙難最後絕望而自沉。
三是,〈潔身說〉,有人認為面對楚頃襄王這樣的昏君,他的抱負與志向無法實現,加之眾多奸臣小人的讒言,因而憤憑不平,牢騷羅憂而屈原的人格力量就在於它堅持(人道自任)的理念,義無反顧地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居然選擇了自沉,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
屈原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在他身上還隱藏著種種未解的謎團,還有待於人們進一步探究。
回覆列表
儒家亞聖孟子曾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意思是如果你有很好的條件或者外部條件有利於人的才能施展,那麼就出去做事情大幹一番事業。如果相反,那麼就隱居起來完善自己等待時機。
就儒家思想而言,人的生命受之於父母,並不能輕易損毀。如果一個人輕易自殺,那他的父母會多麼地痛心啊,而且他的父母也沒有了老年的依靠。因此,要珍惜生命啊。從這一點來看,儘管屈原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想要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但是楚懷王聽不進意見吶,非要趕走正直的屈原。屈原也沒有辦法。
既然如此,那麼也沒啥大不了的事情,頂多就是不待人召見,也不至於去死啊。但是屈原文人氣太重,想不開想不通,以為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完蛋了,一時間想不開便跳進了河裡死了。一死萬事皆空,但是也沒能絲毫改變楚王和楚國的命運啊。
因此,屈原的死並不值得讚揚。他的死只是為了成全自己的愛國情懷,但是這種情懷並不值得提倡,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愛國情懷,那整個社會就完蛋了。動不動就要死一大堆人。要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非常寶貴,生命存在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啊。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