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運動

    崇禎上吊的那棵槐樹就是被崇禎連累的,因為皇帝自殺這種事情沒有人能擔待的起,於是大家找槐樹背鍋,把槐樹鎖起來了。崇禎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他一開始只是一個王爺,因為他的哥哥明熹宗死的時候沒有兒子,所以崇禎就被抬上了帝位。崇禎的幼年時期過得比較坎坷,因為他的母親是個婢女,而且在他五歲的時候就被他父親下令杖殺,所以他就在別的妃嬪身邊流轉長大,也因為皇帝並不重視他,所以他也沒有學過帝王心術之類的,更談不上治理國家,這些缺點就在他當上皇帝以後一一暴露。他當上皇帝的時候,正是魏忠賢在大明朝一手遮天的時候,但是崇禎並沒有任由魏忠賢宰割,崇禎看準機會以後就把魏忠賢一黨剿除,最後魏忠賢只能自殺,魏忠賢死後明朝的大臣們得以緩氣,但由於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在朝臣中制衡,因此崇禎很快就壓不住群臣,到後期的時候又遇到了連年乾旱,由於餓死的人太多最後還引發了瘟疫。內憂外患之下,大明朝就被李自成滅亡,崇禎用劍殺死自己的女兒以及所有遇到宮女太監之後,就逃亡煤山,在逃亡的途中,崇禎認為自己無顏面對祖先,國家滅亡也是因為奸臣誤國,上吊的時候左腳還是光著的,右腳穿了一隻紅鞋子,死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太監陪同,人們後來把崇禎上吊的槐樹鎖起來,一是告示槐樹是罪人,二是想要藉此鎖住崇禎的冤魂

  • 2 # 李涵說

    大家都知道明朝滅亡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吊死的地方叫煤山,因為當時這裡是皇宮堆煤的地方,因此得名。今天這裡已經改名叫景山,成了北京著名的公園。而崇禎上吊的那棵歪脖老槐樹,在送走了崇禎後,被套上了鐵鎖鏈,又頑強的存活了300多年,最終追隨崇禎而去。今天我們在公園裡看到的那棵樹,早就不是原來那一棵了。

    這棵老槐樹在崇禎死後為啥被套上鎖鏈?鎖鏈是誰給套上的?它後來又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今天很多歷史學者在研究明末歷史的時候,都給了崇禎積極的評價。他雖然有剛愎自用、誤信讒言這些問題,但總體來說算是個剪除奸臣、勵精圖治,力圖挽大廈之將傾的合格皇帝。但明末僵化腐朽的官僚體制不是他一人的力量能改變的,所以明朝覆亡不是他一人之過。

    李自成逼死崇禎後,清軍趁機入關。為了收買民心,同時也為了警醒八旗子弟,順治皇帝把崇禎的遺體移入明思陵,並給那棵大槐樹套上了一條粗大的鐵鎖鏈,起名“罪槐”,只要是清朝官員路過這棵“罪槐”,都要駐足並致以哀思。

    之所以叫罪槐,顧名思義,意思是這棵大槐樹有罪,它把崇禎皇帝給吊死了。在今天看來,這個說法實在可笑,大槐樹又沒成精,怎麼成了兇手呢?其實,清朝皇帝是借大槐樹指代那些將崇禎逼得上吊的李自成,張獻忠等明末起義軍首領。清朝統治者是想告訴老百姓,明朝是被起義軍滅掉的,清軍是來替崇禎復仇的,咱們應該同仇敵愾,一起消滅那些逃到了南方的叛亂者。

    這主意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估計是漢臣),不過無疑在當時起到了不錯的效果,清軍成了勤王之師,為他們統一全國豎起了一個不錯的旗號。只不過那棵老槐樹無辜受過,成了罪樹。

    那棵套著鐵鎖鏈的老槐樹不僅生命力頑強,還是眾多歷史大事件的見證者,它不僅見證了明朝的滅亡,清朝的由盛轉衰,民國的亂象,日軍侵華,還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不過這期間,它身上那根鐵鎖鏈卻在清末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搶走了,據說是某國不開眼計程車兵將其當作文物搶走了。

    這棵老槐樹的生命力確實很頑強。直到1966年,一群喊著破四舊口號,被熱血衝昏頭腦的青年衝上景山,將這棵老槐樹剝皮掰枝,大肆破壞,這棵所謂的“罪槐”,終於結束了自己歷史見證者的使命,枯敗而死,五年後被移除。後來這裡移植了一顆新的槐樹,成為人們參觀古蹟,瞭解歷史的替代品。

  • 3 # 張果老忠記

    說來說去,清朝皇帝建都北京,覺得不吉利,此槐樹曾吊死大明皇帝,也許是某些大臣迎合皇帝而做的好事,阿諛奉承的事誰都會做。

  • 4 # 古今通史

    有人說罪槐的大鐵鏈是被八國聯軍掠奪走的,這八國聯軍也夠沒出息的,運費都比鏈子貴,一副好身板都被智商糟蹋了。

    還有人說此罪槐非彼罪槐,這倒是真的。

    話說原來的老槐樹有夠倒黴,老人常說,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你多換幾棵樹嘛,偏偏要在這顆老弱殘軀上平白添上100多斤分量。幸虧後面的太監常聽老人言,不要在同一棵樹上吊死,老懷(槐)甚慰。

    多爾袞是不懂這套的,那時候投降的不少,天知道哪個壞種攛掇多爾袞借順治的名頭下旨給老槐樹拴上了鐵鏈,稱之為罪槐,老天爺也難救該死的鬼,老槐樹想躲也躲不開呀,真冤,多爾袞邀買人心,老槐樹躺槍遭殃。

    好不容易人和鏈子都給老槐樹摘了,沒過幾十年,到了運動的年代,一把火就把老槐樹燒了,民國時期所立的思宗碑也一斷兩截,廢物利用當成了石桌,招誰惹誰了這是。

    1644年,天知道是誰從城內為李自成打開了城門,說法倒是很多,但都是口口相傳最後落下筆記,不足為憑,如果那麼肯定的話,也就不會那麼多種說法了,其中被矛頭所指最多的自然是曹化淳。

    比如楊博,就屬於既要賣皮肉,又要立牌坊的那種人,那時候文官投降者眾,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他是既投降了還要表忠心,既表了忠心還要裝出一副正氣凜然的態度,怎麼彈劾曹化淳的呢?

    “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是曹化淳主動開啟城門迎接李自成,李自成剛剛進入城門,曹化淳就撲上去服侍伺候,現在清兵進入北京,又要投降大清(合著只能你楊博投降),曹化淳這樣的賣國賊,砍死一萬次都難以服眾。”

    曹化淳對楊博的彈劾沒當回事,只是淡淡的說了句“該部知道。”,意思是說,我究竟開沒開城門楊博知道,算是軟軟了回敬了一記,後來謠言竟然傳到了南方地區,再又傳回了京師,俗話說三人成虎,曹化淳坐不住了,於是寫詩一首: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甲申殉國,曹化淳早就回老家養病六年了,怎麼開城門?純屬異地躺槍,由此可見,誰開啟的城門得看傳謠的人恨誰······這個問題無解,而且當時攀誣成風,多為藉機報復或者刷存在感、對新主表忠心,沒譜的事也就不必深究了。

    總之,李自成沒費半點力氣,大搖大擺的長驅直入,佔據北京,再後來就是追贓助餉、兵敗逃亡,李自成的存在,像是帶著任務來的,完成任務後,自己也就歸天交差去了。

    讓他慢慢折騰去吧,單說崇禎帝,“諸臣誤我”也不完全都是推卸責任,本來可以妥妥的跑去南京,至少能夠安排幾個兒子過去以備不測,但是群臣反對,為此他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除了小部分被廢物利用以外,其他人都遭受了刑罰和毒打,死了一千多人,京官有一半還多都死在劉宗敏的手裡。

    崇禎甩鍋一輩子,最後關頭還在等著臣子們首先發表南遷的意見,臣子們也不傻,一旦自己開口,今後等大家都轉移到安全地帶,必定有人彈劾,而自己也必定會被清算,比如談和的陳新甲,死狀歷歷在目,別管是其隊友還是陳新甲的政敵,對此都很心寒,所以對這類事都是敬而遠之,說不跑總是沒錯的,於是崇禎就在等待中錯過了最佳南遷機會,當然,沒錢也是原因之一。

    窮到什麼程度呢,勤王詔令下達後,只有唐通回防到位,而賞賜的銀子和打發叫花子也沒什麼太大區別,徵集新軍錢不夠,到後來勤王部隊即便能來,連到南京的“移動費”也都不夠了,沿途也沒有安生地方,最後就只能在京師等待厄運的降臨。

    吳三桂呢,被冤枉幾百年,他是盡全力往回趕的,撇去良馬的因素,並不比八旗的強行軍速度慢,只不過崇禎作死一樣的把勤王流程走的太繁瑣了,吳三桂根本趕不回來,50萬民眾的速度嚴重拖慢了吳三桂的行程,而且吳三桂只是總兵而已,頭上還有個薊遼總督王永吉。

    等首長從關內遵化跑到寧遠吳三桂才能開拔,帶著50萬普通民眾,而且是領導在先直奔山海關,吳三桂斷後,外加軍民混編趕路,根本快不了,所以即便吳三桂到了山海關稍事休整就開拔直奔京師,中途並無半絲拖沓,也只是走到半路而已,城破君亡的訊息就已傳來,為什麼帶著民眾呢,因為崇禎帝說了,是撤防,而撤防是要毀城,毀掉一切敵軍可利用資源,包括運不走的輜重糧草,然後帶著人口資源一起走。

    汝何故生我家?絕望的崇禎優待了周皇后,令其自盡,袁貴妃也受到了所謂的善待,自縊身亡,其他嬪妃包括幾位公主都是崇禎帝親自動手斃命,只有長平公主倖免,崇禎帝的心已經先肉體一步死了。

    崇禎慢慢朝煤山走去,顧名思義,那裡是平時的存煤之地,這偏僻地方,崇禎怕是一次都沒來過,他當然也不會看到大清進駐後將這裡改造成了花園般的存在,又怎樣呢,即便知道也和自己沒關係了。

    血書早已寫好,絕筆大意就是諸臣誤我,無言面對祖宗,你們可裂我屍,但卻不要傷害百姓一人!對於崇禎帝的囑託,李自成做到了,他沒有傷害一個人,他傷害的是一城人。

    崇禎帝很可憐,生母是被打死的,不受待見的程度可想而知,自小養成的暗黑性子長大以後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可以說小時候別人如何對他,他就是如何對待大臣的,刻薄寡恩,睚眥必報,推諉責任,毫無擔當,當斷不斷,猶豫彷徨也叫選擇困難症,如果他能安心吃喝玩樂說不定大明能多活兩年,該縱容的縱容了,該殺的也都殺了,崇禎自小養成的性子造成他誰都不信,17年換了50個首輔,賠本賺吆喝,就只圖個熱鬧······

    甲申國難的發生,崇禎的原因只佔一部分,大明確已積重難返,但想完全撇清責任也是不可能的,登上煤山後,鳥瞰四方,以往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變成了充滿硝煙的殘酷戰場,不知他當時作何感想,1644.4.25,1644年死了2個我,心先死,身亦死。

    近四百年滄桑,時過境遷,老樹終究沒有逃過一劫,思宗碑也是建而復拆,拆而後立,就像幾百年來的時代變遷一樣,體現的都是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認知,體現的也都是最特色、曾經最時代的東西。

    老槐樹被當做四舊燒燬,那現在景區內的槐樹是哪兒來的呢,根據文獻記載,現存的老槐樹是移植而來,精挑細選的樹齡和樹形,感謝有關部門的作為,想得很周到,這麼有名氣的歷史事件發生地,這麼有名氣的景點,如果沒有極具歷史意義的老槐樹,還真會覺得缺憾不少。就像珍妃井,為了滿足大眾探尋心理,特地做了高仿的珍妃井,這樣既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同時也解決了以頭探井的安全問題。

  • 5 # 楚風說歷史

    其實楚風覺得這個槐樹挺冤的,自己沒有招誰惹誰,只是因為有人在自己的樹枝上吊死過,自己竟然成為了“犯罪分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因很簡單,上吊的不是一般人,他是大明的皇帝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雖然他並不像別的朝代的亡國之君昏庸無道,貪圖享樂。相反他還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可是當皇帝不是勤奮就可以的。崇禎剛一上臺除去魏忠賢的計謀策略,讓人看上去崇禎是一個睿智的帝王。可是自從除去魏忠賢以後,崇禎的智力就像減退了一樣,智商也一直不線上,做出了很多讓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比如他優柔寡斷,對邊關守將疑心重重,自己主政十幾年,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這些大臣有的該殺,但是大多數並不該殺,很多忠臣都是死於崇禎皇帝的疑心病。崇禎皇帝的頻頻換將誅殺重臣,最後的結果是文官不願意獻一策,武將不願意精忠報國,打不過就投降,可見崇禎帝確實不得人心,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就連最後時刻,李自成馬上要攻克北京城時,崇禎皇帝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在埋怨大臣,認為自己不是亡國之君,而臣都是亡國之臣,一個要死之人都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人之將死都不能做到其言也善,由此可以理解崇禎皇帝是怎麼一個死要面子之人啦!崇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提前讓太子去南京以防不測,導致南明群龍無首,其實話又說回來了,我覺得即使太子去南京也沒用,明朝該亡了!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曉,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看到突圍無望,在砍殺了自己的妃子和公主數人後,吊死在了煤山(今景山公園)的歪脖子樹上,身邊只有忠心的王承恩跟著。崇禎死後,王承恩也上吊而死。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城後,派人以天下的禮儀薄葬(才花了二百兩銀子)了崇禎,由於崇禎皇帝沒有自己的皇陵,李自成就把崇禎皇帝葬在了田貴妃墓裡。

    再後來清軍入關,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收攬人心,順治帝下令重新修繕崇禎皇帝的墓並命名為思陵。順治帝自己出了一千五百兩,吳三桂捐了一千兩,大臣們又出了點,一共三四千兩就把思陵給重新修繕了一下。後來乾隆皇帝有進行了修繕。

    至於景山公園崇禎皇帝上吊的那顆槐樹,清軍入關後為了表示正統,收攬人心,把崇禎皇帝上吊的老槐樹定為罪槐,用鐵鏈鎖著。意思是崇禎帝的死自然是因為那棵樹,並不是他們滿人的罪過,滿人趕走李自成是來給崇禎皇帝報仇的。同時也希望這棵樹能夠成為大清朝的警示語,時時刻刻警醒著大清王朝。後在八國聯軍侵華之時鐵鏈被偷走而成為文物,而槐樹依然屹立不倒,所以從順治入關算起,確實這顆槐樹已經被鎖了二百多年了。

    清朝滅亡故宮博物院成立後,還豎起了石碑,上面寫著“明思宗殉國處”,後來崇禎皇帝殉國三百週年又立一個石碑,上面還有碑文紀念。等到了六七十年代時,由於某種原因,槐樹被砍,石碑也被破壞。現在我們看到的槐樹是後來從別的地方移種的,石碑也是後來又立的,用來紀念崇禎皇帝以死殉國的氣節。

  • 6 # 畫素說

    自秦始皇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後,這一統治形態便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在這兩千餘年的時間裡誕生了十餘個王朝政權、又消逝了十餘個王朝,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沒有一個王朝能夠經久不衰,最終都逃不過覆滅。強悍如秦朝亦不過僅僅延續了三代(除了秦二世胡亥外還有秦三世子嬰,確切的說秦應該是傳了三世)、兩漢加在一起也不過400餘年,似乎一切早有定數的,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變。對老百姓而言,改朝換代並不能吸引他們的關注。

    然而在明清交際,一棵歪脖子樹卻成為了後世的焦點所在。

    公元1644年,這棵歪脖子樹被人們用白綾纏住,因為崇禎皇帝在這顆樹上自殺,從此以後這棵歪脖子樹就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大槐樹,它身上承載著我們漢人江山希望的破滅。

    崇禎在留下“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的絕詔書之後“以發覆面”吊死在這棵樹上,這顆大槐樹也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順治帝入關後,將崇禎皇帝安葬之後,便將這棵樹用鐵鏈鎖住,這棵歪脖子樹也因此得名“罪槐”。

    其實順治的目的很明顯,看似為崇禎,實則以大槐樹暗喻大明本身有罪,當然這棵樹在清朝也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功能,數之不盡的滿清皇親前來瞻仰,順治更是下令任何經過這棵樹的人都要靜思,思索大明的覆滅,引以為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上,用鐵鏈鎖住的大槐樹成為了警醒滿清皇族的“工具”,而用鐵鏈鎖住,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便是鎖住“大明”永保大清。200多年之後,八國聯軍侵華,他們將曾經鎖住大槐樹的鐵鏈給拿走了,罪槐的枷鎖也被解開。或許意味著大清也到了終點。

    時間拉到上個世紀60年代,這棵大槐樹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並在71年被有關部門下令剷除,這棵伴隨著崇禎皇帝的命運之樹徹底劃上句號。而現今我們看到的早就已經不是之前的“罪槐”了,這是在96年的時候移植過來的一棵樹,僅僅只是外形相像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潔瑛的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