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文史

    首先,問題的描述是有錯誤的,劉禪並沒有不戰而降。鄧艾偷渡陰平後,迅速破江油,成都方面派遣諸葛瞻率軍抵抗,雙方在綿竹交戰,諸葛瞻先勝後敗,兵敗身死。在此之後,鄧艾兵鋒更盛,直指成都。

    劉禪劇照

    這時,成都方面才真正地慌了,朝中大臣分為幾派,有要主張堅守成都的,有主張出奔東吳,有主張南下南中避難的,劉禪也舉棋不定。這時侯,有個叫譙周的官員對劉禪的決策起到了決定作用。

    譙周主張投降曹魏,他向劉禪進言說,南中是蠻夷之地,自諸葛亮南征後也屢有叛亂之事發生,如今窮困前往,恐遭不測;而出奔東吳更不可取,當下形式吳弱而魏強,如果投吳,君王會受一次辱,要是日後吳也被魏所滅,而又降魏,又要再受一次辱,不如就投降曹魏算了。劉禪一聽,挺在理的,便向城外的鄧艾乞降了。

    譙周劇照

    後世很多人認為譙周的勸降是不忠不義的行為,但不得不說那是當時最可行的辦法了,因為在綿竹之戰後,蜀漢便沒有任何機會了。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呂蒙偷襲荊州的戰例。呂蒙襲荊州時,關羽在前線尚有三萬人,但一旦後院起火,前線的軍心便會迅速崩潰,沒多久士兵便基本跑光了,由此可見後方穩定對前線軍心的重要性。

    鄧艾劇照

    綿竹之戰蜀漢方面失利後,成都與劍閣前線訊息不通,姜維一天會接到很多不實的情報,諸如皇帝南逃、陛下奔吳、成都被圍等等,姜維和劍閣的蜀漢士兵們根本沒有了以五萬人據雄關抵抗鍾會十多萬大軍的淡定了,可以說後院起火,軍心大亂,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才會不管不顧,放任鍾會主力進入劍閣,率軍回援成都。鍾會進了盆地,即使成都擋住了鄧艾的攻勢,也基本沒戲唱了,說不定還會因為抵抗,蜀漢君臣不但沒有被優待,還會有牢獄之災。(關於滅蜀之戰和譙周,在我其他的回答裡有詳細的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 2 # 知常容

    當時只有譙周提出來投降,你跑吳國去,吳國以後滅亡了,你就變成二次投降,你跑到南中去,我們沒有做準備,我們治理南中只是欺壓他們,過去小心他們會把我們給抓起來殺了,所以只有投降嘍,而且頭像也有好處,吳國現在還在,為了給吳國做榜樣,他們肯定會善待我們。

    當時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能提得出反駁譙周的意見,所以就投降了。那麼劉禪他自己的意思到底是想投降還是被譙周說動的?

    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滴,劉禪自己的能力,他自己很有自知之明,這一點是劉禪的優點,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並不強,所以想抵抗自己心裡也沒底。

    姜維帶兵在外,但他對姜維的信任和以前對諸葛亮和蔣琬的信任是不同的,並不是十分信任,他甚至動用黃皓去約束姜維的權利,姜維的性格,如果守住了蜀漢,大權肯定全部到姜維手中,這是劉禪不願意看到的。

    劉禪自己也很清楚這幫人是心裡想投降,嘴巴上不敢說,實際上敢反抗的人是鳳毛麟角,只有他那個北地王的兒子,發瘋一樣的殺掉了自己和妻子。人心思降他一個人也奈何不了。加上成都也沒有多少兵,如果真的反抗說不定他們會大開城門綁著他。

    所以他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投降是最佳的,對他來說面子不重要。

  • 3 # 福威居首陪老虎

    劉禪在諸葛亮丞相去世之後,保國數十年,絕非平庸之輩!三國之主都很清楚,天下必將統一,劉禪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不戰而降,實為蜀民之福,實為中華之幸也!這是個明白人!

  • 4 # 三國逐鹿
    劉禪為何不戰而降?

    劉禪字公嗣,蜀漢懷帝,又稱後主,在位四十一年。劉禪出生在荊州,年少時遭遇很多磨難,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蜀漢彰武三年(223年)繼位,拜諸葛亮為相父,屢次支援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又多次支援姜維北伐。因寵信黃皓致使蜀國逐漸衰敗。公元263年,曹魏派鍾會、鄧艾入川。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劉禪不戰而降,宣告蜀漢政權的結束。因此劉禪也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把祖宗的家業敗壞殆盡。劉禪究竟為何不戰而降?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蜀國當時積貧積弱,經不起一場戰爭的摧殘。蜀漢經歷了諸葛亮的六北伐,民貧國弱。後來姜維又進行了艱難的十三次北伐,可以說蜀國的國力早已被掏空了。劉禪後期有寵信黃皓,導致朝政日益荒廢,國力逐漸衰弱。疏遠姜維,只是北伐屢次戰敗,軍政管理一片狼藉。劉禪審時度勢,劉備諸葛亮再加上關張黃馬等五虎上將,都沒能完成統一,鄧艾軍到時,蜀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戰而降,實為上上策。

    其次蜀漢政權的政治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蜀漢政權的矛盾主要是益州土住勢力和外來勢力(主要是劉備入川時攜帶的荊州軍)之間的矛盾一直很深,劉備之所以能夠鎮的住益州,主要得益於荊州的軍隊和人才,劉備也曾起用一些益州名望高的人士,但大多數是一些清職或地方官員。到了蜀漢後期外來勢力逐漸凋零,益州本土勢力逐步強大起來。所以在鄧艾偷襲成都的時候,內部充斥著投降的論調,本土勢力都不想成為蜀漢政權的犧牲品。由此可見蜀漢已經無法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再次姜維在漢中地區戰術佈置出現嚴重的錯誤,軍隊管理混亂,士氣低落。漢中地區是益州北方重要的門戶,也是劉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奪回來的,自魏延鎮守漢中以來,都是把重病放在外圍的據點進行禦敵,幾乎沒有把敵人放進平原腹地。

    但姜維控制蜀漢政權後,採取把敵人引入到漢中的腹地加以殲滅的策略,由於魏軍要比蜀軍強大數十倍,這無異於在自取滅亡,最終導致鍾會很快就佔領了漢中,牽制了劍閣姜維的兵力。蜀國已無可用之兵,也正是由於蜀國的前幾次戰敗,士氣已經低落到了谷底,而鄧艾的是從現場上過來的軍隊,兵鋒正盛。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劉禪投降是明知之舉。

    再次劉禪已有前車之鑑,吸取了東漢滅亡的教訓,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只能選其一時,劉禪堅決的選擇了百姓。在劉禪約兩百年前,同在成都,同在巴蜀這片土地上,發生過了一場極為慘烈的保衛戰。

    王莽末年,陝西公孫述在西蜀自立為天子,國號成家,定都成都。劉秀掃平隴地後,回師南下伐蜀。建武二十九年,蜀、漢大軍大戰於成都,你來我往反覆八次,爭奪激烈,蜀軍多戰敗。百姓四散逃命,但凡留下的要麼被搶殺,要麼因病、餓、疾病糾纏而死,屍骨遍野,無人掩埋。

    經過二十多個月的艱苦征戰,東漢大軍終於消滅了存在二十多年的成家政權。據史料記載,漢軍入城後展開大屠殺。公孫述真正做到了頑強抵抗,但換來的是城破、家亡、百姓水深火熱死者不計其數,後來也受到蜀中百姓的唾罵和指責。

    鄧艾奇襲成都,蜀國已經日落西山,劉禪很明白,如果誓死抵抗,不但士兵傷亡大,全城的百姓也會遭殃。為了保境安民,劉禪不得已開城投降,雖然得了個買過的罵名,但蜀重的百姓必然感恩戴德。王隱在《蜀記》中這樣說: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之為上之策”。劉禪沒有為了自己而犧牲蜀中的百姓,也受到後人的褒獎。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不佔而降的?

  • 5 # 西嶽頑石

    在我看來,劉禪明顯屬於後者,他真的很開心,甚至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蜀漢這個爛攤子終於被他甩出去了,劉備、諸葛亮、關張當年打天下的艱辛,對他來說只是個比較動聽的勵志故事而已。

    當年劉備白帝城臨終託孤:“若嗣子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君可自取”。話說到這個份上,自己兒子到底有幾斤幾兩,劉備掂量的很清楚。所以,劉禪的性格,倒也不難猜測,軟蛋慫逼一個。

    劉禪小的時候,有劉備罩著,登基後,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死後,有姜維和蔣琬幫忙,軍國大事對他來說,是一道煞費腦筋的數學題,他才懶得理會,他的任務就是玩,還有聽重臣的話。所以說,劉禪就是一個在溫室下成長的花朵,從沒見過什麼大風大浪,三國所有靠譜的君主,都有帶兵打仗的經歷,而劉禪在這一塊屬於空白。

    在鄧艾兵臨城下之際,劉禪至少有三個選項:第一殊死抵抗,第二逃往南中,第三投靠東吳,第一個選項被自己否決了,因為他不是那塊料,他怕死。

    第二和第三個選項,被狗頭軍師譙周否決了,理由很簡單:南中之所以向蜀漢稱臣,是因為當年被諸葛亮打的屁滾尿流,諸葛亮死了,蜀漢岌岌可危,現在逃往南中,人家正眼也不會瞧你。投靠東吳也是投降,況且東吳遲早也會被曹魏滅掉,到時你就是第二次投降,還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投降曹魏。

    劉禪一聽言之有理,再加上譙周又來了一波忽悠: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如果魏國不裂土封您,我親自去找司馬昭理論。正中劉禪下懷,他本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既然能保住榮華富貴,在哪都一樣。

    開城獻降,主昏臣暗的結果。不要再絮絮叨叨說什麼蜀漢國力空虛,什麼為了川中百姓免遭塗炭,什麼朝政混亂,政令不一之類冠冕堂皇的理由找臺階下,根本原因就是慫了,怕死。論艱難,當年孫權赤壁之戰,面臨內部意見不一時,依然奮起抵抗,劉備更是數次被逼入絕境,不照樣挺過來了嗎?對於慫包軟蛋來說,自己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 6 # 阿慶還是阿慶

    這個時候的劉禪可真的不是不戰而降了。蜀國兵力撐死十萬,各地都有分散,一邊要防備魏國,劍閣至少得駐軍個兩三萬;姜維屯田漢中,至少帶著精兵兩到三萬。東邊為了防備吳國,也得駐兵兩到三萬。為了維護各地的統治,各地分散的兵力怎麼也得三到四萬,如此一來兵力更是所剩無幾。後來鄧艾偷度陰平,忽然出現在成都平原上,劉禪更派出了諸葛瞻帶著所有可以帶領計程車兵,結果全軍覆沒。

    如此時候,戰無可戰之兵,守無險阻之地,逃跑更是路途遙遠,以劉禪的體重恐怕真心跑不過鄧艾。這麼看來只有投降一途比較穩妥。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嘛。

    後來劉禪在晉國說出“此間樂,不思蜀”很多人就說劉禪真傻,殊不知同樣的情況下,吳國孫皓因為說了勵志的話語,最終被司馬氏毒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藝術是靠技藝掙錢的方式,這說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