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主要的作戰兵種,被稱為冷兵器時代的坦克。由於養馬地大多在水草豐美的草原,因此遊牧民族擁有上好的馬匹,比較容易組織起騎兵大軍團。農耕民族面臨最大的威脅,即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因此中國古代對外作戰,大多都是與敵方的騎兵交戰。戰爭是最殘酷的老師,因為如果學的不好,基本都有去無回。

    西漢時發明的馬鞍和馬鐙(時間存疑,因為沒有文獻資料證明,是透過其他考古資料作證),使使得騎兵的作戰效能大為提升。漢族軍隊與遊牧民族的騎兵打了好幾千年,早已熟知騎兵的作戰特點,並發展出對應的戰術。騎兵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機動能力。

    2、衝擊能力。

    3、耐久能力。

    機動能力和衝擊能力不用多說,耐久能力是指騎兵在陣型潰散後,能夠迅速重新組織陣型,再次發動衝擊。重騎兵的耐久力經過訓練後更加強大,金軍“鐵浮屠”3000人,每逢作戰,如牆累進,累戰竟日,完全不像一般的輕騎兵那樣衝鋒。宋軍以步兵方陣應對,這麼長時間的衝殺,很難一直保持完整的陣型。一旦陣型出現缺口,往往就是潰敗。敵人的輕騎兵隨後趕到,如果平時訓練砍木樁一樣,削掉步兵的腦袋。

    1、設伏。

    李牧雁門之戰能夠陣斬匈奴10萬多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誘敵深入,將匈奴騎兵引入了預設戰場,以步兵圍困,車兵衝擊,騎兵收割,封印了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和衝擊能力,這才一戰成功。漢武帝時也想效仿李牧的雁門之戰,在馬邑設伏,如果一戰成功,匈奴也難逃覆滅之災。

    (李牧打的匈奴是沒有馬鐙的輕騎兵)

    所以對付匈奴的戰術,最重要的就是巧用地形,限制匈奴的機動能力和衝擊能力。騎兵大兵團作戰,但凡失敗的,大多都與此有關。所以,中國有句古語“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韓信是善於借勢的兵仙,不管是水淹廢丘,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還是半渡而擊,或是八面埋伏,倒在韓信手上的名將有很多,而韓信計程車兵大多都是新招募的農人,不是百戰精英。因此,可以想見,冷兵器時代,一個優秀的將帥的能力對一支軍隊的勝負乃至存亡,幾乎起決定作用。

    (兵仙韓信)

    這種用計設伏,自然是事半功倍。可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騎兵更是軍中驕子,能夠作為騎兵統帥,必然不會是酒囊飯袋。優秀的將帥對於危險有非常靈敏的嗅覺,所以除非他們的首領過於輕敵,一般的設伏,很難瞞得過一流素質的將領。

    2、硬剛。

    如果設伏奇襲不能奏效,那就只有正面硬剛了。

    步兵軍陣硬抗騎兵軍團,其實也不算吃虧。

    騎兵一開始沒有馬鞍、馬鐙等馬具,騎兵的雙手沒有被解放出來,其主要作用主要是快速機動。如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一戰,2.5萬騎兵(奇兵)楔進趙軍連線部,將趙軍一分而二。騎兵抵達戰場後,立刻下馬步戰,修築壁壘。在古埃及、亞述、馬其頓、羅馬等國的騎兵的作用,也與此沒有太大差別。所以,主要步兵以逸待勞,對付先秦時代的騎兵,沒有太大困難。

    (馬具的發明是一個軍事史的大事件)

    在西漢中晚期,馬鞍、馬鐙被髮明,騎兵的戰力更加強大,成為了戰略兵種,漢武帝單獨組建了騎兵軍團,揀選軍中健壯。但是這種作戰的成本很高,漢軍10萬騎兵出塞,後方負責轉運物資的步兵和民夫達到50萬人。因此沒有充足的國力,農耕民族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所以,後來的朝代很少能夠組織的起來這麼大規模的騎兵軍團。那麼以步制騎就成了必然的選項。

    正面硬剛一:

    (1)、列陣。

    單個步兵的戰鬥力在戰場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連線成陣,就能形成強大的攻擊力量。古羅馬人將騎兵看的不是很重。羅馬採用兵團制度,一個國家有十幾個大兵團,但只有一個騎兵團,作為輔助作用,羅馬軍隊在遭遇騎兵時,通常用重步兵+盾牌長矛的戰術組成類似魚鱗的方陣,在剋制騎兵方面很有效。不過這樣的戰法不夠靈活,如果對手的騎兵不正面硬剛,選擇遠距離騷擾,羅馬軍陣進退不得,最終落敗。在與帕提亞帝國的卡萊之戰中,古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的羅馬第一軍團全軍覆沒,給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現代版的魚鱗陣)

    中國有一個對陣騎兵取得良好戰果的卻月陣,是東晉將領劉裕北伐後秦時在黃河南岸遇到北魏3萬騎兵的尾隨。劉裕因此派2000步兵渡過黃河,上岸結"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但是卻月陣卻依賴戰車來形成抵抗騎兵衝擊的防線,隨著戰車的沒落,卻月陣也是曇花一現。

    (曇花一現的卻月陣)

    宋代好用陣圖,宋太宗有一次還搞了一個萬人大陣,氣勢恢弘無比,但是任何軍陣都有破綻,希臘的重步兵方陣,馬其頓方陣,羅馬方陣都曾名噪一時,然而,最終都沒落了。因為軍陣要求有嚴格計程車兵素質和士氣,講究的是整體統一,對紀律的要求非常苛刻。當部隊素質相對一般時,騎兵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擁有一支訓練和士氣都絕佳的部隊是非常非常困難的。這樣的部隊數量極少,所以騎兵總體上是有優勢的。

    (2)、障礙。

    步兵為對抗騎兵的衝擊,往往會在陣地前沿放置拒馬槍。拒馬槍大約起源於秦漢時期,三國時代已大規模使用,馬要是踏上去,準能刺的血肉模糊。這種拒馬直到現在也還在使用,鹿角也是拒馬槍的一種變形,能夠取到很好的減緩騎兵衝擊力的作用。

    一些步兵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會在騎兵經過的地方或者陣地前方放上一些鐵蒺藜。鐵蒺藜據說是魯班發明的,不僅能對付步兵,也能對付騎兵。鐵蒺藜上還有穿孔,方便佈陣和回收。

    壕溝和弓弩,也是步兵對抗騎兵的最有效的戰術。松錦之戰時,明軍紮營後,立刻就開始挖壕溝。當時的清軍人少,沒有能力發起進攻。看到明軍的土木作業,即使兩軍面對面,誰也不打擾。至於弓弩,則是冷兵器時代的遠距離殺傷武器,有一種武器叫做床弩,有效射程可達1000米,與現代的狙擊步槍在射程上有的一拼,不過準頭就難說了。宋軍用床弩創造過遠距離狙殺的戰例之一是在檀淵之戰時射殺遼國大將蕭撻凜。

    (3)、短兵相接。

    步兵與騎兵對攻的戰役很少,因為這種情況的作戰基本是有去無回。歷史上有過那麼一次,是岳家軍在順昌之戰後與金軍的遭遇戰。岳飛令500背嵬軍,手持扎馬刀突入敵陣,專砍馬腿。將金人賴以為制勝法寶的“鐵浮屠”和“柺子馬”打的花容失色,狼狽不堪,這一場不是殲滅戰,而是擊潰戰,但卻是士氣之戰。這次對攻,對金人的影響可謂是至深至遠,因此留下來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話。

    對付騎兵,最好的辦法是組建自己的騎兵。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有瞭解了敵人,才能做到“寇可往,我亦可往。”

  • 2 # 北洋海軍炮手

    系統來說,剋制騎兵最有效的戰術,一個是步兵方陣,一個是車營。尤其是後一個,歐洲歷史上的胡思起義軍、中國的明朝都用過這種車營。這兩個作戰方式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有穩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剋制騎兵的機動性,而車營除了剋制騎兵的機動性之外,還可以限制騎兵的衝擊力。

    騎兵最主要的戰術,就是輕騎兵騷擾,人馬具甲的精銳重騎兵負責正面突擊,而且重騎兵的主要裝備,就是馬刀、長矛、骨朵這類武器,而不是被誇大的騎射。因為馬背上顛簸起伏,騎兵很難能操作弓箭並準確的射中敵軍,所以騎射往往是用來騷擾敵軍,主要的攻擊力量還得依靠重騎兵。其實騎兵的作用素來被誇大,雖然騎兵機動性好,對於散亂的步兵來說具備碾壓性優勢,尤其是騎兵的衝鋒會對步兵心理造成影響,對於散亂的步兵來說會造成其精神崩潰。但是訓練有素的步兵結成長矛方陣,騎兵則很難具備優勢,再配合弓箭手、弩炮等遠射兵種,依然具備剋制騎兵進攻的能力。歷史上的馬其頓方陣就曾剋制了波斯騎兵;安東尼的羅馬步兵也在長矛、弓箭手、投石手的配合下剋制了帕提亞重騎兵的衝擊;初唐和明初的長矛步兵也能剋制騎兵的攻擊甚至反攻敵軍;而且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瑞士長矛方陣,也是上扎騎兵,下捅步兵。對於騎兵來說,他們不會傻到主動往長矛方陣上撞,往往以輕騎兵騷擾敵軍造成敵軍方陣鬆動,或者引誘步兵主動發動攻擊,致使敵軍陣型混亂,此時再由騎兵衝擊步兵或者將混亂的步兵分割,從而各個擊破。但是對於訓練有素的步兵來說,他們不會輕易向騎兵發起攻擊,所以歷史上這一幕雖然也有上演,但並不是常態。

    而車營也是如此,胡思起義軍面對擁有重騎兵的敵軍,只能透過結成環形的車營來剋制敵軍重騎兵的衝擊力,同時步兵以車廂為掩體,用火門槍、火炮、弓弩對向敵軍騎兵射擊。無獨有偶,明軍面對蒙古騎兵也祭出了車營戰術,以環形陣型迎擊敵軍,並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但是這種戰術有一個弊病,就是敵軍以重型火炮進行轟擊後,會破壞車營的穩定性,進而造成車營的崩潰。胡思車營的輝煌,就是被火炮終結的。而明軍也差不多殊途同歸,八旗兵以重甲步兵衝擊車營,憑藉優良的防護基本可以做到免疫明軍的攻擊,並突入明軍陣營肉搏,而明軍戰鬥力低下,一旦八旗兵突破其防線,基本就註定了戰鬥的結束。而且明軍遇到八旗兵只知道遠遠的放槍,離近了就基本一鬨而散,所以往往八旗兵突擊明軍車營往往代價很小。後來在八旗裝備紅衣大炮以後,明軍車營就基本也被終結了。進入火器時代,西方剋制騎兵的手段就是以密集的火力剋制騎兵的進攻,步兵往往結成空心方陣抵禦騎兵。比如曾經輝煌的馬穆魯克騎兵就沒能突破拿破崙的步兵方陣;拿破崙近衛軍騎兵也沒有攻破英軍步兵空心方陣;八里橋之戰,清軍一支騎兵部隊就曾經對一個團的法軍先頭部隊發起攻擊,雖然這支騎兵部隊曾經成功剋制了法軍的攻勢並重創該部,使其傷亡近1000人,但是仍然沒能完全攻破法軍方陣,在聯軍騎兵趕到後,清軍騎兵才被擊潰。而東亞大陸上的清軍剋制騎兵的方式,也是結成方陣,清軍的主要戰術是九進十連環陣,陣前佈置拒馬、鹿角等物,在方陣正面佈置大量的火槍和火炮用以打擊敵軍,以清軍每槍炮備彈三百發的慣例,敵軍將在承受至少幾十萬發槍炮彈的打擊;兩翼則佈置騎兵負責對敵軍的追擊、迂迴包抄。可以說清軍憑藉這種戰術征服了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就在清軍密集的火力打擊下退出了歷史舞臺。總體來說,東西方歷史上不乏訓練有素的步兵剋制騎兵的案例,有時騎兵不僅不能擊破步兵方陣,還經常有被步兵反殺的案例,尤其是進入火器時代以後,騎兵很難再從步兵那裡嚐到甜頭,除非是去砍潰散的步兵或者敵軍是一群新兵蛋子。

  • 3 # 強武堂

    要看你說的“剋制”概念是什麼了,也得看對手的騎兵是什麼構成。

    如果是單純的近戰騎兵,哪怕是裝備具裝的重騎兵,如果採用密集長槍陣,也能實現攔截。但是考慮到密集長槍陣對於隊形完整度要求太高,如果重騎兵能夠快速展開發動衝擊,並專門挑選長槍陣的左翼和後方進行衝擊,還是能夠有效的衝破長槍陣。至於長槍陣組成全向防禦的圓陣,則將徹底喪失機動性(瑞士那種能夠機動的長槍陣實在太怪異了,訓練難度太大)

    但如果對手是近戰、遠端的複合騎兵,即便對方騎兵缺乏具裝,近戰騎兵僅裝備盔甲甚至只要胸甲和頭盔,單純的長槍方陣就無法應付了。因為遠端騎兵可以透過下馬的方式,組成強大的遠端部隊體系,對於依賴密集隊形的長槍陣而言,是致命性的。

    同樣的情況下,如果是射程和射速較高的遠端輕步兵,那麼在對射中也許可以壓制對方的輕騎兵,甚至是輕步兵。但因為對方有近戰騎兵,所以能夠在遠端部隊支援下發起突擊,打破我方的輕步兵佇列。再加上騎兵在攻擊轉換中速度遠快於步兵,步兵會陷入打不過、跑不了的悲慘境地。這也是缺乏騎兵的宋代為什麼無法實現以步制騎的深層次原因。

    因此要對付敵人的騎兵,要麼自己建立類似漢武時代那種無敵的騎兵集團,以自己的遠端和近戰騎兵體系去壓制敵人。要麼就只能像劉裕北伐那樣,以步、騎、車、船組成多兵混合軍團,以體系壓制敵人的騎兵。

  • 4 # 天外村藥房

    古代剋制騎兵,需要看是什麼騎兵,輕騎兵還是重騎兵,弓騎兵還是突騎兵。不同的對手,淡然要用不同的戰術。

    如果對手主要是不披重甲,又以砍殺為主的輕騎兵,那麼最好的戰術應該是重甲步兵方陣(長矛陣)和弓箭手的結合。這裡面著名的戰例,是732年法蘭克王國宰相查理.馬特與阿拉伯軍隊展開的普瓦提埃之戰。這一戰中,查理馬特以重甲步兵和下馬騎士在正面組成一條鎧甲防線,後方則部署弩炮。阿拉伯騎兵都是不射箭的輕騎兵,當他們朝法蘭克軍衝來時,遭到弩炮殺傷,損失慘重。衝到陣前時,又無法突破法蘭克重甲兵的防線,最終全線崩潰。

    如果對手是弓騎兵,或者兼具弓騎兵和突騎兵特性的輕騎兵,那麼嚴格說來並沒有太好的完全剋制戰術。有效戰術或者是良好的工事(如城池、堡壘、車陣)或者重甲步兵與盾牌組成臨時防線遮蔽其射擊,另外以弓弩回擊。比如漢武帝時候李陵對抗匈奴的最後一戰,就是以大車組成圓陣。還有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對抗突厥人也用了類似戰法。但在冷兵器時代,這樣只能防禦和捱打,不能有效反擊。真正的王道是同樣組建優秀的騎兵,以騎兵對騎兵。如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等對匈奴的戰法就是這樣。你有騎兵我也有騎兵,而且比你裝備更好,訓練更嫻熟,跨越千里追殺滅你。

    如果對手是重甲騎兵,那麼最好戰術包括(1)選擇難以通行的地形阻隔(2)有效的臨時遮蔽物(3)足夠強大的射擊兵力,如勁弩或英格蘭長弓(4)長矛陣。重甲騎兵的防護力和衝擊力都遠勝輕騎兵,所以對遠端武器和正面防線的要求要大得多。但另一方面,重甲騎兵機動力不足,用好地形還是很容易將其打垮的。如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克雷西之戰,英軍用一萬多人便擊潰法軍四五萬主力,殲滅法軍騎士萬餘人,便是依靠了泥濘崎嶇的地形和英格蘭長弓的突破力。

  • 5 # 火器工坊

    古代剋制騎兵的方法不少,總體分為三大種:以步制騎、以騎制騎、以車制騎。

    以步制騎就是大步兵方陣,古典時代的馬其頓方陣和漢軍弩陣都是對付騎兵的重步兵方陣。宋代,因為沒有西北馬源,宋王朝只能以步制騎,弩箭和長槍配合組成的方陣或者大斧和弩箭組成的方陣是對付重騎兵最好的辦法。當初金軍鐵浮屠可以說是中國最可怕的重騎兵了,基本上對步兵就是碾壓攻擊。然而在順昌之戰和郾城大捷中,劉琦和岳飛幾乎用大斧、斬馬刀、重弩方陣全殲了鐵浮屠。在歐洲,從西班牙方陣到古斯塔夫二世方陣再到近代的環形方陣,基本都是針對騎兵所創編的。明清兩朝,明代的天雄軍、川軍以及清軍的九環十連方陣都是針對騎兵設計出來的步兵方陣。當步兵嚴陣以待後,騎兵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機會的。

    以騎制騎要想對付敵人的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訓練處比他更為強大的騎兵。將這一方針實施的很好的便是漢唐兩朝以及東羅馬帝國、埃及馬穆魯克王國、薩珊波斯。漢朝養精蓄銳三代,最後以強大的騎兵部隊戰勝了匈奴。唐朝的安西軍憑藉實力超群的騎兵鎮守中亞十幾年。面對著波斯的威脅和蠻族的入侵,東羅馬帝國打造出了甲冑騎兵,橫掃半個西方世界。

    以車制騎是一種頗為保守但是十分有效的辦法。在16-17世紀的中國和義大利頗為流行。當神羅妄圖以強大的騎兵淹沒米蘭時,倫巴第同盟憑藉著戰車擊潰了帝國的騎兵。明軍大名鼎鼎的車營,就是為了扛蒙古和滿洲設立的。戰車形成一道有力的圍欄,可以限制騎兵的行動。在戚繼光守薊州、薩爾滸、遼東戰事中,戰車都有較好的表現,可以說是制騎利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不想上班了,手機有3萬塊,可以做點什麼小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