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星亮

    個人感覺,孩子的心思沒有大人的縝密,沒有那麼多的顧慮和適從,他們有更多單純,有什麼想法就表達出來,這些在大人看來會是不體諒,不心疼的,就像可能看到玩具就大哭大鬧一樣,這是孩子的天性,每個人都從孩子時期走來的,我們應該更多的是和孩子溝通,教他們一些道理,明白世界不是以他們為中心的,這些會佔用父母大量時間,且需要不斷的引導才可以,希望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多一些耐心;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以犧牲孩子的單純來換取孩子的乖巧!建議父母們可以看看《狗十三》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以孩子的第一視角講述了孩子成熟,但失去童真的故事!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孩子最好的方式!希望可以幫到各位父母!心若向陽,你就是Sunny!

  • 2 # 天任我行

    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很多孩子一出生就什麼都有了,滿屋子的玩具,衣服、手機等張口就有,吃的方面更加不用說,想吃什麼幾乎都能得到滿足,這麼容易得到,孩子就會認為一切得來都這麼簡單,他們當然不知道什麼叫做付出和不易,所以當有一天父母不能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往往會做出極端的事情。經常有報道說孩子問要零花錢,父母不給,孩子就拿刀弒殺父母。

  • 3 # 開心薅羊毛

    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還是我們越來越懂事?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我們也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人,認真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會心疼父母麼?會知道賺錢養家的辛苦麼?有人會說,我心疼父母,我知道養家的辛苦,那你在想一想,從小學到大學,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又有多少像你一樣呢?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時候的一些事情,簡單的說兩個事吧。

    第一個事是上大學的時候,2001年正式的走進大學的校門,那時候父母一個月給我800元的生活費,人生第一次有這麼大一筆錢可進行個人支配,心情可想而知,大學還沒上幾天,就花費了400多元錢買了一雙阿迪達斯的運動鞋,穿著新鞋走路都感覺不一祥,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第一雙超過200元的運動鞋了,可是興奮了沒幾天就發現了一件特別嚴重的事情,沒有錢吃飯了,萬幸當年還沒有校園貸這麼一個坑死無數人的東西。

    沒錢吃飯了怎麼辦?找父母要唄,於是一個電話打回家,張嘴就要400元吃飯,具體的對話記不住了,只記得母親一下子就從接電話的喜悅變成了沉默,第二天,父親真的給我往銀行卡中打了400元,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說的必要了,後來我才知道,1200元已經是父母一半兒的工資了,父母還要每個月給4位老人一些錢,那個月,父母是吃饅頭,鹹菜過來的。

    第二件事是我工作之後,結婚之前的事,印象特別深,那是去超市買東西,我特別想吃7元一斤的荔枝,於是就挑選了半袋子,記得有3斤多,母親說太多了,吃不了,少買幾個吧,我當時就生氣了,感覺在售貨員面前丟了面子,情緒特別激動,大聲和母親說我一個月5000多的工資都交家裡了,買點荔枝都不行?又不是買不起,甩手就自己走了,母親在後面喊了我幾聲,我也沒理母親,自己一個人就先回家了,等母親回家的時候買了不到一斤,為這事生了好長時間的氣。

    後來等結婚的時候,家裡一下子拿出去了20多萬元,說實話,那時候我也沒有什麼感覺,還抱怨父母我就結這一次婚,也不說給我買點好的家電,後來無意中看到了一張5萬元的借條,才知道父母是借錢才讓我結婚的。

    現在我的孩子也有6歲了,想想當初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現在我月工資1萬6千多,在我們這個三線城市屬於絕對的高工資,可是每個月也就能攢下3千多點,一雙皮鞋還是結婚時買的,不捨得買新的,二套襯衣換著穿了4年多,10塊錢買了10雙襪子也穿了2年了,還有2雙沒拆開,所有的錢幾乎都花在孩子身上了,各種補習班,各種衣服,鞋子。現在想想當初,有時候偷偷的掉眼淚,為自己當初的任性,也為當初父母為我的付出。

    所以,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麼?還是我們長大了,懂事了?我想當我們的孩子長到和我們現在一樣的時候,也許也會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懂事了吧”。

  • 4 # 東北劉二姐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好,我也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此疑問,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懂事的,但是不懂事的我覺得佔多數。

    可能跟時代有關係,原來的家庭哪家沒有3、5個的孩子啊,那時候的生活水平也有限,孩子能吃飽都不錯了,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很容易滿足,也沒那麼多事,而且都挺聽話的。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都一個小孩,都是嬌生慣養的,給他們慣得一身的毛病,讓他們多吃點苦,體諒一下大人的不易 ,可能會好一點。

    我們大人也要檢討一下,是不是我們自身也有問題呢?

  • 5 # 四川林四姐

    孩子不懂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家長對孩子三歲前的行為沒有正確的引導,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即便孩子說了不對話,做了不對的事,家長也不正面的引導和糾正,故使小孩從小的是非觀點不明確。

    二,學校和家長更偏重、更注重教學質量,只講學習成績、分數、忽略了孩子在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同時老師也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

    三,教育方法問題:學校的教育方法:簡單、陳舊、死板,部份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又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普遍教師、學生都不重視思想品德課,即便學了也是馬馬乎乎學、走走過場,每到期末大家可以注意觀察,普遍學生的《思想教育課本》都還是比較新的,可以這樣講:基本沒怎麼翻看和認真學習。

    四,社會宣傳方面,過多的宣傳文娛名星人物,學生接收正能量少,小孩從小就羨慕、追捧名星,併成為時尚,造成了小孩從小就視金錢名利為第一。

    五,受社會風氣影響。好事難做,做好人難,即便有人做了好事,也總會被好些人認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另外家長也會灌輸給孩子:別去隨便做好事哈!小心遇見"碰瓷″的人。

    六,教育系統教師隊伍中有少數教師綜合素質差。教師體罰學生的事情常有出現,甚至還出現了老師打死校長、老師打死學生的現象,這種垃圾老師還怎麼能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綜上所述,僅屬個人觀點!我認為這些都是造成孩子不懂事的主要原因。期待社會相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加強基礎正能量的教育,真正做到少年強,國有望、國興旺!

  • 6 # 衛興潤

    就您提出的問題:

    1.我想問您,您對孩子是怎麼教育的呢?

    (1)快樂教育方式?

    (2)順其自然方式?

    (3)嚴厲方式?

    很多年以來,我們推存“快樂教育”,一切隨孩子的高興而教育。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是指出他(她)的錯誤進行批評,更不會打,而是用嬌縱,放縱的方式來教育,一句話,以他(她)高興為“主導”,結果呢?就如一顆小樹,不修剪造成最後的沒樹形……很難理解麼?不難!

    2.我想問您,當孩子在學校不聽話,不做作業,受了老師的批評,甚至於捱了打,您是怎麼面對的?指責老師了嗎?罵老師了嗎?與老師吵架了嗎?

    如今多少人偏向於“打罵孩子”傷孩子的自尊……結果讓老師為難:管不對;不管也不對……

    3.小的時候,我們受的教育是“鞭打出快牛”,“棍棒底下出孝子”……雖老話,但時至今日還是實用的。只是當下的家長卻不這樣認識!

    ……

    如此的教育,讓一個“從白紙一樣的孩子接受了畸形的認識”,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稍不滿意就哭,就鬧,長大點了,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包括父母……

    這一切該怨誰呢?我們誰該反省呢?孩子的錯?還是家長的錯?

    老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7 # 豆斑麻麻

    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第一位老師。很多父母都感覺自己做好準備等著孩子到來,可是如何做孩子的人生第一導師是我們大多數父母沒有做好準備的。

    如果稀裡糊塗地當了爸爸媽媽,面對孩子帶來的種種問題一定會束手無策。

    憑藉本能,我們可能會發脾氣,可能會縱容,可能會不理他。但從專業的角度講,這都是錯誤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孩子大了,我們希望他們能懂事,即便不能像我們的父母疼愛他們一樣,但是至少他們得理解我們做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吧,難道爸爸媽媽為你做的還不夠多不夠好?更多時候我們會產生自責心理,可是就在我們尋求孩子的一點理解體諒心時,可曾想過,他小時候或者更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去體諒感受他們的小小心裡的?

    你是否想過這個問題?

    一。當孩子在屋裡亂跑不聽勸時。

    第一種父母父母大喊:你給我停下來!不許亂跑!再亂跑就不給你看電視了!這是我們父母很明顯表現出命令和威脅的控制慾。這樣的孩子以後不會有責任感,長大以後更容易放縱自己!第二種父母乾脆不理他,我沒有辦法,小孩子鬧一鬧沒關係的。這樣的孩子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 孩子長大會缺乏約束和規矩,沒有群體歸屬感,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幫派、網路成癮。因為他們需要極強的團隊依賴。

    二。做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正玩著的時候突然喊餓。你會不會說你怎麼會餓?你不是剛吃完飯嗎?再比如當孩子摔倒大哭時,你是否會說摔一下沒什麼大不了吧,你到底是不是男子漢?-

    當很多父母炫耀說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來了的時候, 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痛苦,只是學會裝出一副堅強的模樣。孩子並不知道如何面對痛苦,更不會關懷別人的痛苦。相反我們應該這樣做:- - 孩子摔倒後正確的做法是:立即趕到現場,確認孩子的狀況,並詢問:嘿,寶貝,你沒事吧?如果孩子受到了驚嚇,要告訴他:媽媽看到了,你盪鞦韆蕩得很高,掉下來確實嚇人,要不要我們一起休息一下再去玩?好比 ,你摔了一跤,你老公跑來說:快起來,根本就不疼。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當我們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及忽略孩子的性格特徵,卻又

    - 希望孩子超越年齡的懂事

    - 希望孩子和心目中的理想孩子一樣。那你是否對孩子做到正確的情感引導呢?

    ---什麼是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個人解讀。 孩子哭鬧、吵嚷、冷暴力對待你,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從小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可能父母也不會。情感引導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的時候準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作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問自己幾個問題吧

    當你管教孩子的時候,請自問:

    - 我有沒有否定、忽視或者輕視孩子的感受?

    - 有沒有用打擊孩子的方式去懲罰或者教訓他們?

    - 有沒有用消極的方法去驅動他們?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請思考你的替代方案。

    下面舉個例子如何和孩子做情感引導。

    有這麼一位家長,今晚要帶孩子去參加家庭聚餐。而這個孩子才三歲多又是很調皮,飯桌上很難做住。於是在打算帶孩子去參加聚餐時,媽媽這樣說,今天晚上咱們要一起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包廂裡安安靜靜地吃飯,不可以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哦。孩子很高興的點頭拍手叫好。這位媽媽在出發前跟孩子說了一次,在路上說了一次,進飯店之前又問了一次孩子做餐桌旁該怎麼做。於是這個孩子整個用餐期間做的出乎意料的好。這位家長做到對孩子的情感引導。第一,她首先播下種子,讓孩子清楚將發生的事情。第二,她兩次跟孩子討論用餐期間該如何做,並讓孩子自己回答。這樣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責任感,並且知道要在用餐時做好。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你想孩子以後會怎樣就要先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關注他們的情感。這裡有幾條重要的原則:

    - 不要讓我們的情緒左右了和孩子的溝通;

    - 如果你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怎能要求你的孩子做‍‍到事事聽話?

    - 真正無條件的愛,意味著你不會忽略父母這份最重要的工作,願意為之學習和改變;

    -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願意理解、傾聽、幫助孩子成長。無論他一歲,三歲,十四歲,還是二十歲。

    我們應該一起努力把這幾點做好,一定會看到孩子的成長!

  • 8 # 育學社

    前幾天,去肯德基吃飯,旁邊桌是一位媽媽帶著8、9歲的兒子,媽媽點了很多東西,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她卻只是一臉欣慰地看著。過了一會,孩子好像吃飽了,把吃剩下的東西往媽媽那邊一推,媽媽很自然地吃了起來。我忽然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小時候,媽媽每次做了菜,總是先讓我吃,我吃完了,他們才吃。久而久之,我心安理得地習慣了這種待遇,以致於後來真的認為媽媽不愛吃菜。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是這樣的父母:下雨了,如果只有一把傘,你寧願淋溼自己也不讓孩子淋一點雨;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和鞋子;為了讓孩子安心備考,你包攬一切家務,精心準備每頓飯菜,生怕有一餐不合孩子胃口。但是孩子反而對你的付出視而不見,還經常責備、挑剔、抱怨。

    其實現代社會,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並不少。他們習慣於父母的付出,只知道一味索取。到底為什麼呢?

    1、缺少界限感,大包大攬

    簡單說就是管的太多。有的家長,一天到頭的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交什麼朋友,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都要管。孩子一旦習慣這種狀態,就容易喪失自我行為意識,像一個木偶一樣。

    同時,孩子也會感到厭煩,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舉動,反抗這種狀態,更別說感恩父母。

    其實,再優秀的父母也無法包辦孩子的人生、剝奪孩子的思想,應當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讓孩子學會承擔,這樣孩子不僅會感到被尊重和信任,而且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並且感激父母。

    2、沒有原則的一味付出

    盧梭在《愛彌爾》中提到:“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沒有原則地滿足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最容易滋生“白眼狼”孩子。因為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僅催生了孩子強烈的慾望和攀比心理,而且使孩子認為從父母身上索取是理所應當的。

    當有一天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將怨氣都撒在父母身上。因為母親拿不出高昂學費,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就是個例子。

    還有的孩子會誤以為,父母是不需要關心的,就像我小時候認為媽媽不愛吃菜。久而久之,也就不會去心疼父母了。

    其實,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理所應當的付出,父母不需要委屈自己,成全孩子,這不是偉大,而是誤區。真正的愛是與孩子共同進步、共享生活,讓孩子學會愛生活、愛自己、愛父母,溫暖而Sunny。

    3.父母自身缺乏感恩之心

    不可否認,現代社會有不少“巨嬰”和“白眼狼”,這與父母自身的行為觀念也息息相關。

    如今80後都三十而立,為人父母,但是有些年輕父母對長輩也缺乏應有的感恩之心,還在一味啃老和索取,這對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百害而無一利,給自己的孩子進行了錯誤示範,潛移默化地誤導著孩子。

    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尊重和孝敬長輩,常懷感恩之心,疼愛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做表率,傳承敬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 9 # 遇見你真好5H6h

    生活越來越好,都注重培養小孩,卻不讓小孩體力勞動,說是培養實際上是嬌生慣養,所以大部分小孩子也就為所欲為,不會替大人考慮,而農村父母不在身邊卻很懂事。

  • 10 # 誰都愛的小迷妹

    沒有見過父母因為生活而苟且的樣子,自然不會心疼父母~

  • 11 # 緣份珍惜113

    現在的孩子,是年代不同了,大多數都是被父母寵壞了,自己也慣著自己,所以不懂事的孩子是越來越多了,根本就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勞累,我們做父母為了孩子,在累也心甘情願的。這就我的分享真實觀點。

  • 12 # 小島醬

    現在的大多數孩子都是體諒父母的。人通常是會吧自己不滿意的事情放大化的,就比如這個問題,也許你的孩子在大部分時間還是持體諒態度的,這時的你並不會有什麼不高興或者讓你生氣的,你就會把它忽視。但是一段時間你的孩子突然調皮起來就會讓你頭疼,讓你生氣,這時候你腦海中浮現的就是一個調皮搗蛋不體諒父母的孩子,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做到一直得到他人的認同呢。其實你冷靜下來就會發現你的孩子也許是體諒你的呢。只不過大多數人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都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想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孩子覺得父母沒有體諒自己,而父母卻又覺得孩子沒有體諒自己。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交流更重要,父母以平等的方式交流,而不是我是父母,我都是為你好這種思維,做父母的不妨也問問孩子的想法,也給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體諒這種東西從來也不是單方面的,互相交流,相互體諒才是正解。

  • 13 # 我愛生活老頭子

    孩子不懂事是家庭教肓的結果,只知生不知養,只知愛不知教,只知索取不知奉獻,養成了孩子不心疼老人。

  • 14 # 使用者美在心裡

    先反思一下自己,對自己的父母怎樣?對長輩怎樣?對孩子是否太溺愛了?不孝敬父母也會讓孩子學壞。孩子挺會模仿大人的言行。太溺愛了,孩子會變得霸道,自私。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很重要。當然,孩子不聽話,也不能肯定父母就是言行出問題。有緣才能相遇,才能在一起。報恩來的,還債來的,討債來的,帶著嗔恨心報復來的。看破!盡力教育培養就是。阿彌陀佛

  • 15 # 書拉密女777y

    青春期的孩子,是最讓父母頭疼的,慢慢的教導,身教勝於言教,不要總是埋怨,多去

  • 16 # 小城阿梅

    孩子個性只是出生慢慢產生,孩子身邊的愛他的親人都會依他的要求去處理,不和她講太多,天天的性格脾氣就任性了,不懂事也和父母的一行一動也有關係,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例子

  • 17 # 國民好丈夫141854385

    現在孩子都生活在蜜罐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庭教育缺失。

    我們小時候,大人從地裡幹活回來,子女給大人讓座,給他們倒水洗手,吃飯時要先給長輩盛飯,學校老師,和家長就是這樣教育的,沒規據不成方圓。

    現在 教育注重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缺位。一些正能量,生活中一些好的榜樣,模範事蹟沒有很好宣傳。

    再就是做為家長,言傳身教,沒有做好。孩子出門求學離開父母,那種想思之痛,那種望眼欲穿的感覺,我想每位父母都身有感觸吧?

    做為老人,他們從崗位上退下來,那位不願有兒女陪伴,享受晚年天倫之樂。

    可兒女會有多種理由,甩開生養自己的父母。要有自己空間,距離產生美,要有一碗湯距離。

    試想我們所做的,盡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了嗎?我們對孩子要求心裡沒愧嗎?正人先正己。

  • 18 # 誠實守信yu

    於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寵著,慣著,到時悔自晚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很讓我苦惱的問題,善到底能感化得了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