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祉若915
-
2 # 皛川
我猜想判斷,除了所用的詞彙和現代人有區別外,生活中的口語交流沒什麼區別。
絕不會像文言文那樣之乎者也生澀難懂。因為,那時的讀書人很少,紙張很貴,一般人都買不起。沒有紙的時候,要麼寫在絹、綾上,要麼寫在竹簡上,就更昂貴了。
所以,古人寫文章都很短,儘量言簡意賅。再說,古漢字大多是單音節詞,也就是一字一詞。所以,現代人讀起來很生澀、難懂。就是因為文字語言環境變了。
在古代生活中的口語交流,絕不是這樣的。所以,過去讀書人比我們現代人讀書學習難多了。
-
3 # 小青御史臺
古代人說話跟今人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語言也是會流變的,就像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俗一樣。
語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政治變遷、經濟發展、文化演進而衍變。對比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最顯著的差別就是入聲字的消失。大家都知道現代漢語拼音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就是常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這是現代漢語的語音特點。古代語音可不是這樣的,古代漢語語音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發現區別了嗎?現代漢語少了一部讀音就是入聲字讀音,所以光是讀音的豐富性,現代跟古代就差出很多。不過入聲字讀音,雖然在普通話與北方話消失了,但是在粵語裡卻保留了一部分,為什麼呢?有一種解釋是,古代王朝,漢族人好幾次的南遷,使得語言中保留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古代漢語的影子,注意也只是影子,因為數量也不是很多了。
所以,這就牽扯到語言流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政治變遷的影響,你可以想一下,每一次王朝的建立,創始人來自不同的地區,首都也建在不同的地方,每朝的普通話又都是以首都語為標準,所以,歷朝的官方語言肯定不一樣,宋朝一定就是“河南話”,漢朝就可能是“陝西話”,明清當然就是“北京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民族融合帶來的語言融合。每一次遊牧民族的南下,或者佔領或者貿易通商,亦或建立王朝,都會帶來語言上的變化,比如說胡床等。
最後,想說一點就是古代人平常生活肯定是說白話的,不會是用“之乎者也”這樣的文言文來交流的。文言文只會用於書面,白話才是生活的語言。第一古代人,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是不能讀書識字的,讀書(文言文)可是一種特權哦,不像今天隨便讀,識字率普遍很低的情況下,怎麼可能用繁瑣的文言文來交流呢?那時的老百姓跟我們現代人面對文言文的處境是一樣一樣的。第二,文言文可不僅僅只是一種語言的書面形式這麼簡單哦,這可是古代王朝,進行意識形態控制與執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徑,如果人人都能說文言文,都能看懂文言文,那麼,思想控制的難度就會陡增,你懂得。
回覆列表
肯定不一樣啊。首先,現代說話依據的是簡體字、不是古漢語;其次,現代發音用的是"拼音系統。"古時候沒有"拼音"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