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原詩】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譯文】  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什麼地方?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  第三、四句的特點:  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剛才出發,便想到“日暮征帆何處泊”,聯絡上句,這一問來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與征帆一片,形成一個強烈對比。闊大者愈見闊大,渺小者愈見渺小。“念去去千里煙波”,真有點擔心那征帆晚來找不到停泊的處所。句中表現出對朋友一片殷切的關心。同時,揣度行蹤,可見送者的心追逐友人東去,又表現出一片依依惜別之情。這一問實在是情至之文。  第四句則卒章顯意:朋友別了,“孤帆遠影碧空盡”,送行者放眼天涯,極視無見,不禁心潮洶湧,第四句將惜別之情上升到頂點,所謂“不勝歧路之泣”(蔣仲舒評)。“斷人腸”點明別情,卻並不傷於盡露。原因在於前三句已將此情孕育充分,結句點破,恰如水庫開閘,感情的洪流一湧而出,源源不斷。若無前三句的蓄勢,就達不到這樣持久動人的效果。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詩》)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而已。(周嘯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澆小麥冬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