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關羽在北伐曹魏的戰鬥中高歌猛進,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困曹仁。此時的盟友孫吳卻背信棄義,乘機奪取荊州,關羽被迫敗走麥城,被吳軍俘虜並殺害。

    章武元年,痛失二弟的劉備傾蜀漢之全力,親率大軍攻打孫吳,在夷陵之戰中被孫吳大將陸遜打敗。期間,張飛也被屬下所殺。接連的打擊讓劉備身心俱疲,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春,奄奄一息的劉備在病榻上老淚縱橫,緊緊地攥著諸葛亮的手,泣不成聲地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諸葛亮)

    一代賢主劉備就這樣壯志未酬,帶著滿腔遺憾,撒手人寰,追隨關、張而去。

    劉備死後,諸葛亮經過五年的勵精圖治,修生養息,國力日盛。

    於是在建興六年,諸葛亮開啟了他悲壯如史詩般的數出祁山,五伐曹魏的北伐征程。

    此時的蜀漢,雖國力有所恢復,但和曹魏相比,仍無法與之抗衡。

    人口不及曹魏的四分之一,軍隊不及十分之一(除去留守各地的兵力,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兵力只有區區8萬);曹魏佔據關中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蜀漢獨處益州,偏安一隅,資源匱乏;在劉備死後,蜀漢人才凋零,“三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五虎上將只剩已垂暮之年的趙雲;而曹魏人才濟濟,戰將如雲。三軍統帥司馬懿能力卓越,才智超群。大將如曹休、曹真、曹洪等身經百戰,赫赫有名。

    (白帝城託孤塑像)

    那麼,在蜀漢各方面明顯不如曹魏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傾力北伐呢?

    一,諸葛亮忠於劉備遺願。

    這種忠誠表現在白帝城託孤之際。

    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曾淚流滿面的許下承諾:“臣當盡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正是因為他有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有精忠報國的忠貞氣節。他感恩劉備的賞識,決不會辜負劉備所託。為了實現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他願意肝腦塗地,捨生忘死。

    這種忠誠還表現在流傳千古的《出師表》中。

    諸葛亮北伐之前,曾給劉禪上書《出師表》,為了興盛蜀國,也是為了“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寥寥數語,諸葛孔明的忠貞躍然紙上。

    《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對蜀漢忠誠的最好註釋,“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襟”。

    二,諸葛亮忠於自己的理想。

    當年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之時,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如管仲輔佐齊桓公一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一代霸業。幸得劉備賞識,“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給了他名揚天下,實現抱負的機會,他豈能輕易放棄。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既為劉備規劃了蜀漢政權的戰略路線,也是給自己設定了理想目標,那就是治國安邦,匡濟天下。

    而要實現這一理想和抱負,北伐曹魏是唯一的出路。“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諸葛亮忠於自己的職責。

    諸葛亮既有託孤重臣之責,也有蜀漢宰相之任。他為了保證蜀漢政權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內治國家,外討魏吳,盡人臣本分,履宰相之責。

    蜀國在諸葛亮的治下,民風淳樸,一派繁榮。《三國志》載: “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

    後方穩定,民富國強,於是諸葛亮就“獎賞三軍,北定中原”,這是諸葛亮的份內職責。

    四,諸葛亮天生具有悲情英雄的基因。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悲情英雄,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鏚等。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胸懷捨我其誰的霸氣。他們勇於挑戰,知難而進;他們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物,他何嘗不知道“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艱難;又何嘗不明瞭蜀漢孱弱,魏吳強大之現實。但他仍然義無反顧,至死不悔。

    這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寫照。

    (諸葛亮墓)

    五,北伐是形勢所迫。

    一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極大地壓縮了蜀漢的生存空間。

    荊州對於蜀漢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北拒漢、沔,東聯吳會,西通巴蜀”。荊州進可攻魏,退可取吳。失去荊州,蜀漢兩路出兵的計劃就無法實現。而且荊州地處江漢平原,富饒肥沃,魚米之鄉,可為蜀漢提供源源不斷的戰略物資。

    二是“益州疲弊”。

    劉備自創業以來,多年征戰,人口凋零,物資匱乏,獨處一隅。如果不向外擴張,安於益州的彈丸之地,早晚會被魏吳吞併。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雖然最終還是敗了,但他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也成就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 2 # 靈通玉石

    諸葛亮自劉備白帝託孤之後,獨掌蜀漢軍政大權,從公元228年春起,親率大軍出祁山,開始了他一生中波瀾壯闊的北上七伐曹魏,至五丈原積勞成疾飲恨仙逝之後,繼任者姜維更是九伐中原,直至最後蜀漢政權灰飛煙滅,劉蟬降魏,後世者的確很疑惑,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為什麼還主動挑起戰爭,窮兵黷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首先,安漢興劉,統一中國,是三國哪個時代知識份子和天下士人的最高,最正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懷。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而江東孫吳集團在公元222年雖自立年號,但不稱帝而稱王,名義上還承認是大漢臣民。蜀漢集團劉備以大漢皇叔,漢室後裔身份繼承漢統稱帝。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奉大漢皇帝之昭命,討伐漢賊,名正言順。古人很講究師出有名,以收天下人之心。

    二、三國之中,魏國最強,魏國的驕兵悍將具有吞吳滅蜀的能力,若是攻吳,一旦戰事焦著,或兩敗俱傷,沒準吳沒攻下,還有可能被魏國抄了後路,兩國被人一鍋端了。反過來說,若是攻魏,則吳沒有抄後路,攻滅任何一國的能力,頂多也就在背後打個悶棍,搞點摩擦,但斷無滅國之實力。當然能聯吳滅魏更好。這就是諸葛亮主政蜀漢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派鄧芝出使吳國,重修聯盟。而孫權也對天下形式有相當清醒的判斷,於是欣然接受。

    三、蜀漢集團自視為漢室的合法繼承人,北伐中原,統一中國就成了向天下人證明政權合法性的軍事行動,一旦偏安一隅,如何自圓其說。

    北伐就是框扶漢室,興劉安漢的正義事業,百姓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能得到天下人以及自已內部人的支援。反之則是失民心,逆大勢之舉。

    這就是後來劉備伐吳,雖然以報關羽之仇出兵,但還是遭到了蜀漢集團以諸葛亮為首的文武百官一至反對,形成了巨大阻力的原因。包括劉備的死忠粉趙雲,只有張飛積極響應。

    劉備不顧勸阻,強行出兵。打發最傑出的戰將、反對者趙雲去了江州,最傑出的戰爭參謀官諸葛亮留守後方兼做劉禪的家庭教師。帶著一幫新兵蛋子,憤青出發了。悲劇就此上演了。

    四、劉備死後,蜀漢集團內部各利益版塊,矛盾開始顯現出來,北伐中原,統一中國重新成為集團的政治目標和綱領,能最大限度地遮蔽內部衝突,凝聚共識,爭取團結。而團結就是力量。

    諸葛亮是一代賢相,善於治理國家,在北伐戰爭和國家休養生息之間能拿捏有度。而繼承人姜維顯然缺乏這樣的能力,所以諸葛亮之後,蜀漢政權就越來越弱,至致後來鄧艾以小股部隊偷渡陰平,從懸崖峭壁翻滾而下,大膽丟掉後方,直撲江油,虛弱的蜀漢政權就這麼輕鬆地被滅掉了。其實質就是離死亡就差這麼最後一擊了。

  • 3 # Wahaxa

    打個比方:

    蜀漢有一座礦,魏國有五座礦。

    每年每座礦可以掙一萬,那麼一年後,蜀漢有一萬,而魏國有五萬,比蜀漢多四萬。

    到第二年,蜀漢有兩萬,而魏國有十萬,比蜀漢多八萬。

    而笫三年兩國差十二萬,第四年差十六萬。

    時間越長,差距越大,魏國越有優勢,到最後蜀漢只能坐以待斃。

    諸葛亮是想在差距尚未大到無法控制時,把魏國一半的礦搶過來,讓兩國平衡發展,為蜀漢謀一條生路。

  • 4 # 江南俗士1972

    諸葛亮當政後,持續不斷進行北伐,先後五次無一成功,白白耗費國力。

    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不似演義裡那麼神奇,相比歷代名臣也無甚過人之處,但他無疑是個聰明人、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怎麼會分不清敵我強弱,以卵擊石一條道走到黑?

    有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明知敵強我弱,仍堅持主動出擊,原因就是不想坐以待斃。如果雙方都休養生息,那麼偏安一隅的蜀漢毫無懸念,必亡,只有主動出擊,才可能有一線生機。

    還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掌控軍權,從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沒有了戰爭,他身為文官的丞相,就無法名正言順掌握軍隊,極可能被成年後急於親政的阿斗架空甚至廢黜,丟掉身家性命。

    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點牽強,更沒說到點子上。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維護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保住劉氏家族以及追隨者的實際利益。

    三國三大政權,若論戰略規劃,曹魏最清晰、東吳次之,蜀漢最混亂。

    曹魏集團從形成之初,到後來篡位取而代之的司馬氏,始終把統一天下作為最終的目標。不管是主動進攻,還是戰略防禦,都是為了最終的統一。東吳政權自孫策去世後,始終以保住割據政權為最重要的目標,只要能保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孫吳政權可做任何妥協,當然也可以孤注一擲、拼死一戰。

    相比之下,蜀漢集團的戰略規劃最混亂、最不契合實際。罪魁禍首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隆中對以統一天下為目標,以佔據益州荊州為基礎,以聯孫抗曹為手段,完全自相矛盾。要知道,荊州是孫吳政權的命門所在,既然要聯孫,就得尊重孫吳的戰略安全,放棄荊州;但放棄了荊州,又如何分兵出擊中原?劉備之所以伐吳,就是為了貫徹落實隆中對戰略,不願放棄荊州。反而始作俑者諸葛亮,卻打了退堂鼓。劉備死後,諸葛亮與東吳修好,雙方同意互相承認對方稱帝。這標誌著隆中對戰略的徹底失敗。

    諸葛亮放棄隆中對戰略,雖然救活了奄奄一息的蜀漢政權,但也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和後遺症,即蜀漢政權失去了道德制高點和存在的合法性。

    蜀漢政權對於益州土著來說,完全是外來政權。當初劉璋之所以邀請劉備率軍入川,除了外敵張魯的威脅,更有本土勢力的威脅。因為劉璋的東州集團始終無法徹底解決本土勢力,所以才邀請劉備這個外援,試圖外拒張魯、內壓土著,只不過沒想到引狼入室。劉備從東州集團嘴裡奪下了益州這塊肥肉,但無法從法理上解釋自己鴆佔雀巢的行為,只能高舉“恢復漢室”大旗,來證明自己佔據益州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諸葛亮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從法理上講等於勾結叛賊,益州土著更加不會承認蜀漢政權的統治。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放棄“恢復漢室”的目標,為了證明蜀漢政權的合法性,諸葛亮只得主動北伐。畢竟直接篡漢的是曹魏政權,是最大的叛逆。討伐叛逆就是正義,不管輸贏勝負。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傻瓜,他知道憑蜀漢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徹底戰勝曹魏,最多佔領一些地盤、人口。因此,每次北伐諸葛亮都穩字當頭,步步為營,不敢冒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退兵。只要堅持北伐,他蜀漢政權就是正義的,就是以實際行動努力恢復漢室。

    這,既是諸葛亮的無奈,也是蜀漢百姓的悲劇。

  • 5 # 一條傻金魚

    蜀地自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糧草充足,兵精糧足,又有劉備託付,所以一直北伐,諸葛亮也是有夢想,想天下一統。

  • 6 # 愛尚文史

    關羽失荊州,被東吳斬首後!!!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被陸遜擊敗,蜀軍損失慘重,劉備也告別了歷史舞臺!!

    當時的蜀國,情勢非常艱難,一是國力兵力嚴重不足;二是常年征戰,百姓賦稅繁重,怨言四起;三是剛剛與東吳撕破臉皮,他們的敵人由當初的曹魏,變成了曹孫聯盟!!

    諸葛亮此時能幹嘛!!閉門堅守,修養身息嗎?顯然是行不通的,首先!自己年事已高,歲月不饒人,要想在有生之年,成就一份功績,必須速戰速決;其次!蜀國的土地資源,遠不如魏、吳兩國,閉門發展處於劣勢;最後!就算諸葛亮想閉門發育,東吳、曹魏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他們會乘勢分割掉蜀國!!!

    所以諸葛亮就想到了這個辦法,摒棄前嫌聯結東吳,維持“孫劉聯盟”的局面!!!對於東吳來說,他們也更喜歡“孫劉聯盟”,他們也不想與曹操聯盟來分割蜀國,因為他們的實力不及曹操!!既然諸葛亮肯摒棄前嫌,他們也不可能拒絕!!

    諸葛亮很輕鬆的拉攏了吳國,曹魏再度成了他們的共同敵人!!!諸葛亮兵出岐山,施行北伐政策,東吳起兵配合,兩邊形成夾攻之勢,使曹操首尾不能相顧;這一思路跟劉備生前非常相似,當初劉備在漢中與曹操對峙,派關羽進攻襄陽等地!但是!諸葛亮忽略了一點,劉備當初是在漢中對峙,而他的出兵,已經到達了岐山之外,這對於蜀國來說,並不是好事,糧草的運送,會讓他很頭疼!因為他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取到實質性的收益!!!當然!這是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還是比較有信心贏的,可結果不盡如人意;只有孫權在後方取得了一些小成績,諸葛亮以大敗告終!!!這是他沒有想到的!

    按理說,第一次北伐失敗了,就不應該有第二次了!但是!如果不北伐的話,曹魏大軍勢必碾壓過來,進攻漢中等地;曹魏剛取得了第一次北伐的勝利,兵峰正盛;東吳也怠慢下來,孫權開始忙稱帝的事了;

    此時蜀國獨自抵抗曹魏大軍,必生內亂!!與其讓蜀地人人惶恐,不戰自亂,還不如主動出擊,以戰養戰呢?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諸葛亮接下來的幾次北伐,非常勉強,恐怕連他自己都清楚,勝利的可能性會很小!!!

  • 7 # 鞏元仁

    看來三國確實是一個眾亂風雲的局勢,是歷史上將將軍的英雄豪傑。非凡人道的軍事圖謀,流行的三國演義是一個教育後人的歷史悲劇?也是一個鼓舞歷史人物的忠實寫照!笑丙的歷史演說和誇張帶來了後人的眾說紛雲。三國的戰亂中,多少英雄豪傑和血土遭到生命途碳,隨然人傑地靈,造成了多少庶民的生命搭擋。對農業經濟的損失特別嚴重。戰爭的封鎖帶來了多半個世紀的人民混戰,招兵賣馬。但關羽失荊洲後,被東吳斬首。

    劉備舉大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被陸遜擊敗,蜀豆損失慘重。劉備也告別了歷史舞臺。但北伐十多次使諸劉心懷恨舊,使國力兵部下降,百姓賦稅繁重,怨言四起,但他們的主要敵人是遭魏。變成遭孫聯盟。赤壁之戰後,魏國無力再沒有發動戰爭,援兵訓馬壯大力量。此後且劉備死後,諸葛亮又和東吳灰復關係,加深聯盟。《在出師表中說》,諸葛亮攘外先安內,再進行北代,要一心一意完成劉備實言口語。整動兵馬繼續北伐。可是隱瞞多年的司馬懿成了諸葛亮的後患,諸葛亮想,這難道成了天意嗎?又成北伐的攔路虎。再說諸葛亮的北伐六出祁山勞了不少心血。在親政的阿斗也是個軟弱無能的劉皇后代?其實劉備哭荊洲,是歷史悲劇,有的說劉備東吳招親哭荊洲從愛情上哭軟了,劉備又是一表一才,又是大大有名的皇叔,加上橋老的口才,打動了孫尚香的內心急操,立應果斷在險中險脫離了生命。諸葛亮的空城計完成了使命!到最後五虎大將沒有了,劉備死了,阿斗不得力,司馬懿又出洞了,曹營的亂奸帳下浮出,種種原因造成諸葛亮的心情失靈,再加上諸葛亮的統一實言,完成的使命,操勞成疾,成了心患!再者諸葛亮用它的高度感安非了後事。魏嚴反,馬岱斬,大事交與江維。諸葛亮的語言起動了後人的鼓舞和才略。其實諸葛亮知道他的氣節己成定局?鼓舞了他的最後心機。人門知道他死後出現的大事。這是物心論的說法,請閱讀的批判!哲學的思考遠遠大於歷史的分析!再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文學作品是你看過若干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