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合任天真

    當時秦趙火拼之後,秦國國力和戰力受到巨大損耗,差不多保持五十年左右的守勢。但總體國力依然不是別的國家可以輕易挑釁的。主要原因:

    一,秦國的綜合國力與戰力,依然強大,經過商鞅變革後的秦國體制是戰爭體制,戰爭動員能力依然強勁,攻則不足,守則有餘。

    二,秦國處於地理優勢。秦楚接鄰地帶多為山地邱嶺地帶,秦高楚低,進攻難度大。有例為證,一為三國未期,蜀漢投降後,蜀將羅憲守衛吳蜀邊界,陸抗率兵想分一杯羹,但硬是沒有討到便宜,無功而返!另有一例,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在兵少武器弱的情況下,硬剛優勢美軍,陣地巋然不動。因此,秦得地利,便於守!

    三,楚國當時已經是力量有限,國力疲軟,自守尚難,遑論進攻了。秦攻楚,迫使楚國兩次遷都,核心要地郢都已經失去,精兵銳卒傷亡慘重,更重要的是舉國上下的君臣軍民心中,都有了恐秦陰影,秦國不進攻楚國已經謝天謝地了,哪敢主動挑釁。除非楚國當時有名將雄主,可惜沒有。

    四,攻秦的最好時機已經失去。攻秦最好的時機是,秦趙相持時,楚魏韓趙齊燕合盟,從西南到西北及武關方向,同時進攻,使秦首尾難顧,方有勝算。可惜,當時五國君主只是坐山觀虎鬥,寄希望於兩虎鬥斃,錯失良機。

    五,楚國的外交環境,不允許楚舉全國之為攻秦,否則,楚攻秦,則齊魏韓會攻楚,引致更大危機。

    綜上,當時態勢,各國君主都是長吁一口氣,可以多睡幾個安穩覺,況各國心懷鬼胎,內耗不止,攻秦是不敢的!

  • 2 # 江曉01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從今天的角度看當時的國際形勢,長平之戰的勝負對秦國的統一程序至關重要,無論如何,其他五國要助趙國一臂之力。因為,如果秦國戰敗,或無功而返,戰國形勢將隨之大變,歷史就要改寫了。而這個關鍵時刻,人多勢眾的楚國在幹什麼呢?

    首先,楚國實力衰落,政局動盪。長平之戰是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而楚頃襄王就在公元前262年因病出世,太子熊完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忙下繼位,為楚考烈王。由於他在秦國做了十年人質,他的政敵卻一直在楚國苦心經營。因此,熊完此時根本沒有能力掌握楚國軍大權,他不敢貿然出兵。並且楚國被秦國打怕了,在長平之戰十年前,白起率軍攻破楚國,致使楚國前線崩潰,直入楚國首都郢,將現今的湖北、湖南大部地區收入版圖。楚國從此一決不振。

    第二,缺乏戰略眼光。當時,秦趙兩國軍事家最強,其他五國都有一種隔岸觀火的心態,等著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沒意識到列國之間互相制衡的重要性。

    第三,六國缺乏家樂毅、蘇秦那樣的戰略家。客觀上講,在秦趙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如果有蘇秦那樣的人物,六國同仇敵愷,盡全力進攻秦國,則勝負就準說了。

  • 3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長平之戰,可以說令人談之色變,殺神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40萬是個什麼概念,我現在生活的這個小縣城人口才36萬,相當於屠了一城之人,當時情況有多慘烈可想而知,而對於勝利方秦國也好不到哪兒去。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也損失了近20萬大傷元氣。這個時候楚國怎麼沒有乘人之危,發兵北上一舉拿下秦國呢。小陳認為有幾點:

    1秦國雖受到重創,但根基尚穩,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使弱秦一步步發展起來,經過惠文王時期的加強到昭王時代,秦國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強國。又經歷了長平新勝,國威更勝一籌。

    2秦國組織發動這麼大一場戰爭,不可能顧頭不顧尾,應該早都考慮了後方,一定會走重兵把守,而且之前楚國是吃過虧得,當年白起水淹楚國都城,場面他們也是知道的,所以這時候搞偷襲還是要掂量一下自己,

    3楚國朝堂不穩,剛被秦國放回去的人質當了新君,肯定內部矛盾很多,這個時候他自己國家的事情都沒處理好,再去打別人,萬一失敗了就不能用勝敗來形容了,估計大機率要亡國,所以還是好好發現自己為好。

    以上就是小陳個人觀點,記得關注哦!

  • 4 # 夜襲糖多多

    感謝邀請!長平一戰,有人成名,有人成骨!長平之後,秦國已然成為戰國七國之首,這個時候的秦國進入了輝煌20年的時代。長平之後的秦軍雖然收到了創傷,但是此時的秦軍士氣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峰。即使是秦末義軍的戰神項羽也是不敢對戰士氣鼎盛的秦軍,而楚國就更不敢在秦軍大勝之後去找秦國的晦氣。

    首先此時秦軍在長平大勝之後,連續吃掉了趙國的上黨郡,太原郡,雁門郡,國力得到了大增。而此時的楚國在之前與秦國交戰後,已經把原來的故都鄢都丟與秦國。此時的楚王在陳都(淮陽),即使得到了訊息,集結軍隊進行攻擊,從遙遠的東方趕到西部的秦地時,秦軍估計早早得到訊息,回軍伐楚了。況且此時秦軍急著攻佔趙國的領土,秉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楚國也不會為了趙國的安危去冒著這個險,弄不好秦王一怒反而來對付楚國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秦軍並沒有元氣大傷。白起坑下了趙軍30萬,還可以連續攻下太原與雁門兩郡,把趙國都城邯鄲圍個水洩不通。可以看出,秦軍完全還有極強戰鬥力。長平一戰使得其他各國都有著一種想要避其鋒芒的想法,更何況剛剛與秦國對戰沒多久的楚國。

  • 5 # 獅子貓

    首先,在長平之戰之前,趙國是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其次,秦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中傷了元氣。

    先簡單說一下秦國與楚國。張儀在秦國為相時,為了說服楚懷王離開齊楚聯盟,承諾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換取楚國與秦國結盟。而楚懷王在離盟以後找張儀接收土地時,張儀卻反口說是六里,並非六百里。楚懷王怒以發兵,但在丹陽(具體地點有爭議)遭遇失敗,包括主將屈丐在內的七十餘位將領被俘,漢中一帶也被秦國所佔。楚懷王心有不甘,隨即再次舉全國之兵再次攻秦,再次慘敗而歸。這是秦楚兩國之間最後一次實力的較量。自此以後,可以說楚國再也不能站起來。

    在長平之戰,雖然說秦趙對抗,但秦國的國力還是勝了一籌。所以,在戰役起初的消耗和對峙階段,秦國比趙國更能沉住氣,趙國顯然急於求勝,這也是趙孝成王用趙括換下廉頗的原因之一。趙軍在長平損失四十五萬,可以說是趙國損失殆盡。此戰以後,白起乘勝追擊,兵分三路,一路東取武安,一路西取皮牢,一路北取太原。讓韓趙兩國非常恐慌。後因韓趙兩國派出使者遊說秦相範睢,這才使得秦國罷兵。

    而後,秦昭襄王再次兵發趙都邯鄲,楚國雖然出兵也出兵助趙,但聯軍最後的結果也只是暫時遏制住了秦國軍事擴張的腳步,天下大勢已經是勢不可擋,秦國所做的也只是等待時機而已。

  • 6 # 曉天講歷史

    長平之戰,趙軍四十萬盡數被消滅,儘管秦軍大勝,但是也損失巨大,抗衡的數年之間消耗的糧草,戰爭的時候損失的軍隊,裝備都是巨大的。所以戰爭以後秦國也算是進入了一個相對低谷的時期。所以便有了這個問題,為什麼楚國沒有趁著這個時候進攻秦國。

    其實只要瞭解當時的情況,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了。

    1.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崛起之後,山東六國對秦國的策略一向是能夠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不錯了,基本沒有哪個國家敢主動進攻秦國,也就是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抗衡時間最長。所以這個時候楚王估計壓根就沒有考慮過進攻秦國這件事情。

    2.秦國雖然損失巨大,但是絕對不是不能承受,而且在打敗趙國以後也佔領了一些地方,多少得到了一定的補充,而且在長平之戰以後秦國還兩次進攻趙國都城邯鄲,後來還是信陵君竊符救趙才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兩次進攻失敗以後秦國才算是受了大一些的打擊,暫時蟄伏了起來。

    3.楚國如果計算起國土面積,是戰國之中最大的一個,但是因為楚國比較特殊的制度,世族分制,所以大部分地方的掌控權都是分散在各大世族手中的,就連皇族羋氏,也不過是最大的一個世族而已,所以楚國雖大,但是難以將力量擰成一股繩,也就難以對抗秦國。

    4.就算是後面秦軍兩次攻趙失敗進入比較低谷的時期,也許攻打別的國家費點力氣,但是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畢竟古代打仗很依靠地形,而秦國關中的形勝之地也不是虛的,地形易守難攻加上軍隊並不算弱,所以楚國主動攻打秦國,也是難以有所建樹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零碎的其他原因,不過上面的這些基本就算是楚國包括其他國家沒有主動攻秦的主要原因了。

  • 7 # 歷史的面紗

    第一,秦國在長平之戰前就做好了規劃部署,其實秦國在攻打趙國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楚國和魏國,而原本備受秦國欺凌的南韓在這時候顯得喝秦國比較曖昧,楚國就不敢動手,而魏國又看楚國沒有動手,自己也就不敢動手,其實秦國這時候玩的還是比較高明的,他靠魏國威懾楚國。

    第二點,楚國的國君還昏庸,眾所周知,秦國為何能一統天下?一方面靠強大的軍隊和謀臣,另一方面是靠歷代君王積累下來的,最後始皇才一統天下,而反觀另外六國,一代比一代昏庸,他們原本就沒有戰略上的謀劃,說句不好聽的,當時的楚國國君連佔領秦國後怎麼管理都沒想過,又怎麼回想到去攻打秦國

    第三點,秦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損失比較大,但綜合實力還是擺在那裡的,這時候的楚國如果拼死相博,那麼最終會導致秦楚都元氣大傷,半死不活,這是楚國不願意看到的,因為還有魏國在虎視眈眈,楚國不敢去冒這個險。

    我想大概也就這麼幾點原因,純屬個人見解

  • 8 # 桃花一簇開無主

    長平之戰後,秦國元氣大傷了麼?

    這個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長平之戰之前,能和秦國對抗的,只有趙國,當時的楚國,由於張儀的存在,和楚懷王的一心配合,已經被秦國揍了一頓,可憐的楚懷王客死他鄉,楚國已經沒有實力在和秦國對抗了,

    至於齊國,一直在自我之中度過,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

    魏國,這個戰國開始時期的第一強國,人才不斷,但是流失也不斷,都去秦國效力了。

    燕國,地處北地,勢力有限

    南韓,不提也罷。

    什麼,宋國?這個商朝遺民的後代當時已經被魯國吞併了。

    能和秦國對抗的唯有趙國。

    趙國,自從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大增,任督二脈被打通,就是有時趙王的腦子不給力

    擁有李牧和廉頗的趙國和秦軍對抗,廉頗是準備打持久戰的,但是趙國內部有人不樂意,這個人就是趙王——說什麼郭開蠱惑,如果趙王內心堅定,小人是蠱惑不動的。

    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來到了長平,後面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20萬趙國男兒被俘虜後坑殺

    而秦軍損失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可以估計,很小

    長平之戰後,秦國虎狼之風猶在,趙國雄風如廉頗一樣抹去

    楚國也許想進攻,但是這個想應該在長平之戰僵持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最佳時機,趙國失敗之後,楚國再想進攻秦國,就是自取速亡了。

  • 9 # 老貓談史

    首先,秦國、趙國、楚國都是戰國後期的強國,在沒有充分的準備下,誰都不太敢貿然打破這個平衡關係。

    我們都知道趙國在經過"胡服騎射"之後軍事實力變得非常強大,趙武靈王甚至一度想要繞過函谷關直搗秦國的黃龍,但是計劃沒有實施,之後秦趙兩軍在長平大戰,結局是趙軍大敗,秦國獲得勝利。

    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一度想要滅亡趙國,於是爆發了之後的邯鄲保衛戰,趙國在拼盡全力並且在派平原君趙勝遊說魏國與楚國出兵的情況下,終於率領著魏楚聯軍打敗秦國,這一戰極大的消耗了秦國的有生力量,並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

    有人說了,此時的秦國與趙國都元氣大傷,為什麼楚國沒有發兵秦國報仇雪恨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原因。

    第一個就是楚國被秦國打怕了,之前的秦國與楚國爆發過戰爭,而且秦軍三戰全勝,使得楚國無論是實力還是士氣都得到了極大的衰退,此後的楚國不得不對秦國百依百順,雖然秦國經歷了邯鄲與長平大戰元氣大傷,但是他的軍隊還是非常有實力的(可以參照一下趙國在國力微弱的情況下大敗燕國的經歷)。使得楚國不敢貿然行事。

    第二個原因就是楚國後期的政治腐敗,而且楚王逐漸的沉迷於酒色之中,使得楚國已經不具備當年的實力水準了。而且在楚頃襄王時期,白起率軍攻佔了楚國的半壁江山,甚至還燒燬了楚國王陵,可以說,白起給了楚國致命一擊,使得楚國不敢反抗了。

  • 10 # 鄖陽府

    秦楚兩國之間曾經發生過幾次戰爭都是以楚國慘敗收場,甚至有一次戰爭中,白起水淹鄢郢,淹死了楚國十萬多人。楚國內部不和,君臣不能團結,還在做著昔日的春秋大夢,沒有好的軍事人才,國家治理的不好

  • 11 # 神兵利劍1

    楚國有這個能力嗎?春申君沒有這個本事,更沒有這個勇氣和威望。

    信陵君竊符救趙,魏楚聯軍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秦國時時想報復,楚國持強和秦對峙,秦軍只得打擊報復魏國,魏王求救於信陵君。

    信陵君念宗親之情,有愧於魏民之故,以自身威望,挾救趙之恩,換趙王和平原君支援,合縱天下組建四國聯軍(趙,魏,韓,齊),打敗入魏秦軍,魏王加封信陵君為上將軍。暫時止戈,秦軍很不服氣,次年再度攻魏!

    信陵君一股作氣,反擊秦軍,帥四國聯軍,攻破秦國防線,秦軍自軍神白起出世後,首次退回函谷關據守,信陵君大勝,魏,趙,韓三國收復失地,齊國威望復升!信陵君一時天下無雙,秦國只得行反間計,挑拔四國關係,離間計,打擊魏王對信陵君的信任,挑起君王的猜忌!

    信陵君,自知自已已經“功成名就”,青史留名,蘇秦的合縱之謀,孟嘗君的敗秦之功,自已己全有,於是罷兵和議,秦國與四國訂立和約。秦楚開釁,趙燕復戰,齊魏韓三家得以休息!

    魏王的猜忌,讓信陵君求速死以銘志。信陵君自此沉迷酒色,不言政務和軍務,後因酒色過度而壯年早逝!

    楚國春申君,曾趁秦王政繼位時,以東周天子之名合縱伐秦,然行事不密,呂不韋滅東周,合縱更是笑話,應者眾眾,從者寥寥爾!

  • 12 # 善良之子86

    其實當時軍力最強的應該是秦趙兩國。齊楚魏三國雖然算老牌勁旅,但實話說,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上述三國都在走下坡路。

    尤其是魏國,原來的魏武卒多麼霸氣,限制著秦軍不敢出函谷關一步。結果後來呢?幾乎被秦國蹂躪得沒有任何脾氣。

    長平之戰雖然談不上讓秦軍大傷元氣,但損耗也確實巨大。而且長平之後,原本作壁上觀的各國也意識到,再不出手,估計趙國要完,所以前期一直不肯出手的各國開始活動起來了。

    至於本題中問楚國為何不趁機發難……其實這個還真得看著地圖來說。如果說,趁機發難最具有條件的是魏國而不是楚國。但前面我已經說了一個地名,函谷關,這是秦國最重要的一道屏障,何況長平時期,秦國已經在魏國手裡拿了不少的土地,函谷關周邊早已形成了緩衝地區。

    所以就算楚國想發難,也無法直接攻擊秦國本土,函谷關根本到不了,所以它只能攻擊白起的軍隊。

    但……要麼一戰滅白起,否則後果相當嚴重,試問,秦國有了這種理由,全力打楚國,楚國扛得住麼?

  • 13 # 獨自守候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南韓上黨地區,爆發了戰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秦強趙弱,最初趙名將廉頗採 取了堅壁不出、疲勞秦師的戰略。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趙王臨陣換帥,用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帥,秦軍則偷換名將白起為帥。趙括由守變攻,被白起分 割圍殲。圍囤四十六天,趙括被殺,四十萬趙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殺。

    戰爭期間楚國為什麼不乘機進攻秦國呢?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長平之戰並不是預謀已久的決戰,其實只能算是遭遇戰,但是因為後期的層層加碼,也即雙方派出軍隊數量的不斷增加,最後變成了戰國最強兩國的決戰。但是,在長平之戰持續的三年多時間內,兩國使者也是往來不絕的。換而言之,對於秦國和趙國來說,隨時存在講和的可能性。由此,對於楚國等諸侯國來說,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楚國乘機進攻秦國,後者直接和趙國講和,就有充足的軍隊來迎戰楚國了。

    秦國雖然是起傾國之力與趙國作戰,但是,這不代表其他地方秦國完全無備!比如,秦國在武關佈下重兵,自從藍田之戰後,秦國從未放鬆過對武關的城防!尤其是白起和趙括展開長平之戰的決戰前,秦國便已經做好楚國來襲的準備。更為關鍵的是,在長平之戰的大部分時間內,秦國的主帥是王齕,而白起則是後期悄悄換上的。由此,對於楚國來說,因為白起在秦國坐鎮,自然不敢輕易偷襲秦國了。在之前的戰爭中,白起率領的秦軍給楚國帶來了重創。

    對於楚國來說,楚國因為地域遼闊,不少士兵都分散在各個士大夫手中,也即楚國君主的權力相對較低。而這,意味著楚國短時間內集中士兵進攻秦國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楚國進攻秦國的最好的時機,就是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打的難捨難分的時候,但是長平之戰對峙時間長,但是結束的很快。趙國40多萬大軍被白起直接坑殺,這是各方都沒有想到的。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楚國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輕舉妄動。

    下面是秦趙長平之戰示意圖

  • 14 # 較真歷史

    在秦楚的邊界線上,秦國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相當的軍事力量。

    當時楚國出兵了,楚國勢必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要考慮在自身實力受損的情況下,其他國家是否會趁火打劫呢?此時倘若有公孫衍或是蘇秦這樣的人物遊說各國,其他各國即使不和楚國一起出兵,但至少可以讓楚國沒有後顧之憂。可是當時列國沒有一個可以讓楚國放心。齊國是習慣坐山觀虎鬥的國家;燕國是喜歡趁火打劫的主兒;魏國早就被嚇破了膽;南韓為了苟活早已丟棄了尊嚴,沒有實力與秦國一決高下!

  • 15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的觀點就是,當時楚國被秦國打怕了,根本不敢對秦國動手。

    這個情況可以從毛遂自薦這個事情當中看出。

    毛遂自薦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毛遂原本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當時秦國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隨即進攻邯鄲,邯鄲危在旦夕。於是平原君組織了30個門客,包括了毛遂,出使楚國,希望楚國能夠出兵相助趙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之後,進宮與楚王商談,從早晨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看情況是不會有結果了,毛遂便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緊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實際上當時趙國和楚國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一旦趙國被秦國消滅,那麼剩下的楚國根本就保不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楚王還是如此的猶豫,更何況當時長平大戰的時候,楚國的態度呢?就更慫了。

    楚國懼怕趙國,是楚國在長平之戰時候不去偷襲秦國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在於趙國當時外交不力,使得各國以為趙國和秦國會達成協議,既然兩國達成協議,那麼其他國家去進攻秦國就是找死了。

    長平之戰的時候,實際上當時趙國的趙豹建議趙王出使各國尋求援助,但是趙王選擇出使秦國,找秦國和談。這個舉動被其他五國都看在眼裡,秦國也乘機造勢,營造秦國趙國要和好的跡象。這就使得各國認為秦國和趙國很快就會結束戰爭,如果貿然進攻秦國,那麼秦國的主力一旦從長平撤出,接下來就會對付自己,這就是找死了。

    綜合以上來說,因此楚國當時沒有出兵秦國。

  • 16 # 青峰山女史

    題主問題,楚國沒有趁機攻打秦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長平之戰秦趙兩強國放對廝殺,旁的國家無法插手。

    第二,楚國如果出兵攻秦,很有可能出現情況是,秦國與趙國媾和,把怒火發到楚國身上,那才是自找苦吃。何況秦軍有令楚人畏懼的武安君白起在,楚人被白起打怕了,哪裡敢招惹這個殺神!(圖為武安君白起)。

    最後一點是,戰國策有一則:趙孝成王聽了樓緩餿主意,派鄭朱入秦媾和。虞卿一聽就知道壞了說: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 17 # 幸福一生77729277

    楚國沒這膽量,因為白起在,白起只是因為廉頗守在那裡,無法攻破。楚國若出兵,白起率領二十萬人馬足以向秋風歸落葉一樣打敗楚軍,楚國又要失去大片土地。

  • 1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長平之戰楚國明明可以趁機攻打秦國,卻沒有付出行動。

    首先,長平之戰的起因主要是因為秦國與趙國爭奪南韓的上黨郡。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是兩個國家都傾盡全力、決定戰國未來走向的大戰。而且,當時不論是秦國、還是趙國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都要強過楚國。不論是秦勝,還是趙勝,以後對楚國都是強大的軍事威脅。特別是這時,如果攻打秦國,導致秦國長平戰敗,得到利益最大的是趙國,讓趙國順利得到整個上黨郡。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一直處於主動,在受到楚國攻擊的時候,完全可以放棄上黨,回師全力對抗楚軍,到時候楚國就十分危險了。所以,對楚國最好的結局就是兩敗俱傷,只有在這樣的局面下,楚國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應該也是其他四國的想法。同樣,楚國在趙國長平戰敗後,才決定出兵救趙,也是為了儲存趙國,牽制秦國。

    其次,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抵抗意志不堅決,也是楚國不敢冒然出兵的一個因素。當時,趙孝成王想要與秦國議和,並派遣使臣來到秦國。這時,秦國隆重接待了趙國使臣,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其他五國,這樣包括楚國在內的五國,就更不敢冒然出兵援趙。特別是秦國還對各國進行了恐嚇,誰要是去救趙國,誰就是下次的攻擊物件。一方面是秦國的恐嚇,一方面是趙國自身抵抗意志的不堅決,這就更讓楚國有了坐山觀虎鬥的心理。

    最後,楚國的實力較戰國初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從楚懷王時期,楚國就一直被作為是秦國的重點打擊物件,或者分化楚國與各國關係,或者軍事打擊。特別是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白起攻下了郢都,燒燬楚國先人墳墓,隨後秦國又攻佔楚國巫郡、黔中郡,這時楚國核心的江漢平原與三峽地區全部成為秦國領土,楚國元氣大傷,楚國君臣已經失去了爭霸的雄心。在秦軍包圍邯鄲後,趙國平原君到楚國求救,要不是毛遂挺身而出,以微言大義說服楚王,那麼楚國就會放棄最後的出兵機會。

  • 19 # 山家往事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定下的長期目標就是兼併天下,隨著自身實力的增長,尤其是在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後,巴蜀、關中成為秦國的兩大後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國統一諸侯的步伐。

    秦國的滅國戰略大體分三步:戰略試探、戰略相持、滅國大戰。

    戰略試探就是不斷蠶食周邊,弱化對手,到秦昭襄王時期,這個任務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戰略相持,這一步最難做,因為當你打其中一國時,別的諸侯也會上前湊熱鬧,這就是合縱。秦國要想打破合縱,就要把最強的對手幹掉,這樣其他就不敢上前幫忙了。只要打破了戰略相持,對於秦國來說,剩下的就是秋風掃落葉了。

    秦國攻佔上黨,南韓上黨的一把手馮亭將這個地方讓給趙國,這樣,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激戰。長平之戰充當了秦國打破戰略平衡的棋子,對於秦趙兩國,他們都明白,這其實事關國運之戰,所以都倍加小心,雙方對峙了三年多才開始決戰,最終還是拼的國力呀。

    那麼問題來了,秦趙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為何不攻擊秦國呢?

    我想,原因可能如下:

    一、局勢不明顯

    秦趙兩國交兵,雙方的鬥爭不僅僅是在前線,背後的朝堂較量更是不可忽略!雙方投入了大幾十萬軍隊,如果算上後勤,至少超過五百萬,當時秦國的人口也就五百萬,也就是說,秦國半數以上的人都在為長平之戰服務!這麼龐大的數字,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這個時候,趙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是撤掉廉頗換上趙括,而是對此戰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秦國幾十萬兵馬,所有的糧草全部起運自關中糧倉,三年時間,想想這是多麼大的一筆開支!假入每人每年耗糧800斤,五十萬人就是四萬萬斤!以當時關中平原最高畝產800斤算,這就是五十萬母的良田!這還不算路上損耗。秦國有關中、巴蜀糧食基地,趙國呢?

    所以趙國首先耗不起,它採取了兩步走:

    1、聯絡東方六國共同抗秦,就是所謂的合縱,這個倒也無可厚非,東方列國每次被秦國收拾都是這個套路。

    2、與秦國溝通。

    壞就壞在後面這一條上!

    以範睢為首的秦國智囊團真不是白給的!

    每次趙國使臣來咸陽溝通打架這事,範睢都會大張旗鼓的宣揚,甚至主動通報給六國的使臣。這樣做就一個目的:讓列國知道秦趙根本打不起來,我們馬上就散了,實際上他們真的談了三年,這三年間,秦趙兩國使臣不決於路,這樣就順利的麻痺了列國。最後長平決戰,兩個月就結束了。列國相救根本就來不及。

    在這種局勢下,當事國趙國都對此很樂觀,長平馬上就解圍了,楚國敢上嗎?萬一秦趙撤軍,我這邊打過去,人家調頭打我怎麼辦?

    二、楚國無力攻秦

    換句話說,楚國被打怕了。

    秦國佔據巴蜀,對楚國具有了高屋建瓴之勢,在都江堰建成之後,巴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秦國在此建立兩大糧草---巴蜀、漢中。有了後勤保障,秦軍有事沒事就拿楚國練兵玩,這樣玩的時間長了,秦國地盤也隨著慢慢變大了。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白起,僅僅率領了幾萬人馬,就把楚國的國都攻陷了,可見楚國戰鬥力之弱。幸虧楚國地方比較大,東遷到陳,不然就此滅國了。

    這還不算完,白起為了徹底打擊楚國公族,火燒夷陵!夷陵,是楚國公族的墓地,在重視家祠文化的中國,尤其還是兩千多年前,這做的太狠了,此舉在楚人心中種下了恐懼的種子。

    三、楚國無路攻秦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火燒夷陵後,楚國失去半壁江山,遷都到陳。

    陳,靠近韓魏兩國,如果此時楚國出兵,有兩條路可選:

    1、經鄢而北,但是鄢這個地方,幾年前已經被武安君白起佔據,此時秦國亦有重兵把守,再者,從陳出兵向西經鄢而往北進擊秦國,行路不便,沿途多山,不適合輜重等穿行。

    2、借道南韓或魏國。

    此刻,東方列國雖然已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了,但是有些事或許不得不防。

    啥事?

    假途伐虢。

    三百年前,韓趙魏的老東家,晉國的晉獻公幹過這活兒。採用荀息的謀略,賄賂虞國的國君,借道去打虢國,把虢國滅了,回師的時候順便又把虞國給滅了。

    萬一楚王假借伐秦,順道也來這麼一出呢?所以韓魏兩國是不可能給它借道的。

    總結

    綜上,楚國懼秦是懼到家了,更無力抗秦,且無路可去,這是一個主觀、客觀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楚國斷然不會出兵,事實上,它連支援都沒有。

  • 20 # 君山話史

    秦與趙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秦國統一中國的序幕之戰。此戰的結果,使得秦國一枝獨秀,再也沒有哪個國傢俱備與秦國抗衡的實力。那麼,當秦國傾國家之力進攻趙國時,楚國為什麼不從背後出手,乘虛而入,進攻秦國呢?

    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在七雄中,楚國的戰力是比較差的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戰國後,儘管楚國仍然國土遼闊,兵源眾多,但是楚軍的戰鬥力,著實不敢令人恭維。

    從楚懷王始,楚國對外戰爭可以說一敗塗地。在公元前312年的丹陽之戰中,秦國大敗楚,斬首八萬;俘虜楚將七十餘人;公元前301年,齊、魏、韓聯軍攻楚於垂沙,大敗楚軍,殺其統帥唐昧;公元前300年,秦伐楚,斬首三萬,殺楚將景缺;公元前299年,秦伐楚,取八城,誘擒楚懷王;公元前298年,秦伐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公元前297年,秦將白起伐楚,破鄢城,楚軍民死數十萬;公元前296年,白起破楚都,楚被迫遷都;公元前277年,秦伐楚,取巫郡、黔中郡。

    光是以上幾場重要戰爭,楚國軍隊損失便達數十萬之多,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戰鬥力真的不行。因此,秦國沒有攻楚,楚國就算運氣了,談何主動進攻秦國呢?

    第二,長平之戰爆發前,秦、楚兩國的關係

    在長平之戰爆發前十年,即公元273年,秦昭王下達命令給白起,讓他做好攻楚的準備。楚頃襄王感覺問題很嚴重,遂派黃歇(即春申君)出使秦國。

    到了秦國後,黃歇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他認為楚國無力抵擋秦國,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秦昭王的主意,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秦王。

    在這封信中,黃歇試圖轉移秦國的進攻目標,他向秦昭王強調,魏、韓兩國與秦國百年戰爭,死者無數,是秦國的死敵。他認為,秦國最好的做法,就是與楚國聯手,共同遏制南韓與魏國。

    這封信,確實改變了秦昭王的決心。從軍力上看,楚國並不強,可是要滅掉楚國並不容易。秦昭王接受黃歇的建議,取消伐楚的計劃,並派人前往楚國,締結盟約,楚國把太子完作為人質,送往秦國。

    然而,在長平之戰爆發前一年,即公元前363年,由於楚頃襄王去世,在秦國當人質的太子完在春申君黃歇的籌劃下,秘密逃出秦國,返回楚國繼位,也就是楚考烈王。人質擅自逃跑,引起秦國的憤怒。

    次年,即公元前262年,秦昭王發兵進攻楚國,楚國割讓州陵予秦國,兩國和解罷兵。秦昭王之所以與楚國和解,原因正是因上黨的歸屬問題,秦、趙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開始時,秦國與楚國已經維持了十年的和平,兩國是締結了盟約,是屬於盟友的關係。

    第三,長平之戰中,楚國的態度

    楚國雖然與秦國締結盟約,但楚人顯然心裡很明白,秦國是靠不住的。在長平之戰爆發後,楚國確實有認真考慮過援助趙國,最有力的救援,就是直接進攻秦國,迫使秦國回師,減輕長平守軍的軍事壓力。

    對於這種可能性,秦昭王是極為擔憂的,他曾經跟范雎商量,判斷齊國與楚國都有可能出兵救援趙國。秦國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倘若齊、楚一旦出兵參戰,秦國就必須放棄長平,退兵回國。

    然而,在要不要出兵這個問題上,楚考烈王猶豫不決。有幾點原因:其一,楚考烈王在秦國當了十年人質,對秦的實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其二,在與秦國締結盟約以來的十年裡,楚國獲得了難得的十年和平局面,治癒楚懷王以來的戰爭創傷,說實話,楚國上下對開戰的熱情並不高;其三,倘若楚國出兵,秦國放棄攻趙,轉而對付楚國,楚國又要大禍臨頭了。

    與此同時,趙國做了一件最錯誤的事,終於讓楚國放棄援趙的念頭。

    這是在長平之戰進行到一半時,趙孝成王派遣鄭朱到秦國,與秦昭王商談停戰請和事宜。這是趙國乾的最蠢的一件事,趙國一方面希望楚國、魏國、齊國等出兵相助,另一方面則私下與秦國談和。大家想想,你趙國都想談和不打了,楚、魏等國,怎麼可能去趟這渾水呢?

    秦相范雎利用趙國主動談和,大肆宣揚秦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對楚、魏等國實施心理攻勢。原來對出兵援趙猶豫不決的楚考烈王,到這個時候,也終於放棄了出兵的念頭。

    因此,有人把楚國未出兵攻秦,歸因於楚國畏懼秦國,這固然是一大原因,但絕非全部原因。如果沒有趙國的外交失誤,以及秦國利用失誤發動的心理攻勢,楚國是否參戰,還真不好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情能否飲水飽?你對愛情持什麼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