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自已想做
-
2 # 我叫戒哥歌
關於現在的農戶,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現在農民的斷層非常之嚴重!技術的話一個技術員可以照顧幾個鄉村。
就拿我的村子來說,全村400多戶人家還在靠種地的已經不超過10戶了,其他人家基本外出發展,這10戶種地的基本都是50歲以上,小輩也都在外發展,那麼30年後村裡的那些土地到底留給誰來耕種,又有誰會耕種?
近幾年養殖業發展也對種糧進行了非常大的衝擊,很多在外發展的人家把自己的地租給了養殖商進行養大閘蟹或者養魚,良田被挖成了一個個的魚塘蟹塘,這些被挖成塘的良田土都被賣給了建築商,再想填塘歸田已有不小的困難。
所以現在農業的發展技術不是阻礙,各個農業大學都有那些帶著一腔熱血回報土地的人們,但是土地上等著他們服務的農民現在又到何處去找尋,那些被刨掉土地賣給開發商的“黑色黃金”又到哪去找回?
我很希望人們關心農民青黃不接問題,而不是說農民沒技術,技術可以學,願意回來當農民的人又有幾個?
-
3 # 三農顧問
想要,就主動爭取。
過去的農技推廣叫“技物結合”,可以說,是為了推廣技術,服務物資經營(生產資料),但也可以說,是為了經營物資而推廣技術,所以後來政府部門做出了新規定,不能技術、物資不分,套取利潤。但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技術推广部門失去了純粹的推廣技術的興趣。就我掌握,政府部門在技術服務方面還是很積極的,只要你主動找上去,他們一定會積極服務你,說不定還有意外,給你個專案啥的。
-
4 # 海新自媒體
關於農村種地的問題我來說幾點,現在農村是發展的會越來越好,目前種地的農戶,沒有專業的技術,在鄉鎮辦理一個農戶培訓工作室免費提供各項種地技術,讓農戶學習更多的知識各種技能培訓,我現在在我們鄉政府旁邊辦了種地技術培訓班免費提供種地各方面技術,我是種地大戶,目前承包200畝地種植,在我種地只前我先去學習種地的技術優勢,
-
5 # 村裡人小偉
目前農村的情況大多都是留守婦女和老人,對專業技術來講還得是透過學習,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領域,現在國家支援大學生回家創業和反鄉農民工回家創業,就是希望給農村帶來一些專業技術,因地制宜你們哪裡的條件是什麼樣子的去學習相對的知識。
-
6 # 62190856487橡皮樹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努力提高和普及農民的農業生產科技化水平是發展農業生產,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政府,社會的共同參與。一是大力普及農業科技培訓,使大多數農民能夠學習和掌握到新的農業科技化知識。二是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有知識,會管理的農村土專家,使他們能夠起到言傳身教,更具體更深入的示範帶頭作用。三是農業科技專家要深入到田間地頭,解決農業生產中農民所預到的疑難和困惑。四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共同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和農付產品經營中遇到的難題。
-
7 # 野外三人行
以下是張福鎖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的一次發言,非常系統且一針見血提出了農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以及最重要的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農民獲取到服務,將此文分享給大家。
中國農業進入了綜合管理的時代,不再是某一個限制因素,像過去施肥就可以增產多少,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服務必須是全面的,必須是綜合的。
農民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服務?最好就像電視機一樣,開關一開,服務就來了,但問題是,誰都不可以做到,我們農業特點就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就要面對現實,小農戶分散、交易程度不夠高,我們生產資料隨便到村裡可以看到,可以由幾十種肥料、幾十種種子,農民不知道有什麼,大學有專業,到了農民沒有專業,從種子到最後的豐收要全部才行。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其他的努力都是白費的。
我們也做了一個調查農民需要什麼,調查大家覺得技術是第一位,有技術比較好。技術什麼比較難?技術性比較強的知識是最難的,像肥料技術、農業指導技術等等都是他們認為最難的。
所以小農戶需要什麼服務?剛才張司長講全程從種到收到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服務,這樣才可以保證生產好。舉一個例子河北省曲周縣做了小麥玉米的工作,從柱狀圖可以看出來我們去之前產量基本上是全國最高水平的一半多一點,當地的潛力只實現了60%,40%的潛力沒有實現。
我們怎麼做的?最簡單的辦法把小麥、玉米從種到收,所有的技術分析一遍,選了十項最關鍵的技術,這只是說品種、播種,然後施肥、灌水等等,把這十項的每項技術可以貢獻的產量做分析,沒有一項技術可以完全解決農民的問題。貢獻最大是玉米的品種,貢獻只有20%,其他的5%、8%的貢獻技術都不能忽視,如果忽視的話最後產量就不行。
所以我們說中國農業進入了綜合管理的時代,不再是某一個限制因素,像過去施肥就可以增產多少,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的服務必須是全面的,必須是綜合的。
這十項技術多少農民用了?調查的結果平均18%,十項技術都很好,可以決定產量,但是82%的農民沒有用,為什麼?分析結果之後發現知識的問題,他們沒有知識還是沒有技術,還沒有錢或者基礎設施不夠?所以問題分析之後對老百姓來說最共同的問題就是沒知識、沒技術、不知道怎麼弄,這是最關鍵的。
所以我們採取的一些辦法,告訴他們這些技術是什麼,是怎麼回事兒,這就是培訓。然後讓他們看這些技術怎麼發揮作用,做示範,然後他在用這個技術的過程中怎麼讓他把技術用好,不出毛病,這需要你指導他。甚至你建專門的示範方,讓他看這些技術怎麼到位,等等不仔細說了,這裡面有很多的技巧。
有一條我特別強調,我們一聽領導講政策有多好,專家講技術有多好,農民照做一定增產,這是錯的,農民照著你說的不能增產,怎麼增產?農民要用適合他們的技術、條件才可以增產,所以我們叫農民參與式的創新,我帶著技術去,不讓農民直接用我們的技術,我們和農民商量,農民說技術不錯,我們改改就可以做出適合農民的技術。
比如說我們講應該灌幾次水,農民說不行,等水等的很苦,所以農民就採取了保水措施,農民的技術節省了勞動力和時間。我們做了分析,裡面的支柱是我們的。我們以為我們的產量比農民高,我們想的是更節水、更節肥,農民想的是可以用水、可以用肥,但是要減少勞動力,結果農民產量比我們的多,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們不能把農民當成機器,有好技術拿去用就可以了,我們要一起努力,這是搞技術非常重要的觀念。
從結果可以看到2008年底,紅色標註的是我們的技術,綠色標註的是農民的技術,我們剛剛比農民好,到後來農民甚至要超過我們,農民的進步非常快,非常大,我們可以和農民一起實現技術的服務、技術的應用。
你怎麼把技術應用到更多的農民手裡呢?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如何獲取資訊,怎麼讓農民產生興趣,如讓他們理解,如何讓他們真正行動起來,我們都在文章裡發表過。
比如說吸引眼球,我們採取了科技長廊的辦法,給農民科技日曆的辦法,讓農民知道這個事兒很重要,改變態度和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獎勵,讓農民自己講。比如說任何一個節日,我們組織農民搞一個活動,給農民頒獎、發獎章,這些方法都很好,農民很喜歡。
怎麼強化知識的呢?比如說從種到收關鍵時期做的農戶就是這個村的示範戶,其他人要到他那兒學習,農民自己講我是怎麼講的,為什麼最後農作物的病少。
怎麼改變農民的行為呢?我們靠村的組織和合作社,也靠科技農民的自主性,後面是科技農民願意給別人做服務,開著車到地裡去幫助農民解決他們的問題。
這些模式不仔細說了,但是怎麼讓這些模式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誰可以做這樣的服務?怎麼樣做這些服務,我們很多技術人員沒有辦法待在人民身邊,所以我們需要打造平臺,大家分工協作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譬如說組織方式,我們在河北曲周有五種不同的組織方式,七八年前農民日報社報了土地不流轉也可以實現大方操作,現在這種模式特別多,但是一定要適合當地情況做這種模式。要讓政府和農民一起做,比如說曲周縣一開始不瞭解我們的小工作,到最後來人參觀都是曲周縣委、縣政府的功勞。
其次必須要和企業合作,我們只能做樣板,我們不可能做更大的面積,企業透過產品可以大面積應用這些東西,比如說我們和化肥企業合作,化肥企業根據我們在生產一線瞭解需要什麼比例,需要什麼樣的肥料生產農民需要的肥料,我們和政府一起給農民做服務,把好肥料的效果發揮出來。
我們這麼多年和很多企業做合作,並且取得了成果,比如說75%的經過七八年的努力可以滿足作物的需要,全球現在複合肥、配方肥可以滿足作物需要的不超過12%,80%仍然是浪費很厲害的,這樣我們可以讓產品帶著我們的技術大面積服務我們的農業。
產、學、研、用,政府、企業、科教、農民完全可以透過科技小院在一個平臺上把我們的知識、技術、政策、資訊、資源全部變成農民的能力,只有變成農民的能力最後才可以真正實現我們農業生產的目標。
我們總結一下過去的十年,全國1152位科學家,有45420位政府推廣人員,還有13萬企業推廣人員,我們一起在兩千萬農民的土地上一共1.6億畝土地上實現增產11%,減肥16%,增效30%以上的效果。
這篇文章去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之後,現在全世界的非洲、東南亞希望把我們的經驗轉移到他們那邊去,這個經驗是什麼經驗?非常簡單的經驗就是我們必須在農民或者是生產企業一線,必須要有這個平臺,這個平臺必須把政府、企業、農民、科教力量結合起來做科技創新、做人才培養、做社會服務,這樣才可以實現真正服務到家,這就是我們科技小院做的工作。
科技小院和別的推廣服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住在生產者身邊,和他們一起進步,這是最關鍵的一條。我可以到那兒講兩個小時的課,農民採取我知識的比率只有10%,我在那兒幹一季採用50%的技術,如果一塊幹一段時間百分之百接受,而且他會把技術用進去,五年之後回去看你的技術仍然起作用,而且農民與時俱進把新技術納進去發揮作用,如果農民可以用的更好,兩年就可以實現這個效果。科技小院的模式非常辛苦,但是它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非常幸運去年國務院給我們科技小院模式頒了一個扶貧獎,我領了獎,我們僅僅是想探索一下到底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可以把農業做的更好,沒想到這個模式在國家扶貧裡也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們現在提出來要用這樣的模式來做全域的綠色發展,今年建六個科技小院,劉主任把各個部門的年輕人全部住在小院兒裡,一年四季和老師、同學、管理人員可以一起在六個產業裡走出新路子,我僅僅用我們做的一些探索給大家提供一些借鑑,希望大家在新的產業、新的聯盟裡能夠為中國農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
8 # 朝朝生態
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突破:
1、跑市場。做個有心人,市場就在身邊,多跑跑市場,打到適售對路的產品。就舉個簡單例子,目前農民種菜的越來少,從市場上購菜的人多了。但味道不是原來這麼好了。這就是機會,可以發展蔬菜種植。現在交通發達了,從農到鄉鎮墟場一般有會太遠,可以自己跑到市場上去銷售。從我縣情況看,二三畝土地種蔬菜,農夫夫妻兩人,一年也有幾萬元收入。
2、傍“大款”。就是緊跟種養大戶或專業合作社,為其做配套。比如種養大戶養魚,缺飼料,你就可以種草;種養大戶產品不夠銷售,你可以種相關的農產品,還可以得到技術指導,既解決了技術問題,又解決了銷售問題,兩全齊美。
3、反著幹。什麼是反著來,就是目前市場什麼農產品價格低迷,那麼下一年度就重點發點什麼產品。有人說,這不是打死嗎?從市場表現和經濟規律來說,這還真是一條很好的致富路徑,當然這當中還要注意品種的選擇。
-
9 # 小袁的一年四季
希望當地政府多組織一些下鄉技術培訓,農戶也可以自己買些根據自己養殖的或者種植的動植物相關書籍,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電腦多查閱一些農業方便的影片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也可以多出去向農業領悟的成功者拜師學藝等等...
-
10 # 尋鮮二記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目前種地農戶大多數沒有專業技術應怎樣改善呢?我個人覺得先要部份骨幹先學好專業知識!再倒回農村集合起來授教!農業要走向現代化需要解決農業技術和生產裝置!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透過龍頭企業、農民 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業實用技術帶到農村去傳授給農戶。農戶可以到當地的龍頭企業去學習!培訓新型農民,提高農民 政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本領。這樣就可以讓大多數農戶對生產技術的不足透過有組織的提高!再把技術用在實際的生產當中,真真正正的把農產品的產量有效提升!謝謝!
回覆列表
目前種地的農戶,沒有專業的枝朮,這就是現代農業最大的瓶頸。象我們永興縣,種植冰塘橙,有幾十萬畝,種出的果實差別很大,一,產量上差別大,二,質量上差別大,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種植水果的農業枝朮跟不上,縣移民局每年組織學習講課,賣肥料的也到處組識農藥化肥的使用學習,而這些講課的專業知識欠缺,他們是以壯錢為目地,如果當地農業枝木部門,能夠組識種植戶,定點代面培訓,讓大多數農戶懂得種養枝術,農民普遍增產增收是有希望的。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