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術研究
-
2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王鐸(1592~1652),字覺斯,另字覺之,號十樵、痴庵、痴仙道人等,河南孟津人。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詩文書畫皆有成就。
王鐸書法尤其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王鐸擅長行草,主要得力鍾繇、二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學“米書”有亂真之譽。其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跌宕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一掃明末清初盛行的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纖秀書風而獨出新意。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牆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
王鐸的草書《唐詩卷》就很容易被其浩浩蕩蕩、奔騰不已的氣勢所感染。字形忽大忽小,左右攲側,富有動感,點畫沉著堅實而又氣息酣暢,每行數字或一字不等。其墨色枯潤相間,形成白疏黑密的藝術效果,有鮮明的節奏感,精美與野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雖為亂頭粗服的大寫意卻渾然一體,不失法度,整體連綿不絕,氣貫長虹,王鐸的書風以較為淵深的內涵和新奇的形式美在近當代書法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正如清姚鼐所評:“王鐸草書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
-
3 # 詩夜城主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都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個人的喜好與推崇對清代書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來了:有人說“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你怎麼看?
“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清代有名的書法家也有很多,比如,王鐸、傅山、沈荃、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鄧石如、伊秉綬等等,之所以說“神筆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首先是因為王鐸所處的清代前期的書法氛圍極為濃厚熱情,比清代中後期更具環境優勢,
環境可以影響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書法家的藝術造詣和整個書壇環境是有直接關係的,就好比,王羲之可以成為“書聖”,這和他所處的藝術氛圍極具濃厚熱情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著分不開的關係;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的行草書風在清初進一步延伸,
當然了,除了書壇環境優勢之外,王鐸自身的書法造詣也相當驚人,王鐸博學好古,工詩、古文、書、畫,書法獨具特色,以行、草書成就最高,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又流轉自如、力道千鈞。我們都知道,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王鐸“詩文書畫”都擅長,藝術是相通的,自然王鐸的精神境界、藝術素養要很高深,
之所以王鐸的書法堪稱清代書法家之首,這和王鐸所受古代名家影響有關,王鐸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鐵宕出奇,表現了撼人心魄的雄渾氣勢,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除與書法家的師承、名家影響,及繼承傳統技巧有關外,又與書法家的藝術素養、審美情趣有關,這就是“神筆王鐸”的書風由來。
-
4 # 神韻軒書法
在字的結構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字形奇特,變化多端。
一,改變均衡,有的字左右相等,他則寫成伸左抑右。
二,有意誇張拉長或縮短某些筆畫。
三,字內空間疏密對比強烈。
四,字的傾斜角度較大,欹側互用。造成一種險勢。
五,行書中有篆書、楷書、隸書、草書筆意的運用。
六,不按習慣的結構方式,將大字寫小,小字寫大。一反常態。
七,誇張字形,把大的寫得更大,小的字寫得更小,長的字形更長,短的更短。類似於漫畫藝術,抓住人物形態特徵,作誇張變形處理,把胖的畫得更胖,瘦的畫得更瘦,高的畫得更高,矮的畫得更矮。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下圖為王鐸所書寫的行書《李賀詩帖》區域性。)
-
5 # 江川31
王鐸作為明朝重臣降清,個人失節,卻令百姓免遭塗炭。至於,王鐸的書法成就,康有為,沙孟海,啟功大師早有定論,五百年來掃鼎之人,我不敢造次,我最喜歡王鐸的行書,特別集王鐸之春聯。(圖1)是我寫的集王鐸春聯。
-
6 # 一笑貫長天
王鐸的書法豈止是清書法之首,米芾之後,當是書法第一人的不二之選!
米芾之後能理解到魏晉筆法的無人可及王鐸!王鐸不僅能理解到魏晉的筆法,更是在章法與墨色的領悟,能在魏晉的基礎上,開拓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暫新的境御!
王鐸與米芾一樣,都是筆力強悍的代表人物,而自唐以後能在筆力上做得突出的也僅剩此二人而已。王鐸能筆法上做得更好的是方筆的理解,這點王鐸甚至超過米芾,只不過在飄逸,灑脫上尚不如米芾!
自唐以後,書法唯王鐸或可與米芾比肩,其餘者皆不堪也!
-
7 # 寫字吧
當驍勇彪悍的滿族騎兵踏上北京街道的那一刻,明朝漢族文人和士大夫都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他們比普通百姓更多了一層理想破滅的打擊。
王鐸就是處在這樣一個時代,與他相同處境的還有倪元璐和黃道周。他們三人都是明朝同年進士,並且在當時都是以擅長書法著稱。他們三人,面對滿族的鐵蹄,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倪元璐自殺殉國,黃道周起兵抵抗,而王鐸選擇降清。
▲《臨閣帖軸》,王鐸40歲書
王鐸在崇禎年間,官至南京禮部尚書,順治二年降清後,他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掌管弘文院事。而他的命運跟趙孟頫一樣,因為都是做了“貳臣”,致使書藝成就在後世的心中也大打折扣,在他身後相當長一斷時間,他的成就都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王鐸應該算是明代書家,他生於1592年,在明代生活了53年,61歲去世,也就是說,他在清朝僅8年時間。
▲《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王鐸44歲書
崇禎末年,王鐸在朝上備受排擠,三個子女及父母也相繼去世。在王鐸入清後,雖神身居高位,但也併為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生活的種種遭遇,使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書法。
王鐸自幼學書從王羲之《聖教序》入手,而後對二王及米芾的書風進行深入研究。他沒有專注於研究他們的筆法奧秘,而是把重點放在書法形式規律的提煉,並強化自己的書寫風格。
▲《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王鐸56歲書
他鐘情於米芾,以米芾為切入點而發展自己的個人風格。他50歲左右的書作看起來就像是米芾的翻版,而後他將米芾跌宕的筆法,欹側的字形都融入到他的超長立軸上,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個性風格盡顯,這也標緻著他的書風走向成熟。
在降清後受到的冷落,使他心情壓抑又無奈,他的書法也開始漸漸少了自由放縱,多了一些平和雍容。
▲《容易語軸》,王鐸60歲書
王鐸書法最大的成就在於,他很大程度的突破了傳統,他的用筆和結字創造性的發揮了二王和米芾的特點,墨色淋漓變化,章法氣勢飽滿。他對傳統的把握和發揮,最主要的是在字形、章法和墨色等方面。
-
8 # 一個閒人
從書法的發展流派來看,王羲之王獻之帖學一路影響後世最大,講究法度的嚴謹,審美上屬於俊秀雅緻一路,通俗的講屬於大眾審美一路,所以影響後世較為久遠,而且還是持續延續下去。
不過,總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大膽開拓者,唐有顏真卿,顏真卿之後數百年當數傅山、王鐸等。此類審美以古拙為美而捨棄俊秀的大眾審美。顏真卿是此類的祖師爺,尤其在楷書上堪稱不可複製的巔峰。顏真卿後當數傅山,傅山在顏真卿的基礎上做了大膽突破,書法的整體佈局和用筆上更為大膽,試圖跳出顏真卿的影響,可惜始終沒跳出來。在行草書方面,王鐸堪稱古拙厚重之美的另一座高峰,前不見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王鐸之草書捨棄了前人(如懷素)等人灑脫飄逸靈秀的整體風格,而將古拙厚重之美髮揮到極致。王鐸的行草書用筆多方而少圓,連帶之處更是誇張到通篇皆是。整體章法上黑多白少,單字的布白亦是如此,有些字的布白甚至誇張到無白全黑。這是這種刻意追求的布白效果,導致王鐸的行草書視覺上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壓迫感。不過此類審美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喜歡的喜歡到不得了,討厭的討厭到不得了。不過正是這種兩極分化,才有了藝術的多樣性,縱觀書法史也並非天下皆以二王為美。也正是王鐸的這種不被現有審美侷限的大膽創新,才有了明清書法的又一次反彈和跳躍。從這個角度看王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絕對是不可撼動的。
-
9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是神筆王鐸,還是一位日本“書道”喜歡中國書法家呢?
是不是清朝書法家之首並不重要,王鐸清朝書法家之首又如何。當代有些吹捧王鐸實在太誇張,“后王勝前王”吹捧王鐸,並且是中日書法圈有些書法家一起推的。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書畫家 。
上圖《王鐸贈湯若望詩翰》,王鐸的字好不好,好。王鐸的字能夠不能稱得上清朝最好,清朝誰的字最好重要嗎?
清朝字誰最好並不重要,只有當代少數書法家特別在意清朝書法。王鐸是清朝書法第一,對於這些書法家來說就比較重要。王鐸先要是清朝第一,才能夠挑戰王羲之。
很多人為了自己的人生,做著不和常理的事情。
“后王勝前王”吹捧王鐸,並且是中日有些書法家的某種默契推動而成的。
說在前面,日本書法他們叫“書道”。為什麼王鐸和日本書道有關係呢,先說說林散之。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被譽為“草聖”,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
當時的時代環境是那樣的,當時日本發展的不錯,很多東西影響了我們。
這裡有個非常神奇的故事,很神奇的邏輯。如果一個不合理的事情,還有一推人維護那麼就說明這件事情,他們能夠從中獲利。
王鐸明末清初人,因二臣身份受到我們中國文人的排擠。所以王鐸超絕的書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在小圈子流傳,遭到文人鄙視和排斥,不被喜愛,直到清末民國流入日本,被驚為神作,認為他的水平已經勝過“二王”,隨後國內才形成王鐸熱。
日本沒有固有成見,不管王鐸是不是“二臣”,他們發現了真正的書法高水平的書法家,此人超過書聖王羲之。
可是“崖山之後無中華”這是一句非常“居心叵測”的話。找源頭在日本記載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
這兩件事情很矛盾,日本一會說明末清初的“二臣”王鐸的字好,一會又跟著明朝遺孤說崖山無中華。
可是日本現在對王羲之的態度是這樣的,王羲之實際上在日本的地位那非常的高。
就不說王羲之了,顏真卿的地位也是極高。2019年顏真卿《祭侄文稿》要在日本展,引出多大的風波。
當看到有些人還在吹捧王鐸,“后王勝前王”日本肯定有人說過,但是真正還一直炒作這事情的是我們有些自己的書法家。
一人有感看看最近知名書法家的字,就知道為什麼要吹捧王鐸了。
王鐸的字確實還不錯,但是不能吹上天。
華夏文化對文人相關的事情是相對含蓄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如果對中華文化有研究,或者說國學書籍讀得多些,王鐸的字不可能有特別特別高的評價。
王鐸的字確實有特色,也有他的好,但是不要吹捧過度。
-
10 # 逸雲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痴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自幼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的行草書特別是長條幅草書,以驚人的筆力,奇矯怪偉的體格,渾厚淋漓的筆墨,達到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他的書法線條形成是極富個人特色的。他既不雷同於歷史上各名家,也異於同時代各家。他那霸悍雄強,扛山舉鼎的筆力是數百年來無與抗行的。
-
11 # 吳自強書畫藝術
王鐸的家鄉就在我居住的洛陽市半個小時車程的孟津縣旁,我曾多次前往參觀過″王鐸故居”。
王鐸,字覺斯,14歲開始讀書,16歲入庠,30歲中舉,天啟二年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教習官等職。61歲病逝。
王鐸的書法造詣很高,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
王鐸對米芾研究非常深入,幾乎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後世書法家多將王鐸作為一個典型,認為書法家一定都是一個臨摹高手,臨摹都做不好,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王鐸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的書法用墨,首創“漲墨”之法。王鐸書法的章法之奇,奇在對作品空間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王鐸書法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革新人物。
王鐸書法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擬山園帖》。其書法在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後,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世稱“神筆王鐸”。當代教育家、書畫家啟功先生評價王鐸的書法: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
12 # 小白不拜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
13 # 李永忠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
有“南董北王”之稱。
其書法獨具特色,
世稱“神筆王鐸”。
今天分享歷年拍賣的王鐸書法作品
試問:
他為什麼被稱為“神筆”?!
▽
|虎賁|
回覆列表
王鐸,似乎總是飽墨欲滴,一經著紙,便勢如飄風地書寫開來,最終的筆墨呈現純屬自然而然,使得黑白之間又分出許許多多不同層次的色階。有濃方顯淡,有枯方顯潤,從頭至尾呈現出一種連綿之勢,若大江之水順勢湧開,奔軼絕塵。
沒錯,這就是“筆神”王覺斯,一位爭議於明末清初卻在後世被“國際化”的書法大家。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今天我們欣賞王鐸行草精品《枯蘭復花賦》,這第一眼,就已羨煞許多人。
《枯蘭復花賦》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綾本,為草書杜律並烏絲欄行書《枯蘭復花賦》合為一卷。第一段為草書,縱25.1釐米、橫220.2釐米;第二段為行書,縱25.8釐米、橫203.9釐米。
怎麼樣?跳出二王閾限,不少書友似乎要驚叫出來。
說說王鐸的書法特色。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思主說,王鐸寫的不是字,是舞蹈。
以上看到的是《枯蘭復花賦》前半部分。整體感覺婉轉盤旋、騰挪跌宕,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觀者的眼球,令觀者不由自主地發出嘖嘖讚歎。此草書杜律是王鐸於順治三年為其弟仲和所作。這一年王鐸55歲。關於王鐸草書,清康有為曾言:“筆鼓宕而勢峻密。”就筆法方面言之,王鐸可謂是一位駕馭毫穎的高手,提按、頓挫、使轉,運用隨意裕如。常人要想運用如此筆法寫出氣勢磅礴的大作品,恐怕很難。
王鐸的成功就是將“二王”一路筆法做了各方面的調整,使線條蒼勁剛毅而富有彈性,有“錐畫沙”、“印印泥”之妙。譬如此卷中“蟬聲”二字,透過提按以及運筆的疾遲控制,使其最終形態顯得骨氣洞達、風神瀟灑。
從他的作品不能感受到王鐸的墨法之妙。王鐸在墨法方面的嘗試也是超越常人的。在他的作品中,筆法與墨法是不易分開言說的:墨法往往要透過筆法的輔佐來彰顯,而筆法也要透過墨法的大膽運用而顯豐富——這種思維的轉換對學書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在當今書壇,“二王”書風流行,而很多書家把“二王”書風寫得太精緻、太小氣。還有些人創作巨幅作品也同樣運用寫小字的方法來進行,難免束縛太深。很多人只是表面上把“二王”書風做簡單的放大處理,最終難得大氣象。王鐸對“二王”的創新實踐值得我們借鑑。
王鐸書法帶給欣賞者的審美感受是多層次的。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方式相比較,書法運用黑、白兩色來進行創作,顯得有些單調。然而,也正由於這純粹的色彩構成使其成為經典。王鐸的睿智,同時也表現在對黑白色階的布排技巧方面。他把水墨玩得如此徹底、如此成功!以此卷為例,“蟬聲集古”四字“潤含春雨”,“寺鳥影渡寒”五字則“乾裂秋風”。
王鐸對草書的突破還表現在其獨特的空間處理上。他的空間意識很強烈。我們甚至可以說,王鐸的草書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動感的豐富多元的空間模式。在這動感的背後又蘊涵豐富的內涵——這就是美,這就是王鐸草書的魅力所在。相信,這也是很多思友喜歡王鐸的原因。
隨著王鐸書法的價值得到重新挖掘,越來越多的書家開始效法王鐸書風。他們認為王鐸書法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魔力,能夠帶給人強烈的視覺享受和心靈震撼,讓人忍不住提筆模仿。同時,也有很多書法理論家看到一種危機。他們認為對王鐸書法趨之若鶩,將會使書壇呈現千人一面的狀況。雙方站在特定的立場上言說,各有道理。然而,很多人卻忽視了學習王鐸的另一種方式、途徑,那就是學習王鐸書法的內在意義,學習王鐸的學書精神以及學習方法。這些比效法“形而下”的技巧或許更有價值。學習書法與做學問一樣。一個在書法或學術上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是不能天天只依靠自己業已積累的“老本兒”來維繫藝術旅程的,興也勃焉,衰也忽焉,到頭來萬事皆空。就此而言,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的做法是明智的。
我們現代人,再去學二王,首先應該學習到王鐸的睿智,他能充分享受二者帶來的不同的藝術快感,深刻把握其間的不同之處與共通之處,任意穿梭其間,久而久之,找到自己心中的“二王”。這是我們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或者說,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