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裡只談歷史,不說演義。

    魏延是個將才,劉備在世時,魏延由於軍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拿下漢中稱王后,魏延被劉備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擋一面的封疆大吏,為蜀漢鎮守漢中近十年。劉備221年稱帝后,魏延被封為鎮北將軍,223年,劉備去世,魏延被封都亭侯。

    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230年,曹魏兵分三路伐蜀,其中兩路由於大雨而退兵,魏延率偏師進入羌中,擊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由於此次軍功,魏延被諸葛亮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假節,進封南鄭侯。

    諸葛亮主政時,魏延由於軍功被諸葛亮加官晉爵,魏延也是諸葛亮手下頭號戰將,諸葛亮如果不看好魏延,怎麼會給其加官晉爵?

    魏延善待士卒、勇猛過人,但魏延也有不少毛病,其性格有點像關羽,性格高傲、偏執、自我、強勢,與人不好相處,起初魏延與劉琰不和,諸葛亮愛魏延之才,偏袒魏延,責備劉琰,後來魏延又與楊儀不和,勢同水火,魏延與楊儀一在一起就要吵架,有幾次兩人吵架,魏延竟然拔出刀嚇唬楊儀,被眾人勸開,諸葛亮愛才,對於魏延與楊儀不和也只能憑威望居中調停,但對於兩人的根本矛盾無法解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完全是無中生有,正史中諸葛亮從來沒說過魏延有反骨。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不重視魏延,而是子午谷奇謀太冒險,很難成功,並且與諸葛亮戰略目標不一致,諸葛亮北伐的第一目的是想拿下隴右,切斷曹魏與涼州聯絡。

    至於諸葛亮病重臨死前的安排,個人認為還是非常合理的,並非是為了殺魏延,相反是對魏延性格瞭解做出保護魏延的安排。

    諸葛亮讓楊儀領軍後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楊儀是文官,魏延是武將,讓文官領兵是傳統做法,互相制衡。楊儀與魏延不和,只要魏延不犯事,楊儀又無法對付魏延,中間隔著個姜維,打又打不贏,如果魏延想對付楊儀,那是以下犯上,其它將領也會制止。

    讓魏延斷後也諸葛亮深思的結果,如果讓魏延居中或打前鋒,只怕魏延會以北伐擾亂軍心,諸葛亮的命令是撤退,讓魏延斷後是最好安排,如果魏延不聽,反正在最後也不會擾亂其它部隊。結果人算不如天算,魏延還是跑到楊儀前面去了,而且燒燬棧道,使蜀漢大軍撤退製造麻煩。

    魏延之死主因是自己做死,次因是楊儀公報私仇。魏延只不過是與楊儀爭權,並無謀反之意,罪不致死,如果不是楊儀,魏延也不會死。

    所以諸葛亮沒把大權交給楊儀或魏延,只是讓楊儀領兵撤退,回成都後,由蔣琬接任諸葛亮職務,主管朝政,而楊儀只給了個閒職。

    諸葛亮非旦沒有看輕魏延,相反很看重魏延,只是魏延自已作死,怪不得別人。

  • 2 # 鄺生24

    諸葛亮不但不喜歡魏延,凡是劉備的兄弟,義子和託孤的軍事大臣,如馬謖,趙雲,李嚴等都不喜歡。為了切題吧,魏延是與諸葛亮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是最清楚和見證諸葛亮的人。魏延並非是投降過來的人,而是劉備進入荊州時,一位當地地主送給劉備的一位武班部曲,那麼劉備就是魏延的主子,劉備死後又交給劉禪,那劉禪又是魏延的主子了。何謂部曲?就是相近於奴隸一樣,與漢朝初期的衛青,原是平陽公主的車馬奴一樣為主人効勞,不同之處魏延是武班,兇猛異常,以武力保護和服從主人効勞,他們能以性命効忠主義,被認為是自己的天職天命。諸葛亮為什麼這麼恨他?有一點可能認為魏延出身低微,又沒什麼文化吧,另一點是諸葛亮與劉蜀任何一個軍事能人都有矛盾,看不起還要殺他們,魏延也自然捲入其中。再者,諸葛亮後期提出的一系列,什麼選帝所託,匡服漢室,統一大業,鞠耕南陽,不敢提鞠耕荊州隆中,三顧茅廬,隆中對等,出師表所述,劉關張當事人己死去,死無對證,無人能說是或否,連劉禪也否不了,唯一的見證人是魏延,不除魏延,這些永遠是個謎。而魏延又異常兇猛,不為官,不為名利,一生只為効忠主子,誰也不敢動魏延一根亳毛,諸葛亮對他亳無辦法,不敢殺害他,只能利用野心家揚儀在自己死後殺害魏延,結果揚儀為劉禪所殺。諸葛亮對魏延如此深仇大恨,並非魏延有什麼錯過。諸葛亮死時魏延還活著,他也不知魏延結局如何,他死前不敢選址安墓,至今仍是個謎,是否是怕魏延會挖他的墳就不可而知了。魏延如此忠於主人,怎會叛蜀?魏延是死得怨。

  • 3 # 尹禾

    首先,劉備有意扶植魏延《三國志·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對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而言,任何信任都是相對的。尤其劉邦和劉備這種善於攻心的君主,對於他們來說,制衡才是真正的王道。

    諸葛亮還未出山便已獻天下三分之計,但是為何起初入蜀之時又讓其留守荊州呢?很明顯,諸葛亮在促成“孫劉聯盟”赤壁擊敗曹操、奪取荊州四郡等方面功勞實在太大了,如果巴蜀再由諸葛亮奪取,那麼“功高蓋主”,以其聲望和地位,劉備將會更難掌控。任何君主都不會允許手下有如此功勞的臣子,於是他在入蜀之時有意扶植魏延和龐統,希望集團之中有可以制衡諸葛亮的勢力。這一點從後期重用法正,死後留李嚴同為託孤重臣等手段就可以看出來。

    魏延,正是劉備扶植的一小股勢力,論軍功和能力,完全不輸所謂“五虎上將”,鎮守漢中更是地位超然。在軍中魏延雖然不敢直接對諸葛亮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很明顯二人並不是一條心,有劉備撐腰,諸葛亮也奈何不了魏延。

    因此,從立場上講,雖然諸葛亮可能從未想過爭權奪利,但是地位使然,劉備便不得不防。魏延恰恰就是這樣一枚棋子,你說二人怎能和睦呢?

    其次,魏延性格乖張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寥寥數語,在結合其下場:彼時諸葛亮病故,魏延認為不能因諸葛亮一人死去便退軍不戰,因此與楊義發生了衝突,二人混戰,並且各自上表陳述利弊。但是從上至下,沒有一個人站在魏延這一邊,甚至連士卒都紛紛散去。由此可見,魏延本身的性格就是有問題的,很有可能魏延平時也不講諸葛亮放在眼裡,這樣的部下,你說諸葛亮怎麼能看得上?

    最後,二人軍事主張存在分歧

    眾所周知的便是魏延曾經向諸葛亮提出以奇兵出子午谷的建議,但是出於大局考慮,諸葛亮並未同意。因此諸葛亮覺得魏延太激進,魏延覺得諸葛亮太保守。

    其次諸葛亮病故之前,便已安排大軍回撤,魏延斷後。而魏延覺得不應該撤軍,認為“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同樣是不同的軍事主張。

    諸葛亮和魏延本身就站在對立角度,任何一個團隊都不可能有絕對的和諧和權威;兩人性格完全不同,一個深思熟慮、老成持重,一個雷厲風行、激進果敢,對同一件事的處理上不可能同時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魏延自身性格存在缺陷,勇武有餘,情商不足,也許劉備正是看中了魏延這一點,做一個孤臣,不需要拉幫結派,雷霆雨露出自君恩,這樣就會只忠於主公一人。

    綜上所述,諸葛亮基本上是不可能看好魏延的。

  • 4 # 混元形意掌門人

    其他幾個人說的不對,諸葛亮和魏延沒有仇恨,相反諸葛亮對魏延很器重,魏延對諸葛亮很敬畏。而且,魏延是諸葛亮北伐的堅決擁護者,從諸葛亮北伐都用上魏延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堅決繼續北伐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呢,魏延和諸葛亮雖然沒有矛盾,卻自己有問題和對別人同僚有矛盾。他自己的問題就是除了諸葛亮和蜀主誰都不放在眼裡,驕傲自大,跟當年的關羽有一比,尤其是和文官二把手蔣琬不和,兩人相互看不起,這就為魏延被冤殺埋下了禍根。

    諸葛亮是傾向於文官治國,跟後世的統治思想是一樣的,所以他會找蔣琬費伊來接班而不是魏延和姜維。而且,諸葛亮臨終遺言根本沒有要殺魏延的意思,只是要求蔣琬主力軍撤退的時候,魏延不服從的話可以不用管魏延。諸葛亮深知魏延一心要北伐,但是成功渺茫,而蔣琬可能指揮不動他,所以諸葛亮臨終遺言在迫不得已時要蔣琬棄卒保車。

    但是,蔣琬這傢伙太不厚道,公事私辦,不僅沒有通知魏延要一起撤軍而自己先撤了,並向成都打小報告說魏延不聽指揮要造反。結果就是,魏延糊里糊塗被冤殺,蔣琬事後不久被查貶為庶人。

  • 5 # 笑傲江湖161104

    第一,魏延的軍功大大高於諸葛亮。歷史上,北伐之前諸葛亮幾乎沒有軍功,主要業績是外交和參謀。至於火燒博望新野之類,那是羅貫中打的。而魏延在投靠劉備後一直前赴後繼,尤其是攻取成都漢中,導致魏延在軍事上有點看不起諸葛亮!同樣的 ,關羽張飛也一樣。

    第二,性格不合。魏延為人高調張揚,諸葛亮為人陰柔低調。所以,諸葛亮與同樣軍功不高的趙雲走得近,與軍功高高的關張魏等比較遠。當諸葛亮大權在握後,魏延又不注意剋制自己,導致隔閡越來越大。

    第三,先主劉備死的太快,沒有把這些功高震主的將軍與接班人諸葛亮捏合在一起,這對今後蜀國命運是致命的。

  • 6 # 張旁子

    這個提問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其實對魏延是十分重視的。這從數次北伐魏延皆被委以重任,主持某一方向軍事主官可見一斑。

    可以說在諸葛亮主政時期,魏延在蜀軍中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甚至比託孤重臣的李嚴地位還高。

    我們知道劉備死前託孤大臣有二位,諸葛亮和李嚴。當時諸葛亮是丞相是文官之首。而李嚴的官職是前將軍。熟知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稱王時封了前後左右四位將軍,前將軍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關羽死後,前將軍的封號落在李嚴身上。所以李嚴當時是以武將之首的身份,成為託孤重臣的。

    而諸葛亮主政之後,明顯在軍隊中重用魏延以抑制李嚴,所以說諸葛亮不重視魏延是罔顧事實的。

    有人也許會提出疑問,說既然諸葛亮和魏延關係良好,臨終時為何沒選魏延作為自已接班人。這個問題其實應從二方面來看。

    其一是綜合能力。魏延雖然軍事能力強,但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政治能力人緣親和力等並不太好。是屬於那類專業能力強但毛病也多的人。這類人古今皆有,說不定此刻在你我身邊就可找到。這種人當然不適合作為統領全域性的領袖。

    其二是年齡。從史實上看魏延的年齡應該比諸葛亮大上好幾歲。諸葛亮出山時年只有二十七歲,星墜五丈原時五十四歲。而魏延投靠劉備的時間很可能比諸葛亮要更早。

    魏延是荊州北部南陽人氏,他投靠劉備的時間據推測大約應該是劉備駐軍新野的那段時間。而且他並非單身投奔,而是帶著一批部曲親兵投奔劉備的。這樣推算下來,當時魏延很有可能是南陽當地的一方豪強,或者至少是當地守軍的一名中高階軍官,他的年齡不太可能比諸葛亮小,很大可能是要比諸葛亮稍大或者年齡相當。

    所以很明顯的,無論是誰都不會選一個年齡和自己差不多,或甚至比自己還大的人作為自己事業的接班人吧。

    在我看來諸葛亮對侍魏延的態度,更多的時侯就象在對侍一名老大哥一樣。這位老大哥業務能力出眾,又和自己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個值得尊重和支援的人。

    但這位老大哥又有明顯的缺點。剛愎自用、脾氣暴烈、做事魯莽衝動等等不一而足。而實際上,諸葛亮在生之曰,一直都是在幫魏延做繕後補漏的事情。

  • 7 # 黑句本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國名將魏延一出場就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他足智多謀、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

    可劉備一死,他就鬱悶了。

    最讓歷史暗歎的便是那“子午谷奇謀”——由魏延親率精兵穿子午谷奇襲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則率領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最終會師潼關,決戰曹魏。

    遺憾的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覺得此計太險,拒絕棄用了。

    更可悲的是,諸葛亮認定魏延“天生有反骨,日後必造反。”這就造成了劉備死後,魏延實質上成了一匹沒有伯樂賞識的困馬,終要被清除的烈馬。

    對此,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奇怪,諸葛亮謀略超群,識人也很厲害,尚在隆中時就能看清天下大勢,識得處在低谷的劉備乃天下梟雄,怎麼後來他偏偏要棄用魏延,提拔資質平平的王平呢?

    這得從諸葛亮的秉性說起。

    諸葛亮本質上是個性格平庸的天才,這種人一般不會背離傳統社會框架。三國時期,漢朝“舉孝廉”的遺風還是很重的,曹操的“唯才是舉”是梟雄特例,不代表俗世識人的標尺。

    諸葛亮骨子裡是遵從這種遺風的,在他看來,好德勝於好才,寧用有德無才者,不可用有才無德者。

    因為這個,奉行德治至上的諸葛亮,在用人方面極為苛刻。他要求群臣都要忠心不二,絕對服從。

    但魏延偏偏就是一個特立獨行、桀驁不馴的人,這一點特別不招諸葛亮喜歡,因此他才會認為魏延是個不安分的主兒,以後會造反。

    因為諸葛亮是這樣一種風格,無形中整個蜀漢政壇也必然是這種“德性”。

    老闆加環境,不被看好的人其讓人忌憚處往往會被放大數倍,事實上,在蜀漢君子大營中,魏延一度就被認為是“韓信再世”。

    這放大的評價其實很要命,因為最終它將形成這樣一個概念,像魏延這樣的軍事奇才,能力越大,破壞力越強。

    所以這種人一定要嚴加打壓。

    如果再深入考慮一層就更是如此了,在諸葛亮看來,自己在世,邊打壓邊呼叫魏延這種人沒問題,可一旦自己歸西后,主弱的局面很可能就成為魏延飛揚跋扈的機會。

    總之,諸葛亮不相信魏延也能像自己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這個看法其實很普遍,一個環境,但凡二把手,實際操盤者標榜道德,在用人上則一定缺乏包容、胸懷。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魏延不被重用,也是受累於諸葛亮所標榜的道德。

    以崇高道德的名義打壓人,即便如諸葛亮,也難有自醒的時候。

    從諸葛亮愛用什麼人,也能鮮明地看到魏延註定不可能被看好。

    從諸葛亮《出師表》推薦的人來看,如郭攸之、蔣琬、董允等,都是循規蹈矩,對領導絕對服從的“綿陽式”人物。

    在諸葛亮看來,用這些人能保證治國方略在自己歸西后延續下去,後主劉禪也好控制朝局。

    但諸葛亮忽略了一點,這種用人策略在天下太平時可用,天下逐鹿未完時,乃是敗亡之策。

    因為諸葛亮身上真正具有殺傷力的東西,這些人幾乎沒有,繼承下來的優點都是無用的優點。

    而如果從諸葛亮任用王平這一點來看,魏延就更可惜了。

    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的王平在性格、操守上跟諸葛亮的確很像,但才能差遠了。

    王平一生主要參加過三次戰役,街亭之戰、祁山之戰、漢中保衛戰。

    在街亭之戰中,王平只是充當副手的角色,可惜他沒能說服扭轉馬謖執意上山的致命錯誤。

    王平真正起來,正是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後,諸葛亮讓王平接替了馬謖的職位,成了具有一定話語權的參軍。

    諸葛亮死後,蜀軍內訌中,王平果然沒讓諸葛亮失望,堅定地站在了楊儀一邊,並且在楊儀和魏延爭鬥時表現的很積極。

    然而,當楊儀命令他追擊魏延時,因自知不是魏延對手,這個庸將便磨磨唧唧地認了慫。

    可當魏延被馬岱斬殺後,他隨即又跳將出來,撿了大便宜,接替了魏延的漢中太守。

    無奈王平資質過於平庸,所以在職期間毫無亮點,就連在最後的漢中保衛戰中,也是隻會模仿魏延戰法,採取守興勢圍,拒敵待援之策。

    因鋒芒畢露,魏延出局;因平庸可靠,王平上位。

    這樣的無奈,歷史從來不缺。

    魏延式的悲劇實在是一類人的宿命。

    曹操劉備不常有,縮水的諸葛亮到處都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企業如何管理好90/00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