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孫臏和龐涓同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為何龐涓相助魏國和孫臏輔助的齊國對立,馬陵之戰龐涓也戰死沙場,這是不是證明龐涓軍事能力不如孫臏呢?
6
回覆列表
  • 1 # LM鋒

    同是鬼谷子的學生,下山時曾起誓言互不相負,若違誓言萬箭穿心。其師鬼谷子也斷言龐涓,騙人者者終被人騙。下山後魏王拜為軍師任大將軍。孫臏為人厚道,又因是孫武后人,深得鬼谷子真傳。下山後投靠龐涓,因忌其才華,設計毒害,終在齊國宰相田忌等人幫忙下,逃離魏國到齊國,被齊王拜為軍師,圍魏救趙乃是軍事著名一戰。在馬陵道設伏,龐滑終有報,萬箭穿心而死。

  • 2 # 尋根拜祖

    說到孫臏和龐涓,就不得不說他們的那位神一樣的老師鬼谷子。鬼谷子一生授徒,教出來的學生,每一個都是赫赫大名,都有把天下攪得翻天覆地的能耐。奇怪的是,他的學生們往往又是死對頭,蘇秦、張儀同習縱橫捭闔,結果兩人一個反秦合縱,一個助秦連橫。

    如果說,蘇秦和張儀雖道不同,但還有相輔相成的成分。但孫臏與龐涓則不一樣,兩個鬼谷子得意的兵家弟子,鬧到水火不容,生死相搏的地步。

    孫臏與龐涓出師後的交集有兩段,一段是師兄弟倆,同在魏國共同輔佐魏王,龐涓設計陷害孫臏,導致孫臏被臏膝黥面。另一段則是兩場戰爭,即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都是龐涓失敗,並在馬陵之戰中戰死(或自殺)。

    題幹問:龐涓和孫臏誰更厲害?

    毫無疑問,以軍事水平而論,孫臏可以甩龐涓幾條街。孫臏是戰略家,龐涓頂多算是個合格的將軍。

    通俗來講,龐涓可以率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奪關斬將無所不能,上馬提刀,下馬籌謀,絕對是一個難得的帥才,深得兵家之法。

    孫臏呢,他不需要臨陣料敵,更不需要驅兵趕將,他能在戰場以外的朝堂,就籌劃好了戰爭的勝負手,他可以在千里以外的大帳,就謀劃好了戰爭的走向。所以,孫臏的戰爭,只是一切都在預料之中的“收割機”。

    這麼說似乎有點“玄”,有點“空”。舉個例子,桂陵之戰,龐涓的失敗並非齊軍比魏軍強大,勝,勝在“圍魏救趙”的戰略抉擇,一路少量人馬佯攻平陵,一路直搗大梁。兩路人馬都處處示弱不堪,惹得龐涓既惱火又輕敵,拋棄輜重急救大梁,結果中了孫臏的埋伏。

    龐涓回救大梁幾乎是必須跳進去的圈套,哪怕他料到可能是圈套。為何?大梁是魏國首都,他輸不起,哪怕晚一點都不行,畢竟有魏王這條大魚在大梁,龐涓只能乖乖地被牽著鼻子走,還得按照孫臏的部署,快速走!

    這就是孫臏的“戰略謀定”,戰爭的表現形式都是“表”,無關緊要,結果早就定好了!龐涓呢,作為軍事家,從戰術層面,他可能也知道是圈套,但他就是擺脫不了。這就是戰略家與戰術家的差別,一個負責營造戰爭的“局”,一個負責導引戰爭的“面”,“局”決定“面”!

    另外,從做人的格局上看,孫臏心懷大氣象,不諳小節,龐涓則是雞腸狗肚,胸無丘壑。

    從兩件事上可以看出,一件事就是龐涓害怕孫臏地位超過自己,不惜以殘忍的手段,殘害同門師弟,而不是兄弟想扶相持,共謀更高的成就。

    第二件事就是馬陵之戰後,龐涓的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在他眼裡,他一輩子都是在跟孫臏慪氣,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孫臏強。其實戰國時代,天下大亂,男兒揚名立萬的機會和方法太多了,何必死死盯住一個孫臏呢?心胸太狹隘了!

    由此可見,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成就差距太大,不是體現具體的事上,而是體現在格局上。孫臏從鬼谷子那裡悟了“道”,龐涓則在鬼谷子那裡得到了“器”,高下立現!

  • 3 # 與狼共舞說歷史

    孫臏更歷害。因為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孫臏都輕鬆戰勝龐涓。並且孫臏最終讓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雖然龐涓也是軍事天才,可惜,龐涓敗在了人性。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尤其是看不得同班同學比自己好。

    孫臏和龐涓曾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同窗共載學習軍事學,後來又共同在魏國當大將。

    孫臏實心實意把龐涓當做知心朋友,沒想到,龐涓暗地裡非常嫉妒孫臏的才能。設計陷害孫臏,殘忍地讓孫臏受了臏刑,就是剜掉了膝蓋骨。

    受盡折磨的孫臏終於知道是同學龐涓陷害他,於是開始向龐涓宣戰。

    桂陵之戰,孫臏用圍魏救趙的千古妙計,大獲全勝。

    馬陵之戰,孫臏用增兵減灶的巧妙辦法,讓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可以說龐涓罪有應得。孫臏大仇得報,大快人心。

  • 4 # 浮沉的歷史

    首先從正史的角度看,所謂孫臏和龐涓同出於鬼谷子門下的說法十分的不可思議。鬼谷子其人歷史記載不詳,所遺留下的著作僅僅是一本《鬼谷子》,《鬼谷子》書中多為縱橫家遊說的經驗總結,並沒有談及兵法,而孫臏和龐涓兩人均已軍事才能著稱,而非是張儀和蘇秦那樣的縱橫家。據歷史記載孫臏和龐涓確實一起學習過兵法,但並沒有記載向誰學習兵法,另外孫臏還是著名軍事家孫武之後代。所以從以上兩點大概可以否定龐涓和孫臏為鬼谷子的徒弟的說法。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司馬遷十分清楚的交代了孫臏和龐涓的恩怨,但其中過於戲劇性都描述不免使日感到有些不真實。例如對於龐涓在中埋伏的過程中,戲劇性的出現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種小說一樣的描述。真實的馬陵之戰到底如何,龐涓和孫臏的事蹟是如何被神化的。

    龐涓在除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外只出現了一次,龐涓在馬陵之戰中以將軍的名義出場,此外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在馬陵之戰中,《魏世家》: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魏軍的主帥並不是龐涓,而是太子申。龐涓的地位並沒有後世鎖認為的那麼高,只是魏國普通的一名將領。

    孫臏的記錄就比較多,但孫臏的成名之戰應該只是馬陵之戰,而不是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的起因是魏國圍困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而爆發的,齊國在出兵之前進行了一番謀劃,提出圍魏救趙計劃的不是孫臏而是段幹朋,段幹朋的原話是“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後來的歷史記載也是同段幹朋的計劃一樣,齊國並沒有迅速的救趙,而是等到趙國邯鄲被攻克了,才與魏國交戰的。所以桂陵之戰孫臏並沒有參與。而在馬陵之戰中,有田忌和孫臏一同為將的記錄,魏國派太子申和龐涓回師大梁,在馬陵道遭遇齊軍埋伏全軍覆沒。

    從馬陵之戰中孫臏與龐涓的軍事能力來看,應該是孫臏更勝一籌。

  • 5 # 凱哥說史

    軍事能力的強弱,主要體現在軍事戰略、戰術和軍事理論的強弱。

    比較孫臏和龐涓的軍事能力,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當然,如果單從結果上看,成王敗寇,龐涓的自殺身亡,已經將兩人的強弱,給予了很好的判定。但凡事不能看表面的結果,要有充實的論點論據做支撐。

    所以,我們先下這個結論:從軍事實力的角度,孫臏完全碾壓龐涓。

    一是戰略上看,孫臏的視野和大局觀更加開闊。是孫臏軍事指揮生涯的傑作,面對趙國的危機,孫臏深感如果單純發兵去救趙國,自身的實力難以和魏國軍隊抗衡,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弄不好,連自己都會搭進去。因此,他審時度勢,決定採取圍攻魏國,製造出攻打魏國都城的強大聲勢,逼迫龐涓班師會救,到時趙國危機可解,同時,抓住龐涓回援之際,予以截擊,這樣的一石二鳥之計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這是中國歷史上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而相比較之下,龐涓只會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得知魏國都城被圍,想的不是如何化解危機,而是繼續拼命攻城,最後即使拿下了邯鄲,也是倉促回援,中了埋伏,遭致大敗的結局。

    二是戰術上看,龐涓應變能力極差,缺少對戰局的應對把握能力。龐涓之死,主要是中了孫臏的行軍減灶之計。作為鬼谷子的學生,龐涓軍事造詣應該不低,但為什麼會中這個計被孫臏誘殺?歸結根本是他應變能力不足,戰術思想匱乏使然。沒有天衣無縫的陰謀詭計,如果龐涓能夠多加思考,多做觀察,不難發現孫臏陰謀詭計的跡象。士兵變少了,為何少了?死了得有屍體吧,得有墳頭吧;逃跑了,那個時候都是步行,能跑到哪裡去?周邊看看,有沒有逃兵?種種跡象,只要去驗證,陰謀詭計怎能不暴露。但是龐涓沒有這樣做,欣然中計。這就是孫臏更加高明的地方,知己知彼,深度瞭解龐涓其人其心態的軌跡變化,透過自己的戰術,不變應萬變,坑死龐涓。龐涓馬凌道一棵大樹下點火觀字一幕,也是孫臏高超戰略藝術的體現,火光一閃,萬箭齊發,龐涓親自下達了對自己的必殺令,此情此景,深受重傷的龐涓,揮劍自刎也就不難解釋了,有何面目留在世間呢?

    三是從軍事理論上看,《孫臏兵法》流傳於世,龐涓只留下千古笑談。孫臏晚年得以善終,隱居世外收徒總結,將自己早年所學的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結集《孫臏兵法》,共89篇,還有作戰圖4篇。成為《孫子兵法》之後,中國戰爭史上又一篇兵書力作。

    其實“人品比才華更重要”。對比孫臏和龐涓軍事能力,關鍵的是做人。人品是決定一生命運的最為關鍵因素,在這一點上,鼠肚雞腸、嫉賢妒能、損人利己的的龐涓差了太多太多,孫臏一生隱忍、堅毅、低調、冷靜,善於借勢,也善於功成身退。他能耐心等候,不爭朝夕;能在龐涓重重監視之下裝瘋賣傻,安全出逃;一生只做軍師,不帶兵、不為將,名聲、權利統統可以不要;面對軍事戰役中的良機,始終不被仇恨衝昏頭腦,冷靜分析形勢等等,最終以一個殘疾人的身份,取得了人生事業的輝煌,值得後人仰慕學習。

  • 6 # 如果說情感

    毫無疑問,孫臏完勝龐涓。

    首先,從結局來看,成王敗寇,孫臏使用減灶計,誘敵深入,最終在馬陵道設下埋伏射殺龐涓,龐涓拔劍自刎前說,“遂成豎子之名”,他知道這一戰會讓孫臏揚名天下,而他龐涓則會成為歷史上的反面教材,算是死得明白,可惜晚矣!

    從過程中看,龐涓急於求成,功名之心矇蔽了理智甚至良知,嫉妒孫臏才華並殘忍將其致殘,進行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侮辱,而且掌握魏國軍權後,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為魏國贏得強國之名的同時也引來諸侯的忌恨;

    反觀孫臏,名將孫武之後,有武將世家的貴族氣質,天賦異稟且待人真誠,人生遭遇絕境,還能淡然處之,隱忍等待,甚至裝瘋賣傻來麻痺敵人,這是何種氣度和胸懷。到了齊國,拒絕擔任將領,而是以軍師自處,這是有自知之明。戰場上,示弱於敵,驕兵之計,誘敵深入,擒賊擒王,一戰而定,負血海深仇而冷靜從容,臨萬變之勢而遊刃有餘,這就是門將風度,無愧孫武之後!

  • 7 # 煮茶道史

    孫臏完勝龐涓。無論謀略,還是做人。

    可以這樣說,孫臏為龐涓而生,龐涓因孫臏而死。

    在少年時期,他二人同赴周地陽城,在一個名叫鬼谷的地方追隨一個名叫王栩的高人學習兵法。

    而王栩算高人嗎?我不知道,但他自號鬼谷子。

    他們同窗三年,情同手足,直到有一天龐涓聽說魏惠王尋訪人才,心動之下,決定出山。

    鬼谷子曾經言道(龐涓醉心於功名利祿,我又怎能把真本事教給他呢?),而對孫臏,他卻將孫武子的兵法十三篇悉數傳授。

    單憑這一點,孫臏就先勝一籌。

    而龐涓下山之後,在魏國混得風生水起,直到有一天有人向魏惠王舉薦了孫臏。

    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華遠勝於己,他若來了,那就沒自己什麼事了。於是,他因忌而生恨,使出百般手段,最終不僅沒有讓孫臏得到重用,反而讓他身受刖刑黥刑,形同廢人。

    孫臏無奈之下,只能以裝瘋來騙過龐涓的追殺,幾經周折,最後來到了齊國。

    他先以田忌賽馬開局,一舉羸得了齊威王的賞識和信任,繼而在魏國伐趙之時,他以軍師之名,形同開掛,開始了自己虐殺龐涓之路。

    第一戰他先攻敵所必救,趁龐涓攻打趙國之際,出兵向魏,擺出一副要攻打魏國國都的樣子,然後在龐涓回師救援的路上展開截殺,以逸待勞,大獲全勝,最終龐涓以折損二萬餘人的代價連夜逃回魏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

    十三年後,孫臏幾乎用了同樣方式,在魏國伐韓之際故伎重施。唯一的不同,這一次他沒有半路截殺,而是以逐天減灶之計,故意讓龐涓以為齊軍懼怕魏軍戰力,紛紛出逃,致使兵力銳減。一旦龐涓相信,就必然會率一支輕騎冒進追殺。那麼,龐涓的死期就到了。

    果不其然,在馬陵道上,龐涓用自己的生命來證明了自己的失敗。而孫臏卻悄然隱於山野,從此之後,江湖上就只有他的傳說。

    二人孰高孰下,還用說嗎?

  • 8 # ww3721王建文

    龐涓是魏國軍事統帥,孫臏是齊國軍師,字只多一橫。統帥與軍師的個人作用 在國家軍隊軍事力量中能力及發揮作用是天壤之別的。

    魏國是當時過時沒落國家,齊國是當時強大東帝國,最強大國家,對沒落國家本身就沒有可比性。無法比。龐涓生活在魏惠王魏罃時代,魏國開始衰落時代,魏國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要永保過去霸業,又必須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被動的軍事局面,造成失敗成為必然。龐涓在襄陵取得軍事勝利,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連年戰爭,國力大損。魏國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修築長城保持守勢。

    反觀齊國正是輝煌的齊威王時代,齊國己成東方各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齊國是最強盛的國家,當時齊威王以鄒忌為國相,用賢臣,除奸佞,休民養戰,經營霸王大業,加緊整頓朝政,改革政治,決心霸王天下。以田忌,孫臏為將和軍師,教兵習戰,以謀征伐。威王十五年魏伐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師,率兵直趨大梁,圍魏救韓,馬陵大敗魏軍。史稱齊人伐魏,其太子覆其十萬大軍,魏王大恐,跣行按兵於國,而樂次於齊。齊威王打垮魏國後。對曾對侵齊國家個個報復,聯魏伐趙,殺趙將韓舉。二十五年乘燕文公之死,奪取燕國十城。其它國家一戰即潰。齊威王這時迅速地由弱變強稱雄天下,所以不是孫臏有多偉大。是齊國正處在偉大時代,他才能得到發揮作用。出得主意得宜發揮。

    而龐涓為挽救魏國危機,為魏國全面制定了一整套國家戰略,及治國安邦,統兵打仗之策,說服魏惠王。他自信地說,若用我為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將魏國軍隊,有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必成為霸主,最終兼併其餘六國,魏王很高興。任命他為上將軍,執掌魏國兵權,開始兼併小國,每戰必勝,戰得宋魯衛鄭的國君都表示歸屬。還打敗過非常強大的齊國軍隊。魏國聲威與地位不斷提高。也使他無比驕傲自大,有天下捨我其誰的氣勢。

    可孫臏來了,學得比自己更加紮實的孫臏來了,他是魏王請來了,嚴重地要侵犯他的聲譽搶奪他的地位,對他的獨尊獨霸的地位來說就是政治上的敵人來了。不安,不快,十分害怕,他更嫉妒孫臏。更怕魏王按排讓孫臏同掌兵權。可魏王就是安排如此。危機感使龐涓要除掉孫臏。免得日後被孫臏壓住,不得志氣。用智慧騙得魏王,要殺掉孫臏。也成功了。魏王要殺孫臏,他勸阻住了,只受刖刑鯨面。當時龐涓完全可制死孫臏,一善之念,害了自己,也害了魏國。從歷史看,龐涓才能是在孫臏之上,玩玩孫臏團團轉,認為他是好人,龐涓軍事才能在孫臏之上。有整套治國強軍方案可惜死了。

    孫臏到了齊國為田忌出謀劃策,龐涓興兵進攻趙國,打敗了趙國軍隊 ,以並圍住趙的都成邯鄲,迫使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起兵直奔邯鄲,解趙國之圍 孫臏要圍魏襄陵,宣揚讓龐涓得知的圍魏救趙 ,以逸待勞使魏軍回救,途中發動襲擊使死傷魏口車二萬人,但龐涓隨後用重金賄賂齊國相國鄒忌,告發孫臏邦助田忌做偽贏馬,有暗中謀劃要有取得齊國王位 。說田忌,孫臏陰謀造反奪權,齊王罷了田忌兵權,免了孫臏的軍師。龐涓又在橫行天下,發動征服戰爭,侵略趙國南韓。並圍困了南韓都成新鄭,使南韓求救齊國。發生馬陵道戰役 ,龐涓在夜裡中計身死,是孫臏最後勝利了,在矛與盾的鬥爭中,以國家強大力量在起勝出決定作用,魏國弱必敗。而龐涓在智慧上是不輸孫臏的。他是有多次機會能制死孫臏田忌的。他的存在魏國也是強大的。

  • 9 # 蘿蔔慝

    筆者認為龐涓更勝一籌,魏國軍隊在龐涓的帶領下南征北伐,橫掃同時期的各個國家軍隊,馬陵之戰是因為魏軍指揮官是隨軍的太子申,龐涓早就看出來了有埋伏,可惜太子申貪功冒進,看到齊軍減灶意外齊軍缺糧,一頭扎進齊軍埋伏,太子申都已經率軍中埋伏了,龐涓能不救嗎?可惜最後太子申沒死龐涓死了,魏國軍隊失去繼吳起後的又一軍神,太子申被俘歸國後極力推卸責任,導致魏國史官記錄了太子申的言論,以至於後來的史記都寫龐涓才是魏軍失敗的罪魁禍首,其實孫臏有一點比龐涓好,就是會明哲保身,他曾勸過田忌功高震主,要提防鄒忌與齊威王,田忌不聽勸阻,孫臏遂退隱著書立傳,後來田忌果然被迫害流亡國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自取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摺疊屏手機大熱,楊元慶接受採訪的言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