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鯨負責照顧海

    我記得山本耀司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你覺得鏡子裡面的自己是真實的自己嗎,是鏡子裡的自己真實還是相機裡的自己真實,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人照鏡子比照相好看30%,那麼真正的自己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你的性格,你的優缺點,你的愛好等等,這些你自己清楚嗎

    如果清楚,就證明看到真實的自己嗎?

    與其說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不如說我們不夠勇敢接受真實的自己

    我覺得很多時候人都是利己的,趨利避害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所以說其實真的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

    認識你自己,才成為一個哲學問題~

  • 2 # 瘋兔翩翩

    是不是永遠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

    錯嘍!

    你看不到的是未來的自己,但現在的自己卻是真真實實的!所以,真實的自己就在眼下。

    你提出這個疑問的中的自己其實是“未來的自己”。

    為什麼有人覺得永遠無法看到未來的自己呢?

    是因為事物都在無時無刻的變化,特別是人類這種擁有自我意識的物種,腦中思想更是千變萬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你的想法會是怎樣的。

    那麼難道我們就真的沒有辦法看到未來真實的自己嗎?

    有的,那就是實現我們的理想。

    雖然我們不能準確的預測道未來我們是怎樣的,但是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目標朝著它前進啊!

    那個目標其實就是我們的理想。

    只要你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那麼隨著你一路前行思想也在一路發生著轉變,也在一路上不斷修正著理想。

    那麼在你眼中,你理想中的自己就是未來真實的自己,只要你不忘初心,那麼終有一天,你能看到你變成了你理想中的自己。

    那時候,你就看到了真實的自己。

  • 3 # 槓一槓二霍霍

    我們是不是永遠無法看到真實的自己???

    你說會不會,我想說,由此疑問的還沒有看到真實的自己。

    現在內心不是很強大此人,估計經濟層面也不是很景氣。

    總在想錢為什離我那麼遠,沒有錢我怎麼買房子,娶媳婦,做很多事情呢。

    經濟方面越想急切擁有,而現實就是和你背道而馳。

    如今社會是拿科技創經濟,已經濟拼實力的社會。

    我們呢,只是微不足道一棵草,到處飄搖,到處尋找。

    一天擁有一百,想要一千,擁有一千,想要一萬,擁有一萬想要百萬千萬。

    原因錢的便利是全世界的共知,每次的擁有,我們離自己是忽近忽遠。

    這個世界不止是你一個人的生活,我們要有很多人的交集達到需求。

    中途誰知會不會有很多變數,讓人分心,用心,離心,專心,時不時精神恍惚呢,是過度勞累,是心甘情願,我們都撫摸著那根底線。

    我們不是無法看到最真實的自己其實,是我們不想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因為只有說現在的自己過得去,很好,才會讓努力更堅定。

    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是你認定了一直走下去所致,而平凡。

    有些東西是起伏彼落的,因為你時不時都會拼一把,即使被很多人否定。

    人一生最真實的是放下,放的下才是拿的起的最好見證。

    還有什麼比這樣能更真實讀懂自己,看清自己的態度呢?

  • 4 # 德元空道

    真實的自己絕不是我們自己想象中的樣子,真實的自己如果還需要去想象什麼是自己的話,那就不是真實的自己,那是人為設計的,是包裝過的,即便自己感覺無論對待何種事情應用何種的態度,這種不同的態度選擇就是真實的自己的選擇,就是真實自我的狀態,但這只是在對事對境時,我們認知的選擇,或叫是我們價值觀的選擇,根據價值觀來選擇如何的對應,這些價值觀不能叫真實的自己,只是,我們在世間的接人待物的方式方法,是我們自小就從環境中感悟和被教化的,有些是自己主動學的,有些

    是被迫的,但這些還是要歸到知識和概念中,這與什麼是真實的自己,不是一回事,真實的自己不需要用知識概念去解釋,因為世上存在不同的知識多種的概念,固不固定在一種知識和概念上我們人類都在延續,即便不同的語言文字,不同的認知理解,我們都可生存,正是我們生命延續的需要,所以產生的語言文字,不是因語言文字而產生我們的生命,是我們使用文字語言,它們是我們的工具,知識概念是語言文字的產物,是我們生命過程中,發現發生的事情所積累的經驗總結,不能把過時的經驗定位為是我們人生的意義,甚至認定這些過時的經驗才是人生,才是真實的自我,那樣就是本末倒置,因為我們的認知是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就像我們的文明總是選擇穩定統一發展一樣,會適應不同環境,是改變自我來適應環境,這也是之所以我們的文明還在延續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有機會洞察到我們生命的層次,就會了解真實的意義,真實是沒有對錯的,如果還是在糾纏一些對與錯,是與非,那就還沒有洞察到生命的層次,還在事上打轉,還沒有跳出現象看本質,還是沒有活出自在,還在計較得失,成敗,還在計較情深情淺,還在為一個外相解釋,告訴其他的人,自己這樣或那樣做是多麼的有道理,其實也是告訴自己,肯定自己,哄騙自己,認定自己做的事都是可以被理解的,然後可以安心的繼續帶著自己為自己設計的面具,繼續為自己

    做到事情找到理由和藉口,當一切都形成習慣以後,我們不自覺的認為這一切是正常的,我們為之所做的一切是正確的,甚至會大言不慚的說這就是人生,其實這與我們的生命來說,微乎其微,我們的生命不要拿這些事情來比較,當然在什麼環境要有對應當時環境的方法,這就產生了不同的事情,但這些事情的發展發生結束是我們為了適應環境而在運營,但我們不是為了運營那個事情而活,就像語言文字一樣,是為了方便我們存在而發明的工具,運營事情,處理事情就是應用工具適應環境的過程,明白了事情是外相是過程,或許會明白,在沒有事情的時候,莫要在去找事情,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是個清清靜靜,就是自自在在,但能夠理解到這一層面的人,實在是太少了,這就已經接近生命層次了,不理解沒關係,但千萬不要去阻止其他人的清淨自在,不理解應是機緣未到,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們的古聖先賢早有體會,而且也留下了對生命層次的描述和讚歎,這就是我們不同於其他文明的原因,我們的文明是生命層次的文明,在這個文明的背景下,我們每個人都有認識真實自我的機會,都有迴歸自我的可能,只要自我的認知不障道,不過於堅持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識和概念,就有可能認識真實的自我,也唯有放下自我的認知,才有可能體會那個清清靜靜,那個自自在在。

    談自我一定是生命層次的自我,絕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所謂自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預測,或是經驗,而且,這些認知,預測和經驗大多是過時的認知預測,每件事情都很難是一模一樣的,不同環境,不同人的認知即便發生同樣的事情也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過程, 不要只是在事情上打轉,需要跳出事情本身,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會說:我這一生做到了什麼什麼事情,就可以對的起天地。天地何時需要你的對的起,或是對不起,不過又是自我安慰的鬼話,有生之年還是可以見到真實的自我的,從我們的文明中去找,去體會,儒釋道,三家早有

  • 5 # 默言L

    自己一直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那一點光亮,但還是無法體會到每個人的真實情感,每個人的喜悲,我也無從知曉,無法琢磨透,究竟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孤獨憂傷是有的,歡樂有時也是有的,喜歡安靜的人,亦喜歡真誠的人,可每次還都要生活在別人的看法中,他們希望我怎樣做,我就按照他們說的做,無法想象,若果沒有遇到過他們,我的本性又會怎樣,在外表的無所事事下藏著自己的自卑,,只是那時候的時光很單純,Sunny撒下一樹的斑斕,我們生活的簡單,還不知道憂鬱叫什麼,不像現在什麼都可以有了,卻丟了最純真的自己

  • 6 # 一攬芳華說

    很喜歡這句話——

    時時刻刻觀察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習以為常的錯誤觀點,認識自心清淨圓滿的本性。 

  • 7 # 淺思少年

    有的時候我們就會有這種錯覺,也可能是你真的不瞭解自己。

    找個安靜沒人的地方,拿個本子,拿個筆,慢慢寫自己的缺點,一個不落,在慢慢寫自己的優點,再慢慢寫自己的技能,再慢慢寫自己的處境(家境、背景之類的)。寫完之後到頭看一遍,看看有沒有少的,一般第一次都會缺,給我補上,一定要客觀,不能打馬虎眼,有就是有。自己把自己分析一遍。

    最後拿個打火機燒了。

    不定期做一次,因為人是會變的,沾染惡習什麼的都在不經意之間。

  • 8 # 杜菲特衛浴戴志忠

    時間無處不在。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它的很多事情都習以為常的原因:例如,過去是固定不變的,未來是開放多變的。

    現在

    現在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一開始看起來很瘋狂——畢竟,現在就是當下的這個時刻——但我們也意識到,在這個想法完成之前,現在的任何時刻都將結束。現在是一個無定形的時期,在過去和未來的連續統一體中,邊緣模糊,所以我們不知道它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我們所能知道的是,我們的現在瞬間成為了過去。儘管我們似乎感覺並知道當下意味著什麼,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暫時的事實。維也納圈子的哲學家魯道夫·卡納普回憶了愛因斯坦對他說過的話,“現在的經歷對人類來說意味著一些特別的東西,一些與過去和未來本質上不同的東西,但這種重要的區別不會也不可能發生在物理學中。”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並且取決於正在計時的事件的位置。事實上,沒有一個“現在”,因為兩個不同的事件不可能同時發生,如果它們被空間分隔開的話。現在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我們不像其他人一樣在同一時間看到事物。因為兩個人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所以從一個蘋果發出的光到達每個人需要不同的時間。正如萊布尼茨所說,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因為即使它們在形狀、顏色等所有屬性上看起來都很相似,但它們是不同的,因為它們位於不同的位置。事實上,沒有兩個人看到同一個蘋果(因為他們在不同的時間看到它),這就意味著沒有人能斷言哪個才是真正的蘋果。坦率地說:由於每個人對蘋果的看法都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個客觀的蘋果;每個人都從他們的時間觀點主觀地看待它。

    “永遠不會有‘現在’,因為它會立即回到過去,進入我們的記憶。”

    我所主張的甚至更進一步:不僅沒有現在這個人,也從來沒有“現在”,因為它立即移到過去,進入我們的記憶。

    因此,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不斷地回到我們的記憶中去,那麼認為現在實際上並不存在就是一個合理的結論。沒有辦法擺脫這種非直覺的立場。這也會對我們的身份產生影響:我們總是會在與他人、甚至與自己都略有不同的時間來看待事物。所以,我們永遠不會看到真實的自己!

    過去

    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真正的樣子嗎?我們的記憶往往是不穩定的,與他人的不同,即使他們認為我們一起見證的事件。然而,這並不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因為從來沒有“相同的事件”,所以不可能有一個記憶能回憶起那個事件。此外,我們自己的記憶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知覺和記憶相互作用的方式使任何聲稱客觀的經驗都是有問題的。畢竟,如果正在發生的事情經常受到(可能)發生的最後一件事的記憶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怎麼能確定我們所經歷的不是一個改變了的記憶呢?事實上,我們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經歷與記憶協調一致呢?

    人們普遍認為,變化的不是記憶,而是我們對所發生事情的感知。這種觀點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存在“真實記憶”。不過,我們不能假設我們的記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儘管我們有絕對清晰的感覺,因為現在從來沒有任何靜態的東西可以可靠地作為它們的基礎。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透過嗅聞自己過去穿過的香水——他個人的“香水博物館”——來喚起回憶,於是他立刻被帶回了那個時代。能做到這一點令人欣慰。但我們可以嗎?強烈的記憶一定是真實的記憶嗎?我們不知道;沒有辦法知道。也許馬克吐溫說得最好:“我是一個非常老的人,遭受了許多不幸,其中大多數從未發生過。” 如果我們現在的根基不穩固,那是有原因的。當新的證據浮出水面時,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會不斷變化,這一事實表明,過去的理論是多麼牽強。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的記憶是什麼,我們怎麼能假設一個客觀的過去是真實的呢?當我們思考什麼是客觀的蘋果時,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樣的,這不可避免地把我們帶到了客觀所賴以存在的不穩定的基礎上。

    未來

    正如我們不知道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未來是建立在(不確定的)過去經驗基礎上的假設。我們的記憶越久遠,就越不確定。未來也是如此:我們試圖看得越遠,這個未來就越不可靠。正如過去是關於我們相信發生了什麼,未來是關於我們相信會(或可能)發生什麼。

    未來在哪裡?如果說它“存在”,那麼它只是作為一種潛在的存在。作為潛能,未來不在於會發生什麼,而在於可能發生什麼,甚至可能發生什麼。即使對於我們絕對肯定會發生的事件,我們也只能考慮機率(即使我們認為它是100%的機率)。未來只有在它發生之後,也就是過去的時候,才能被看到。也許這是一個總結未來的好方法:不斷地走向昨天,對過去的預測!考慮到過去的不可靠性,未來的可能性似乎與過去的相似。當愛麗絲對著鏡子抱怨說她記不住事情發生前的事時,王后不耐煩地說:“這種記性很差,只能倒著做。”“雖然愛麗絲聲稱我們對未來沒有記憶,但當人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時,卻不會有這種感覺。”

    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

    我們遇到的很多現象都是透過機率來解釋的。它可以解釋為什麼,例如,未來是一系列基於不確定的過去的可能事件,因此不能是一個預測。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變化總是在發生之後才被察覺。

    過去和未來之間的聯絡是如此緊密,以至於失去一種(記憶)會削弱產生另一種(對未來的預測)的能力。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沒有未來,就沒有一切。

    過去和未來的迴圈纏繞說明了很多關於我們的事情,因為我們被困在了過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永遠無法到達未來:不可阻擋的對過去的回憶。我們大步走向未來,乘坐的是一個比喻意義上的自動扶梯,它本身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回到過去,回到我們的記憶中。

    所以我們是囚犯。我們不禁回首,正如我們繼續展望未來一樣。它們相互依存的週期性存在,將過去的相關性與未來進步的潛力結合在一起,或者如通訊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我們從後視鏡看現在”,這樣“我們就能倒退到未來”。二百年前,Sren同樣克爾凱郭爾所總結的:“只有向後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

    依賴不確定的過去才能給我們未來,我們依賴明天,不是因為明天會帶來什麼,而是因為明天會有。未來的不確定性被過去的不確定性所減輕。也許正是這種不和諧的時間平衡使我們成為人類。

  • 9 # 苦竹溪

    看自已是從他人的尊重,熱情,友好,樂於與你往來,敘談等方面來反觀自我,古人說:自知者明,以人為鏡方知得失。一個辦法,一個政策好與不好。是從實施的過程,最終結果。來觀看人的態度,積極性擁護者的多少,程度以便及時,準確,適度的調整。人品,才幹也是從實事中,從多數人的評判中去了解的。

  • 10 # 氣吞吳越

    欠債不還的人要登入最高法院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才能定性為老賴。

    債權人的出貸年利息超過36%才可定性為高利貸犯罪。

    老賴與高利貸都比梅毒更下流更可怕更無恥更罪惡!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毒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的火箭有希望奪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