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邯鄲令
-
2 # 謝承傑
忽必烈為何二次侵略日本,主要原因是日本人幫助南宋,比如為南宋提供軍事物資硫磺等。另外,日本人對蒙古人的不屑,認為他們是蠻夷,沒文化,根本不鳥蒙古人,所以忽必烈內心火的很。
蒙古人的第一次入侵只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元世祖忽必烈也想著可以輕鬆解決,給日本一個教訓,好讓他們臣服,然而這一試卻讓整個日本翻天覆地,宋的商人說出了蒙古的實力強大,驚恐萬分的鎌倉幕府震驚中幾乎動用了全九州島的勢力,及四國、本州島的精英“御家人”(日本武士),初陣元軍碾壓式的攻擊直接摧毀了幕府九州守護的自信心,雖然輕鬆打敗了敵人可是貧瘠的九州也沒有什麼好搶的,為防止夜襲元軍退回戰船休息,“神風”來了將元軍艦隊基本摧毀。但元軍和高麗軍都只承認是颱風導致的撤退,為忽必烈大皇帝保留了面子。
忽必烈以為此戰已經讓日本人長了記性,所以在蒙元滅宋以後,他並沒有馬上發兵攻打日本,而是又派遣了使者去日本探聽日本人的態度。結果這次日本人更囂張,他們因為第一次“元日戰爭”給日本帶來的巨大傷害而深深的痛恨蒙古人,竟兩次將忽必烈的使者斬殺。結果直接引發了蒙元帝國的第二次入侵。
-
3 # 正常玩家在哪裡
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至此包括南宋在內,西夏、金朝、西遼、吐蕃、高麗以及今中國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
這樣能征善戰的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都失敗呢?
在降伏高麗後,忽必烈令高麗單獨與日本交涉。文永五年(1268年)間正月,高麗被迫派遣使者潘阜攜帶兩份國書到對馬。日本鎌倉幕府八代執權北條時宗兩次拒絕。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但軍隊的主體由不習慣海上遠征的草原騎兵及特別厭戰的華人和高麗人組成的輔助軍組成。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颱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條時宗的拒絕。忽必烈在長期備戰之後,於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隊進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國-高麗人組成的軍隊,他們分別在九州博多(呂崎)灣及肥前省的鷹島和平盧登陸。但是,這一次,蒙古軍(不適應)和中國-高麗軍(厭戰)還是未能抵擋住日本人的反抗。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場可怕的颶風驅散或摧毀了蒙古艦隊,蒙古部隊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殺。
這樣一支不適應環境毫無戰鬥意志的軍隊,加上臺風救了日本。但對於能征善戰忽必烈,兩次遠征都是軍事上的重大失敗。
-
4 # 蘭臺令君
關於忽必烈兩次大規模遠征日本的原因歷來是眾說紛紜。日本又沒有威脅到蒙古人的統治,而這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又不是海上民族,根本不擅長海戰,而且日本當時是彈丸治國也沒有什麼戰略價值,忽必烈為何要不遺餘力的征討日本呢?
忽必烈看上了日本的鉅額黃金?有一種說法認為忽必烈當時手頭有點緊,想要填補日益空虛的國庫。又聽聞日本遍地是黃金,伊斯蘭學者霍爾達茲貝曾說在日本連猴子佩戴的項圈都是黃金做的,而唐朝的官員曾經也聽說日本大臣的年薪達到五百斤黃金而十分驚訝,很多人都說日本是“黃金之國”。因此再貪慾的驅使下,將日本列為了自己下一個要征服的目標。我覺得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
忽必烈為了給自己的統治正名?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忽必烈從即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有聲音認為他得國不正,特別是他的親族們對其統治很不以為然。在這種條件下,想要維持內部的團結只有靠不斷的征伐掠奪財物來安撫眾人的心,並得到周邊各國的臣服,這樣就可以為自己正名,而日本就是忽必烈計劃要征服的國家。我覺得這也有點扯,忽必烈一生南征北戰,什麼時候跟對手講過道義和虛名?
元朝在外交方面的挫折我個人更傾向於忽必烈因為在外交方面感覺受到了日本的怠慢,所以下定了征服日本的決心,順帶著撈點黃金改善一下國庫狀況。其實日本最初並不是蒙古關心的焦點,忽必烈甚至最開始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海外孤島。本來忽必烈打算採取和平的方式與日本方面進行交往,還給他們發了一封詔書,不過這封詔書卻充滿著對日本的鄙夷之情,有稱他們是蕞爾小邦的意思。這讓日本人很是不爽,所以他們給忽必烈的反應沉默,也就是當做沒有收到。忽必烈哪受得了這委屈,我蒙古軍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現在被你這小國給藐視了,那還得了?
第一次遠征日本不過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的計劃並沒有得到上天的祝福。儘管在博多灣的決戰中,蒙古人放棄了他們的騎兵,改用步兵依然把倭軍打的落花流水,得勝回營的元軍準備當晚好好休整,明日徹底征服日本。連日本的老百姓整晚都在哭爹喊娘。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也許是上天不忍心看到老百姓遭此一劫,當天夜裡就颳起了大風,讓蒙古艦隊團滅,等日本老百姓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蒙古軍隊已經撤離了日本。
第二次遠征日本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自己遠征對忽必烈來說當然是心有不甘,於是沒過多久他就組織了第二次遠征日本的活動。而對於日本人民來說,第一次的勝利讓他們認為是天神顯靈,於是大大增強了他們抵抗外敵的自信心。起傾國之力修建了多出防禦工事,還在主戰場修建了一道長長的城牆,使得元軍一時半會兒無法成功登入,結果戲劇性的一幕再次發生,無法登陸的蒙古兵再次遇到了海上大風,艦隊再次被團滅,而僥倖逃過大風計程車兵也命喪倭軍之手,第二次遠征日本的行動再次宣告失敗。五年後,忽必烈還曾打算第三次遠征日本,不過當時正好遇到蒙古軍在越南失利,只能放棄了東征日本的想法。
-
5 # 燒死的火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每個古代王朝或現代國家,都有自己的發展主張和政治理想。比如中原王朝都尊奉儒家思想,追求河清海晏,四夷賓伏,人民安居樂業。蒙古人的理想就是征服和掠奪,他們要征服他們所能發現的所有國家和民族。自他們崛起後,依仗駿馬彎刀,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隨後他們的目光又轉向了大海 ,他們不僅要做陸地霸主,還有成為海洋之王。
滅了南宋後,蒙古全盤接收了南宋水師的裝備和人才,從此,蒙古水師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無論規模還是裝備水平,蒙古水師都堪稱世界第一,也不乏像亦黑迷失這樣優秀的海軍將領。所以蒙古跨海遠征的野心是有強大軍力支撐,事實上,他們不僅征伐日本,還派出龐大艦隊遠征更加遙遠的爪哇。
忽必烈對日本的主要戰略目的就是為了使其臣服,他派出使者要求日本稱臣。可是日本以中華為文化之母,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宋朝滅亡時,他們舉國縞素。在鎌倉幕府統治者北條時宗眼裡,蒙古就是蠻夷,本來就被他鄙視,而蒙古使者的輕慢態度更是激怒了他,於是下令將使者斬殺。遭到羞辱的忽必烈勃然大怒,當即起兵征伐日本。
忽必烈一定要讓日本臣服,除了蒙古固有的征服慾望外,還有其他考量。他認為日本會配合南宋一起對抗蒙古,這在戰略上對蒙古很不利,他更擔心南宋滅亡後,精英階層逃亡日本,將日本作為復興基地,藉助日本的力量,日後反攻大陸。
事實上,日本高層與南宋的聯絡確實非常緊密。篤信佛法的北條時宗聽說中原變亂後,他便派兩個日本僧人帶著聘書到中國,邀請高僧祖元禪師東渡,出任鎌倉建長寺第五代住持。醉心於禪宗佛學的北條時宗,對來自中國的高僧非常尊敬。他對祖元執弟子禮,心中但凡有苦惱都會到寺院裡向祖元求教。
祖元到達日本後就提醒日本人,蒙古可能很快就要進犯日本,“箭擲空鳴,風起塵行”的戰爭即將到來,使日本當時執政的鎌倉幕府當局提前做好了戰爭準備。
元軍第一次襲擊日本後,日本舉國都在祈禱神佛,眼見肩負抗敵重任的北條時宗優心忡忡,祖元明白這位年輕執權心中的困擾,需要有人指點迷津,於是給了三他個字的真言:“莫煩惱”,幫助時宗安定心性。祖元在還法語中鼓給予鼓勵,“佛力與天力共運,聖力與凡力齊新”,“萬人齊仰處,一箭定天山”。告訴時宗,只要萬眾一心,就能眾志成城,有了佛的保佑,日本一定能在他帶領下戰勝元軍。
1281年,元軍十四萬大軍第二次渡海征討日本,北條時宗來到建長寺參見祖元,告知:“生存死亡的時刻終於來到了。”祖元問:“將軍準備好了嗎? 臨濟宗以機鋒凌厲、棒喝峻烈的禪風聞名於世,北條時宗受師傅薰陶已久,他的回答是大吼一聲:“喝!” 祖元讚道:“真是獅子兒,能做獅子吼!”
祖元的鼓勵起到了穩定局面、樹立信心的重要作用,使北條時宗心中有了堅強的精神支柱,在以北條時宗為首的日本武士階層中奠定了戰勝蒙古的思想基礎。
在精神導師祖元的鼓勵下,北條時宗果真如同一頭激怒的獅子,率領鎌倉武士勇猛作戰,打退了元軍。
後來的這些事實證明,忽必烈當初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他必須斬斷日本與南宋的這種聯絡,而這種擔憂正是他出兵日本最重要的戰略動機。
除了使日本膺服外,掠奪財富從來都是蒙古征戰的目的。日本是個盛產金銀的國度,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的石見銀礦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礦,當時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產自日本。從八世紀到十六世紀,日本的產黃量約為255噸,在美國西部淘金熱掀起之前,全世界所開採的黃金為5000噸,而當時日本的產黃金量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五。當時中國有傳言說,日本的狗和猴子的項圈都是黃金製作的,如此巨大的財富怎能不讓貪婪的蒙古人垂涎三尺,何況蒙古經過連年征戰,也亟需財政補充,派大軍過去搶掠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忽必烈不僅是個軍事統帥,他還是個政治家。蒙古滅了南宋後,接收了大批南宋降兵,忽必烈對他們是不放心的,擔心他們會對自己產生威脅,歷史上因為處理數量巨大的降兵,發生過多起慘禍;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項羽坑殺秦軍降卒20萬,就是這種擔心的結果。但忽必烈以他的政治智慧想出了一個更策略的辦法,就是驅使他們去打仗,在戰爭中消耗他們。所謂,打死外賊除外患,打死內賊平內亂,一舉兩得,而遠征日本正是消耗這些降卒的一個好辦法。
-
6 # 是阿維啊
忽必烈為什麼要打日本,主要原因是為了高麗。
為什麼忽必烈會為了高麗打日本呢?在忽必烈自稱為汗的時候,高麗的太子親自到場為忽必烈祝賀。之後忽必烈派人將太子送了回去,繼承了王位。而高麗和忽必烈之間也就建立了比較友好的關係。
後來,高麗的太子以國王的身份再次去朝見忽必烈,在這一次的見面時,他正式的向忽必烈表示了臣服。而他們也成為了向忽必烈臣服的第一個國家,也就是忽必烈的第一個小弟,對忽必烈來說意義非凡,自然日後對他們的照顧也就多了些。
在蒙古的幫助下,高麗的國王站穩了腳跟,而且還控制了海上的通道。後來高麗受到海盜的干擾,於是就鼓動忽必烈出兵日本。日本崇尚中華文化,但是對於忽必烈卻不怎麼感冒,於是他們也不予理睬。但是忽必烈卻看上了他們。
於是忽必烈就發動了對日本的戰爭。一開始他們借高麗的力量集結了數萬人,開著船就過去了,又是遇到了颱風,又是日本的圍追堵截,結果日本還沒有動幕府的力量就使得他們慘敗。
後來忽必烈找了個藉口又發動了第二次戰爭,但是當他們恍恍蕩蕩的到了日本之後,又再一次颳起了颶風,之後統帥跑了,數十萬的將士被俘。據說,之後忽必烈還想發動第三次戰爭,最後反對聲音太大,不了了之。
-
7 # 燕趙節度使
顯然不是為了一口氣。主要原因有兩個:
1.忽必烈的野望。
2.消耗南宋降兵。
先說第一個。
1.忽必烈的野望。
當時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攻滅了無數的國家,什麼金國、南宋、西夏、吐蕃、大理、高麗、花剌子模等,甚至遠征印度和俄羅斯,所向無敵。
而透過高麗,忽必烈也知道了在高麗東部大海中有個日本國,所以自然有了想要征服的慾望,再加上傳說中日本生產黃金,掠奪成性的蒙古人自然垂涎三尺了。
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 公元1267年,忽必烈派高麗人趙彝為元朝使節,渡海到日本宣旨,要求日本仿效高麗成為蒙古的屬國,稱臣進貢,但日本沒有理睬;
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當時的日本鎌倉幕府統治北條時宗執政,他拒絕臣服元朝。
於是忽必烈大怒,下令攻擊日本。
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
2.如何處置南宋降兵。
元朝征服南宋後,南宋絕大部分將士都投降了。
如何處置這部分降兵,成了蒙古人頭疼的問題。
因為當時大規模攻宋戰爭已經停止,這部分降兵沒有了用處,不能編入軍隊中。
但如果讓他們復原,恐怕會引來無窮的後患。
因為這些人都經受過軍事訓練,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和組織了,如果一旦有人作亂,很可能會一呼百應,而給元朝造成很大麻煩。即使能鎮壓下去,也會造成動亂。
為了消耗 這部分降兵,叫新附軍,所以忽必烈決定讓這些人去當炮灰。
1281年忽必烈再度發兵征戰。元軍分兵兩路,北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領40000人,戰船900艘,從北韓出發;南路由原宋將范文虎率領100000江南水軍,戰船3500艘,從浙江寧波出發。
可以看出,南路軍基本上都是原來的宋軍,忽必烈想要消耗這部分降兵的意圖昭然若揭。
但元軍在海上遭遇了前所未有颱風,軍隊損失了一大半,慘敗而歸。
忽必烈曾想第三次遠征日本,但由於元軍在越南失敗,只好作罷。
回覆列表
第一次出兵的原因(第一次出兵時間:1279年)
1.一種說法是,日本乃黃金之國,元帝忽必烈為了獲得黃金而侵犯日本。持這種說法的,以西方人為多,主要是受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的影響。馬可·波羅在該書中,將「Zipangu
」描述成一個盛產黃金的國度。但近來也有人主張馬可·波羅說的「Zipangu
」並不是指日本。中國的古籍中並沒有日本盛產黃金的記錄,馬可·波羅也沒到過日本,他說「Zipangu 」盛產黃金,蒙古人會相信嗎?
2.另一種說法是,忽必烈擔心逃到江南的南宋王朝與日本結成同盟反元,為了斷絕兩國的關係,使南宋王朝徹底屈服,遂下決心攻打日本。
第二次出兵的誘因與直接原因(第二次出兵時間 1281年)
一 ,導致出兵日本的誘因:
1. 蒙古人曾經有過一次遠征日本出現敗績的先例,等到佔領北京之後,藉此而獲得更大的信心與勇氣,而天性豪放的蒙古人相信海洋也能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正因為如此,成吉思汗及其後裔才締造了空前絕後的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而另一者認為,在長達四個世紀的歷史時期內,日本島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處於與中國完全隔絕的狀態,對於忽必烈來說,如果能與日本重建朝貢關係,就能在漢人心目中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這將是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比擬的。
2.被忽必烈征服的高麗人一向討厭日本,藉機推波助瀾。原因是:自1223年以來,高麗沿海地區就一直遭受著日本海盜的襲擊和搶掠。
二,真正出兵日本的原因:
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曾被日本鎌倉幕府放逐過,忽必烈為了尊嚴必向鎌倉幕府報仇,所以鐵了心要打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