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晉新視界

    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去買4%-5%的理財,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個賬就大概清楚了。

    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100萬買一年期理財,一年下來能有4萬塊錢收益,大銀行低風險理財已經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銀行存款就不同了,50萬以內有存款保險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沒必要一定選大銀行。現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萬存一年,2.25萬元,比理財產品只低1.75萬元,但根本不用擔心風險。

    如果資金長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收益超過理財產品。

    問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財和存款,你選擇哪一個?

    要是二選一我會選擇存款,理財我只會買一年以內期限的,而且一般銀行發行理財也以短期為主。實際上存款和理財我都買了,確實也是理財買一年,存款都存三年,這麼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過一年的理財逾期收益率,整體下來都能超過4%。

    其實買理財的人並不少啦,要不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會持續降低了,去年這個時候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還是5%左右的。

    銀行理財打破剛兌是有虧損可能性的,部分投資人曾經投P2P損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銀行,安心工作掙錢也挺好。

  • 2 # 宛若水央

    華人還是保守,安全保本為第一,至少存銀行不會損失。投資理財的話,收益與風險並存,大多數人不瞭解理財,風險就更大。

    再說,現在很多詐騙都是假冒理財之名,你看重利,人家看重你的本金。有人建立理財APP,在收一定本金後入套的人數增長不了時,謊稱被查封吞噬投資人本金

  • 3 # 財經者思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沒啥不能理解的!銀行定期存款相比於理財產品而言,更加安全、存取靈活、收益穩定可靠!再者,目前4%以上利率的定期存款也有很多,並不見得比理財產品的收益要低!

    理由一:定期存款更加安全

    自從理財新規、資管新規釋出以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採用淨值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所謂的4%~5%收益的理財產品,雖然風險比較低,但萬一不能按時兌付,投資者的本金可是要面臨虧損的!

    而銀行存款,只要不超過50萬元(本金+利息),就可100%確保本金安全、利息穩定可靠。對於保守型投資者而言,自然會選擇更為安全的銀行存款咯,哪怕利率低一點也行!

    理由二:定期存款更加靈活

    很多市場中出售的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短、中、長期),確認買入後不可撤銷、期滿前不可贖回!一旦需要使用資金,是無法提前贖回的,靈活性極差!

    而銀行定期存款,雖然提前支取會損失一大筆利息,但還是可以支取的,相比定期理財產品而言,流動性要好很多!

    理由三:定期存款利率並不低,尤其是中長期存款

    4%~5%的年化收益,相比於銀行定期存款而言,並不沒有多大的優勢!現如今,銀行三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可基準上浮40%~50%之間,甚至更高!而民營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最高能達到5.5%,且支援提前支取、靠檔計息!

  • 4 # 小黑看財經

    不請自來。有些人喜歡定存,有些人喜歡購買利率稍高的理財,之所以有不相同的選擇。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決定的。所以有不同的選擇,筆者認為非常正常,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選擇定存的人,他們是不能承受本金的損失,要麼是養老錢,要麼是保命錢,寧可每年利息少一點,也要保證本金的安全。而銀行定存恰好滿足這一點要求,50萬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安全無風險。

    選擇購買理財的人,相對來說能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會有風險提示,購買者自負盈虧,非保本類的。承擔一定風險,享受一定收益。相對的理財收益就比定存高一點,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 5 # 鑫財經

    說在前面的話

    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分為5個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R1至R5五個等級,現在4%—5%的理財屬於中低風險理財,也就是R2等級。

    再說句題外話像,定期存款、貨幣型基金屬於R1等級,股票型基金屬於R5等級,風險越大預期收益率越高,風險越低預期收益率越低,而且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

    那麼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還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投資態度偏保守或者性格偏謹慎,因為我們知道銀行的中低風險理財雖然還是很安穩的,基本上各家銀行幾乎沒出過什麼問題,但是中低風險的理財紙面上是不承諾保本的,這讓很多客戶就是不放心,他們寧願相信白紙黑字寫的。另外,像存款現在都出臺存款保險制度,允許銀行破產,在一個銀行的存款最多可以保證兌付50萬,這都讓很多謹慎的客戶擔心,開始把存款分別存到幾家銀行,以防止這種大的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所以不買理財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2還有一種客戶可能原來投資比較積極,甚至嘗試過私募、信託,更有甚者可能買過P2P,然後暴雷了或者虧損了,導致一下子到了另一個極端,再也不敢相信這些新的產品,這也可以理解,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栽的這次跟頭後就變的老老實實。

    3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理財有一個缺點,就是如果不到日子,你是取不出來的,像我們存的定期提前取按活期利息,但是最起碼家裡如果急用錢還隨時可以取。而且現在很多銀行推出了智慧定期,也就是提前支取也可以靠檔計息。

    所以,有的人願意選擇定期存款,有的人願意選擇理財產品,各自需求不同,風險承受\接受能力不同罷了。

  • 6 # 財經宋建文

    有很多人有一個看法,認為隨便買個理財年化收益都有4%左右,怎麼可能還有人把錢存在銀行呢?這種想法太過於主觀了,我們看一組資料,根據西南財經大學《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調查顯示,目前城市家庭的金融資產有42.9%選擇銀行存款。

    從資料可以看出,銀行存款依然是金融資產配置的主要部分,並不存在有些人說的只有極少數人才會選擇到銀行存錢的問題。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把錢存在銀行呢?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基於風險考慮,雖然有人高談闊論,說要成為富人一定要學會投資,說自己一年炒股賺多少,買基金賺多少,但這只是個體成功,不代表整體性。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懂投資理財,或者認識比較淺顯。而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都是工資,每天辛辛苦苦上班打工,攢了點錢,當然是選擇安全的方式。

    目前一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在2%左右,三年期在3.5%左右,雖然這個利率並不高,但是銀行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件的保護,50萬以下可以得到全額保障,存在銀行是為了資金的安全,並不是為了發財。當然,現在銀行也推出有利率更高的大額存單,三年期利率可以達到4.18%,但是大額存單有20萬元起存的門檻,並不是人人都能滿足。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都不一樣,對於願意承擔一定風險的人,可以購買中低風險的各種理財產品,風險承受更高的,還可以進行基金定投,甚至還可以投資股市。但對於謹慎性的投資者來說,選擇銀行存款依然是最適合的方式。

  • 7 # 睿思天下

    朋友們好!

    銀行理財雖然年利率較高,可以達到4%-5%,但是畢竟風險較高,而且操作也不方便,而且也沒有紙質憑證。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感覺不太方便,也不願意承擔這些風險,因此,就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期存款產品了。

    銀行理財的特點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有幾個區別與銀行存款的特點,一個是銀行理財風險較高,還有就是銀行理財購買操作有點複雜,還有就是銀行理財產品沒有紙質憑證。

    首先是理財產品風險較高。現在根據國家相關的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打破了剛性兌付,風險等級從低風險到中低風險不等,但是終歸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還有就是理財產品購買較為複雜。現在理財產品可以在網路銀行購買或者是在銀行營業廳購買,但是好多人對於操作機器還是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就會覺得理財產品購買有點複雜了。

    理財產品沒有紙質憑證。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沒有紙質憑證,這個是很多人不願意買理財產品的又一個原因了。

    因此,正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好多人覺得不方便,就會更願意去做2%-3%的定存產品了。

    定期存款產品的特點

    定期存款產品雖然年利率較低,但是定期存款與理財產品相比較的話。定期存款產品受到了國家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元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的保障,可以說安全性上來說,定期存款更安全一些。

    定期存款產品辦理也比較方便,雖然到銀行需要排隊,但是隻要是排到了,自己也不用動腦子,也不用動手,只用給銀行櫃員說一下就好了,一切的事項都是銀行櫃員幫忙搞定,可以說是比較方便的。

    還有定期存款產品有紙質的存單。好多人喜歡存定期存款是因為定期存款產品有紙質的存款單,上面記載有存的時間,存的數額等資料,這樣就可以存放起來,可以方便的檢視。

    因此,可以說正是因為定期存款有這些優點,好多人才會喜歡2%-3%的定期存款的。

    綜上所述,好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產品,而是願意存定期存單,主要是因為定期存款安全性更好,辦理比較方便,而且有紙質存單。

    感謝閱讀!

  • 8 #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為了多一點收益,然後本金要冒著虧損的風險,你會願意嗎?大多數人之所以寧願選擇2%-3%的定存,不願意買4%-5%的理財,說白了就是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高,吸引力不強,導致了人們沒必要去冒險賺小利潤的同時本金還會虧損。

    那假設,理財產品收益率在6%,並且本金沒有太大的風險,還有多少人願意定存?這就是目前的大額存單為什麼越來越受到儲戶的喜歡,大額存單的利率在4.18%,定存在2%-3%,既然都無風險,大多數人肯定會選擇大額存單。

    風險承受能力不同

    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浮動的,定存收益是固定的,這兩者風險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你拿著本金去理財,賺的利潤比定存多,但是虧起來可能辛苦了一陣子,還是一無所獲,最讓人鬱悶的是,把錢放到理財產品一年兩年,結果收益少甚至本金虧損,誰願意?

    但是放定存就不同了,有錢放著肯定有收益,就算收益低但是本金還在,這就是風險承受能力問題了,你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承受不了風險就好好定存即可。

    人們更願意接受低風險投資

    城市家庭的金融資產配置結構

    可以從上圖看到,國內投資者的理財偏好是42.9%都存在銀行,真正理財的人數是佔到13.4%的,然後保險佔到了17%,其它的佔比份額不多,雖然股票現在低位,但是國內投資者對股票的佔比在8.1%,就說明了現在很多人追求的是本金安全性,不會在於高收益,投資還是很理性的。

    但是銀行的儲蓄近幾年是持續下降的,50萬存款的居民比例僅有2.2%,那可以細化的瞭解到,銀行存款42.9%其實也包含了餘額寶和零錢通,其實這塊人數比例更大,很多人現在都習慣性的選擇在餘額寶和零錢通放錢,畢竟對日常生活消費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如果理財產品收益率不高,和定存區別不大肯定會選擇定存,畢竟大家都不想本金冒險,但是理財產品收益率如果偏高,就有人會冒險去投資。主要是現在大環境形勢不佳下,居民更願意選擇安全投資。

  • 9 # 修真的老馬

    這個問題問得好,真實的情況是買銀行理財不一定是賺錢的,甚至有可能賠錢!

    我有三個朋友買過銀行理財,結果是一個賠了3%,一個賠了零點幾,最後一個運氣比較好賺了4%。綜合起來三個人的平均收益率還不到1%。

    銀行理財產品是有許多風險的:

    1.流動性風險

    主要是由於國內銀行業理財產品通常不提供提前贖回。

    2.投資標的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物件主要是國債、金融債等信用等級高、風險小的產品,這決定了收益不會高。

    3.本金安全

    一定要記住:銀行理財是不保本的!

    綜合分析,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存款來說是高風險低收益,還是存款靠譜。

  • 10 # 司南立冬

    因為風險偏好不一樣。

    1.不同的人,因為年齡、收入、職業、資產、過去投資經歷的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投資方式。例如,有些投資者年輕,自己尚未結婚生子,父母也正值壯年,處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階段,風險承受能力最強,基本上會選擇風險高收益高的投資方式,別說定期存款了,銀行理財估計都看不上,炒股炒比特幣炒鞋才是他們追尋的投資方式。但有些投資者,已經退休,每月收入基本就是退休金,兒女偶爾還會來啃老,這種情況下,他們肯定會選擇更穩妥的投資方式,比如定期存款、國債等。

    以上海地區為例,居民投資理念算是比較超前了吧,但還是有很多人會存定期存款,每次國債發售的時候,能碰見很多老人排隊購買。這就是風險偏好存在差異的原因。

    2.其次,收益和風險是相生相伴。存款雖然收益低,但基本沒風險;理財雖然收益高,但風險也高,尤其是在國家去剛兌,保本理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情況下,理財不保本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更不用說各種理財飛單,銀行工作人員假借銀行名義賣假理財的情況了。

    所以,收益並不是選擇投資標的唯一標準,風險、期限、流動性、理財機構聲譽等都是選擇投資時需考慮的因素。你考慮的因素越少,虧損的可能性越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梓鈺名字怎麼樣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