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知、情、意諸方面日積月累、融會貫通,共同作用於行為的結果,是品德發展中質的飛躍。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是創辦優質教育的基礎。因為習慣決定人的素質,習慣決定人的命運和發展,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在素質的提升和外在表現形式的養成,不論對學生實現現階段的成功,還是對學生終身的發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工程。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學做人的關鍵時期,他們求知慾強、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我們應該抓住這一黃金時期,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實施養成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一、明理求知,啟發思考所謂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學生的認識態度,進行內在激勵。人的行為受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態度整體,而態度整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和行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律,獲得正確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範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之目的。行為習慣是內在認知的外顯形式。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經過對行為規範的認同內化和具體實踐的過程。對其進行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應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思考並注重行為訓練,使之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習慣。我們應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班隊會活動、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參觀、觀看專題片等多種形式,採取老師講、班幹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二、精心立標,循序漸進 所謂立標,就是建立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習慣培養目標的確立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習慣養成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設立適當的目標體系,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科學化和規範化。因此,我們應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與《小學德育目標》結合起來,並注重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探索養成教育的本質,建立教育目標體系。在設計習慣培養目標時,首先我們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劃定生活好習慣、學習好習慣、品德好習慣三項大目標。再按照由淺入深、由表象到內化、由引導約束到自覺行為的原則,分低、中、高三個階段分別制定小目標。低年級側重於培養基礎性的、淺層次的良好習慣,如在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上,低年級的目標是守時惜時,生活有規律。主要是養成按時作息、獨立睡覺,按時起床,按時上學等基本生活習慣;中年級的目標是生活有節制,有規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主要是養成幫助家長做家務,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有計劃,學會保護個人隱私等良好習慣;高年級的目標則提升為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等,主要是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三、樹立榜樣,引導模仿誇美紐斯說:“孩子和猿猴一樣地愛去模仿他們所見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甚至沒有吩咐他們去做也是一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們學會運用他們的心裡以前,先就學會了模仿。所謂“榜樣”,我的意思是活的榜樣和書本上取來的榜樣都在內;事實上活的榜樣更重要,因為他們所產生的印象更強烈。”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小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要自覺從小處著手,以禮儀的準則來規範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與學生形成和諧友好平等的師生關係,為學生創設寬鬆快樂的學習氛圍。《論語·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們要以身作則趕緊撿起;看到教室桌凳歪斜時,要馬上動手排整齊;學生摔倒了,我們要衝過去將其扶起……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經過長期有意識的學習、實踐、積累,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就會得到完美統一。同時我們還要善於發揮學生中優秀者的示範作用。因此我常常用放大鏡去尋找、去觀察學生的優點。如“某學生讀書非常專心”、“某學生勞動積極主動”、“某學生活動文明守紀”等等,學生行為習慣的每一點長處,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並將之樹立為榜樣,明確要求學生在什麼方面以誰為榜樣,向誰學習。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準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四、環境薰陶,潛移默化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發揮著示範、約束、矯正和激勵的作用,精心營造一種高品位的學校文化,能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響。因此學校文化的建設不僅要追求物質文化的現代化,更要重視人文文化的先進性,在物質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下,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一)營造養成教育的物質環境。我們要努力讓每面牆壁都說話,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習慣培養的可利用資源,由此形成別具一格的門廳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專用教室文化、操場文化。孩子每天沐浴在這溫馨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會受到薰陶感染。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走廊裡勿喧譁”,“請講普通話”,樓梯上的提示語,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大家”,“校園是我家,關愛你我他”,“請字先行,一路暢通”等,這一句句學生自編的提示語如春風般吹進每名學生的心靈。我們還將十個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和“養成十個好習慣,爭做佳春好少年”活動的評比欄共同佈置在學校二樓大廳,師生每天上下樓都能看得見。各個班級均設有富有個性的評比欄。如:禮儀評比欄,讀書展示欄,班級之星,看誰先登頂,好習慣伴成長等,經過學生精心的設計和佈置,教室的每一塊牆壁都具有養成教育的內涵這些無聲的語言會成為學生自律最好的行為導師,同時也將成為學生自律與他律相統一的催化劑。(二)營造養成教育的精神環境。首先我們利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週“國旗下的講話”講習慣養成的意義、方法等;其次是各班利用開學後的第一月第一週召開一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班隊會。再次是建立“好習慣積累卡”,廣泛開展“我的好習慣”記事活動。最後是開展以開學典禮、入隊為主題的活動,透過以上方法,激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強化自律,逐漸形成良好習慣。禮儀示範崗是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每個班級的大門兩側在下課時都有文明禮儀示範崗的展示,從他們的笑臉和規範的隊禮中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份榮譽的珍惜。這是班級全體師生對他們在養成教育活動中的肯定。櫥窗裡養成教育活動成果的彙集,是師生共同努力,體驗成功,享受快樂地展示。 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豐富的育人內涵,凝練了先進的辦學理念,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積澱,凸顯了鮮明的學校特色,展示了美麗的師生風采。 五、強化訓練,導之以行 養成教育始於“養”,終於“成”,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而“導之以行”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訓練法。訓練要強調反覆二字,不反覆訓練難成習慣。為此,在學生的行為訓練中,我們還應注重“強化”二字,尤其對小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強化往往起著根本的作用。因此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採取活動滲透,外在強化的方法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受到薰陶,豐富道德情感體驗。首先開展“日常行為習慣我知道”教育活動。開學初,各班都要組織學生學習《日常行為規範》,並透過宣傳欄、主題班會、開展日常行為規範知識競賽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加深瞭解《日常行為規範》的內容及具體要求。我們還開展了“佳春小學生形象大討論”活動,以引導學生去尋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使其在反思、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各班推薦兩名良好習慣養成進步快的學生參加我們組織的“告別陋習,做文明少年”、“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演講比賽。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六一兒童節、國慶節的文藝匯演、為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倡導的“讓孝敬成為習慣”活動。即“說三句祝福的話語,做一件家務勞動”以及“今日我當家,今日我理財”活動;教師節為教師獻詞獻祝福等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各班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別具特色。有的班級開闢“周行為導航語”專欄,各班結合本班實際,確定一個小的習慣養成主題,然後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具體化,寫在“周行為導航語”專欄裡,用以提醒同學時時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講衛生習慣,有的班級開展“三對”活動。即首先對自己負責,搞好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物品擺放有序;其次對集體負責,自覺保持環境衛生,在教室和校園內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愛護花草樹木;再次對社會負責,不亂扔廢舊電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扔垃圾時自覺分類、在公共場所不喧譁。這樣,從個人到家庭、學校,再到社會,由低到高逐層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讓學生參加街頭禁毒宣傳,參加“3.15”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宣傳,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六、社會實踐,體驗成功實踐體驗法是一種透過踐行《規範》要求,體驗成功快樂,強化良好習慣的方法。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履行《規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既是一種行為訓練更是一種意志鍛鍊。學校可以透過公開招聘和班級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不同年級開展“我當一日值勤教師”、“我當一日班主任”、“我當一日升旗手”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學校各個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尋找、自主選擇、自主創設”為宗旨,組織引導學生找崗、爭崗、創崗。開展“小崗位我能行”活動,班級的所有工作都有人管理,每個學生都有為他人、為集體服務的崗位。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培養學生待人友善,觀看比賽文明喝彩這個習慣時,我們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藝術節展示、六一文藝匯演、詩歌演唱會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怎樣做才是一個文明觀眾。我們還將參與活動的過程作為訓練過程,提出細化要求,包括學生坐姿、站姿以及鼓掌的要求都逐一明確、訓練。活動結束後透過評選文明觀眾,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及時鼓勵和表揚。這樣一次次的有指導性的訓練,使學生自覺做到在校內、校外觀看比賽時文明喝彩,並從中體會到尊重他人、待人要友善。在養成教育中我們還應明確並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在豐富多彩的陣地教育活動中,加快學生社會化的程序。一次活動,便是一次體驗,一次體驗,便是一次強化。如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先烈,請老一輩革命家講述先烈事蹟,並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入隊儀式;平津戰役紀念館也是我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個社群、每條街道、敬老院、每片綠地都有孩子們忙碌的身影,那像模像樣的“小記者”,那嚴肅認真的小交通指揮員,那勤快能幹的小志願者,都體現了孩子們良好的道德規範。七、家校聯手,形成合力家長是學生習慣養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習慣、教育態度對學生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構建家校育人網路。學校要透過成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和致家長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宣傳習慣培養的重要意義,介紹習慣培養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援,家校聯手,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購置必要的書籍、學習用具,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應在言談、行為、思想、信仰、習慣、愛好等方面提供優良的示範。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如每學期我校就舉辦一次“優秀家長”評選工作,家長把自己教子的科學方法及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做法用書面的形式總結出來,全校評選出百名好家長。並請教育專家和優秀家長代表為全校家長作報告。家長透過撰寫徵文、聽專家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提高素質,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保持教育連續性,提高教育實效性。(二)引導家長參與評價。我們可以在學生中開展 “感恩父母、體驗親情”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活動中學校定期佈置系列親情作業,引導孩子經常性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召開“感恩父母,幸福成長”的家長會,按照高、中、低三個年段分層次進行感恩教育,為日後堅持發揚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我們還應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絡,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以其獲得更佳的效果。同時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範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並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透過家校聯絡本,讓家長把“練習”結果向老師彙報,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長輩等。我們可以與家長結對子,滲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法指導,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師生共同填寫家庭基本情況,教師填寫不良行為習慣發生的時間和主要事實、教學效果;家校共同分析原因,進一步研究矯正措施,使看法趨於一致,形成教育合力;進行效驗跟蹤記載;開展矯正評價。八、反饋激勵,督促評價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現象,這時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與指導,內因外因共同起作用,這樣更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建立鞏固,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一)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在單項評價方面,根據學生日常的表現,每學期評選“衛生之星”、“健體之星”、“禮貌之星”、“守紀之星”、“朗誦之星”、“書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星級小明星。在綜合評價方面,開展校園“佳春之星”評選活動。(二)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學校每學期都要評選“養成教育星級班級”,這是在一個階段內的終極評價。另外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強調各班養成教育常規管理的變化、進步、發展,實行動態評價、過程評價,體現管理中張揚個性的一面,促使各班在養成教育方面不斷取得進步。 (三)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學校不僅要求學校內部、教師內部、學生內部搞評價,最後還要請學生家長、社群代表及上級領導到學校問卷及座談,對學生行為習慣及學校養成教育工作進行評價。(四)外部評價與自主評價相結合。在對養成教育進行的常規檢查和評價中,除了堅持外部的督促和強化評比檢查外,還應注意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在養成教育的評價中,堅持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紀律約束與自我要求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手段。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家長不斷地督促引導。我們要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應始終堅持“好習慣廣而習之,好習慣常而持之”理念。因為我們堅信: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今天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明天學生定會收穫幸福的人生。但我們也深知,養成教育的實施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智與精力,需要探索出更好的實施途徑與辦法為之保駕護航。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知、情、意諸方面日積月累、融會貫通,共同作用於行為的結果,是品德發展中質的飛躍。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養成教育是創辦優質教育的基礎。因為習慣決定人的素質,習慣決定人的命運和發展,習慣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內在素質的提升和外在表現形式的養成,不論對學生實現現階段的成功,還是對學生終身的發展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工程。小學生正處在長知識、學做人的關鍵時期,他們求知慾強、可塑性大、模仿性強,我們應該抓住這一黃金時期,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實施養成教育,引導他們健康成長。一、明理求知,啟發思考所謂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學生的認識態度,進行內在激勵。人的行為受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態度整體,而態度整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和行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律,獲得正確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範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之目的。行為習慣是內在認知的外顯形式。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經過對行為規範的認同內化和具體實踐的過程。對其進行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應在講清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思考並注重行為訓練,使之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方式,進而形成習慣。我們應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班隊會活動、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參觀、觀看專題片等多種形式,採取老師講、班幹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二、精心立標,循序漸進 所謂立標,就是建立養成教育的目標體系。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對學生習慣培養目標的確立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習慣養成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養成教育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設立適當的目標體系,既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又能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工作科學化和規範化。因此,我們應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與《小學德育目標》結合起來,並注重從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探索養成教育的本質,建立教育目標體系。在設計習慣培養目標時,首先我們根據學生的成長需要,劃定生活好習慣、學習好習慣、品德好習慣三項大目標。再按照由淺入深、由表象到內化、由引導約束到自覺行為的原則,分低、中、高三個階段分別制定小目標。低年級側重於培養基礎性的、淺層次的良好習慣,如在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上,低年級的目標是守時惜時,生活有規律。主要是養成按時作息、獨立睡覺,按時起床,按時上學等基本生活習慣;中年級的目標是生活有節制,有規律,自我約束,自我調節。主要是養成幫助家長做家務,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有計劃,學會保護個人隱私等良好習慣;高年級的目標則提升為引導學生合理消費等,主要是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三、樹立榜樣,引導模仿誇美紐斯說:“孩子和猿猴一樣地愛去模仿他們所見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甚至沒有吩咐他們去做也是一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他們學會運用他們的心裡以前,先就學會了模仿。所謂“榜樣”,我的意思是活的榜樣和書本上取來的榜樣都在內;事實上活的榜樣更重要,因為他們所產生的印象更強烈。”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小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師要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要自覺從小處著手,以禮儀的準則來規範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與學生形成和諧友好平等的師生關係,為學生創設寬鬆快樂的學習氛圍。《論語·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孕育著教育。當地面有紙時,我們要以身作則趕緊撿起;看到教室桌凳歪斜時,要馬上動手排整齊;學生摔倒了,我們要衝過去將其扶起……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慢慢地學生都會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經過長期有意識的學習、實踐、積累,教師的言教與身教就會得到完美統一。同時我們還要善於發揮學生中優秀者的示範作用。因此我常常用放大鏡去尋找、去觀察學生的優點。如“某學生讀書非常專心”、“某學生勞動積極主動”、“某學生活動文明守紀”等等,學生行為習慣的每一點長處,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並將之樹立為榜樣,明確要求學生在什麼方面以誰為榜樣,向誰學習。孩子們都有爭強好勝心理,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準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四、環境薰陶,潛移默化環境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發揮著示範、約束、矯正和激勵的作用,精心營造一種高品位的學校文化,能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響。因此學校文化的建設不僅要追求物質文化的現代化,更要重視人文文化的先進性,在物質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響和薰陶下,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一)營造養成教育的物質環境。我們要努力讓每面牆壁都說話,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成為習慣培養的可利用資源,由此形成別具一格的門廳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專用教室文化、操場文化。孩子每天沐浴在這溫馨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會受到薰陶感染。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走廊裡勿喧譁”,“請講普通話”,樓梯上的提示語,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大家”,“校園是我家,關愛你我他”,“請字先行,一路暢通”等,這一句句學生自編的提示語如春風般吹進每名學生的心靈。我們還將十個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和“養成十個好習慣,爭做佳春好少年”活動的評比欄共同佈置在學校二樓大廳,師生每天上下樓都能看得見。各個班級均設有富有個性的評比欄。如:禮儀評比欄,讀書展示欄,班級之星,看誰先登頂,好習慣伴成長等,經過學生精心的設計和佈置,教室的每一塊牆壁都具有養成教育的內涵這些無聲的語言會成為學生自律最好的行為導師,同時也將成為學生自律與他律相統一的催化劑。(二)營造養成教育的精神環境。首先我們利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週“國旗下的講話”講習慣養成的意義、方法等;其次是各班利用開學後的第一月第一週召開一次“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班隊會。再次是建立“好習慣積累卡”,廣泛開展“我的好習慣”記事活動。最後是開展以開學典禮、入隊為主題的活動,透過以上方法,激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調整,強化自律,逐漸形成良好習慣。禮儀示範崗是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每個班級的大門兩側在下課時都有文明禮儀示範崗的展示,從他們的笑臉和規範的隊禮中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份榮譽的珍惜。這是班級全體師生對他們在養成教育活動中的肯定。櫥窗裡養成教育活動成果的彙集,是師生共同努力,體驗成功,享受快樂地展示。 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豐富的育人內涵,凝練了先進的辦學理念,承載了厚重的歷史積澱,凸顯了鮮明的學校特色,展示了美麗的師生風采。 五、強化訓練,導之以行 養成教育始於“養”,終於“成”,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而“導之以行”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訓練法。訓練要強調反覆二字,不反覆訓練難成習慣。為此,在學生的行為訓練中,我們還應注重“強化”二字,尤其對小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強化往往起著根本的作用。因此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採取活動滲透,外在強化的方法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受到薰陶,豐富道德情感體驗。首先開展“日常行為習慣我知道”教育活動。開學初,各班都要組織學生學習《日常行為規範》,並透過宣傳欄、主題班會、開展日常行為規範知識競賽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加深瞭解《日常行為規範》的內容及具體要求。我們還開展了“佳春小學生形象大討論”活動,以引導學生去尋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使其在反思、討論過程中區分好壞、明辨是非。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各班推薦兩名良好習慣養成進步快的學生參加我們組織的“告別陋習,做文明少年”、“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的演講比賽。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六一兒童節、國慶節的文藝匯演、為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倡導的“讓孝敬成為習慣”活動。即“說三句祝福的話語,做一件家務勞動”以及“今日我當家,今日我理財”活動;教師節為教師獻詞獻祝福等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各班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別具特色。有的班級開闢“周行為導航語”專欄,各班結合本班實際,確定一個小的習慣養成主題,然後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具體化,寫在“周行為導航語”專欄裡,用以提醒同學時時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講衛生習慣,有的班級開展“三對”活動。即首先對自己負責,搞好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服、物品擺放有序;其次對集體負責,自覺保持環境衛生,在教室和校園內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愛護花草樹木;再次對社會負責,不亂扔廢舊電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扔垃圾時自覺分類、在公共場所不喧譁。這樣,從個人到家庭、學校,再到社會,由低到高逐層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讓學生參加街頭禁毒宣傳,參加“3.15”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宣傳,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六、社會實踐,體驗成功實踐體驗法是一種透過踐行《規範》要求,體驗成功快樂,強化良好習慣的方法。組織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履行《規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既是一種行為訓練更是一種意志鍛鍊。學校可以透過公開招聘和班級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按照不同年級開展“我當一日值勤教師”、“我當一日班主任”、“我當一日升旗手”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學校各個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尋找、自主選擇、自主創設”為宗旨,組織引導學生找崗、爭崗、創崗。開展“小崗位我能行”活動,班級的所有工作都有人管理,每個學生都有為他人、為集體服務的崗位。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在快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培養學生待人友善,觀看比賽文明喝彩這個習慣時,我們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藝術節展示、六一文藝匯演、詩歌演唱會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怎樣做才是一個文明觀眾。我們還將參與活動的過程作為訓練過程,提出細化要求,包括學生坐姿、站姿以及鼓掌的要求都逐一明確、訓練。活動結束後透過評選文明觀眾,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及時鼓勵和表揚。這樣一次次的有指導性的訓練,使學生自覺做到在校內、校外觀看比賽時文明喝彩,並從中體會到尊重他人、待人要友善。在養成教育中我們還應明確並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在豐富多彩的陣地教育活動中,加快學生社會化的程序。一次活動,便是一次體驗,一次體驗,便是一次強化。如清明節,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先烈,請老一輩革命家講述先烈事蹟,並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入隊儀式;平津戰役紀念館也是我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個社群、每條街道、敬老院、每片綠地都有孩子們忙碌的身影,那像模像樣的“小記者”,那嚴肅認真的小交通指揮員,那勤快能幹的小志願者,都體現了孩子們良好的道德規範。七、家校聯手,形成合力家長是學生習慣養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習慣、教育態度對學生習慣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構建家校育人網路。學校要透過成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會和致家長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宣傳習慣培養的重要意義,介紹習慣培養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援,家校聯手,共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作為父母,既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購置必要的書籍、學習用具,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應在言談、行為、思想、信仰、習慣、愛好等方面提供優良的示範。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如每學期我校就舉辦一次“優秀家長”評選工作,家長把自己教子的科學方法及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做法用書面的形式總結出來,全校評選出百名好家長。並請教育專家和優秀家長代表為全校家長作報告。家長透過撰寫徵文、聽專家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提高素質,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保持教育連續性,提高教育實效性。(二)引導家長參與評價。我們可以在學生中開展 “感恩父母、體驗親情”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活動中學校定期佈置系列親情作業,引導孩子經常性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召開“感恩父母,幸福成長”的家長會,按照高、中、低三個年段分層次進行感恩教育,為日後堅持發揚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我們還應注重與學生家長緊密聯絡,強調互訪,要求互勵,注重互諒,以其獲得更佳的效果。同時將學生守則及一些規範中的內容化為可實踐的東西,讓學生分階段,有重點地在家中“練習”,並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透過家校聯絡本,讓家長把“練習”結果向老師彙報,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長輩等。我們可以與家長結對子,滲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方法指導,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如師生共同填寫家庭基本情況,教師填寫不良行為習慣發生的時間和主要事實、教學效果;家校共同分析原因,進一步研究矯正措施,使看法趨於一致,形成教育合力;進行效驗跟蹤記載;開展矯正評價。八、反饋激勵,督促評價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反覆現象,這時除了靠自身努力還要靠同學、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與指導,內因外因共同起作用,這樣更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建立鞏固,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自覺的習慣。(一)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在單項評價方面,根據學生日常的表現,每學期評選“衛生之星”、“健體之星”、“禮貌之星”、“守紀之星”、“朗誦之星”、“書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星級小明星。在綜合評價方面,開展校園“佳春之星”評選活動。(二)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學校每學期都要評選“養成教育星級班級”,這是在一個階段內的終極評價。另外根據各班實際情況,強調各班養成教育常規管理的變化、進步、發展,實行動態評價、過程評價,體現管理中張揚個性的一面,促使各班在養成教育方面不斷取得進步。 (三)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在評價過程中,學校不僅要求學校內部、教師內部、學生內部搞評價,最後還要請學生家長、社群代表及上級領導到學校問卷及座談,對學生行為習慣及學校養成教育工作進行評價。(四)外部評價與自主評價相結合。在對養成教育進行的常規檢查和評價中,除了堅持外部的督促和強化評比檢查外,還應注意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在養成教育的評價中,堅持檢查評比與自我評價相結合,紀律約束與自我要求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手段。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家長不斷地督促引導。我們要使養成教育真正變成學生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應始終堅持“好習慣廣而習之,好習慣常而持之”理念。因為我們堅信: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今天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明天學生定會收穫幸福的人生。但我們也深知,養成教育的實施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心智與精力,需要探索出更好的實施途徑與辦法為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