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月與安生

    如今高曉松的形象早已不再是“校園民謠時代”那個專門寫傷感青春的音樂人。進入網際網路世界後,高曉松身上豁達、輕鬆、勇於自黑的氣質火速讓他成為“第一網紅”。

    喜歡在微博上發自拍照,和網友互動,取材於自拍照片的抱枕甚至成為了淘寶爆款。高曉松樂在其中,他認為這是在用更輕鬆的心態和網友相處,這種方式不僅讓大家高興,自己也覺得很有意思。

    今天,高曉松也要說很多心裡話,迴應了行程飄忽的自己一直在“忙些什麼”,甚至重磅砸出一場獨一份兒的文字版脫口秀——《高曉松給現在容易長歪的孩子們的n個建議》…雖然本文略長,或許會花掉你10分鐘的閱讀時間,但真的非常值得你逐字讀完。你會發現,好的人生建議從來不說教,且能時時戳中你。

    人生下半場,敵人只剩自己

    高曉松鮮少做專訪,如果你對高曉松的既定印象還停留在“校園民謠時代” ,這麼些年高曉松正生猛長成的另一面,高曉松人生的下半場“敵人只有我自己”。

    1

    20+歲,最不該像大人一樣生活

    問:20多歲的年輕人生活時,最不該缺的是什麼?

    高曉松:20多歲的年輕人最不該缺的就是年輕。年輕時像一箇中年人一樣生活,那你以後幹什麼?未來你有很多年可以很成熟,年輕的時候就該讓自己年輕。最終每個人都會經過漫長的掙扎,被生活打敗。你無論怎樣度過你的青春,都會步入大家一樣的中年,最後一樣被打敗。所以你和別人不同的時候,只有你20多歲年紀的時候。

    2

    “詩和遠方”vs“眼前苟且”不對立

    問:現在這個泡沫很多的時代要保持“少年心”很難。你覺得你的“詩和遠方”是適用於所有人嗎?你是一個有情懷同時也有資本、資格去追遠方和詩意的人,但數以萬計以這個為人生準則的孩子其實都不能如此灑脫。關於喜歡你這種價值觀的年輕人,有沒有一點中肯的小提醒?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高曉松的這句話曾一度成為無數躁動都市人的心靈雞湯

    高曉松:“詩和遠方”很多人想多了,彷彿想成去遠方旅行,想成什麼都不要就去追求。不是這個意思,“詩和遠方”和“眼前的苟且”不是對立的,每個人一生心裡永遠有這兩種東西,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六便士當然是人們需要的,但你彎腰去撿六便士的時候,你別忘了偶爾抬頭去看看天上那個月亮。 每個人都要謀生,這沒有問題。但每個人心裡都有那麼一畝地,它種別的東西不長,它只長花,你種玉米土豆它不長。

    3

    最好的感情是“欲辨已忘言”

    問:愛情觀多元的現在,你覺得有沒有哪種愛情的狀態是最理想的?

    高曉松:最健康、理想的情感狀態,每個階段想法會不一樣。我現在這個年紀覺得,兩個人都傻傻的,都記性不太好,欲辨已忘言是比較好的狀態。當你小的時候兩個人的情感狀態就很好,那個時候人都傻傻的,等你老了也會好,因為那個時候估計記憶力也不會特別好。所以在小時候和老了中間,會有很長的時間不傻,在這不傻的漫長歲月裡,保持健康理想的情感狀態是不容易的,要很多智慧,比如裝作傻傻的,讓自己傻傻的,需要經營。但是一定會好的,因為你一定會老的。兩個人傻傻走到底。

    4

    被逼婚?有一“壞招”

    問:大齡單身青年如何反逼婚?

    高曉松:我經驗比較少,但我可以出一個壞招,帶一個哥們或者姐們,裝扮成一個渾身是毛病特別讓人討厭的人回家過年。大家來逼婚,就宣佈要跟這位結婚。然後大家都會說別別別求你了打住,所有人都會攔著你。當然,這是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5

    別被城市牽著走,跟著慾望

    問:“北上廣更公平”vs“二線城市幸福指數更高”,如今這種越來越多年輕人難以抉擇的問題,你怎麼看?

    高曉松:這不是由城市決定的,是由城市裡的人決定的。 美國也一樣,也有寧靜小鎮,也有紐約、洛杉磯這種充滿慾望的大城市。二線城市那些導致人們幸福指數降低的人就是慾望高不滿足的人,他們就去北上廣了唄,等這些人都走了,二線城市的幸福指數才會高。那些人去了北上廣,北上廣充斥著對現狀的不滿、拼命奮鬥,有慾望的人,北上廣才更有競爭力,這是自然形成的。你不用被城市牽著走,被慾望牽著走就是了。如果覺得慾望這個詞難聽,就換成“內心的召喚”吧。

    6

    “鮮肉文化”帶不偏小朋友

    問:現在很多人對娛樂圈 “鮮肉鮮花經濟” 不是很能理解,甚至發出“會讓下一代審美缺失”的疑慮,你怎麼看?

    高曉松:娛樂行業自己會有自己的進化規律,這點不用太操心。我認識的小鮮肉,也沒有誰是滿足只當小鮮肉,都努力向實力派發展 。 行業有自我進化能力,商業也有商業的規律, 大方向不會偏到自取滅亡。我也不擔心下一代審美趨勢,不能由上一代人規定下一代人的審美標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標準。會有每一代人的審美體系建立起來,我們不需要替人家擔心。

    7

    不再執念“怦然心動”

    問:遊歷過那麼多國家,見過那麼多人,是否曾經遇到過一種生活方式是讓你怦然心動的?

    高曉松:外人從外面看事物經常會怦然心動,就像你從外面看別人的愛情,看到一對老夫婦牽著手在街上平靜的走,就會特別怦然心動,但你不知道人家中間經過多少掙扎,才能最後到了那種平靜。我也曾經對北歐人那種平淡、平等,日本那種匠人精神怦然心動,但你仔細近距離看會恢復平靜。哪一種生活方式、哪一個國家都會有自己讓人怦然心動的地方,也都有自己見不得人的潮溼泥濘的東西,到了這個歲數很難再怦然心動了。

    8

    煩“只有一種調調”

    問:最煩現在的哪種調調?

    高曉松:談不上,比較煩的是隻有一種調調。一幫人拉幫結夥規定一種調調,說這個才是好的高階的,其他都不對,這個是我煩的。調調應該再多一點,再不靠譜一點,所以不要怕被人鄙視,有各種調調這個世界才更有意思。人類走錯了路才發現了世界,穿錯了衣服才推動了時尚。

    9

    罵人的事留給年輕人去做吧

    問:之前曾爆火過“致賤人”、“罵賤人”,你遇到賤人會罵嗎?

    高曉松:作為一個活到第四個本命年的人,已經與生活戰了四個回合,到了下半場,敵人只剩下自己。人生只有三大矛盾:與環境的矛盾,與人的矛盾,與自己的矛盾。48歲還沒解決前兩個矛盾,這個劇本基本上已經失敗了。所以,罵人的事留給年輕人去做吧 。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磚也比罵街更有意義。

    10

    無論“多數派”還是“少數派”

    社會都不會拋棄你

    問:你覺得什麼樣的女人、男人是最適合現在這個社會的?

    高曉松:社會就是為了人類而創造的,實際不是人要去適應社會,而是社會在適應人。 要適應由大多數人塑造的社會也很容易,不管男人還是女人,把自己變成大多數人,就適應這個社會了,而且就參加到對這個社會的改造中去了。如果你堅持不願意變成大多數人也沒問題,雖然社會是大多數人決定推動的,但社會還是正態分佈的,由大多數和少數人一起組成的。 所以你要麼為主流社會做貢獻,要麼為多元化做貢獻。社會不會拋棄人,只有人拋棄社會。

    到了人生下半場,從《奇葩說》到新節目《矮大緊指北》,聊蔡康永這位“宿敵”和自拍……一直愛折騰的高曉松說無論是做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擔任雜書館館長、入職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三種不同的工作讓高曉松覺得幸福而充實。

    “我目前也沒有慾望再做更多的事了。未來幾年就這樣踏實做下去吧。”

    關鍵詞1:矮大緊指北

    “音訊節目不用耍把式

    還省化妝品”

    高曉松最新的節目是一檔音訊類節目,目前暫未上線

    問:你心中最理想的節目是什麼形態?最想做什麼樣的節目?

    所以今年我就嘗試了一下音訊節目,不用露臉,這不是很適合我嗎?影片節目長得好看很重要,音訊節目聲音好聽,能聊天就可以。

    我在蜻蜓fm馬上要開一檔音訊節目,叫《矮大緊指北》。因為你坐在一個小屋子裡,或者坐在自己窗前,一個人也沒有,就自己對著話筒。窗外可能是夜色或者人來人往,帶著耳機,邊上還有點兒消音板之類的東西,突然間找到了當年認真做唱片的感覺。那個時候自己帶著唱片去電臺和大家一起聊天,放音樂,就覺得很幸福。耍把式很長時間以後,坐在那裡安安靜靜一個人說話,很多心裡話就能說出來了。

    問:音訊節目和影片節目做起來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高曉松:有點像我們音樂行業Performer和Musician的區別。Performer能在舞臺上表演的特別好,唱歌跳舞、天王偶像,這是很重要的藝術表現。還有一類人是Musician,在錄音棚裡把音樂認認真真地做好,把內心都表達在唱片上,在音樂裡。影片節目有點像Performer,得一通演,音訊節目有點像Musician,你認認真真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掏出來就好了。

    我的音訊節目分了幾個小版塊,每個都很短。這又是一個我特別高興的地方,不用一次說那麼長。“閒情偶寄”“矮大緊排行榜”“文青手冊”,是10分鐘聊一部電影一張唱片一本書就會聊得很有意思。

    關鍵詞2:奇葩說

    “蔡康永是口深井

    我永遠無法把他蒸乾”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裡高曉鬆開玩笑說自己迴歸是因為蔡康永

    問:為什麼總在《奇葩說》裡進進出出的?

    高曉松:《奇葩說》是一個太過燒腦的節目,做的時候雖然也很興奮,但燒腦太厲害,不利於身心健康哈哈。《曉說》或者我的音訊節目,都是我走到哪裡可以錄到哪裡,我在家、在辦公室裡,甚至在火車上都可以錄,影片音訊都可以。但《奇葩說》這種大型節目我很怕,牽扯到很多人的檔期,節目組花費很大精力準備,尤其是我在阿里工作越來越忙,很難湊到檔期。要是檔期配合的上,也可能多參與。以後我可能也會比較少參與這種需要湊檔期大製作的節目了。

    新京報:你覺得蔡康永令人頭疼嗎?

    官方蓋戳蔡康永和高曉松相愛相殺,也有不少忠實節目粉說,唯看到高曉松和蔡康永辯論時才能看到火花四射

    高曉松:我跟蔡康永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他本來就是在臺下讓人如沐春風的一個人,但是他在辯論場上太厲害,而且你拿他沒有辦法,因為他是水的那種厲害 ,而且他是一口很深的井。我是火。為什麼大家覺得《奇葩說》好好看,因為它有一個水一個火,中間還有一個木,馬東是敲木魚的。

    水和火在一起,火就比較倒黴了,因為水滅火是比較容易的。但火要想對付水,就只能蒸乾了它,一鍋水容易蒸乾,但一口深井沒有辦法 。水很可怕就是不管面上怎麼加熱,下面是很冷的,冷就是很強大的東西。他已經習慣了這麼多年冷冷看這個世界,看著人間,內心深處心如止水的一個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火加大一點,把井口給蓋住。有的時候我佔了點兒上風,我心裡知道是火燒的比較大,片刻間把井口遮住了,但實際上火是持續不了的,最終那口井還是在那裡。所以這就是我倆辯論一個很妙的地方,讓我覺得很好玩。

    關鍵詞3:曉說

    “不想改變

    哪天沒的說就不說了唄”

    從《曉說》到《曉松奇談》再到今年4月迴歸的《曉說》第三季,這一系列節目是不少人心中網綜經典

    問:感覺《曉說2017》相較於《曉說》以及《曉松奇談》,沒有太多的什麼變化。

    高曉松:變化這個詞是屬於年輕人的,年輕人不停求變、求新,中年人的一大特點,或者說是問題,就是很難再有變化。人到中年,生活習慣、喜歡的東西都很難變,最好就別變化。

    原來的節目曾希望增加新技術,我沒接受,我不想嘗試新的東西,這樣就很好。 就像一個好的廚子,一輩子做招牌菜,做的越來越有心得、熟練、入味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說總換選單,老客人受不了,新客人也擔心,還不如把招牌菜做到極致。

    問:《曉說2017》為什麼選擇從《金瓶梅》入手?關於“未來”的話題好像你也很感興趣?

    高曉松:《金瓶梅》記錄了明朝後期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生活,對比今天有很多意義。至於科學和未來的話題,我本來也是學科學的,現在又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服務,很接近科技前沿,體會了很多。

    關鍵詞4:自拍

    “從沒想到過

    顏值還能成為生產力”

    高曉松的自拍早已成為微博觀光中一個必須打卡的“景點”,他也被網友評“這是一個輕鬆破除所有自拍技巧的男子,因為任何自拍技巧對他都不管用”

    問:你最近這些年感覺越來越活潑了似的,微博上那些自拍是哪來的靈感?

    高曉松:我從小一直就很活潑。一個不活潑的人,不管社會怎麼進展,都不會因為一些介質、媒介就變得活潑了。我以前只能在學校裡、飯桌上、後臺、錄音棚、電影片場裡活潑,但是有了網際網路、社交媒體,就直接了,活潑就讓人看見了。

    可能是因為我之前的作品不太活潑,比較多愁善感、風花雪月。你生活中越活潑,回家彈琴的時候可能就會有越多的傷感。歌是歌,人是人。這不是我說的,是約翰·列儂說的。所以大家可能有這麼一個誤解。原來沒有社交媒體、網際網路,大家看不清你這個人就從作品中看你,覺得你是一個憑欄遠眺、以淚洗面的文藝青年。文藝青年確實是,但我一直是個活潑的文藝青年。

    △本文作者傾情奉獻的又一副高曉松人像,她對矮大緊老師絕對真愛,都畫出瓜子臉了

    問:自拍周邊賣成了網購爆款,你是什麼心情?如何評價自己的自拍?

    高曉松:自拍不是我的idea,是全世界的潮流 。不過一個長得不好看的人自拍比較奇怪,被大家當成了個事。但憑什麼只能長得好看的人自拍,我們就不能自拍?大家覺得很有意思,我也覺得好玩。讓大家一下走得很近,沒了距離感。而且你裝總有人會罵你,但你都裸臉自拍了,也就沒人罵你了,就覺得好愉快。我也沒想到有一天我的自拍還能成為爆款,還挺高興的,沒想到我的顏值還能成為生產力,還能給別人帶來一些收入,雖然我也沒有跟人家要過版權費。

    為的是讀書人的使命感”

    問:阿里、雜書館、綜藝節目,目前這三份工作對你都各自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嗎?

    高曉松:我少年就入行,摸爬滾打,輾轉在音樂、電影、電視、出版、網際網路,內容行業的各個領域都奮鬥過,對行業是有很多感情,也有理想。其實音樂我也在做,就是很少了,不能當成一份工作了,一年就發表兩首歌。這三份工作對我來說,是實現不同的理想。阿里實現我在行業的理想,有一點使命感。行業理想不是創作理想,不是我要寫歌拍電影,而是這個行業應該更好,應該更向前進、更與時俱進,更被人尊重。不僅是推進我們這個行業,而是一起努力能夠把這個社會、國家、世界向前推進,是個很幸福的事。雖然要花很多精力,但很值得,我也學到很多。

    雜書館和做節目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算是人生的理想。我從小生長的讀書人的家庭,大部分讀書人都有使命感。過去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沒有這麼大的人生理想,也是想能把這些東西傳承下去。傳播出去就是做節目,傳承下去就是做雜書館。能做到就很欣慰,也是不辱家風,對得起自己的家庭,自己受的教育。現在雜書館做的也還不錯,各地找來想要合作開分館的也很多,我也在很謹慎的選擇合作伙伴、書的來源。 節目基本除了《曉說》和《矮大緊指北》,我也不想做更多了,因為怕稀釋自己。目前有這三件事做,我覺得已經很幸福了,而且很充實,未來幾年就這樣踏實做下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婚禮主持人的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