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拉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本來沒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仁愛”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不用說的。這個詞包含兩部分相互聯絡的內容,一是“仁”,一是“愛”。“仁”者愛人。是孔子說的。題主在問題的論述中所列的材料,雖然基本上不違背儒家本義,但是事例中的內容,均非正宗的儒家論述。《淮南子》是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所修,在百家中屬於雜家。而《史記》的作者史馬遷,也不是純粹的儒家。所以,他所著的史記,與遵循儒家史觀的班固所修的《漢書》風格上有很大不同。
當然,上述兩種說法,都不違儒家本義。淮南子說,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堯作為天下的王,他對待人民的態度,像對待自己的兄弟子女一樣。這當然沒有不對。它在現在依然有現實意義和正面價值。如果我們的執法者,行政者,能把服務的物件看成自己的親人兄弟姐妹一樣,社會不是更和諧嗎?當然,依法行政是前提,但這與仁愛既不矛盾,也不衝突。
《史記 袁盎列傳》中的“仁愛士卒”,與上文的“孝慈仁愛”是一樣的,只是後邊的“士卒皆爭為死”會使人覺得,袁盎的仁愛,目的不純。但換一個方向,無論任何年代,做為軍隊的一員,將士們如果有了不怕犧牲的精神,同樣是有價值。如果在部隊中,人人貪生怕死,遇敵而逃,那麼這樣的隊伍還能打仗嗎,還要它幹什麼?
仁愛的表述,儒家有很多。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是最簡單明瞭的。其它的還有“已所不欲,勿使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都可以歸之為“仁”的範疇。至於愛,基本上就不用解釋了。愛就是對人好。
既然“仁”與“愛”都是面的價值,仁愛和在一起,也是正面價值,為什麼一提到儒家所推崇的,便有許多人出來批判,說它是不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麻痺人民群眾的。是維護封建秩序的。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這兒討論的是“仁愛”,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放在那兒的。儒家來說,是這個意思,其它人來說,還是這個意思。比如愛,儒家說,人應該愛自己的父母,你不能說不對,儒家說,人應該愛自己的妻子,你也不能說這話錯了。如果這個世上有所謂的普世價值的話,“仁愛”既中其一。任何時代,愛護別人,推己及人,都是正面價值。一提到儒家,立馬就一棍子打死的態度,是蠻橫不講理的。
儒家思想,做為一種封建統治思想,到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確實失去了活力。到了僵化的地步,對中國進入現代化起了阻礙的作用。但是,做為政治理論的哲學,與學術理思想的儒家,是不一樣的。應該對中國近代落後負責的是政治思想,也就是統治者的指導思想。而非儒家的“仁愛”。
儒家到漢代成為統治思想的時候,已經與孔的思想不太一樣,有了變化了。董仲舒在原來儒家的基礎上,加入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中加入的天這個概念,是為統治服務的。統治者本來就是天子,到這時,他的行為就代表天了。等到宋明理學的時候,儒家又進行了發展,在儒家原有的思想基礎上,加入佛家思想的成果。但無論是董仲舒也好,程朱也好,他們在發展儒家的時候,並不是把儒家的所有觀點統統修正了。程朱在提出了“天理”,與“人慾”的概念。程朱理學,最本質的東西,其實是在這兩個概念上做文章。至於,“仁”與“愛”的概念,從孔子,一種到程朱,都是沒有改變的。為什麼別人提起仁的時候,就是“愛人”,到了儒家這兒就不是了呢?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對的。
“仁愛”的思想,其根本的內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推己及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勿庸置疑的正面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
3 # 文人草堂
其實,所謂的仁愛,並非是儒家的專利,而且,仁愛的理念,也絕非是亞洲國家的獨享。社會的發展規律,用一句粗淺的俗語,便能很直白的解釋: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說白了,無論是歐美,還是亞洲,任何一個國度,都是落後的社會狀態下,野蠻法則佔據主導地位,社會越是發達,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仁愛的發展土壤,也會越來越肥沃。
這麼說比較抽象,咱們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一切,為了河蟹,咱們就說說現在經常標榜“自由,民主”的仁愛國度——美國吧!
自1783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之後,美國的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從野蠻到文明,從殘酷到仁愛的過渡。
最初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美華人開始大棒加獵槍,驅逐、殘害印第安土著,這時候的美國社會,是沒有任何所謂的仁愛的,不止是對待殖民者,你可以看看當年的西部牛仔片,那時候人們都是以左輪手槍來評判正義與邪惡。
再看看現在的美國主流社會,那是相當的文明,人與人之間,不喜歡就說,從來不在議會上面,大打出手,互相之間,大講仁愛。
看到沒有?
仁愛,對於社會的價值,是以經濟基礎,為底層的建築。那麼,有人說,咱們上朝國度,現如今,經濟增長迅速,咋趕腳道德缺失這麼嚴重內?
一句話,還不夠富有,歷經浩劫之後,咱們至少倒退了五十年,現在,還有一大部分人群,為了生存而活著,加上人口,資源的不平衡,人家五千刀樂一個月,咱們是五千元一個月,差距不止一倍。
所以,別瞎想了,好好工作,說不公平,哪裡都不是絕對公平,說很骯髒,那塊也不是一塵不染。
還是那句話,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慢慢,都會好的——
-
4 # 狐筆春秋
也許有人會說後世儒家‘仁愛’並不是孔子的‘仁愛’,但不論如何都不過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愚弄百姓的偽思想而已,但在我看來,這種想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我看來,孔子的‘仁愛’觀是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的,第一層是:執著於個人內在道的層面的修養,使人具備最基本的‘仁愛’精神。第二層是:外放為社會層面的行動,是人在道德約束之下的一切言行舉止,社交禮儀~這是孔子在面臨當時那個刀兵四起,動盪不安的時代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提出來的,帶有鮮明目的性和政治傾向的理論。它是孔子使天下重歸於和平穩定的重要手段,是能夠達到‘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事’的前提條件。
一:個人層面的‘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最愛用的一個名詞,更是孔子本人的一個創舉。雖然在孔子以前‘仁’這個字就已經存在了,但是是孔子賦予了它非同凡響的生命價值,所謂‘仁者愛人’‘仁人志士’‘殺身成仁’‘仁義無雙’等等,與‘仁’有關的詞語不勝列舉,與‘仁’有關的的故事說不勝說,而這一切,都是由孔子帶來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仁’呢?孟子說‘仁者,人心也,切於吾心而行之’就是說,‘仁’是理想的人和人的行事,因為‘仁’就是人心(人性)的本體。雖說人性會受各種現實環境的影響,但是受影響不代表不可以客服,而客服他的途徑就是學習,所以孔子又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就說他在七十歲的時候終於達到了這個‘理想的境界’。那麼現在的問題就只剩下一個了,那就是‘做與不做’,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所以,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回到了人心的問題上,也就是“仁”的問題上。我們可以勉強做一個解釋:“仁”就是“向善向德”的心。所謂“仁者,二人之事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詩》雲:“他人之心,餘忖度之”;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則人性本善”;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等,說的都是“仁”。
孔子就是希望透過這樣一種提升自我內在的道德修養來達到全民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為政者素質的提高,因為當每個人都“內聖”之後,自然就“知所進退”了,那個時候,人人都可以做到“親親、尊尊”的事情,人人都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所有一切既定的規則和秩序再不需要外在律法的強制與壓迫,人們都會遵從內心的召喚,透過“羞惡”之心來自覺的遵守和維護,如此一來,天下也就沒有戰亂,百姓自然能夠安居樂業了。而這一切都是以個人的涵養為前提和基礎的。
二:社會層面的“禮”
上面所談及的“仁”僅僅只是侷限於個人或者推己及人至於鄉里。孔子提出“仁”的根本目的應該是為“禮”服務的。也就是修行個人最終還是為了服務社會,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歸根結底,這隻能是一個口號,願不願意做,終究還得看個人的修養和思想境界到了哪個地步。所以說,“仁”和“禮”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仁”是“禮”的內在要求,而“禮”是“仁”的外在表現。透過“仁”這種內在的道德自律,進而將他外化為“禮”的這種外在的規則約束。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互為補充,共同建構儒家的“仁愛”體系,建構我們中華民族的禮儀傳統。
因為在我看來,這個“禮”並不僅僅被我們所詬病不已的“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還囊括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所有細節,比如“婚喪喜事”“走親訪友”“忠孝節義”“孝悌忠信”“宗廟祭祀”等等。此外,他還應該包括國家的各種法律條文,司法典章,以及其他一些規則和制度。而這一切看起來生硬的章程,在被孔子透過“仁”進行內化之後,便是人們容易接受起來,因為“仁”在這其中的作用就是:把“禮”這種外在的規範約束解說成人心的內在要求,把原本僵硬的強制規定,提升為生活的自覺理念,從而使倫理規範與心理欲求融為一體。這就像變相版的阿Q精神勝利法,又像很多人做好事就是為了出名,為了圖個好的名聲。但這時候的動機還重要嗎?
三:理性甄別,古為今用
我始終認為,“仁愛”本身是非常有助於道德主體性和自律性的建立。這種個體內在有強烈的道德自律性的精神訴求,迫使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將其付諸實踐。這種源動性的自主,很大程度上能夠彌補“律法”的缺失與不足,畢竟有很多東西沒辦法透過法律的形式進行強性的規定的。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 人們都自發性的為當地災民捐錢捐物,出人出力。這種自發的行為不就“仁愛”精神最好的表現嗎?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很好的彌補了律法的不足與缺失。所以說,孔子的“仁愛”精神,不論他是否被後世儒家所改動,其精神實質,對我們的社會還是有著巨大貢獻的。當然,這也要我們辯證的看待,理智的甄選。去蕪存菁,這才是面對傳統文化所應具備的精神面貌。唯有這樣,我們的優秀文化才不會被湮滅,才能被繼承、發揚~
-
5 # caoxiaopeng
其實所謂道和德,如果說老子主要是在道德經闡釋了道的話,那麼儒家的正統代表孔子的仁愛也就是闡釋的德。道是體,德是用。真正的仁愛就是道體性的外用。而不是被歷史上統治階級利用的假仁假愛。根本上是兩回事,千萬不要理解錯呀!一個社會需要不需要德,你說呢?德的價值不重要嗎?
-
6 # 呂向正539
儒學核心是仁義禮智信,無有什麼愛。後代一些小儒學文仕把仁解釋為仁愛。而這種愛也只是要愛君主,愛尊上,愛家長,而無有一句講人要先愛自已,儒學的仁愛是在仁的基礎上才能有愛,而得仁者全是些執政者,食利者,而草民官誰會認定你為仁,那也就不必給你施愛也。儒學是封建主義理論基礎,其制度的落後就是要禁錮人性,個體的解放與自由。吹儒學講仁愛那隻不過是現代假國學家們吮蛆飲臭的鬧劇。西方基督教是最早樹起愛的大旗,基督教義愛主,愛人如己,是最早承認個體要先愛自已,愛己,再施愛於他人,愛自己敬奉的主。愛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追求自我解放的,人類社會進步文明的動力。
-
7 # 滄桑短笛
說儒家仁愛的社會價值,首先就應該說清儒家的仁愛是什麼。
一、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愛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善良的、友好的。仁是一種態度,同樣是善良友好的。仁愛組成一個詞彙,僅僅以善良友好的感情來解釋,有望文生義的嫌疑。俗話說,“有比較才能有鑑別”。墨家的兼愛是另一種有關愛的說法,而且儒墨兩家有明確的交流。比較仁愛、兼愛的不同,對理解什麼是仁愛,才是最好、最客觀的評判。
二、儒家罵兼愛----無父
無父之罵是什麼意思呢?墨家的兼愛叫兼相愛,含義清楚明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人人愛我、我愛人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墨家的愛,是愛陌生人、甚至愛仇人和愛父母是一樣的。在孟子眼裡,這樣的愛是錯誤的,愛父母跟愛陌生人一樣,豈非拿父母當陌生人?(孟子的無父之罵,實際上是學術之間的爭論。)
三、墨家諷刺仁愛----你愛自己嘛?
儒家的仁愛與儒家其他理論一樣,比較隱晦,沒有思辨的智慧、反而有很大的可解釋性。仁愛,儒家是有具體說辭的,叫忠孝悌廉。忠是愛君王、孝是愛父母、悌是愛兄弟、廉是愛朋友。這是一個固定的順序。或許有人問,順序能顛倒嘛?很顯然不能。比如說,若廉在孝的前面,孟子罵墨家無父,豈不是更罵了自己無父?
墨家諷刺仁愛的這句“愛自己嘛”,問的不是愛不愛,而是放在那個順序去愛。放在第一位,忠孝悌廉的理論就不成立了。不放在第一位,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有可能愛別人嘛?後世把墨家的這句諷刺,形容為“踩了儒家的雞眼”------一句無解之問。儒家忠孝悌廉的偽善,徹底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包括儒家自己。
儒家的仁愛,被後世總結為等差之愛。這個總結恰如其分。愛君王父母感情最濃,愛兄弟、朋友就感情就淡一些了。
四、仁愛是人的天性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跟父親更親、還是跟母親更親?當然是母親。在母親的肚子中聽了10個月的心跳聲,母親的心跳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最熟悉的聲音(醫生總提醒新任母親,用左手抱嬰兒,也是這個道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面對父親和陌生人,孩子更誰更親?當然是父親啦。從小一把屎一把尿的,能不親嘛。剛出生的嬰兒、兩三歲的孩子的表現跟人性教化無關,是先天性的行為。由此推論:更愛親人是人的天性。儒家的等差之愛,跟人的天性幾乎一樣(愛君王是愛當官、愛發財,這個就不展開敘述了)。所以,好聽點說,儒家的仁愛是天性之愛;難聽點說,儒家的仁愛是自私之愛。
五、政治思想與個人私慾
在儒家“性本善”,法家“行惡論”的基礎上,荀子集大成,說出了“天性為惡、人性為善”的至理名言。每個人都有私慾,同時,每個人的私慾也有共同之處。比如說,升官發財,人人都只想自己、不想別人;但是,熱愛宗族是一族人的共同想法,熱愛國家是一華人的共同想法。若在中國搞個問卷調查,日本和中國你希望誰富裕強大?相信絕大多數華人都會選擇中國,而不是日本(若在日本做這個問卷調查,結果就截然相反了)。這,同樣是人性。
政治思想是治國理念,當然要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去考慮。比如吸毒、賭博、嫖娼是個人私慾,但禁毒、禁賭、禁娼是更多人的共識。正因如此我們才有相關法律,立法禁止體現的是民意。所以,政治思想必須是尊重共識、積極向上的,政治思想不能推崇、鼓勵非共識的個人私慾。
六、仁愛是惡,而不是善
仁愛若作為家長裡短的私教,自然是善。但是,仁愛是以儒家理論的身份出現的,它違背了政治思想必須尊重共識、積極向上的基本要求。
試想,若以仁愛為政治思想,哪官員搞裙帶關係、搞官官相護、搞貪腐腐敗,豈非合理合法?等差之愛,當然有好處、有利益,先關照自己的家人、親朋好友啊。
總之:
回覆列表
聖母婊和我弱我有理基本上和儒家的仁愛屬於同一水平。儒家思想的支持者必然會反對說孔子不是那個意思,但他們都忽略了儒家思想在經過數千年的進化後早已不再是孔子一人的思想了。無論如何後期的儒家思想,已經完全成了統治階層的工具,誇大個人修養,鞏固階層固話,強調人治,擯棄法制。甚至認為法律是用來約束低賤階層的產物。而上層階層是根本不應該用法去約束,而應該遵從三常五綱的自律。刑不上大夫就是這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