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裡挑燈思華年
-
2 # 閩東小村66666
“扶不起的阿斗”是後世對劉禪的最大誤解,“樂不思蜀”是對劉禪的恥笑。
劉禪的執政能力並沒有那麼差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這時諸葛亮已經輔助了劉禪繼位十年了。
大家可能以為,諸葛亮一死,劉禪必將滅國。但是實際卻不是這樣的,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任然執政了30年。
劉禪還是比較有能力治理國家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當時三國鼎立,就屬蜀國的軍事實力最為弱勢,人口也是最少的一個。劉禪依然能保住蜀國三十年。
3.劉禪善於用人,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繼續任用蔣琬、姜維等有識之士。
劉禪執政30年,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劉禪的皇位能夠穩穩坐住40年,不像東吳那樣陷入人禍之中,起碼在劉禪的帶領下,蜀國的政治還算是比較穩定的一個。
蜀國位於四川盆地,易守難攻,物產豐富。軍隊休養生息,蜀軍佔據有利地勢所以才能抵抗進攻,守住蜀國30年。
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在世時已經幫助劉禪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劉禪只需保持局面就行,而不用去做太大的變動。
綜合了各方面原因,所以劉禪這位歷史上的”昏君“才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執政蜀國30年。
我是扒哥歷史,我喂自己袋鹽!
-
3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諸葛亮離世後,劉禪能夠繼續穩定朝政達三十年,一方面是劉禪做了一些正確的選擇,一方面外部的環境給了機會,我逐個簡單聊聊。
廢丞相制度,分相權,舉動得宜諸葛亮離世後,劉禪做的第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廢除丞相制度,對於劉禪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招。劉禪將蔣琬任命為司馬,命其管理行政與軍事;隨後又將費禕拜為大將軍。
總的來說,劉禪是將諸葛亮曾經的大權分立於蔣琬和費禕,這樣就可以便於他在後臺監控這些權臣,權臣之間互相的制約,他執政的壓力就會減小許多。
如果權臣的權力不如此分立制約會發生什麼?君不見曹魏司馬之變?
重用賢臣,蜀漢政治清明而單純諸葛亮生前已經梳理好了蜀漢的朝政,最為難得的是劉禪執政之後能夠“蕭規曹隨”,繼續重任諸葛亮留下的賢明之士。
劉禪先後以大司馬蔣琬,大將軍費禕錄尚書事,縱覽朝政,後又以姜維、諸葛瞻錄尚書事,最重要的朝政大權,一直都在蜀漢的英傑負擔。《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是蜀漢舊臣,他評價劉禪時候說——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劉禪執政的後期任用閹臣黃皓亂政,陳壽也清楚的提到了這一點,可是黃皓的政治影響力畢竟有限,這一點我們要全面的看待。
外部環境給與了蜀漢一個不錯的生存空間曹魏方面,劉禪執政的期間,政權的核心從曹魏再向司馬轉移,直至263年,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軍前,曹魏至司馬給與蜀漢的軍事壓力非常小。
反而是蜀漢數度出擊曹魏,238年至262年,姜維對魏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其結果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勝多敗少。
而東線戰場,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從新講和,兩國一直相安無事。
怎麼看待劉禪這個歷史人物不知為何,現在網路上對於劉禪的看法要麼就是貶低的一無是處,要麼竟然誇讚為一代明君。
我覺得大可不必,劉禪其人缺乏大的理想與熱情,容易妥協於現實,更會受到左右人的影響變好變壞。在這個程度上,劉禪就是一個普通人。
讀了三國多年,才明白一個道理,像劉禪的父親劉備那種拼搏幾十年直至暮年依然野心勃勃壯志不熄的人,遍觀千年歷史,能有幾人?所謂英雄,當是如此。
-
4 # 雪峰居士從外部環境上來說
蜀漢與東吳自從劉備率領大軍慘敗後,史稱“夷陵之戰”,此戰過後蜀漢再能無緣荊州,可是他們共同的威脅還在,那就是北方的曹魏,因此再次和談訂立盟約。至此以後,蜀漢、東吳未有戰事。而蜀漢對曹魏一直處於進攻狀態,從諸葛亮到姜維,採取進攻為主,但是效果不大。所以,在曹魏政權未大規模攻擊蜀漢以前(即鍾會、鄧艾率軍攻打蜀漢),蜀漢相對來說外部環境比較安寧,給予了劉禪三十餘年執政的時間。
從劉禪性格來說劉禪個人給後世留下了幾個俗語(成語),即“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我們不去討論這些俗語真正的來源,但是從俗語(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禪的部分性格,即無大志安於現狀的性格,同時也受左右的影響,要不然後期宦官黃皓也不會那麼有權勢了。總之,作為普通人的劉禪只要現狀過的下去就行,不回去瞎折騰,所以這也是他能夠安穩執政三十餘年的關鍵。不然換個願意折騰的主來,肯定是雞飛狗跳,整個蜀漢危機重重!
綜上,劉禪之所以能夠在諸葛亮死後能夠還執政三十餘年,完全就是“心無大志”、“蕭規曹隨”外加“外部環境平和”所致,缺一不可。要不然,曹魏不攻打蜀漢,劉禪估計還會繼續他的蜀漢帝王,守著他的一畝三分地!
-
5 # 星探俠
諸葛亮死後是指定接班人的,文官有蔣琬和費褘、董承等,武將有姜維、王平、馬忠等,都是能人,治國有方,將士拼命,劉禪開始也能遵守諸葛亮遺囑,重用忠臣良將,也能延續30年平安世界。只不過蜀國始終弱小,連續遭到魏國的進攻,最終抗不住而滅亡,非昏庸無能而喪國。
-
6 # 無奈且向上
首先從劉禪本人說起,劉禪並不像人們所說的一無是處,起碼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乃父的雄才偉略,更無諸葛亮這樣的賢能輔助,自己只能做個守成之君。沒有向外擴張的野心。
其次,能夠延續諸葛亮時期的政策,內政相對穩定。起初有蔣琬,費瑋主政,後有諸葛瞻,姜維輔助。蜀漢雖未大的發展,但官民和諧相安無事。
再從外部環境看,自從荊州丟失以後,吳蜀之間矛盾反倒緩和許多,聯盟更加牢固,蜀漢無東顧之憂。而此時的曹魏集團,曹丕已死,曹真與司馬懿競爭激烈,內部權利相鬥明顯。相對減輕了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直到司馬懿全面控制曹魏政權之前,曹魏沒有向蜀漢用兵。反而是姜維先後十一次北伐,但收效甚微圖勞民財。
統一大勢所趨,蜀漢滅亡勢所必然,非人力所能擋。非劉禪之過。
-
7 # zhaozilong3
第一,諸葛亮北伐實屬無奈之舉!無論地盤,人口,還是人才數量質量遠不是魏國對手。連年征戰極大損耗蜀國實力!
第二,劉禪並不是糊塗君主!不作為其實是自保行為,諸葛亮在世,軍政大權獨攬。即使他是一代明君也無處施展。簡單來說,從諸葛亮死後;內政體現在他的人事安排,以及及時制止北伐,休養生息。還有對魏延,楊儀矛盾的處理,對帶兵武將的打壓!無不展現高超的政治手腕。對外,保證邊疆安全,與吳國保持盟友關係。
第三,人們抨擊劉禪降魏。那是演藝的藝術表達方式,從側面凸顯諸葛亮智慧無雙以及人格魅力。試問!最為君主最怕什麼!不是外敵,而是禍起蕭牆。諸葛亮死後,再無丞相獨攬大權,這證明劉禪心中對諸葛亮是極其不滿的,誰也不願做一位傀儡皇帝。
第四,客觀現實。蜀漢政權其實不是鐵板一塊,政治勢力有劉備起家的,有荊州的,有益州的還有投降的西羌,南蠻。夷陵之戰後,最先起家的班底被劉備損失殆盡。所以諸葛亮一直依賴荊州團體,打壓益州勢力。劉備託孤,首位大臣是李嚴而不是諸葛亮說明了一切,為的就是平衡勢力,防備諸葛亮做大。諸葛亮連年北伐,又把荊州班底打光,效忠劉備的老人們也凋零殆淨。所以諸葛亮死後,導致劉禪只得依賴益州團體。而益州團體大多都是本地計程車族豪強,對他們來說,劉備的蜀漢政權只不過是外來戶!所以劉禪能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蜀漢沒有大的動亂就很了不起了!
總而言之,對劉禪的形式及不樂觀!丟荊州,夷陵之戰,其實蜀漢已經時日無多。明眼人都明白,只不過碰上諸葛亮,劉禪這樣的君臣硬撐下來的。最後劉禪能得以善終,而吳國孫皓自作聰明,降了沒多久就死了。其中道理,只得品味。
三國這段歷史是中國曆代的縮影!君主其實是高危職業,曹操是漢丞相,篡漢,司馬義魏國三公,篡魏。而諸葛亮是蜀國丞相,所以君臣能如此相處。才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其中利害。旁觀者真的能看清嗎?!☝
-
8 # 南宮寂嵐開壇品歷史
我認為這既與諸葛亮在世時為蜀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有關,也與“後諸葛亮時代”劉禪個人有自知之明有關。
先帝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後,蜀國的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務就都落到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此時蜀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局勢都極為嚴峻:劉備夷陵之戰之完敗使蜀國國力受到了嚴重損耗,全國上下民生凋敝,社會經濟一落千丈,百姓生活困苦,“民皆菜色”,民心不穩,軍心渙散;東吳孫權自奪取荊州及在猇亭大敗蜀軍後,國力大增;魏國自曹丕即位後,儘管國內的政治格局經歷了重新洗牌,但曹丕憑藉自身的能力,同時在輔臣司馬懿的幫助下,很快穩定了魏國政局,加之吳、蜀雙方正值鏖戰,無暇他顧,因而魏國度過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曹丕始終關注著吳、蜀之戰局,自夷陵之戰後,隱隱有伐蜀之意。這些都給蜀國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正如《出師表》中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備白帝城託孤
面對如此內外交困的局面,諸葛亮秉承劉表興復漢室的遺願,為使蜀國國祚昌隆,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對內提拔、培養蔣琬、費禕、董允等文臣,提升他們的政治才幹;武將方面,重用姜維、王平、魏延等人,讓他們獨挑大樑,經歷戰場上血與火的歷練,增強他們的實戰經驗;並逐年補充兵源,增強蜀國的軍事實力;並且在國內頒佈了一系列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如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設施,大力扶持手工業――“蜀錦”的健康發展等。
諸葛亮
經過諸葛亮等人的不懈努力,蜀國的國力有所恢復,並略有提升,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這無疑為延續蜀國之國運及以後的北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後蜀國雖經諸葛亮離世,但由於他在生前為蜀國的長遠發展制定好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延續性措施,在內政外交方面都考慮得較為周密細緻,且後主劉禪一直延續了諸葛亮的政策,因而蜀國又延續了30年的國運。
劉禪與諸葛亮
再看蜀主劉禪,他是從乃父劉備手裡繼承的皇位,沒有經歷過先父多年創業的辛勞,平日過慣了優渥的生活,自然也不明白守業之艱難,遑論興復漢室了。年紀輕輕就輕而易舉地成為了蜀國的皇帝,本來這對他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不過他也深知,自己沒有父親那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廣闊的胸襟,也缺乏乃父的雄才大略,守好先父創立的基業就已經很不錯了,因而在治國理政方面,劉禪遵循先父遺願,拜諸葛亮為“亞父”,內政外交悉數交由諸葛亮打理,並在諸葛亮逝世後,能毫無保留地執行諸葛亮制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同時示弱於魏、吳,為蜀漢贏得了相對長期穩定的生存空間,故而蜀漢之國運又延續了30年。
-
9 # 如居真正
《樂不思蜀》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他是劉備的昭烈皇后甘夫人所生之子。劉禪還是太子的時候,劉備為了讓他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令他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禪稱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戰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所以劉禪是有一定才能的。
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曹魏。公元264年,劉禪舉家東遷洛陽,臨行時十分紛亂倉促,劉禪的大臣沒有隨行的人,只有秘書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張通捨棄妻兒老小單身隨劉禪而行,劉禪仰仗他的導引幫助,才使自己的言談舉止合乎禮儀而無所缺誤,於是他慨然長嘆。
到了洛陽後,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劉禪的子孫及群臣受封侯者五十餘人。魏王與劉禪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國的歌舞,旁人都為之傷感不已,而劉禪卻高高興興得同平時一樣。魏王對賈充說:“人之無情,竟然到這種程度;即使諸葛亮還在,也不能輔佐他長久平安,何況姜維呢!”
後來,魏王又問劉禪:“你還思念蜀國嗎?”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隨從聽到後,連忙就對劉禪說:“如果魏王以後再問,你應當哭著回答說:‘祖先的墳墓,都遠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沒一天不思念。’然後閉上眼睛。”後來魏王又問他,劉禪就像隨從說的那樣回答,晉王說:“你說的怎麼像你的一個隨從說的話。”劉禪驚訝地睜開眼說:“確實像您所說的那樣。”周圍的人鬨堂大笑。
其實在當時曹魏兵圍成都,劉禪也不是沒有盤算的,他在諸葛亮死後已經開始漸漸地改變之前堅持北伐的主張,因為看到了曹魏的壯大;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蜀國堅持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
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和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注重華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也許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所以當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其實是在試探他們是否真的投降。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慼之容,當劉禪表現得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時,活脫脫就成為一個嚴重的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無恥之徒。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的時候更是使得司馬昭對其大加放心。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副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幕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南唐後主李煜之死就是一個例子,一首《虞美人》雖留下千古絕唱,卻也招致殺身之禍。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也許是一個比較平庸的君主,卻不是我們所說的“扶不起的阿斗”,在許多問題上可以看到他的大智若愚。
在生活中像劉禪這樣大智若愚的人還是有很多的,我們不能僅僅從一個人表面的行動而對其做出很草率的評價,而是要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充分考慮這些行動背後所蘊含的東西,這會使我們看到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回覆列表
因為劉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不要因為三國演義而對他誤解了,可以說劉禪雖然不是能成就千秋霸業的人,但也絕對不是昏庸無能的人!
據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
劉備遺詔中明確地寫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過於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大意就是諸葛亮也說劉禪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可以大用,以諸葛亮的眼光看劉禪都是很有才華的足以證明,劉禪並不傻。再者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如果說劉禪傻那麼劉備肯定不會把蜀國給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