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鴻1149

    有些書法理論不看確實比看了好,誤人子弟的理論無一益處,現今的書法理論擇優而選吧。多看看古人的書法理論是好的。

  • 2 # 何建華5987

    不看書法理論這種說法是膚淺的,書法史有幾千年了,前人透過實踐,留下了豐富高深的書法理論觀點。對後人學習書法有很好的思想指導和借鑑作用。就像只會對帖寫字人,不學理論學練習再努力也不可能把字寫好,難得氣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成一書匠。眾觀以前那些大書法家,誰不學前人,很早就有了書論,如漢代:崔瑗的《草書勢》,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筆勢》,《九勢》等等。王羲之就有很好的學習他們。學百家之所長,自成一家。後人不可不學。 要有選擇地學習書法理論還是必要的,書法史中的理論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學其精華為上。通書史全吃,時間上也不夠,太氾濫,難學其精。

  • 3 # 陳獻春書法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促進理論研究。理論和實踐是水和船的關係,水漲船高。書法理論是書法創作的指南,沒有正確的理論,創作實踐就難有進步,就會迷失方向。正確的理論,是從歷史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那些經不住歷史檢驗的理論就是偽理論。在具體的書法創作實踐中,要與理論創新緊密結合起來,有鑑別的傳承經典,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每一個時代,都有理論和實踐的創新,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才能進步。在短期內,有可能盛行一些偽理論,把糟粕的東西當做精華,導致實踐中出現亂象,但真金不怕火煉,糟粕是經不住歷史檢驗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被淘汰。

  • 4 # zbz63

    這話不對,看還得看,只是要思辨一下,不能“人云亦云” 。記住,那種只埋頭練字的,最終定能成為“寫字匠”的。

  • 5 # 書法家王曉平

    學書法要不要學理論知識,我認為當然要學,但對初學者而言才剛剛臨帖,還沒有入門很久,簡單的筆劃知識可以學習,生硬的書法理論會增加他的畏懼感,讓他不知所措,也不能真正領悟理論裡的要點和精髓。等到臨帖有了一定基礎,基本功紮實能脫帖自行書寫時,需要加強學習書法理論知識,比如書法中有“屋漏痕、錐泥沙、重若崩雲、輕如蟬翼”等之說,這些論述都要領會其含義。

    學書法理論你可以明白:書法有法,但無定法,初學者求法,得道者用法,高邁之人棄法;正書是手段,知法是要求,用法是目的;正書言法,行書達意,草書縱情;無隸楷不古,無楷行不穩,無篆草不暢;楷意重而行死,隸味重則草拙,無行意則楷滯等等,只有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習書時才會有的放矢。常說“理論不明,實踐不靈”,書法要寫好,理論來指導。適當的書法理論學習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實踐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至於如何去理解書法理論,那就要看自己的書法領悟能力和對古人書法理論的理解能力了,只有多學多練才能獲得提升,技不壓身!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請斧正!

  • 6 # 琴音萬古

    這種觀點有其理性的一面。書法理論有分古人理論的一面,有分今時代人的一面。古人的思維是傳統抽象思維,這種思維持以象比類,以象言意是呈含蓄的要人在實踐中對意的理解。所以待人——“悟”;而今人因受之形式邏輯下的分析思維,其理論一大灘是與華人由生而給予的觀象下抽象藝術思維南轅而北轍,讀之後不得互參而得。所以,愈讀愈糊塗。再次,古人的理論是各自的體悟,今人全然持此言論為法,哪麼要問,古人又是以什麼為法呢?其應有個原始大法又是什麼呢?我認為因哲學在歷史中發展取得人全面休證,書法藝朮史還沒有揭露出這個原始大法是什麼!當然不是不存在,而是人至今沒全面證實醒目為尊。

  • 7 # 黔東V布衣

    照理說,書法實踐肯定需要理論做指導!但是,中國書法好的理論都是古代傳承下來的。現階段,業內能看懂文言文並能結合書法實踐去全面透徹理解的人不多。當今書法界那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們著的書,寫的文章,撰的書評真沒多少值得學、值得讀、值得看的!

    以《中秋貼》為例,說說書法界的理論、實踐及其它一些相關問題—— 該貼全文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二十二個字。在我這篇文章沒出來之前,沒人知道究竟啥意思!哪怕你去網上查,也是浪費時間,一頭霧水,甚至被蒙、被誤導而已。

    無數學習書法的人都不止一遍地看過這篇帖子、臨過這篇帖子。書法界不管是教書法的、寫書法的、評書法的,只要不是濫竽充數,相信都知道這帖子、臨過這帖子。但是,至今,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二十二個字在說啥!

    若去網上查與此貼相關的資料和文章,林林總總,不下百千萬篇,能找到介紹此貼的文章花樣百出,但無一不是在顧左右而言其它,有的連斷句都沒有。即便有些文章給這篇帖子斷了句,也只不過點幾個標點符號而已。為什麼那麼斷,根本沒任何理由。說的啥意思?更沒人懂。

    有人將它分割成“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有人把它斷句為“中秋! 不復 , 不得相還 。為即 , 甚省如何。然 。勝人!何慶 ?等大軍 。”

    還有人這樣斷句:“中秋不復不得相還 ,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

    百度百科和360百科兩家官方權威機構都把該文斷句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也不知道是誰抄誰的!

    所有這些文章,除東拉西扯的介紹和不知所云的斷句外,沒有任何依據或釋義。 也就是說《中秋貼》這二十二個字究竟在說啥?至今沒人知道。起碼,網上搜不到任何文意解釋!

    怎麼會這樣呢?我很不理解!後來,轉念一想,便又釋然。要弄懂這二十二個字的意思確實沒那麼簡單。其它姑且不論,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至少你要會斷句吧?這需要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特別是文言文(訓詁學)基礎,才能把這二十二個字讀通順、弄明白。若要權威釋義,還需梳理研究歷史,熟悉當時的社會狀況、人文環境,瞭解王獻之當時在想啥,在做啥,為什麼要寫這篇帖子?這需要做很多的資料蒐集、分析、研判和論證工作。意味著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大機構、大文學家、大國學家肯定是不願去做的;本該做好這類事的中書協以及各書法院校、專業機構現在的那些文革時期、文化饑荒年代走過來的所謂大佬、專家、教授、學者們,整天除了沉迷在圈子、關係、權利、聲名、潤格、醜書中外,他們還真沒這水平!否則,就不會在以沈鵬為首的眾多冠冕堂皇的作品裡高頻率地發生錯字、別字了!

    言歸正傳~如果我斷句,我會尊重中秋這個節日事實,認真思考這篇帖子想要表達的意思。總攬全文,解析其意,我會把“勝”當地名,把“何慶”和“大軍”當人名。至少,這樣去梳理和分析文理是通的,意思也說得過去!如此,我會把這二十二個字斷句為 “中秋不復 , 不得相還 ;為即甚省,如何?然 , 勝人何慶等大軍!” 。

    那麼,說的什麼意思呢?以我對這二十二個字的直觀理解,其意是:如果中秋之前不回覆,就不考慮回勝(縣或村或地名)去了;為了大家方便,也更加節約時間,可以的話,何慶就在這等大軍過來……!

    據多方資料論證說,此文前面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被後人裝裱時裁掉了(這正是沒文化的悲哀)。其實,前面有這六個字,就更能說明問題了!我理解這六個字的意思是問對方:十二月之前能不能把事情辦完了過來?

    我常常看到專業領域無數人在奢談國學宏博,大論書法創新,狂嚷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高歌書法與世界接軌……要我說,別再瞎折騰了,謙虛點,認認真真地坐下來,誠誠懇懇、實實在在地先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東西弄明白、融匯貫通以後再說吧!如此,才有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書法自信。才真正懂得如何在與時俱進中守正創新,而不是盲目崇拜、迷信西化!

    在我看來,當今中國真沒幾個能叫書法家的。我不知道幾個人有真材實料,能稱師尊家?我看到多數出書、賣字、賣作品的,不是賣底蘊、不是賣文化、不是賣品味、不是賣技能、不是賣藝術、不是賣雅緻……無數所謂書法大家的作品連筆法都沒過關。優秀的書法作品本該全面囊括這些元素,但當今稍好的書法作品也只不過具備其中之一二而已。更多的是賣官本位的附加值或者炒作起來的浪得虛名!在我看來,很多今天賣價的東西都稱不上作品,經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後,今天那些所謂大家的作品都將一文不值!哪天他不是這官那官,這職那職,這家那家的時候,少了圈子裡的吹鼓手和媒介裡的水軍,光環退去時,一定會從泥塑的神壇上跌下來,摔得稀碎。刻的字會被摳掉,寫的匾會被撤除,著的書無異於垃圾,所謂的書法作品等同於廢紙!

  • 8 # 王步徵書畫

    “有人說有些書法理論不如不看,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看到這個問題時,第一想到是,提問者所指的“有些書法理論”是指哪些書法理論呢?孫過庭《書譜》包括不包括在其中呢?提問者沒有告訴我,如果也包括在其中,我就不敢苟同了。

    孫過庭本人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書譜》是他根據自己在書法創作實踐中的心得寫就的一部經典書論,至今還或多或少地給學習書法的朋友以指導和啟示。

    比如《書譜》中所說:“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比如《書譜》中所說:“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等等,孫過庭的這些精闢論述是一個書法理論寶庫,內容十分豐富。

    所以我認為學習書法的朋友們多讀一讀如孫過庭《書譜》這類好的書論的著作不僅不是多餘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我想即便不是專門有志於書法藝術的人,按照魯迅先生所講的隨便翻翻一說,讀一讀孫過庭《書譜》這一類的經典書論著作,說不定也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

  • 9 # 馮勇書法

    書法不僅僅是寫字,還要有中國文化的支撐。

    比如“中庸”,也適用於書法。如王羲之寫完《蘭亭序》,之後又寫了百十遍,仍然沒有第一遍好,這是當時特定環境和其人之心緒的綜合作用而成,也是理性和感性達到中和,如西施的美一樣,“增之一分則太肥,減之一分則太瘦”。

    書法“無刻意做作乃佳”,如李白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樣,強調自然書寫,不能刻意,要超脫塵俗,不能有匠氣。

    這些都說明中國書法屬於中國文化,中國書法的審美取向是與中國文化的審美取向是一樣的。

    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只寫字不瞭解中國文化,不知曉書法理論,這樣的書寫者只是字匠。

    但是古人的書法理論僅僅只是個人的隨意性的感悟或是自身實踐的總結,這就出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米芾說“石刻不可學”,只能學習墨跡本,這個觀點現在看來很有問題。;米芾又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批評富有創造力的草書大家張旭和懷素,這個觀點和蘇東坡所說的“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一樣,都是不對的;明人項穆在《書法雅言》裡面批評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的書法飄蕩,不中和,這也是有失偏頗。

    所以我們要多看古代的書法理論,因為這些理論是書法的美學原理,會指導我們的實踐,又會增強我們的素養和內涵。但是不能一味照搬,不能唯“古”即是,要多角度去思考,辯證看待!

  • 10 # 夢裡追風

    理論應該看。

    你覺得對的就接受;

    你覺得的不對的就翻過去。

    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

    有贊成的,就會有反對的。

  • 11 # 塵異

    什麼事都不要走極端,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不是書法理論不能看,是那些不會寫字的人的理論不能看,實踐出真知,他們自己都寫不好字,還談什麼理論啊。

    很多書法大家,除了實踐之外也會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輸出成文字,這些從大量的實踐和思考中形成的理論,多參考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不要因為接觸了一些空談家寫的東西,就否定全部。鑑別知識的優劣,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照單全收,取捨是種智慧。

  • 12 # 聊以自娛2

    古人書法理論應該結合其作者的個人喜好和環境條件去斟酌分析,你會發現有些理論有些偏激,帶有自己觀點,不夠客觀,未免有些狹隘。然更多的理論不乏真知灼見,如書譜,續書譜等。有些生動形象,如“橫如千里陣雲”,“點如高山墜石”,“屋漏痕”,“錐畫沙”等。中國古代書法理論大部分是好的,只是比較精簡,“大道至簡”嘛!學習古典書法理論,不懂一點國學和古文知識,是無法理解這些理論的。

    今人書法理論,文字字面意思都好理解,然乾貨少,水分大,特別是套話,空話較多,令人生厭。有些人用西方美學原理和中國繪畫理論生搬硬套在書法上,顯得不倫不類,猶如小孩穿父母衣服,大人穿小孩衣服一樣滑稽可笑。同樣也有不少人帶有自己的喜好、偏愛,著實貶損他人,吹噓自己高明。還有自己書法實踐不咋樣,憑空想象、閉門造車的東西,不一而足。他們這樣的著書立說,你能認可嗎?你若以這樣的理論去指導實踐,不顯得滑稽可笑嗎?當然,當今也有不少很有見地,形象生動,真實可信的書法理論值得我們討論、學習。

    書法教科書比較枯燥無味,技法、理論、欣賞等單薄、生澀,沒有厚重度,且千篇一律,這是其不足。但這些確確實實是“真貨”、“乾貨”,“水分”少,但是,這些容易讓讀者生厭、討嫌罷了。

    儘管書法理論有其不足和侷限性,但是它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和橋樑引導的作用,還是值得學習的。還是那句話,有選擇和辨別的看,不是生搬硬套的看。你說呢?

  • 13 # 墨豪

    正確的理論是前人實踐的總結,當你用前人的理論指導實踐時可少走許多彎路。但由於前人的有些書學理論由於師徒之間是親傳手授,為了不使外人窺其奧秘,故用一些他人難以捉摸的詞語形容,使得後學往往產生各種不同的解釋,再加上千餘年來由於毛筆、紙張及几案的變化,也許當時是很正確的理論,離開了當時的具體情況就會變成謬論。故後學應在實踐中具體分析驗證,正確者吸收繼承,錯誤者修之正之。總之書寫中應順應人體的肌肉關節活動軌跡及力學原理為宜,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被一些所謂旳規矩束縛,否則會邯鄲學步適得其反。

  • 14 # 老路書法

    至於這個問題,我談一下我本人的感受。

    我學習書法十年有餘,基本上都是在黑暗中摸索著,沒有導師,只是靠書本上的一些知識在前進,書本上的那些知識都是僵化的,有時候根本就指導不了現實的中的我,所以我每前進一步都是特別艱難的,每到有了一點兒小小的進步,或是搞懂了一個筆法的精髓之後,我都是欣喜若狂,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

    我們前人的書法理論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關於這篇天下第一行書的筆法和章法的各種文章,都是在王羲之之後,我們後輩的書法家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嘔心瀝血,也許花費了一生的精力,不斷的完善起來的。

    那麼這些書法理論,肯定都是經典。但是問題又來了,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看到這些理論之後,感到特別的懵懂,看不明白,看不透徹。那怎麼辦呢?

    我們只能暫時先將這些書法經典束之高閣,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從臨帖開始。因為我們的欣賞水平,還沒有達到書法家們的那個高度。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懷疑這些書法理論的經典性,我們只能恨自己的悟性太差,我們胸無點墨,確實還沒有達到欣賞那些經典文章的高度,說白了就是還沒有鑑賞美和醜的能力。

    我們需要默默無聞的,把自己的心沉寂下來,踏踏實實的邁好我們的第一步,我們每一步都是堅實的。都是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所以說也是深刻的,不能忘卻的。

    如果把書法看做是一座山峰,我們攀巖一定的高度之後,回頭看看四周的風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站在100米的高處,看到的風景,和站在500米處,看到的風景,那場面和境界是有天壤之別的,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和高度之後,回頭再來讀那些經典的書法鑑賞的文章,就會感到如同醍醐灌頂一般。

    所以我的觀點是,初學書法的人不要讀太多的書法理論的書,有時候讀不懂,會打消自己學習書法的積極性。臨摹法帖三年五年之後,覺得自己的字看得過去了,成型了,再回過頭去讀那些束之高閣的經典文章,反覆的書寫,反覆的研讀,一定會小有收穫,甚至可以說能夠給你插上一隻強有力的翅膀。

    我們當代的“草聖”林散之先生,是屬於大器晚成的典型。老先生在60歲以前一直在研究唐楷和魏碑,60歲以後才敢涉足草書。老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他自己就說,完全得力於自己楷書和魏碑的基礎。我們學習書法是一輩子的事兒,不能華而不實。

    所以我建議,從現在開始拿起筆,像一隻老黃牛那樣,低下頭去埋頭苦幹,那麼你的未來和你以後的人生一定是非常精彩的。

  • 15 # 德能勝才

    開卷有益,在不好的理論也有可學之處,博覽群書才能吸收到營養,自唐以後書法口傳身授的方式就斷檔了,丟失了很多不授之理,所以我們在書法理論上丟失的太多了,自唐後至今書法水平沒有達到晉人的風骨和高度,二王成為了書法水平的珠穆朗瑪峰

  • 16 # 路石寫意

    文化層次不一樣,有高有低當然對書法知識理論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書法知識是一項很博學很複雜的東西,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天生寫字好看,所以稍加指導就能寫字好看,有的人,苦練筆墨,也不見得寫出流暢的字型。寫字,跟個人的性格,閱歷都有關係。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理論的,畢竟書法流傳了幾千年了,很多東西都是實踐總結的經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OS 12.3.1你們升級了嗎,感覺怎麼樣?發熱情況、卡頓情況、續航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