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功課

    2019年1月16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推出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引發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唐代 顏真卿《祭侄文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編者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特展《超越王羲之的名筆》,近日在國內反響頗大,似乎有些過度解讀和過頭讚美。從本質上講這不是一次書法史的學術展,而是一種快餐時代的文化景觀。為了展覽作些宣傳乃至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遵守專業規範與學術原則,不能超越底線。《超越》展在指向顏真卿超越了王羲之後,特別提出“王羲之的神話瓦解於清朝”的結論,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按此結論作為書法母國的中國早在清朝“書聖”就瓦解了,不存在了。那麼作為日本書壇的“三聖”、“三筆”還存在,那麼我們中國書法現在是處於什麼歷史地位及藝術水平?為此本院副院長王琪森撰寫了此文,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文化自信、理論自尊與學術國格。

    藝術創作不是體育競技

    ——顏真卿是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嗎?

    王琪森

    無論是楷書法還是行書法的最終成熟,並不是由顏真卿來完成的。不要簡單地認為李世民尊王是出於個人愛好,這是有相當客觀而真實的歷史成因與藝術要義。唯其如此,作為千古“書聖”王羲之的歷史地位、筆墨成就、書學效應、藝術影響及風格演繹是不可複製,也是不易撼動的,是不能隨便地輕言“超越”的。

    書法,是東方藝術的象徵,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載體。書法的藝緒維繫著華夏的文脈。因此,在扶桑之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以下簡稱《超越》)大展,才在我們書法母國的國內引起了頗大的反響與熱議。

    儘管本次展覽的主要策展人富田淳也曾直言:在展覽主題中加入王羲之,並非他的本意,而是各方面為增加展覽的吸引力所採取的一種策略。但現在有些觀點卻認為顏真卿在書法的厚度、結字的寬博及在楷法的完成上是“超越”了王羲之。也就是說本是一種推介的需要與策略,現在變成了事實與確認。這就涉及中國書法的歷史認知與藝術評述,似有必要作史學的考查、理論的審視與學術的梳理。

    展中缺席的“隸變”

    《超越》展的主體性人物是顏真卿,而物件化人物是王羲之,其主題語是“超越”。因此,《超越》展為了佐證顏真卿對唐代楷書、行書的發展推動與貢獻,以《祭侄文稿》為鎮展之寶,同時亦展出了顏楷的代表作《麻姑仙壇記》《勤禮碑》及《自書告身帖》等,以此說明顏真卿對楷法的最終建立及行書的超越意義,並作出“他改變了書法的歷史”結論。但是從整個中國書法史來考查或評估,顏真卿不具有改變書法史的歷史作用與藝術地位,他僅是唐代書法的傑出代表。

    無論是楷書法還是行書法的最終成熟,並不是由顏真卿來完成的。楷書法及行書法初始於漢代隸書高度發展後所產生的“隸變”,這才具有書法史上的書體締造意義。漢隸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書體風格的創立,更是一種文字機制的轉型。而其後隸變的出現,則是在一個更加深廣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下,推動了漢文化圈文字範疇及書法體系的社會構成、時代變化及藝術發展,這才是具有改變書法史意義的。從社會學視角來看:漢代隸書的演變過程在書法學上之所以被稱為“隸變”,主要是它為以後各種書體的變化作了重要的媒介與譜系的建立。也就是說自隸變後,中國書法各體已具備了,從此已沒有新體的出現。

    隸變,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草化,二是楷化,由此構成書體的邏輯二元關係。草書是從章草變化而來。章草是“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張懷瓘《書斷》)的一種書體,依然保留了隸書的波捺筆,字字分離,但筆畫連綿,結構簡化,其筆畫縈帶處常使轉連線,如東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寫的《急就章》就帶有這個藝術特徵。草書相傳是東漢張芝所創,他取法於杜操、崔瑗的章草而創草書(又稱今草)。行書是介於草書與正書之間的一種書體,相傳是東漢時劉德升所創,“行書者,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贊曰:非草非真,發揮柔翰。”(《書斷》)行書書寫流暢迅捷而又易於辨認,婉約妍美而通俗曉達,因此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及審美價值。“隸變”的書法邏輯學推進,就是使書寫與體式更加社會化與功能化。

    隸書的楷化是在東漢末年形成的,相傳是王次仲所創,但此說並不可靠,其實這種書體在民間已流行。較早的楷書還帶有隸書的遺意,如三國吳鳳凰元年的《谷朗碑》,就帶有隸書的遺風而開楷書的雛形。其後的楷書在形體上,在結構上則虛實有致,在運筆上則頓挫提按,線上條上則日趨嚴謹方正,勁健遒麗,併產生了楷書的典型運筆與結構。由此可見,漢之“隸變”有著重要的書法美學意義,它不僅開拓了書法的實用功能,而且強化了書法的藝術價值,在書法藝術的長廊中,使各體皆備、琳琅滿目。

    其後至魏晉南北朝時,楷書日趨成熟。三國時魏的大書法家鍾繇就是以精於楷書著稱。梁武帝評其書法為:“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宣和書譜》評其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代的王羲之亦有楷書代表作《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傳世。南北朝時魏碑的興起,標誌著楷書日趨成熟並應用相當普及,而其中的《鄭文公碑》及《龍門二十品》更是魏碑的經典。隋代儘管歷史短暫,但依然出現了楷書的名作《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等,尤其是《龍藏寺碑》,以嚴謹成熟而風格鮮明的楷法,開初唐楷書風格之先。康有為即在《廣藝舟雙楫》中說:“隋碑風神疏朗,體格峻整,大開唐風。”

    唐代的書法分為初唐、中唐、晚唐。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均精於楷法。而歐陽詢的《九成宮》已開唐楷之經典風範,筆力矯健、結構謹嚴,氣象莊嚴。中唐書法繼李北海、孫過庭、張旭、李陽冰後,顏真卿才登上書壇。他在廣採博取、變匯通融的基礎上,創出了筆力勁健豐厚、線條雍容端莊、氣勢雄渾恢宏的“顏體”,從而和前面的歐陽詢、其後的柳公權成為三足鼎立的唐楷三大家。正是透過對漢“隸變”後楷書發展的梳理呈現,可見顏真卿僅是在唐代把唐楷寫出自己的風格,他既沒有“改變”書法史,也沒有“超越”他的時代。他的書法家身份確認就是唐代代表性的書家。馬宗霍在《書林藻鑑》中說顏真卿是“陶鑄永珍,隱括眾長……於是卓然成為唐代之書”。

    由此可見,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隸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整個書法史學之眼,《超越》展對此是缺席的,不得不說是一種藝脈的斷裂、理論的空白與學術的遺憾。

    “書聖”何以為“書聖”

    策展者認為:中國書法到達巔峰,一在東晉,二在唐代。從而強調:一直到唐代才真正第一次把書法當作純粹藝術品。然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中國曆代藝術巔峰達成共識的是:晉字、唐詩、宋詞、元劇、清小說。王羲之作為晉代書法的一面旗幟,他的書法是否為顏真卿在唐代所“超越”?由此而形成唐代才第一次把書法當作純粹藝術品的歷史事實?對此應作觀瀾索源、振葉尋根的史學考查、學術評估與理論思辨。

    公元303年,西晉太安二年,松江的陸機寫下了“天下第一文人墨跡”《平復帖》。也就在此年,王羲之誕生。公元353年,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寫下了後世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五十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僅是那麼短暫的一瞬,但在中國書法史上,卻產生了具有經典價值的“一帖一序”,並在東晉、西晉的交替中完成了從“章草”向“今草”的嬗變。王羲之《蘭亭序》的橫空出世,把中國書法推向了巔峰,其終極意義是什麼?從書法史脈的傳承、書體譜系的更替、筆墨形態的創新到風格打造的契機、經典範式的確立等,可說是奠定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為此,藝術帝王梁武帝在《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羲之出生於書法世家,七歲時即學書,十二歲時經父傳授筆法,及長後師從衛夫人。為了拓寬視野,多頭取法,他遍遊名山大川,尋訪名家書作,從鍾繇處得楷書法,從張芝處得草書法。正是在廣採博取的基礎上,他濯古來新、自創新體,在隸、楷、行、草諸體上取得了全方位的系統突破,從而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實現了劃時代的轉折,最終形成了妍美秀逸、韻勝度高的晉代書風,使中國書法的技法系統與審美譜系得到了本體性的提升和整體性的完善。而《蘭亭序》的筆墨形態在中國書法的書體構建上無疑是具有歷史性的貢獻和經典性的價值。從更深層的文化成因上講,這亦是士族文化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與審美理念上的企盼。因此,王羲之在《書論》中極富深意地講:“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大抵書須存思。”正是在這種筆墨形態後,屹立著一位書法思想家的精神峰值。

    由王羲之所形成的這條 “書法大河流”(見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貫穿於其後的書法史脈藝緒,形成了“王羲之現象”及“王字系統”。如晉後南北朝的著名書家羊欣,就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入室弟子,書法深得王字神韻。當時就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言。齊有王僧虔,他是王羲之四世族孫,家學淵源,筆法高邁。陳隋之間的書法大家智永祥禪師,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嚴守王氏家法,曾寫《真草千字文》八百本送與各寺,以傳王書正脈。其後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均是出於純正的王字系統。虞世南得智永禪師親授筆法,歐陽詢對王羲之書法到了痴迷的程度,有唐書法“一代教化主”之稱的褚遂良書法直接追蹤右軍,薛稷師法虞、褚而得王字之真傳。正是初唐時期所高揚起的王羲之書法大旗,才為中唐時期真正唐書風格的出現及顏真卿的崛起作了歷史的奠基。其後晚唐的楊凝式,世稱“楊瘋子”,其書取法於《蘭亭序》,從而形成了自己瀟灑縱逸、豪放不羈的書法,黃庭堅為此寫了那首著名的題書詩:“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一代雄主、開貞觀盛世的李世民以帝王之尊親自作《王羲之傳論》,他認為王羲之:“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不要簡單地認為李世民尊王是出於個人愛好,這是有相當客觀而真實的歷史成因與藝術要義。唯其如此,作為千古“書聖”王羲之的歷史地位、筆墨成就、書學效應、藝術影響及風格演繹是不可複製,也是不易撼動的,是不能隨便地輕言“超越”的。也不能因為《蘭亭序》真本的缺失而就讓位於“天下第二行書”。從馮承素摹寫的《蘭亭序》“神龍本”、虞世南臨寫的“天曆本”、褚遂良臨寫的“米芾詩題本”到歐陽詢臨寫的“定武本”等,均是物化的存在。而最終把書法作為純粹藝術品的地位,最終也是由《蘭亭序》來確定的。

    源流之別

    《超越》展無疑是為顏真卿特設的主題展,但為了展覽的延伸及烘托,以中國書法史的演繹為敘事,並以“書聖”王羲之為對應,意圖或是設想從傳統思想及有關價值中來表達或驗證:王羲之創造了書法藝術美的普遍性價值,而唐代書法最大功績是為這種書法的普世美定下了規則。

    既然展覽最終定題為“超越”,即便非策展人本意,在此也值得認真追究一下。藝術創作不是體育競技,不能簡單地說誰超越誰或誰贏了誰。歷史地看:由晉王羲之創造的書法藝術美的普遍性價值,早在南北朝、齊、梁、陳及隋代就被確認並定下了規則,這在書法家們的筆墨實踐及書法理論家們的著作中都作了驗證,應該是不會滯後到唐代。顏真卿是唐代傑出的書法家,且德高望重,捨生取義,可謂是垂範千古,但對他書法的創作成就及其地位,應作實事求是的客觀評述,由此從傳統到價值來分析或界定他是否真的“超越”了書聖王羲之。

    顏真卿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臨池學書,初學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等,後拜師張旭。張旭不僅是唐代草書大家,其楷書亦造詣精深,《郎官石記》亦是唐楷代表作之一。張旭自幼隨舅父陸彥遠習字,陸彥遠是陸柬之之子,陸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深得王羲之法,可見張旭書法乃純正的王字系統。顏真卿為了能登堂入奧,兩次辭官專門跟張旭攻書,始得張親授筆法十二意,為此顏真卿專門寫了《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深有感悟地講:“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由此書藝大進,自闢蹊徑,開創顏體。

    顏真卿的楷書代表作為《勤禮碑》《告身帖》《顏氏家廟碑》等,其運筆穩健凝重,豐腴遒勁,線條飽滿豐盈,筋骨內蘊。結構端莊宏放,氣勢寬綽。顏楷的雄秀獨出與挺然奇偉,代表著唐楷的最高成就。應當講《祭侄文稿》的問世,代表著唐代行書最高的創作成就,也是繼王羲之的《蘭亭序》後,行書發展的經典之作,這就是顏真卿書法在唐代的地位。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宋代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後》的評語無非是溢美之言:“故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作為唐代書壇的標誌性人物顏真卿,其在楷書、行書上所取得的成就的確是屬於卓越級的,但是否就能因此而“超越”了王羲之呢?這是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範疇和藝術層面。

    第一,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是開啟山林的,他將“古質”的“章草”完美地演變為“流美”的“今草”,具有歷史的開創性,為中國書法史開啟了嶄新的篇章,由此形成了行書的創作譜系及筆墨表現語彙。而顏真卿只是在行書的筆墨表現上有所開拓,線上條形態上有所變化,在技法運用上有所完善。歷代大書法家大都法乳於王氏,而顏真卿書法也以“書聖”為源頭。王羲之開創的是源,顏真卿開闢的是流,不可等同。

    第二,王羲之以其書學思想、筆墨理念、創作方法及楷、行、草全方位的突破,從楷書《樂毅論》、行書《蘭亭序》到草書《十七帖》的經典建構等,形成了“王氏書法學”。而顏真卿的歷史地位、藝術影響、書學成就及經典建構是不能和王羲之相比的。其在書法史上的定位是王羲之是“書聖”,顏真卿是“名筆”,所以不能輕言“超越”。

    由此也引出一個嚴峻的話題:《超越》策展人在以顏真卿為主角作了中國書法史的展示後,在展覽最後一部分,提出“王羲之的神話瓦解於清朝”,這涉及對於整個中國書法史的史論與對中國“書聖”的評價。唐代書法出於王氏大系統前面已有陳述,宋代上至廟堂下至書壇,對“書聖”依然推崇,宋太宗趙光義命編次摹刻的《淳化閣帖》十帖,有中國書法史上“聖經”之美譽,也為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奠定了最後一塊基石。其後據宋徽宗時期官方編撰的《宣和書譜》記載當時皇宮中所藏王羲之書法已達243件。宋四家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曾直接或間接師王。元代的書法大家是趙孟頫,他亦是效法王氏,其最著名的“書法以用筆為上”說,就是《蘭亭序》的跋。明代的董其昌更是崇尚“書聖”,直接影響了清代書法三百多年。其《畫禪室隨筆》中多有《蘭亭序》的論述,並對《定武本》相當推薦:“此定本從真跡摹,心眼相印,可以稱量諸家《禊帖》,乃神物也”。清初兩位最重要的書家王鐸、傅山就是從王字系出的。至於《乾隆皇帝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則完成了《蘭亭序》藝術敘事在清重筆濃彩的一章,最終形成了《蘭亭八柱帖》,即《中國清刻蘭亭集帖》。清代中期碑學興起,雖對帖學有一定的衝擊與影響,但並沒有撼動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及貶低《蘭亭序》的價值。清帖學運動的主將康有為在其書論中對《蘭亭序》亦有客觀的評述,“學《蘭亭》當師其神理其變,若學面貌,則如美伶候坐,雖面目充悅而語言無味。”可見他並未否定《蘭亭序》的經典性,而是倡導要學其“神理”。

    因此,對於“王羲之的神話瓦解於清朝”的說法,應當引起我們深思。

  • 2 # joker38361

    現在的人當然可以這樣認為。

    王羲之在天之靈想必也是樂於見到後人的成就。

    而假若顏真卿還活著,一定是誠惶誠恐謙卑有加。

  • 3 # 老莊六堡茶

    應該是個人的見解吧,中肯的來講,王羲之的行書那絕對是頂級的,至於楷書,個人覺得顏真卿略勝一籌哦。不過書法這方面,哪能跟武俠小說一樣用“華山論劍”來比高下呢?

  • 4 # 子衿書法

    這是今年拿初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一場“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展品是從臺灣故宮博物院租借的顏真卿名作《祭侄兒文稿》。其實,在王羲之和顏真卿二人之間,國內也有人認為顏真卿的《祭侄兒文稿》,超越了王羲之巜蘭亭序》。在書法的欣賞方面,主觀感性認識主導著每個人的審美觀。而書法家的技法以及他們本身對書法內涵修養,並不在觀賞者評比之中。每個人都是從合於自己的審美觀去評價書法作品。

    在日本的這個觀點,只是主辦方的認識,並不代表所有日本人的觀點。日本主辦方用這個標題,有宣傳炒作的成份。他們為什麼要用王羲之來進行比較?因為王羲之在日本,是神一樣的存在,日本人對王羲之的敬佩超乎我們的想象。超越不超越,不能因為日本人這麼說,我們便不能接受。

    文化無國界。王羲之和顏真卿是中國文化貢獻給世界的寶貴遺產。凡是喜歡中國文化的人,他們都有表述自己看法的權利。我們能夠在王羲之和顏真卿之間進行比較,日本人為什麼就不能?日本人的文化,不是受中國文化影響,而是和中國文化同宗同源。日本人讚美的,我們就堅決反對?日本人讚美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傑出人物,選擇誰,都有理由。這一點,大家要有清醒的認識。

  • 5 # 抱庸詩書

    日本人的話,不必當真,他們還說過“小王勝大王”,王羲之不如王鐸。倭國書法確實有高手,但書法圈跟咱們差不多,醜書怪書才是主流。從前期中日書法交流大會展出的作品來看,幾乎清一色的“醜八怪”,果真是小巫見大巫。

    (蘭帖區域性)

    顏魯公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前段時間灣灣把這幅珍品拿到倭國炫了一把,著實引起不小鬨動。一些挺顏派藉機高呼“顏勝於王”,我想這並不是倭國的主流觀點,其實也只是書法受眾中的一小部分,被媒體人斷章取義、添了油加了醋的。

    (祭帖區域性)

    《祭侄文稿》與《蘭亭序》相比,行書風格有很大不同,從線條雄健與張力來說,《祭》帖確實要比《蘭》帖張狂生猛,但論蓄力藏勢、流美飄逸、容姿神俊,《蘭》帖均遠超《祭帖》,二者尚不足以摩肩相論。二王代表行書的最高水準,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這些一流高手都曾潛心妍學《蘭亭序》,我想,他們的鑑賞水平是不容置疑的。

    (王鐸行書)

    抱庸淺談。

  • 6 # 真誠QQQ

    首先,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華人的想法都是個人的想法,不代表全部華人的想法。而這個日本人說顏真卿的書法已經超越王羲之,我覺得他是看著某一個作品對比出來的,而不是看看他倆的全部作品和他們的影響力來對比,或者說他沒有全部去了解這兩個書法家的整體來來對比,只是請從某一個作品拿來比較得出來的結論。

    我覺得我們學藝術的人很難帶著理性去看一個問題基本都是我們認為喜愛喜歡的,然後就去學去練。就像有些是喜歡二王的魏晉雅味,還有一些喜歡宋代的尚意,還有一些人喜歡唐楷的法度,有些是喜歡顏真卿,還有一些喜歡柳體歐體都有。有些人對行書,對草書不感興趣,還有一些人會特別討厭某一些書法家的字型,比如米芾對顏真卿楷書的評論,胖豬賊醜,但卻對他的行書祭侄稿、爭位帖讚不絕口。

  • 7 # 一笑貫長天

    後人超過王羲之的僅僅是在章法與情緒化這兩點,而難度,筆法與蘊藉還有筆力上都遠遠不足!

    沒有深入學過王羲之的人都不會認為王羲之的筆力強,以前我也認為王羲之的筆力不如顏真卿及王鐸,但是,隨著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逐漸深入,才知道王羲之的筆力不是浮在紙面,而是蘊含的手中,也只有理解到這點你才能深刻地理解入木三分的真正意義!

    每次臨摹都有不同的體會是我臨習王羲之的深刻感觸,而王羲之的書法就是讓你感覺,你似乎昨天已經學成了,而偏偏今日又感覺還沒充分理解,這種回味真的是其他書家難以企及的。

    王羲之的筆法是後世書法家學其一二就足以成名的湖海,書法界都認為八面出鋒是米芾的專利,有的說是智永,其實,八面出鋒在王羲之那裡早就做到了,只不過沒有總結成一條經典的例律。你可以去看王羲之的提按與轉折,起收筆法,你去看《蘭亭序》的牽絲呼應,再實際學一學,你就會體會到,學王羲之的字遠比學其他書家要難的多!

    當然!顏魯公是二王之後的第二高峰是名至實歸的,沒有人可以與之匹敵!但是與二王相較差距還是明顯,就像前面所說的,難度,筆法,蘊藉與筆力都是難以企及的,只有章法上顏魯公走的比書聖遠一點,以及在情緒化上更激烈!

    學成王羲之的字可以容易地寫顏真卿的字,而學成顏真卿的字,寫王羲之還需努力,這就是差距!

  • 8 # 龍行天下69001346

    誠謝悟空問答的邀請!見各位大神的回答已是精彩!我還是作簡短的回答、這或許日本書法界看法吧、沒有可能超越的、顏真卿也是在大王羲之的書法的主要承傳人!顏魯公只是在大王的筆法的基楚上創新出自己風格顏體、創新終成一家。各位認同否?謝謝各位關注。

  • 9 # 湘順1

    書聖王羲之和顏真卿都是我頂禮膜拜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是否超過書聖王羲之,讓顏真卿以後的大書法家評比嗎?柳公權、蘇東坡、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書法大家都學習王右軍和魯公的書法,我們書法愛好者也一樣走俊逸一路的應從王羲之的二序學習,掌握行書規模和筋骨,以取韻高千古,千變萬化行書之極!如走氣魄雄渾一路的,以從顏真卿爭坐位帖入手,進而窺探顏書《祭侄稿》,得法以後,再講求寫意。

    言歸正卷,董其昌大師稱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為古今章法第一。書聖王羲之是顏真卿的祖師,因為顏真卿是褚遂良的學生。褚遂良的書法得力書聖王羲之的糸列法帖!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這絕無僅有的書法傑作,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令人難以企及的書法高峰。《蘭亭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取得"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用真書臨《蘭亭序》的作品請大家看下圖欣賞!謝謝大家!

  • 10 # 微博愚公2017115

    歷史總是向前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除非事物停滯不前了,否則書法藝術怎能就此停止不前呢?二王時期的書法,在表現手法上依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被模仿,超越是藝術發展的必然!可以前無古人,但不能阻止後無來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微生物對身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