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尾讀正史

    我認為是猇亭之戰的輕敵。

    猇亭之戰開始前,吳將陸議(陸遜)就對孫權說:“我最擔心的就是劉備水陸並進,但現在劉備舍舟就步,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劉備出於對陸議的輕視,放棄了從水陸進軍牽制東吳的方法,反而全軍從陸地進軍。導致戰線拉的太長,只能“緣山截嶺”步步結營,進行防守。

    史書記載劉備在夷陵戰線上共建立了五十多座營寨,幾乎是十里一營,使兵力大大的分散了。

    猇亭之戰的最終決戰時,劉備用以決戰的兵力不足一萬五千人。被陸議用火攻破營。

    沒有水軍的牽制,導致劉備為了保證後勤線的順暢,只能採取步步結營的方法,致使兵力分散,這是劉備最大的失誤。

  • 2 # 靖遠0204

    一誤收留呂布,養虎為患,致使徐州丟失,從與曹操、二袁並列的北方四大諸侯淪落為喪家之犬,從此再未能立足北方逐鹿中原。

    二誤不辨真偽,放徐庶歸曹,不僅未能救得徐母,又損失重要謀臣,致使後期用人捉襟見肘。

    三誤未能採納龐統上策早定益州,致使龐士元殞命落鳳坡,劉備只得調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率軍入川,致使荊州力量削弱,為東吳偷襲埋下了隱患。

    四誤低估東吳對自己勢力擴張的不滿,未能在關羽北伐時派遣名將鎮守後方,致使襄樊之戰功敗垂成,最終荊州丟失,關羽父子被殺,劉備集團再無統一天下的可能。

    五誤不聽諸葛亮、趙雲等勸阻,執意發動伐吳之戰,車騎將軍張飛因之而喪命,最終兵敗猇亭,致使蜀中精銳盡失,新生的蜀漢政權幾乎亡國。

    我認為最大的失誤當屬第四,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未能派遣名將鎮守荊州後方以震懾東吳,因為這個失誤,導致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張飛遇害,夷陵之戰慘敗,使得蜀漢精銳盡失,國無良將,最終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 3 # 狼的影子319

    劉備的重大失誤有五個,

    一,拿下漢中稱王后應該資助馬超自立門戶經略隴西,以馬超在隴西的威望,加上劉備的資助,肯定可以開啟局面,在隴西地區給曹魏政權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劉備可以不奢望馬超始終臣服於蜀漢,只要他能夠跟蜀漢政權保持友好的合作關係就可以了。

    二,劉備稱王后,應該馬上調整集團的整體戰略,及時拋棄所謂的“隆中對”,修正跟曹魏的關係,承認曹操的地位,換取曹操對蜀漢政權的支援,雙方以共扶漢室的旗號達成和解,這樣,劉備面對的敵人就只有一個孫權了,在這個基礎上,關羽的荊州軍團不進攻曹魏,而是向孫權發兵,收回荊州的東三郡,達到全據荊州,可進可退的狀態,然後再跟孫權和解,保持住三足鼎立的局面,因為蜀漢的力量不足以滅亡孫權,即使能夠滅亡孫權,大戰之後,劉備也沒有能力對抗曹魏了,劉備保持住荊州,益州,漢中加上馬超的隴西勢力作為政治盟友,蜀漢政權才能安全。

    三,在關羽已經發動了襄樊戰役的情況下,劉備沒有及時填補荊州的防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失誤,關羽的荊州軍團總共只有三萬多人,同時進攻襄陽和樊城,又要對付于禁的援軍,還要防禦孫權的偷襲,兵力上肯定是捉襟見肘了,再應對徐晃的進攻,實在是太難為關羽了,這個失誤是劉備在當時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所犯的最大的失誤。

    四,不應該處死劉封,劉封是劉備的養子,是劉備的親信,是蜀漢政權中類似於關羽,魏延的方面大將,負責鎮守上庸,這個地區的戰略地位也是及其重要的,出上庸即可進入河南,蜀漢如果保有上庸,則擁有三條可以北伐中原的通道,劉封勇猛,有戰功,有能力,加上劉備養子這麼一個半主半臣的身份,在劉備死後能夠威脅到的並不是劉禪的地位,而恰恰是威脅到了諸葛亮的地位,劉備收劉封為養子的時候,還是一個飄零四海的小軍閥,根本就沒有能力考慮以後的繼承人問題,如果當時劉備亡故,能夠繼承劉備的絕不是劉封,也不是年幼的劉禪,而是關羽,亂世不立幼主,大爭之世,國賴長君,是所有政治家的共識,劉備收劉封為養子,不過是跟但是所有的世家大族一樣,為自己培植親信,這個做法不僅當時盛行,而且影響到了以後幾百年,直到唐末才結束。而諸葛亮當時已經準確的預料到了60歲的劉備已經不久於人世了,關羽已經死了,張飛已經58歲了,法正,劉巴都已經過世,放眼整個蜀漢,能夠在易世之後成為託孤輔政大臣的人,只有代表荊州幫的諸葛亮,代表益州士族的李嚴,代表劉備原從集團的劉封,尤其是劉封還有一個半主半臣的養子身份,李嚴鬥不過諸葛亮,魏延職務低微抗不住諸葛亮,但是劉封就不一樣了,他如果活到劉禪時代,也必定是以軍職封侯,並且掌握一定的軍事力量,諸葛亮可以任意剝奪李嚴和魏延的兵權,但是對於劉封則絕對不敢,如此,劉封就會成為諸葛亮攬權擅政的最大障礙,所以,諸葛亮極力攛掇劉備殺死劉封,

    五,夷陵之戰以前,劉備沒有及時跟曹魏和解,雖然劉備的蜀漢政權是以消滅漢賊,匡扶漢室為政治旗號才建立的政權,而在現實中,漢賊不兩立可以作為一個長期的宗旨,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應該及時的調整國家策略,歷朝歷代,古今中外都是一樣,在國家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該妥協的就要妥協,孫權這方面做的最好,一時跟劉備進行聯盟,一時向曹魏稱臣,劉備恰恰在這個問題上過於迂腐,一直死抱著“漢賊不兩立”的招牌兩面樹敵,以區區四萬多兵力伐吳本來就捉襟見肘了,還要分出一支生力軍去防範江北的曹魏,致使夷陵前線的兵力不敷,無法打破陸遜的嚴防死守,導致戰爭曠日持久,最終被陸遜利用酷暑季節,蜀軍舍舟登岸的時候,一方面用火攻劉備的陸營,一方面派水軍繞過蜀軍的戰線,夾擊蜀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 4 # 不沉的經遠

    應該說,劉備一生還是出現了很多重大的失策,最終使得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一、大意失江陵。劉備在樊城得知曹操南下以後,帶軍撤離,如果說經過襄陽是為了考慮人心,不適合攻打的話,沒有及時趕往江陵就是一大失策了,曹操先是急行趕到襄陽,聽說劉備早就走了,立刻以五千精騎“急追之”,一日一夜趕了三百多里追上劉備,將其擊潰,奪取了江陵。劉備不僅失去了搶先佔領江陵的時機,還為日後孫劉爭奪荊州埋下了禍根。

    二、不顧大敵當前和孫權爭奪荊州。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向劉備討取荊州,此時劉備雖然不可能將荊州全部讓給孫權,但是此時益州初定,漢中態度不明,必須安撫好孫權。然而劉備卻選擇了最糟糕的應對方式——拖。最後孫劉兩家差點兵戎相見,孫權奪取了三郡,劉備統帥五萬大軍趕往荊州。結果曹操輕取漢中,益州震動,劉備不得不和孫權達成湘水之盟,讓出了一半荊州。這還得感謝曹操當時沒下決心攻擊益州,否則此時益州空虛,劉備將面臨滅頂之災,儘管如此,劉備還是丟了一半荊州,還搞僵了兩加關係。如果當初劉備就割讓一兩個郡給孫權,那麼很可能可以避免事態惡化,在曹操進攻漢中時,劉備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三、漢中之戰後劉備小勝即驕,最終丟了荊州。漢中之戰擊敗曹操以後,劉備稱漢中王,達到了自己的鼎盛時期。此時劉備卻有些得意忘形,任由關羽北上襄樊而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如果此時他在漢中,那麼顯然應對能更及時些,無論是以偏師北上雍涼襲擾曹魏,還是順漢水增強上庸以策應關羽都可行。但是劉備卻在此時返回成都去了,也沒有派兵加強荊州防務,最終失去了荊州,折損了關羽,這個責任劉備不可推卸。

    四、夷陵之敗。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劉備首先不應該輕舉妄動東進,其次在進攻受阻時應該及時撤退,避免糾纏,然而劉備最終兵敗,折損了大批精銳士兵和人才,導致蜀漢後期人才嚴重不足。

  • 5 # 七夜侃歷史

    作為三國時代的三個首腦之一,劉備一生卻有三個重大失誤決策,每一個都足以改變劉備的命運!

    第一個:陶謙讓徐州劉備拒絕

    當時,曹操父親被陶謙部下所殺,曹操大怒就要藉此吞併徐州。陶謙自知不敵,加之自己大限將至,因此就想把徐州白白送給劉備,劉備卻以自己仁義之名拒絕了陶謙,其實劉備自己就是天下最想要徐州的人!對此,關羽張飛也多有牢騷,畢竟他們漂泊了那麼多年,最需要的就是城池。設想,劉備真接受了徐州,劉備就有了根據地,自己的大業或許就可以提早幾十年了!要說真是仁義之名拒絕,但後面又為何還是接受了徐州,只不過,當時的徐州已不是最強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已經有點算是個爛攤子了!

    第二個:讓關羽守荊州

    荊州,天下之腹,足以養兵30兵,南可拒孫權,北可攻曹操,地理位置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最為重要。之前,諸葛亮談到關羽張飛二人時,說到最擔心的反而是關羽,因為關羽過於狂傲了,作為三軍統率,遲早會出事。而劉備明顯沒有聽進去,太過於看重自己的這兩個兄弟,最終還是把荊州交給了關羽鎮守,諸葛亮為此憂慮重重,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給關羽留下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結果,關羽還是當成了耳旁風,最終大意失荊州!荊州,如果交給趙雲來守,結果或許就會不同!

    第三:舉國伐吳為關羽報仇

    關羽被殺,一代名將隕落,作為大哥的劉備悲痛萬分,發誓就要報仇。但當時還算有理智,沒有立刻舉兵。直到張飛也被殺,首級送到孫權跟前的時候,劉備終於忍不住了,諸葛亮都勸不了,還鬧了矛盾,馬上就下了詔令,舉國伐吳,70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殺的東吳大軍膽寒。結果,卻被陸遜火燒700裡連營,70萬大軍死傷殆盡,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再無爭霸全國的可能!可以說,沒有這一戰,劉備還是很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這個人仁義寬厚有餘,當機立斷不足,他有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的一面,也有優柔寡斷、明犯糊塗的一面。

    劉備起兵很早,早在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就開始了,但直到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結束後,才有所建樹,第一次真正地有了自已的根據地,而這已經過去了25年。

    劉備一生有很多失策的地方,導致他大器晚成,但好在劉備在晚年終於良心發現,從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後,劉備就開始逆來運轉,順風順水,一展宏圖,但是劉備仍然浪費了很多機會,也有很大較大的失策:

    1、劉備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一直沒有真正輔佐他的謀士,因為劉備早年一直看不起文人,而沒有謀士,才讓劉備早年的創業過程是毫無目標,如同一隻無頭蒼蠅到處亂竄,這是劉備的平生第一大失策。

    劉備這個人雖然善於結交英雄豪傑,可他不喜歡讀書,他喜歡做什麼呢?劉備喜歡遛狗、騎馬、穿著漂亮衣服和聽著好聽的音樂,這整個一紈絝子弟的形象,不過沒關係,劉備有雄心大志就行,但是在創業過程中屢屢受挫,劉備卻沒有明白自已錯在哪裡?

    劉備在早期應該為自已請一個高明的謀士,制定一套出色的戰略,你看袁紹和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謀士的存在為各自的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劉備在早年就是看不起文人,如果他真的放下誠心,總會有人願意跟隨的。

    最起碼關羽、張飛、趙雲、糜竺、孫乾、簡雍是一直跟隨的,就是缺少傑出的謀士,很多次劉備有機會,比如在徐州,有陳登和陳圭父子,卻沒有用好。再比如在荊州,徐庶也沒有用好。

    2、劉備在徐州期間,沒有牢牢的控制徐州局勢,好不容易有了徐州之地,卻又輕易失去,再次導致劉備到處流浪,這是劉備一生較大的第二次失策。

    劉備失徐州,真是沒有經驗,沒有從政經驗,也不善於利用徐州當地人,雖然收留呂布是劉備丟失徐州的主因,但是呂布之所以能成功奪取徐州,還有劉備手下的曹豹等人反叛的原因,曹豹為什麼要反對劉備啊?因為劉備沒有處理好徐州士人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用好人。

    徐州當地人才很多,可是劉備沒有用好,比如陳登、陳圭、臧霸、孫觀、徐盛、呂岱等人,全是人才,但劉備沒有用好人,只知道用關羽和張飛,直接就導致了劉備帶著關羽在前線作戰,後方被呂布偷襲,失去徐州,這是劉備較大的失策。

    3、劉備在荊州樊城駐屯期間,居然連曹操南下的訊息毫不知情,樊城可是前線呢,劉備在前線連敵人來了都不知道,這情報工作做得是相當差,而且劉備在南逃時,沒有乘機拿下襄陽,這是劉備一生第三大失策。

    曹操軍前鋒都快到宛城了,在樊城前線的劉備軍居然毫不知情,估計是劉備在荊州這7年日子過得太舒坦了,連危機感都沒有了,要知道曹操在平定北方後,肯定會南下荊州,是個軍事家就會想到的問題,劉備居然不知道,也沒人提醒他。

    劉備如果很敏感的話,在曹操成功拿下烏桓時,就應該要做好準備了,看這情況,劉備估計是得意忘形了。

    這也就罷了,劉備在渡過漢水來到襄陽城時,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告,拿下樊城,也是一大失策。

    當時曹操南下,荊州人心惶惶,劉琮在蔡瑁等人的蠱惑下準備投降,可是不願意投降曹操的人更多啊。

    當地的荊州人都知道曹操是個劊子手,喜歡屠城,曹操一來 ,劉備一撤,就有很多人跟著劉備,劉備在渡過漢水後,就應該派關羽率水軍控制漢水,阻斷曹操南下,曹操水軍不行,不過漢水又無法攻打襄陽,有關羽的水軍在,曹操一時半會無法突破漢水,這樣劉備就能乘機拿下襄陽。

    劉備如果能拿下襄陽城,再派人與孫權聯盟,那樣就沒有荊州的歸屬問題糾纏了,荊州整個就是劉備的了,只要劉備在漢水阻擋住曹操,劉備就能舉起荊州帶頭大哥的大旗,就能聚集一大批人才相助,就更加有機會發展壯大,可惜了。

    4、劉備進益州時,龐德提出在與劉璋會面時拿下劉璋,劉備居然不同意,這堪稱劉備一生較大的失策之四。

    劉璋為什麼請劉備入川啊?一是信任劉備,劉備有個好名聲;二是劉備能打。劉備如果早聽龐統的上策,拿下劉璋,再以劉璋為威脅,攻打益州,整個益州群龍無首,就會應聲投降,這樣龐統也不會死,劉備拿下益州的時間也大大提前了,也不會有所謂的湘水對峙和曹操攻打漢中張魯。

    劉備可以將節約出的時間,放在安撫益州百姓士人身上,積極備戰,先打張魯,劉備打張魯可比打曹操容易吧,拿下張魯,曹操想要攻打漢中可就相當不容易了,這樣劉備就能早早稱漢中王了。

    5、劉備沒有正確解決與孫權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最後發展到湘水對峙和孫權偷襲荊州,從而導致關羽身死,荊州被奪,劉備勢力退出荊州這個戰略要地,這是劉備一生較大的失策之五。

    關於荊州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劉備集團的核心問題,是導致孫劉聯盟破裂的主要原因,也是孫權執意偷襲荊州的根本原因,雖然關於荊州歸屬問題孫權與劉備各自爭執,無法分得清誰有道理,但是對於利益的分割,劉備顯然小看了孫權。

    就算不能完全的分好荊州的雙方利益,也不能對孫權掉以輕心,絕對要對孫權嚴防死守,讓孫權沒有機會公開奪取荊州,或者加大孫權奪取荊州的難度,這樣的話 ,孫權如果執意要爭奪荊州就得花很大的代價,就不敢輕易出擊。

    在整個襄樊之戰期間,劉備沒有意識到孫權會對荊州下手,顯然是劉備的戰略失誤,或者這個時候的劉備,因為一連串的勝利,早已頭腦發熱,聽不進任何意見,才最終導致荊州的丟失,這成為劉備集團走下坡路的標誌事件。

    6、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棄用水軍,全部上岸紮營,是其失敗的最大原因,也是劉備一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失策。

    我一直認為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沒有錯,不得不發,劉備有他自已的苦衷,身為蜀漢皇帝,一不能為關羽報仇,安撫下士,二不能奪回失地,在天下人面前喪盡尊嚴,三不能為內部荊州人士奪回祖地,劉備是沒法交待的,夷陵之戰不得不發。

    夷陵之戰開始劉備一直打得還行,但是到了戰爭晚期,劉備居然捨棄水軍不用,讓水軍全部上岸,進入林中紮營,從而讓陸遜發現機會,陸遜以水軍繞到劉備軍的後方形成包圍,再在正面以火攻,前後夾擊,劉備大敗,全軍潰散,五萬精兵損於一旦,就連陸遜自已都說了,劉備如果不捨棄水軍,他也沒有辦法擊敗劉備,這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劉備沒有捨棄水軍,夷陵之戰究竟如何走向還是個未知數,如果時間長了,曹魏加入也未嘗沒有可能,到時候到底是孫權敗,還是劉備敗,就不一定了,局勢有可能會朝著劉備有利的方向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婦一直咳嗽,又不能吃藥,很難受,你有什麼辦法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