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香巖茶
-
2 # 凌通易
我對樓上的回答抱有不同觀點,這裡的唯心並非現代哲學所說的唯心主義。 這句話來源於《華嚴經》: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最後這句一切唯心造是強調境由心生,世間一切的物境,均由人的心念感召而來。境隨心轉,無論作惡還是行善,皆由心為主宰,所以我們中國有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說的也是同樣道理。
-
3 # 陳國
“萬物唯心造”與“一切唯心造”是同一語。
“一切唯心造”語出自《華嚴經》:“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指世間、出世間“十法界”的四聖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隨於染緣,便現“六凡”;心悟隨於淨緣,便現“四聖。”
“一切唯心造”所強調的是人對事物的分析和主觀想象。
從這個觀點出發去理解 :人能造天堂,能造地獄;心能造人、造蓄生、造餓鬼。一切的一切,皆由心生。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唯心”一詞,並非現代哲學所說的“唯心主義”,不是指世界是意識的,而是指物質世界在人心中的反映。
禪宗六祖惠能於黃梅五祖座下開悟得法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 相由心生。” 語出自《天常經》: “ 佛日 :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正所謂你用什麼顏色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就是什麼顏色的,當你心情愉悅時,世界就是明亮的,當你失意悲傷時,世界就是灰暗的。
所以調整心態,用積極向上的心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都是美麗的,連你自己也是美麗的。
這就是一 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與莊子的 “ 魚之樂” 同理;與王陽明的“心即理”同理。這也是“佛”與“理”文化相融的現象。
有一對夫妻,在三十週年結婚紀念日之際,正值寒冬,去街市早茶。席間丈夫有感而發寫了這樣的一首小詩以抒情懷:
冬日早茶倚窗望,
馬路樹高三丈紅。
臘月何來曖花開?
心中盎然滿眼春。
在恩愛夫妻的眼裡,臘月上的樹枝雖然已經枯萎,也宛如春天盛開的美麗之花。
-
4 # 農婦畫畫
東方哲學的唯心與西方是不一個唯心。西方的唯物與唯心是不相融的,東方的唯心是基於生命的整體,不與物對立,心物合一。
人幹事情最初都是說,我想幹什麼,最初就源於這個想。
萬丈高樓平地起,源於最初的蓋樓的小小的夢想,然後加之各種實際操作,一步一步實現了。
-
5 # 車一進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兩句經文出自《金剛經》。華人心不可能唯心造出這兩句經文來。否則,就用不著翻譯佛經了。
這兩句經文,哪一句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哪一句是假言、虛言、玄言、誑言、異言?唯心分辨!
古印度佛教以乞食為高尚。中國僧俗以受供養為高尚,乞討不體面。
所以,評判萬事萬物的標準唯心造。
-
6 # 道恆書院
善問之,
偈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因此,如能真實現觀法界本為真心所造,能現觀此真心出生萬法的微妙運作;則是了知“三世一切佛”的人,這樣的人,必定是明心見性具足,乃至進入初地的菩薩。而這個“真心”,是“三世一切佛”賴以成佛的根本,是佛法第一義。若無此真心,三藏十二部經典就要重寫。一切佛經,都是在不同層次上圍繞這個真心而宣說。不同根器的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的利益。
然而,這一句普遍被誤解,絕大多數人將這個“心”理解為“意識覺知心”;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一切凡夫無始劫以來從未觸證過這個能造萬法的“真心”(若觸證,則已是悟後菩薩)。日常所知,乃至打坐入定,定中的“離念靈知心”,皆是意識心,一切凡夫以此妄心為“我”,所以不知此一句所指為何物。
但是,如果是高坐法座,為人說法的“大師”,就不能這樣說。因為,就算沒有觸證真心,身為凡夫,但是,因為信受佛說,而知道這一句所說的“心”是指一切有情個個具足的“真心”。又名:心,如,佛,法,唯心,唯識,諸法,實際,自性,如來,法身,涅磐,如來藏,非心心,涅磐本際,阿賴耶識,諸法實相......
唯有此心能造萬法,意識覺知心無有出生萬法的功能。若意識心有此功能,則是“氣功大師”所說,諸如“隔空搬運”等;或者是“催眠師”所說,是“心理暗示”。並非佛說。
真心種種體性“唯證乃知”,而未悟凡夫卻可以熏習“真心”的種種體性,種種功德;大乘諸經,處處弘揚;難以言說。末學不昧淺陋,略舉《心經》、“六祖見性偈”說此“真心”如下:
一 .《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真心的一部分體性:
“不生不滅”:是說真心從來沒有出生過,因而永不壞滅;我們知道,凡有生者,必然斷滅;世間萬法,莫不如此;唯有真心有此體性;因而往來三世,是輪迴的主體;也是成佛之本。愚迷不知此義,以能見聞覺知之“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心”等等為往來三世之主體,以此妄心不滅;是為“常見外道”;或是以為真心妄心皆是虛妄,則死後一切斷滅,無有前身,亦無後世;是為“斷見外道”
“不垢不淨”:是說真心“本來自在清淨”,卻能含藏無始劫以來一切善不善業種。若是斷除一切汙染種子,則究竟成佛。比如墨水,水性無二,淨染有別。其次,若含藏業種之心有生滅,則無始劫以來所作業因即隨此心斷滅而斷滅,“如是因,如是果”即成虛妄;必有一永不壞滅之心攜帶業種,才可能在因緣聚會時現起而受報;愚迷不知此義而責難:“既是汙染,云何名為真心?”
“不增不減”:是說真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一切眾生之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不因修行而有所增加,亦不因任何惡法而減少。但是,所含藏之業種卻有差別,悟後實修,一一斷除汙染業種,卻不損真心本身一分一毫。
二 .六祖見性偈所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包含了真心的一部分體性和功能:
“本自清淨”,如上“不淨不垢”義,自性本身不可能汙染,所含業種才是汙染。
“本不生滅”,同於《心經》“不生不滅”義,若有生滅,則是虛妄;不名“真實”“實相”。
“本自具足”,是說自性非修而得,本來自在,本來圓滿;前無今有謂之“得”,自性無始劫以來就存在,所以不可名為“得”;所以《金剛經》雲:“如來於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心經》雲:“無智亦無得”。愚迷不知此意,以為“得法”,其實凡能“得”之法,必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偈)。無所得法,才是“諸法實相”。依此無所得法,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心經》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本無動搖”,是說自性“如如不動”,遠離見聞覺知,永不觸六塵外境;你入地獄他不會悲傷,你生天界他也不會歡喜;只是默默地儲存著你無始以來的一切善不善業種。
“能生萬法”:山河大地器世間是由眾生“共業所造”,是自性的功能;其次,能見聞覺知的種種心,也是由此自性出生。六祖明心見性後,如實現觀此真心的微妙,故有此言。
復有人因誤會“一切法空”而否定這個本來自在的,真實不虛的“真心”,以為此真心也是“因緣生滅”。十八界一切萬法皆是“因緣而生”,緣盡則必定壞滅。但是,真心卻非“緣起法”。是永不壞滅之法,必不在十八界法之中。有經為證: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三)》:
“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故知“法身”不在“一切法”之內。
-
7 # 圓拙
萬法唯識,三界唯心。
可以說這是佛法裡面最為有名的句子。
我們現在用分別心來了解,這也有功德。但是真正悟到了唯心的道理,這是一個入道的標誌。
《宗鏡錄》雲:若不悟唯心之旨,如千人排門,無一得出。若悟唯心之旨,則千門自闢,道不用求而頓現。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像一個大劇院,裡面起大火,千餘人大家爭向相外面逃命,但是大家擠在門口,一個都跑不出去。這比喻大家都想學佛修行,但是沒有悟到唯心的道理,這個狀態就像如此。我們在現實中會看到,不學佛還好,學了佛煩惱反而更加大了。反過來,如果悟道這個唯心的道理,佛所說到84,000法門,一切法門都向你敞開大門,一看都是修行的妙法。
學佛法是能夠開智慧的,修行佛法是需要智慧的,有了智慧就能善巧修行。
佛雖然說了84,000法門,但是我們能夠悟到唯心智慧就能大總持一切法。
我們現在看到西方的文化,所用的是意識心,在佛法看來這是虛妄的。科學雖然能夠觀察客觀世界是幻化的,西方的文化不能觀察,我們的思維亦是幻化的。
所以,唯心不是指唯妄心,是指唯真心。我們凡夫用唯妄心思維,我們看到西方的哲學、科學就是這樣,他們強調客觀唯物主義,但是他們隨著思維的程序,唉,發現又到了唯心主義的階段,所以我們看到在西方的文化中,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一直糾結不清。學子這種西方的文化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偏執,執於一邊,失去了:中。
唯真心,沒有這種缺陷。剛開始就能主觀和客觀同時觀察。最初一念下手的時候就要悟主客同源這個妙淨明體,立於這妙明之體,復照了萬法如如不動。到達了這種境界,有的時候叫:圓覺,有的時候又叫:圓通。
西方的文化一直在追求研究本體,但是他們不能瞭解這個本體在哪裡。西方人沒有這種智慧的方法。我們現在全面開放學西方的文化,把古老的智慧反倒丟掉了。總是用西方的唯心主義來觀察我們古老的智慧的唯心之理。事實上這是全部錯誤的。用我們中華的智慧來觀察西方的文化,他們種種的對立的,多少年不能圓滿解決的問題,一觀察就知道根源在哪個地方。所以我們開啟古老的智慧,運用於時代,大有用處。這會帶來全面的創造性。能夠提升我們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文明程度。
-
8 # 月亮林地的鵪鶉
造有幾個階段或者叫做事。遇到問題,觀察問題,思慮,總結,實踐,改進,再總結,匯出,然後不斷重複,或是直接摧毀。
所有的過程,都是由內而外,如果看到什麼就直接上,那叫本能或是條件反射。
不管是三思而後行,還是本能,都是思想指揮身體。
其實萬物本來就在那裡,就像規律,不管你人發現還是不發現,都本身就在那裡。所謂的造,更多的是改進,而不是創造。
改成萬物由心生,可能會更好。生的意義比造寬得多,也更符合道。
-
9 # 永遠在路上的李華
佛法對萬物唯心造有很多深刻的論證與闡述。我們每個心都是加工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出現不同的產品,正向思維加工好產品,邪見出現的廢品有害於人類。
-
10 # 小杰80164096
唯心不是精神第一,物質第二。
唯心實際是心物一元論。
唯心的真義是心是真物。
心外無實物存在,物是心之相。
心中具足一切物的資訊。
回覆列表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
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根本上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只存在主觀精神之中,是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的陸九淵和王守仁,英國的貝克萊和德國的費希特等。
唯物主義,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形成的對物質的反應。
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
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它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辯證唯物論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