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夢居士

    秦朝的歷史是許多歷史學家熱愛研究的。不僅因為這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疆土的國家。更是因為秦朝從普通的奴隸再到主人這段艱苦創業的故事值得後人學習。這段歷史可以讓統治者學到治國之道更能讓普通人學到處世之道。

    對於秦朝,大多數讀者只知道秦朝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和楚國平分秋色,最後統一六國。但值得細細研究的是他創業的故事。

    剛開始的秦朝,沒有好聽的國號,甚至族人連都沒有準確的姓氏。他們過著原始人一般的生活。沒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樓宇。傍晚,這些逐水草而居的牧人燃起火焰,男的女的圍著火跳舞,過著簡單又落後的生活。

    他們並不強大,為了不被周圍的部族吞併,他們選擇依附其他的國家。但後來他們的命運出現了轉機,因為他們替舜馴服鳥獸,所以他們有了自己的姓氏——贏。

    但他們的命運並沒有因為這次的轉機而蒸蒸日上。很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強權國家夏朝建立。秦部落雖然靠著馴服鳥獸得到了自己的姓氏,但依舊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他們只得接受夏朝的召喚,臣服於夏朝。

    秦部落的臣服有數年之久。數年的臣服終於贏來了一次真正的轉機。而這次轉機的出現,當時的部落首領費昌功不可沒。

    事情發生在夏朝末期。當時的夏朝君王殘酷不仁,面對一些小的部落,沒有照顧關心,而是選擇打壓吞併,這些小部落因此也無法存活。費昌不忍自己的人民過得如此艱辛,而恰巧此時商武湯因不滿君主暴政發起叛亂。於是,費昌趁機投靠商國,希望在商朝的庇護下人民得以安家樂業。

    原本僅僅是保命之舉,但沒想到卻為秦部落日後稱霸奠定了基礎。夏朝的暴政自然引得很多人不滿,很快商國不負眾望推翻了夏朝的統治。秦部落的投靠讓商朝在攻打夏朝時增強了武力。因此,秦部落也從小部落變成了開國功臣。國王為了嘉獎秦部落的功勞,給秦部落分封了土地,秦部落也過了數年安寧的日子。

    不過,歷史總是有相似地方。夏朝因為暴政而被推翻,商朝末期,因為商紂王的暴政也被西周取代。不久之後,秦也因為自己一個錯誤的選擇而讓自己跌落低谷。

    英明神武的周武王駕崩,年幼的周成王被迫繼位。商朝殘餘勢力欺負幼主年少無知,因此選擇在此時推翻周朝,而秦部落選擇幫助商朝。不過,此時的周朝實力是不容小覷的。很快,叛亂者敗下陣來。秦部落因為協助叛黨,因此全族淪為奴隸,任人買賣羞辱。但是,強者並沒有因為一時的困局而受挫,他們選擇蟄伏,期待一個翻身的契機。

    到了周穆王時期,秦部落出現一名很會駕車的男子,此男名為造父。因為幫天子駕車深受喜愛。周穆王見此時造父的族人們還飽受折磨,於是便把趙城給了秦人,讓他們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造父也成了秦人改變命運的重要人物。

    古代的交通公交十分不發達。而周天子又四處征戰,所以對戰馬的需求就特別強烈。也是天佑秦部落,他們在此時就出來一個特別會養馬的人名叫非子也是當時秦部落的首領。

    這名首領兢兢業業,認真為周王室養戰馬。短短几年就幫周王室養了大量優質的戰馬。因為養馬有功,於是秦人也受到了獎勵,他們終於被分封領地,不再是人人可欺的奴隸。

    但是秦人的命運可謂是十分曲折的。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次的分封而過上更加穩定的生活,剛分封不久周朝八百年的統治也將近尾聲。

    但或許就是因為這次困難,才讓秦更進一步。西周邊界有許多少數民族。這些民族看周朝的天下即將傾覆也起了不臣之心。他們開始動亂,騷擾邊界上的百姓。而此時,穩居多年的秦部落即將再次踏向戰場。

    周朝的天下轉眼到了周平王時期。當時周朝的天下已經是垂垂危矣了。周平王遷都洛陽稱為東周。在周平王落難之時,秦部落忠心護主。周平王感念秦的忠心,於是將大量土地賜予秦部落。此時,秦部落才真正成為諸侯國。

    但事實是,秦當時獲封的土地已經被少數民族佔領。於是,秦四處征戰奪回屬於自己的封地。靠著數代君王的努力,秦終於將自己的土地收回並且四處擴張,變成了強大的秦國。

    秦朝的歷史表面傳奇風光,但其實,他們原本只是小小的奴隸。祖祖輩輩歷經夏商周三朝才成為諸侯國。可見,秦人懂蟄伏,有智慧。

  • 2 # 內向不孤獨患者

    說秦國踐踏道義,春秋戰國各國又有哪一國不是踐踏道義,東周王室衰微,哪個諸侯國不想稱霸一時,所以孟子說“春秋不義戰”。沒有哪個國家的是出於道義發動戰爭的。至於秦國,和各國一樣,爭霸過程中無不踐踏道義。如數其罪狀,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張儀欺楚。

    當初秦惠文王想要攻打齊國,可擔心他南邊的鄰居楚國趁機偷襲,又或者和齊國聯盟對抗秦國,於是派遣秦相張儀遊說楚懷王。說秦要跟楚結盟,願意將秦商淤之地給楚國,商淤之地本就是楚國地盤,後被秦國佔有,且對秦來說是其南方門戶,也是進軍楚國之第一前線,對楚來說,有了商淤,便不怕秦國來攻,可見此處位置之險要。於是楚王答應張儀,便與齊國斷交,與秦結盟。由此秦國南部安定,便安心東出函谷關蠶食中原。可後來秦國反悔,根本沒有歸還給楚國商淤之地,楚王大怒,舉兵攻秦,可最終失敗割地以求和。

    雖然張儀欺騙楚國,使得秦國獲利,可自此以後,東方諸國,終於看清秦國本質,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秦國由此也失信於天下,為天下人所不恥。

    第二,秦昭王時期,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這是秦趙兩國戰略決戰性的戰役,結果趙國大敗,可是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卒。據戰國策記載:白起把趙國降兵分化成很多部分.一天只給一頓飯,然後在一天夜裡令秦兵臉帶黑巾(這並非是隱藏身份,而是隱藏屠殺者的表情)對手無寸鐵的趙兵展開屠殺。最後挖坑將其埋葬。據說花了十天才埋葬完畢。

    這種事放在現代也絕對是踐踏道義,反人類的罪行,其行徑不亞於法西斯。

    其實我對待歷史問題一直有一個小小的觀點,就是因果報應,秦縱使統一六國,可無奈二世而亡,漢代賈誼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揭示了秦亡國的根本原因。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不同的時代,道義所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道義說穿了就是統治階層,用來維繫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道義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用來維護社會既得利益集團的整體利益。

    秦國崛起的過程中,吞併滅掉了許多小國,致使很多小國的既得利益階層淪落為秦國的奴僕,秦國踐踏了諸多小國所公認的道義。

    秦國後來滅了周室,推翻了周天子,吞併了六國,統一了中原,秦國又進一步踐踏了六國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踐踏了六國社會所公認的道義。

    統一天下後,秦朝開啟了劃時代的變革,秦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從而確立了新的道義標準。隨著後來中央集權制逐漸得到世人的認可,服務於中央集權制的道義標準,也就成為了具有普世標準的道義了。秦國的歷史形象,也逐漸由“暴秦”轉變成為了“強秦”。秦始皇也由“始作甬者”轉變成為了“千古一帝"。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推進社會發展,就必須推動道義標準的變遷。要維護社會的繁榮穩定,就必須樹立有利於維護社會制度的道義標準。

  • 4 # 史海尋蹤

    因為那個時代,有實力,沒道義。換句話說,講道義,死的快。

    宋襄公就很講道義,和楚國打仗時,堅持不肯“半渡而擊”,非要等楚軍過完河,列陣完畢才發起進攻,結果自己中箭身死。被後世評價:“蠢豬式的仁慈”。東郭先生講道義,保護了惡狼,結果被狼吃掉。

    道義不是不能講,也要分情況、分場合、分物件

    周朝行王道、仁政,結果搞得四分五裂,把周朝瓜分了的“七雄”,沒一個再用周朝那一套治國方略。孔夫子周遊列國找工作,雖然備受尊重,結果也沒一位君主敢用他,為什麼?他的那一套不適合於當時的情勢。

    要說七國哪一個不想壓人一頭,得到更大的地盤和更大的利益。魏國強大時,欺負秦國,奪了秦國五百里河西之地。還去攻打趙國,反被齊國來了個“圍魏救趙”。前來救援趙國的齊國講道義嗎?非也。齊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擔心趙國被滅後,魏國獨大,威脅到自己。

    樂毅伐齊,下了七十城,就剩即墨、莒兩城,五年都攻不下來,簡直不可思議。如果沒有別國擔心好處都落到燕國一家,明裡暗裡阻燕助齊,田單復國就不是奇蹟了,而是神蹟。

    就說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哪一次不是為了爭利益撈好處,戰國之間哪裡有什麼高風亮節,哪裡有什麼道義?倘若都講道義,任用孔夫子一番大道理講下來,各國均心悅誠服,何至於列國求官而不得?

    道義是打不過的時候,講給別國聽的,自己萬萬不可當真。道義是弱者的救命稻草,強者從來只相信實力,那東西沒用!

    亂世不能講道義,治世就要講了

    大爭之世,大夥成年累月的刀兵相見,喉嚨喊破也沒人理會,道義沒有用。

    但是一旦天下一統了,那就要建立新秩序,外面的敵人已經沒有了,最需要的就是穩定,而仁義道德最最合用,大家都要做彬彬君子,都要有禮義廉恥,這樣整個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因此有句話:“亂世用道,治世用儒”。情況不同了,宣揚的東西當然也有所不同。

  • 5 # 入團積極分子

    春秋無義戰,戰國時期更是拋棄了原有的不擾農耕的預設協議,戰事頻仍。

    到了戰國後期,各國出現了以搶地、搶人為目的的兼併戰,到最後以滅國統一為目的的殲滅戰,這其中免不了殺戮與暴行,這個過程中應該說秦的確腳踏了道義。然而,其他六國又何嘗不是呢?軍事上,六國函谷關鎖秦,意欲以多欺少,以大欺小,隨時準備把秦從戰國七雄中抹去。文化上,六國視秦為西部蠻夷,始終不肯接受苦寒之地的秦。經濟上,斷絕與秦貿易上的往來,尤其是鹽鐵官營的物品更是加以遏制。

    如果說秦腳踏了道義,那麼山東六國的所作所為所腳踏的更像是公正,公平,正義,想想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是在什麼環境下才喊出的口號,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又是在怎樣的困境中默默的吶喊,道義貌似在此刻無關緊要,戰勝敵人,活下去,才是大秦最該考慮的問題

  • 6 # 琴棋書畫76305963

    秦國奉行的是法家。特別是始皇帝,對法家猶為推崇,這對秦國的振興推波助瀾作用!嬴政也因此統一六國,成為第一個皇帝!……

  • 7 # 曾經滄海一葉舟

    何來踐踏道義之說。運用治國學派,法術不一樣罷了,不要忘了漢代大部分法律都是遵從的秦律。而漢代一直都是漢文化的正統

  • 8 # 狐筆春秋

    什麼是道義?霸者王權就是道義,百姓富裕才是道義,秦國是戰國七雄裡面唯一一個把國家繁榮和百姓富足聯絡在一起的國家,所以秦國在變法之後爆發出了異乎尋常的的戰鬥力和生命力~一:荒蠻之地與戎狄雜居,向不以仁義自詡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在仁義道德興起之後,禮義廉恥很大程度上成了束縛百姓,鉗制思想,使人變得盲目而沒有思想。深受周禮文化薰染的山東六國在軍事實力和治國富民上沒有什麼卓越的成就,但在愚民政策和鉗制思想方面卻奇招迭出,將天下百姓變成任其盤剝卻又無可奈何的肥沃土壤。

    而地僻戎狄,向來不聞詩書禮儀狡猾的秦國卻顯然沒有山東六國的張狂與肆虐,由於以戰開國的光榮傳統,每一代秦軍得尚武而質樸,對於百姓也更為真誠可信,或許是受到戎狄“崇尚武力,強者為尊”的思想的渲染,秦國雖不怎麼產賢才,卻能夠以宏闊的度量招徠天下賢才。正是這種“唯才是舉,唯才是用”的治國理念,使得很多出身布衣平民卻又才華卓著渴望建功立業的有識之士可以大展拳腳、出人頭地。到了戰國末期,甚至出現了“天下賢達,皆在西秦”的說法。

    而秦國這種漠視出身高卑、身份貴賤的做法,正是其能夠富國強兵、爭霸中原並最終席捲天下,一統四海的根本所在。

    二:商鞅變法,利用軍功爵賞制度打通了平(貧)民階級的上升通道

    公元前356年,為了振刷西秦積貧積弱不為山東六國所重視的現狀,秦孝公大膽啟用流亡公子衛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包括:

    ①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

    ②按軍功授爵,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

    ④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鼓勵發展生產。

    在商鞅變法以前,掌控社會主要生產資料的是舊貴族階級,他們就像吸血的水蛭一樣無情盤踞在百姓的頭頂,觸角延伸至社會的各個角落,使得天下之才不在於民、不在於國,只在於這些自私自利貪婪無恥的舊貴族手中。

    商鞅變法廢黜“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即從根本上確立了百姓的權利,原本無田產無恆心的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天下百姓自然會竭盡所能支援變法內容。而“獎勵耕織”政策的施行,更像給天下百姓打了雞血一樣,只要多生產就可以免徭役,試問,在“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的年代,誰不願意安安穩穩的做個富家翁?

    此外,商鞅廢黜“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施行“軍功爵賞制度”的做法,極大的刺激了天下百姓對權利和榮譽的渴望,只要上陣殺敵就能獲得爵位,只要上陣殺敵就能有土地、有田產、有俸祿,只要殺陣殺敵就能獲得國民的尊重,這對任何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而言都是無可避免的誘惑。

    總此,商鞅透過變法,不僅成功激起了平民階級的上升慾望,同時也極大限度的實現了軍權的集中和統一,使原本各自為政的一盤散沙一下子凝聚在以其,堅逾磐石。

    三:“道義”就是藏富於民,就是將自己的夢想和慾望與廣大百姓相結合

    秦國的崛起再次告誡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夢想和慾望與天下蒼生相結合的時候,我們的夢想才真正是有了肥沃的土壤,才有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並最終突破天際的時候。

    秦國的崛起之路,既是其爭霸天下、席捲四海的道路,同時也是貫徹“道義”與民同利的道路。如果不是後來秦始皇屢興徭役,不是秦二世昏聵無能,不是趙高倒行逆施,大秦帝國的輝煌將會持續呈現,自始至終照耀東方。

  • 9 # 古樓殘卷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大家好!

    我認為:大爭之世哪裡來的道義?宋襄公之後,天下再無純正的道義可言!秦國所做的正是大仁不仁之事!

    最著名的莫過於宋襄公泓水之戰,以仁義之名,拒絕半渡而擊,即使亡國,也不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然而宋襄公卻遭受大家的埋怨,這就說明當時的道義已經不復存在了,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以成為大家的共識!

    戰爭不再像之前一樣,雙方約定時間地點公平決戰!而是兵不厭詐,各種陰謀陽謀交織!根本沒有道理可言!

    從現在的角度來講,戰爭越來越務實了!什麼意思?戰爭以戰勝為目的,兵不厭詐,手段不重要,贏了就是英雄!

    這種務實,從戰爭層面擴充套件到方方面面,政治經濟外交等等!當年齊桓公稱霸,則是以道義為行事準則,打擊不尊王道的國家,沒有無理欺負他國!而到了戰國,第一個把主宰魏國,欺負鄰國,無所不用其極,陰謀瓜分秦國,三晉內部開展等等!

    導致天下離亂,三晉內部矛盾加劇,燕趙仇殺,齊燕世仇,齊楚攻伐,楚與三晉整頓,秦國東出與列國的糾葛等等!

    列國為了爭霸,所謂大爭之世只求務實的手段層出不窮!這種不講道義的手段的泛濫,是爭霸的激烈引起的,同時又加劇了爭霸的激烈!

    列國謀秦,吳起欺秦,張儀欺楚,南韓水工疲秦,南韓肥周退秦,燕國荊軻刺秦,齊國謀宋,南韓陰謀送上黨等等詭計層出不窮!

    因此,在這道德淪喪的時候,我們不能說秦國做的不對,秦國做過幾件所謂踐踏道義的事情?

    秦國變法,法制公平,老百姓有功就賞,至少在秦國老百姓可以透過努力獲得榮耀與回報,其他國家怎麼對他們的百姓的?

    所謂大仁不仁,秦國的百姓沒有世族的欺壓,沒有官府的壓榨,這就足夠了!透過戰爭,統一天下,止天下兵戈,百姓不再受苦,天下共行秦法,公平道義灑滿人間,這才是大道!

    綜合來看:進入戰國以來,天下爭奪激烈,道義淪喪,列國皆沒有道義可言,不能單獨指責秦國!秦國行秦法,百姓受益,相對於六國來說,秦國百姓幸福多了,以秦法行天下,大仁不仁!以秦法通行天下,實為天下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街拍怎樣避開閒雜人物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