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才不是鐵

    文言文的教育一直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冠以重視的帽子,感覺有點不好怎麼評述。

    語言是個一直隨著社會人際流動與交往而在變化的符號。

    遠古人類的資訊交流,普通人已經無法知悉,即或是術業有專攻的行家也只是猜測一個皮毛。

    文言文對於古人來說,也只是存在於上層的一種交流格式,普通古人的日常土話可不是那種滿口之乎者也的子曰子云之類。

    明朝嘉靖皇帝希望長生不老,與老天交流的方式就是寫青詞,而能駕馭青詞,讓皇帝首肯的人物也就了了那幾個人。

    在目前這個大談科技,科技佔了當先位置的時代,文言文與科技資訊掛靠有點遠。

    我們先祖的文言文傳下來的,多是為君做人的說教,大不了是個人的情緒發洩。

    關於文言文是否應該重視,這個程度不易把握,就目前這種局面,感覺就不錯。有興趣可以大看特看;沒興趣,可以看看白話翻譯。

    大張旗鼓怎麼搞,有點勞師動眾,容易讓人疲勞。

  • 2 # 老青年

    學習文言文的主要意義是學習古人的文化和理念,語法本身並不是主要意義。

    而現在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習重點有所偏差,應該是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除了課上學習外應該增加課外閱讀量。

  • 3 # 攜生活入古韻

    我覺得有必要。理由如下: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是什麼?就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們的民族這樣,將自己的文明史毫不間斷的綿延幾千年。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文化的傳承。時至今日,春秋歷史,孔孟學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一直營養著我們為人的思想心境,啟迪著我們看世界過日子的智慧,這不是口口相傳、白話說教所能替代的,必須真正去讀原文,品原意,得趣旨才有薰陶之效的。

    第二,經典文言文是幾千年來先賢們思想智慧的結晶與崇高人品的寫照。深入學習,潛移默化的吸收佳作的博大深厚的意蘊,體驗作者出類拔萃的人品、高人一等的視野胸襟,從而培養我們高雅情趣和高尚人格、非凡素質。透過學習文言文,可以激發我們對自然山水的雅賞,對家國情懷的重視,對人生理想的憧憬等等,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不讀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如何真切體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操,如何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句中受到警醒和指引,又如何感受到《赤壁賦》的哲理深刻與意境精妙。

    第三,人生與世界就是這樣,既要與時俱進,又要不忘根本。只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方能不丟失本源,知道自己的出處與一路軌跡,又能背倚歷史,眼瞻未來,知道自己的目標與方向,信心百倍,厚積薄發,乘帆遠航。

    第四,我們應該記住,忘記歷史的民族,是無根的浮萍,終會迷失自己;丟棄了優秀傳統的人,則一定是不懂珍惜與感恩的糊塗蟲。

  • 4 # 諸葛亮在襄陽

    古人讀書人文章都是文言文,也有很多經典文章流傳千古。平時看詩歌,還是覺得古詩更優美,文字言簡意賅,表意深刻,令人無限想象空間。說實話,現代詩我欣賞不來。現在電腦普及,不小心多點了幾個回車鍵,也許有些寫客就覺得是現代詩了。

    文言文,諸葛亮的《出師表》可謂千古一絕,你可以好好學習一下,感人肺腑,言語深刻。

    也許說了這麼多,你還是不能理解,給你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白話文:長得帥重要嗎,還是要看氣質

    文言文: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

    白話文:秀恩愛,死的快

    文言文:愛而不藏,自取其亡

    白話文:帥的人已經醒了,醜的人還在睡

    文言文:玉樹立風前,驢騾正酣眠

    白話文:有錢,任性

    文言文: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白話文:你這麼厲害,家裡人知道麼

    文言文:腰中雄劍長三尺,君家嚴慈知不知

    白話文: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文言文:君莫欺我不識字,人間安得有此事

    白話文:每天都被自己帥醒

    文言文:玉樹臨風美少年,攬鏡自顧夜不眠

    例子太多了,文言文是不是應該重視起來!一句話說出來,就知道你有沒有文化!哈哈!

  • 5 # 光逸明

    個人見解:

    個人傾向於加大文言文教育力度。

    從個人的教育經歷講,文言文的教學與考察在“現在的初高中教育”並沒有“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文言文只是在語文科目中有所考察。從一份語文卷子的題型構成來看,涉及到文言文的地方只有,默寫,詩詞賞析,古文閱讀。且佔的分數不大,30-40分/150總分(且詩詞和默寫並不考察古文運用的能力),要去重視文言文的教育嗎?——個人看法是,文言文教學絕對必要!文言文承載了我們的過去。文言文最為書面記錄語言是古代文化僅存不多的最重要的載體之一。

    如果從一個民族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倘若文言文教育式微,那麼我們漸漸會淪為沒有記憶、沒有歷史的民族。從當下現實的環境來看,即使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能夠閱讀文言文的人也是少數,能夠掌握文言文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我們已經處在失去歷史環境的危險邊緣。

  • 6 # 矇昧泰晤士

    文言文教育在寫,不在教。不要怕寫的不好,只要開始動手寫,你會發現能更快的掌握這門語言。這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一種切實可行,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春,四時也。《爾雅》曰︰「春為蒼天。」是時萬萬物蒼蒼然生。於中國,春始於立春,終於立夏。於歐美,則始於春分,終於夏至。於於南半球,春臨九至十一月間。

    文言文,從上古(至商代)至清末,發展歷時4000多年,作為一種語言,早已經發展成熟。而且文言文古今通用,非常穩定,比如清朝的《聊齋志異》與上古的《卜筮》遣詞造句,如出一轍。

    作為一門語言,文言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獨立的語言。不過,我們現在使用的白話文與文言文又是一脈相承,兩者之間如膠似漆,不可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書寫的全是文言文,我們作為繼承者,當然得學習,還要好好學習,好好傳承,好好保護呢。

    現在文言文的學習已經足夠重視了,從小學到大學,課程非常豐富,即使不再閱讀其他浩如煙海的古籍,只學習學校選篇,也已經足夠了,認真掌握足夠你基本掌握文言文,藉助簡單的工具書,自己就可以研究古人的文章了。

    但是,文言文的學習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隻學,不寫。我不是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寫文言文,而是“學寫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非常高效的手段”。

    我認為,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在學習了一篇文言文章之後,應該立即模仿寫作一篇自己的故事,就是用文言的方式。當然,孩子們不可能掌握的很好,可是哪怕很蹩腳,也能極大的促進孩子對文言的掌握。所以,從學習方法上、學習效率上來說,就應該“學寫”。

    君不見,學習英文的孩子,老師會要求用學到的簡單單詞和句法寫句子,說對話,寫小小的英文文章,為什麼?就是因為“學寫”是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的方法。同樣,文言文也是一門獨立的語言,為什麼只學習,不寫呢?

    勸全天下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孩子“學寫文言文”,寫的很蹩腳也沒關係,只要你寫了,你就會有很大進步,這比起老師天天要孩子們背誦字詞的意思,背誦原文,效率不知提高多少倍!老師們,家長們,現在就開始寫吧。

  • 7 # 蘇州龍之文

    中國的文化精髓都在古籍裡,都是文言文,雖然有白話文翻譯,但是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翻譯也多有脫離作者本意的時候。

    自己國家有寶貝卻不看也看不懂,有些老外拿過去,掰點碎屑下來,倒是看得懂,覺得很流弊,對人家五體投地,卻不知道好像是抱著金飯碗乞食似的。

    中國真正的經典可不是人們常說的西遊紅樓那些四大名著,也不是唐詩宋詞元曲,而是那些先秦古籍,那些書雖然很難懂,但是已經把道理都說透了。

  • 8 # 紹興李珍

    該不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你怎麼看?

       

    感恩邀答:

    文言文的教育當然要進行,但說到重視文言文的教育,那已是不可能了,但在學校學習的科目中加重點份量,還是切實可行的,我必須實話實說,這就好比:樹既已昇華,是不可能再回到那花蕊時期。

     

    先看看我們的文化是如何昇華的:唐以前一般都屬於經書,那實際就是起到根本大法的作用。

    從唐開始中華的文化鏈: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我們的《詩經》是世上萬物皆可入詩,氣場是鋪天蓋地而遠遠不夠,還有日月星辰也來入詩,這需要多少的智慧與胸懷。

    唐詩給人意境與啟迪,讓每一個讀詩的人都能從中有不同的領悟。拿李白(字太白,又號謫仙人”來說,都已封到“仙人”了,詩當然是極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份氣場,“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份深情。可他最多也僅是嫦娥座上賓。是詩經之餘。

    可您看看《詩經·大雅·蕩之什·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銀河、繁星入詩。

    《詩經》中日月星辰、天地萬物、山川河流全部信手拈來,就如主人想用便拿來用了。

     

    宋詞,它是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自己說完整了,沒有那種餘音繞樑的不盡之意,成了詩之餘。

    元曲連不識字的大叔大媽也能聽懂了。是詞之餘。

    明清小說那隻能講故事了。我們變成白話文。

     

    我這樣說,您就會觸目驚心,文言文真得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但我就是願意學,還是那句話。喜歡學習經典,就如迦葉的微笑停不下來一樣。敬奉!

  • 9 # 京領新國際

    余光中先生曾說:“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文言文由古人創作、使用並發展,自然也帶有古人的習慣特徵,與白話文在表述上大不相同。文言文在意境、形式、音韻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美感,朗朗上口。但有的過於生僻,不易理解,這也是人們覺得沒必要故作姿態學習文言文的理由之一。

    文言文作為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了古人的智慧。現代人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文言文,不僅能提高自身素養,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從古人的故事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鑑。

    誠然,白話文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語言,但文言文作為古人留下的遺產,有很多道理都蘊涵在其中,如果學不好文言文,就無法瞭解古人為現代人留下的很多智慧。透過學習和把握文言文,可以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培養高潔氣質,鑄就高貴靈魂。

    綜上,應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

  • 10 # 新浪陽春白雪

    該不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你怎麼看?

    從文化傳承上講,必須重視文言文教育。古代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瑰寶,其文字精練,意境深遠,典故豐富,格律達觀。其中佳作名篇很多。

    再看看現代文,現代文特點是通俗易懂,篇幅較長,意境直白,也有不少佳品。

    現代文的出現,要歸功於新文化運動,其目的是讓大眾也能早點領悟文言文的意思。解放前窮人家的孩子是沒錢讀書的,讀書是富人家孩子的專利。這就造成了沒有文言基礎的人,根本看不懂文言文,象讀“天書”一樣。

    所以古代的時候書生“秀才”,也是被人追捧的物件,“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那是因為秀才看的書多,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排兵佈陣,治國安邦,書中都有記載。但你必須懂文言文才能閱讀。

    文言文的隱蔽高深,象一座大山,擋住了大眾讀者。這時以號召寫“白話文來篆書記史”,得到普遍共鳴。這也是“五四運動”的影響。“白話文運動”得到全華人民地熱烈響應。出現“白話文”熱效應。

    一直影響到現在。

    現在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入學讀書,享受同等的教育。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學習“文言文”要象書法愛好者一樣,追根求源,只有繼承才有發展,那麼拋棄“文言文”只學現代文,和學書不臨古臨,自己瞎練一樣可笑。萬丈高樓平地起,空中豈能建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是走向衰竭。

    萬事萬物的發展總是新陳代謝,不繼承陳何以出新,新不吸陳營養何來,新只有不斷從陣中吸引新的能量才能壯大。對於過去的“文言文”也是這樣,不斷去學習研究發現亮點,才能更新發展。這叫“古為今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中從非你不可,到是你也行,這中間需要經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