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流浪的小丫

    濟公,生於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 2 # 誰是誰非誰知道

    據史書記載呢,濟公是南宋的一位高僧,原名叫李修緣。其實濟公的出身還是不錯的,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但是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因為看不慣朝廷的腐敗,便棄官從商了。都說什麼樣的家庭就能薰陶出什麼樣的孩子,一點兒也不錯。濟公的父親喜愛佛學,為人也樂善好施,受到佛學薰陶的李修緣在父母離世後,便選擇了皈依佛門,投奔到了靈隱寺方丈瞎堂慧遠禪師坐下,法名道濟。

    出家後的道濟並不受僧人的那些約束,他喜好酒肉,舉止一反常態,也不喜歡唸經打坐,經常衣衫襤褸的四處雲遊,為此人們也稱濟公為“濟顛僧”。道濟的行為在其他僧徒眼裡,就是另類,於是其他的僧徒便向方丈告狀,誰知方丈反而袒護道濟。雖然瘋癲,但是道濟精通醫術,經常為百姓治療疑難雜症,在他雲遊期間,也是儘自己的力量,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在民間,人們也尊稱他為“濟公”。

    濟公除了為百姓排憂解難之外,也是個才華橫溢之人,他對佛學有著很深的造詣,也喜愛詩詞。後來慧遠禪師圓寂後,濟公沒有了袒護之人,便搬到了淨慈寺。8年後,濟公圓寂,終年61歲。

    到了晚晴時期,文人郭小亭根據濟公和尚的事蹟寫了一部長篇神魔小說《濟公全傳》,小說中講述了濟公雲遊四方時遇到的種種不平之事,以及濟公的懲惡揚善,扶危濟困的事蹟。到了現代,人們根據這個神魔小說拍成了電視劇《濟公》,雖然現在的版本有很多,但是老藝術家遊本昌的濟公形象早已深深的刻在了人們的心中。

  • 3 # 小太陽文案Z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相信這首歌很多人的耳熟能詳。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濟公都是透過遊本昌老師主演的電視劇《濟公》而認識到這個瘋瘋癲癲又不失智慧與善良的老和尚。濟公身上的那種灑脫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那麼歷史上濟公是否存在,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事實上濟公在歷史上是真真實實存在的,但是他並沒有像電視劇裡面那樣神通廣大,而是一個有點瘋癲的“凡僧”。濟公的原名叫做李修緣,是南宋時期的得道高僧。他是今天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

    據南宋釋居簡的《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記載: “叟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受辭(一作“度”) 於靈隱佛海禪師。狂而疏、介而潔,著語不刊削,要未盡合準繩,往往超詣,有晉宋名緇逸韻。信腳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廬潛皖,題墨尤雋永。寒暑無完衣,予之尋付酒家保。寢食無定,勇為老病僧辦藥石。遊族姓家,無故強之不往,與蜀僧祖覺大略相類。覺尤詼諧……,叟名道濟,曰湖隱,曰方圓叟,皆時人稱之。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死於淨慈。”

    道濟喜好雲遊,衣衫不整,寢食不定,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文才也極好,寫的詩瀟灑豪放,如一首《飲酒詩》: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和衣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慧遠禪師圓寂後,道濟於1201年到了淨慈寺,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道濟於虎跑寺辭世,臨終前寫有一偈: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現在,虎跑公園內有濟公殿和濟顛塔院。 清朝中葉,《濟公傳》成書,小說裡把濟公描寫成濟世救人、神通廣大,上世紀80年代,電視連續劇《濟公》上演,遊本昌演的濟公形象走入了千家萬戶。

    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

  • 4 # 饒兵兵a

    在歷史上真有這麼個人,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號湖隱,法號道濟,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南宋高僧,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但這位杭州的“濟公”和尚不過是後來文人妙筆生花的產物,而他的原型,卻是南京的寶誌和尚。寶誌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跡,就在如今中山陵靈谷景區———寶公塔和三絕碑。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 5 # 七斤布衫

    “濟公”被譽為“活佛”,又稱“濟公活佛”,在中國可畏人盡皆知,這位活佛在我們印象中往往是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神一樣的存在”,我們對這位活佛的認識大多是從電視劇和影視作品中得知的,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這麼一個人呢?

    事實是有的,儘管不是神,也不會法術,但確實一位大德高僧,原名李修緣,生於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他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湖隱,法號道濟,他當時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國清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透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雖不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唸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唸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遊山逛水。他寫詩自述:“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中國著名學者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畫面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其擅長詩文,醫術高明。南懷瑾曾評價濟公的詩作:“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然而時至今日,有幾個人知道濟公的詩作?至於醫術,普通老百姓更是難以瞭解。

    名宦富室慕名,競相訂交。道濟卻輕易不入侯門。而用他精湛的醫術為老僧、貧民悉心治疾,疑難雜症多得根治。淨慈寺失火,他自撰榜文,前去嚴陵山一帶募化,使之恢復舊觀。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於是人們又以他扶危濟困而稱之為“濟顛”,尊之為“濟公活佛”。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巖”。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中國民間遊俠的色彩。

    濟公自稱“幼生宦室”。濟公的師侄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他是“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恆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矩——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歷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台,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唸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不拘一格

    濟公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給人們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若殺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吃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規的約束,使老百姓覺得他更親切、更具有人情味。《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就說明了這點。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詩表面上似乎是濟公為自己的不修邊幅辯護,其實,詩中更蘊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齋唸佛,而其心裡卻無意向善,背地裡盡做出極不道德的事端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善、美,僅僅從表面上觀察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其本質;而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地、持續性的考察、磨練,才能真正說明他的實質與永恆。濟公用自己的行動,最終證明了這一切。

    印光大師對濟公為何喝酒吃肉開示:

    人們在看了《濟公傳》後,留下一句濟公活佛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都沒有說出濟公活佛所說的後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所以都是誤解的濟公活佛慈悲濟世的好意與善意。本人才疏學淺,難以承擔說明的重任,還是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吧,供諸位師兄與來我部落格的善男信女詳知。阿彌陀佛。“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何可學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出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祈洞察是幸。”

  • 6 # 此前有座山

    我來回答。真實存在。

    濟公相傳為南宋的道濟禪師。俗名李善人。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當中的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濟公一直是坊間津津樂道的帶有神化傳奇色彩的高人。

    濟公身兼佛、道原旨義,有酒成仙,無酒成佛,這是濟公人物的最大標誌。

    相傳濟公著有《鐫峰語錄》10卷,記錄了濟公一生的人生感悟及雋思。

    關於濟公的記載,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文藝形態中:

    一、章回體小說《濟公傳》。

    二、元朝戲劇《濟公》。

    三、明清地方戲。

    四、民國評書。

    五、現代電視劇及相聲廣播。

    作為佛道一體的濟公,既有莊子的逍遙遊信念,也有佛陀的行善積德信仰,既有入世詼諧的性格,也有出世灑脫的態度。這些都反映在他的言行舉止當中。

    以服裝為例,濟公一身道袍裝扮,卻胸前掛佛珠,這是濟公形象的經典詮釋。

    總之,濟公作為經典的人物形象,他鮮活飽滿生動地為我們呈現古代文化的旨趣,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和銀行口頭協議還本不付息,本已還清又出現8萬多元債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