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然視野

    明英宗能在土木堡事變後被俘,最後還能給送回來,那是因為對手瓦刺的也先本來有進一步的打算,但留守京城的重臣于謙卻明白瓦刺軍隊的目的,他力主英宗的弟弟登基稱帝,這樣以來瓦刺俘虜的英宗就成了過氣領導。

    大明新皇帝登基後,帝國的整個機構還是可以完備執行,天子可以招天下各地兵馬勤王,從而瓦刺所有的企圖都沒有了籌碼。

    宋朝靖康之難的問題是金軍直搗北宋的首都,俘虜了宋朝的兩個朝皇帝(老皇帝一看情況不妙讓位給了太子,太子剛繼位金軍就破城了),整個京城的官僚群體,包括後宮等全部被俘虜,這就是現代戰爭有名的斬首行動。

    所以北宋滅亡了,但明朝卻仍然存在,對比措施較好的是大明京城做了幾件事。

    第一,在土木堡打敗後,英宗被俘,于謙就意識到問題根本,力排眾議擁立新君。這樣保證了中央一統的正常運轉。

    第二,新君迅速下召天下兵馬勤王,使京城有了援軍可待。

    第三,統一思想,堅守待援。組織京城內的軍隊和百姓進行守城準備,同仇敵愾一致抗敵。

  • 2 # 置身黑白的精彩

    被迫開戰的宋朝,主動出擊的明朝,雖然結果有相似之處

    但是,這卻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兩件事——雖然結局都是皇帝被俘

    土木之變是皇帝自己作死出去浪,然後被人幹挺後,家裡有個于謙能守住天下

    靖康之恥是皇帝守著一幫奸詐佞臣,忠臣良將扔一邊,最後一起玩完丟了天下

    而說到兩朝皇帝的結局,著實讓人感嘆一句——生的好不如能力強,能力強不如心地善良!

    真是那句老話,老實人是不太容易吃虧的,尤其是“聰明”的老實人

    二帝不會回來——理論上完全不可能

    首先是北宋已經被滅,不僅僅是倆皇帝,還有趙氏皇族。幾乎被一網打盡的趙宋皇族就這麼手牽手當了金國的奴隸,而最慘的是后妃及公主婢女們,淪為....

    好嘛,不僅皇帝沒了,連皇帝家的人都沒了?還怎麼搞事情呢?

    如果朝中還有點像樣的大臣也行,倒不是沒有,而是無法掌權。反倒是像張邦昌啦、秦檜啦這些個奸詐小人在把持朝政

    名將如李綱、宗澤等也曾一度建起抗金防線並勵精圖治,以求迎還二帝,可我們的高宗同志可能是驚嚇過度,太過害怕金國大軍。面對侵略,先後下令放棄北方陣線,讓李、宗二人含恨而終

    一撤再撤的趙構,除了跑路就是跑路,從建康一股腦跑到臨安才算是落下腳。好不容易出了個能夠力挽狂瀾的嶽鵬舉,還為了議和給偷摸弄死了

    如此君臣,又何談對金作戰或是談判呢?完全一副任人宰割的樣子,二帝能回來就怪了

    朱祁鎮也不該回來——因為沒人營救的

    話說我們的大明皇帝朱祁鎮,也真是個奇葩的主兒

    為了滿足心腹太監王振橫刀立馬的夢想,二話不說拉著明朝精銳三大營上路。不得不說這個人真的很夠意思

    不僅如此,還帶了一大堆名將(總兵級別的好多個)還有一大堆重臣(尚書級別的就三四個)

    然後,面對也先的數萬精兵,坐擁幾十萬大軍的王振,硬生生給人如砍瓜切菜般收拾了,無數精銳毀於一旦,文臣武將戰死無數(極其憋屈,詳情不表)

    然後被俘虜的明英宗,滿心歡喜的等著大明來救

    除了皇后曾給也先送過一筆金銀珠寶以求丈夫回來以外,沒有人施以援手。是這幫大臣無情?不忠君嗎?答案是否定的

    他們知道,朱祁鎮就是個發財樹,就算給也先再多的錢也不會放回來,反而適得其反!

    更何況此時于謙已經成功抵禦了也先的進攻,守住了大明,朱祁鈺也是個踏實肯幹的主兒,至於我們的前皇帝朱祁鎮,就繼續“北狩”好了

    人格魅力爆棚——明英宗的最強光輝

    雖然歷史上對明英宗的評價不高,但是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人格魅力

    這是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一個患難與共的朋友、一個重情重義的好人、一個不卑不亢的皇帝!

    土木堡一役,刀光劍影下朱祁鎮選擇就地而坐,沒有慌亂,沒有絲毫的畏懼——這是大明天子的骨氣!

    隨後面對也先,也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隨後在敵營的日子裡,他不僅沒有吃多少苦,反而是跟瓦剌高層不少人成為了朋友

    以至於到最後,在沒有收到大明任何贖金的情況下(皇后給的珠寶除外)明英宗竟然自己回來了!

    是的,是他在敵營交下的朋友,幫他說好話、替他出主意,終於有一天,大領導也覺得這個人的確不錯,竟然下令釋放了朱祁鎮!

    當然了,你說二帝就沒有這個能力嗎?只是環境不同罷了

    金國滅宋處於完全的優勢,而二帝則變成亡國之君在五國城坐井觀天,連寫字畫畫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朱祁鎮雖然被俘,但是大明尚在,雖然軍事實力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依舊能夠抵擋瓦剌大軍,所以對待明朝皇帝不能太過分

    也就是因為這樣,才給了朱祁鎮機會得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宋朝其實為了迎還二聖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只是希望最後為南宋君臣所扼殺,含恨者如宗澤、李綱、岳飛

    明朝呢,也曾想過贖回朱祁鎮,卻因為朱祁鈺的作為和贖回機率的渺茫而放棄營救,但朱祁鎮卻陰差陽錯的回來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我想還真是應了那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如若北宋不亡,或許二帝就回來了也未可知,只是歷史不會重來一遍

  • 3 # 時光山人

    明朝與北宋當時的情況有著很大的不同。

    1、明朝實力要比瓦剌強的多

    土木堡之變明朝也算是遭受重創,皇帝被俘,精銳盡失。不過,當時北方瓦剌的實力要比明朝差太多了,並且明朝在於謙的主持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代宗即位後穩定了國內局勢。瓦剌要想打敗明朝是不可能的,所以沒必要殺掉明英宗而得罪明朝。

    而北宋就不一樣,當時金軍的鐵騎已經接近黃河北岸,逼近都城開封。北宋的軍隊不堪一擊,基本上是屢戰屢敗,金軍實力要強的多,對開封是志在必得。苟安一隅的南宋政權也是無心收復失地,只是求得偏安江南。

    2、瓦剌與金朝的戰略目標不同

    瓦剌其實就是想騷擾下明朝邊境,掠奪點財物,俘虜英宗也就是想當個人質多要點財物,無心要滅掉明朝,當然他也沒那實力。而金軍目的就是要滅掉北宋,甚至統一中國,所以對宋徽宗和宋欽宗的死活不在意。

  • 4 # 天宇的文史情懷

    為什麼明英宗被俘後還能被放回來,主要原因是當時明朝的國力強大,而且明朝不講和,這就是實力強大。

    本來瓦拉首領也先想的挺好,想用明英宗當談判籌碼,以草原民族的個性來說就是想要點好處,可明朝政府當時很英明,頂著壓力就是不談和,因為一旦接受談和那戰事將沒完沒了,而且明英宗就成了明朝的無底洞,多少錢也填不滿啊。所以于謙堅銳抵抗,不給也先談和的機會而瓦拉當時經不起長期戰爭,,當時又打不過明軍,這樣明英宗又成了燙手的山芋,如何不還明英宗,戰事就會持續下去,甚至明軍還可能殺入大漠,打當時擺在也先面前只有兩條路,如果不放人就得大場打長期戰爭,另一條路是放了明英宗雙方才可能和解,權衡利弊後,也先選擇了放了明英宗。

    而宋朝不同,宋徽宗父子被俘後,繼任者趙構就不是個有種的人,趙構的想法就是我能當皇帝就行,至於父兄之仇亡國之恨早忘腦後去了,所以在當時金朝毫無顧慮,根本就沒想過放回徽欽二帝。在後來岳家軍節節勝利時,金朝就想過送回徽欽二帝,可宋高宗趙構害怕了,因為趙構害怕父兄回來搶皇位,所以趙構給岳飛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飛撤軍。

    在同樣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下,明朝做的比宋朝好多了,因為在對等的情況下才能談判,所以明英宗能回來的前提是明軍在戰場上打勝仗,這其中於謙的功勞最大,但是可惜了明英宗復位後第一個殺的竟然是于謙。

    最後說于謙死的真的太可惜了。

  • 5 # 庭州行者

    首先,需要從當時的形勢來看。

    北宋在欽徽二帝被俘之前,在軍事方面完完全全屬於被動。黃河以北已經完全被金國佔領,後來的南宋初期,除了岳飛韓世忠有兵權的那幾年打了多次勝仗之外,多數時間都是在被金國吊打連趙構都被趕到了海上,嚇得失去了生育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宋朝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反觀明朝,當時的經濟,軍事(整體)都處於相對優勢,所以,明朝政府掌握著對瓦剌的主動權。明英宗的失敗,只是一次純粹的軍事層面的失敗,明朝本土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害,其最大的影響,只是對於朝廷大臣心理的影響。此時只要站出一人,穩定人心,那麼明朝就能發揮其強大的經濟軍事優勢,轉變為一臺戰爭機器,恰好於謙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第一點總結下來,就是說,當時的宋朝處於絕對弱勢,而明朝卻處於優勢地位

    其次,朱祁鈺和趙構登上皇位的情況不同。

    趙構是在欽徽二帝被俘後,皇位繼承人的絕對選擇,他繼位是以復興,拯救宋朝為理由的。在這種情況下,趙構擁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在有大臣提出迎回二帝時,他可以拒絕,大臣對此也沒有辦法,並不能把他如何。

    反觀朱祁鈺,他在登基之初,就是為了暫時代替朱祁鎮,以防止蒙古利用朱祁鎮皇帝的身份輕易攻破邊境城池,也就是說,他的繼位,是相當於和大臣之間存在契約關係,他在某種意義上,是“功能性皇帝”,他的權威並沒有多大,而朱祁鎮回來也是他登上皇位的條件之一。

    總結第二點,即趙構在面對大臣時有主動權,而朱祁鈺則在與大臣的暗戰中,處於被動。

    其三,欽徽二帝和明英宗對於對方的作用不同。

    欽徽二帝在金朝,是一種要挾趙構的政治籌碼。因為金朝知道,趙構的皇位在二帝迴歸後就會失去合法性,所以有二帝在手,金朝在面對趙構時,可以盡情地提條件,以滿足自身利益。

    而明英宗在明代宗繼位後,僅僅擁有一個太上皇的名號,實際上無法為也先帶來任何利益,因此,留下他,沒有價值。

    最後一點,可能有點牽強,就是明英宗和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而伯顏帖木兒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的迴歸。

    綜上,便是明英宗可以迴歸,而欽徽二帝只能客死他鄉的原因。

  • 6 # 山野論史

    提問者應該是拿明英宗和徽欽二宗比較。其實他們沒有可比性,英宗被俘,屬於貿然出擊,雖然皇帝當了俘虜,但大明的江山並沒有面臨太大的威脅,也先雖然帶兵到了京城,但只是孤軍深入,宣府還在明朝羅亨信的掌控之下,也先可以說是危機四伏。最後在於謙等人的誓死抵抗下,只好退兵。

    代宗登基,也先拿皇帝當人質也不起作用了、理論上講,你就是處死了皇帝,代宗反而去了一塊心病,可以安安穩穩做皇帝了。可以說他拿大明是一點辦法也沒有,英宗扣在自己這裡,反倒和大明結怨,反正沒什麼用,索性送回去得了。這樣還可以緩解雙方矛盾,免得惹來大名的報復。大明沒什麼損失,也不會貿然再向外擴張。

    徽欽二宗的情況就不同了,大金國等於是滅掉了大宋,另立了中原皇帝偽楚張邦昌,雖然張邦昌不願意當這個捱罵的偽皇帝,把江山給了趙構,但金國對此事非常不滿的,他們有實力和南宋趙構抗衡,而且又立了偽齊劉豫,中原也有了皇帝。趙構是他們的消滅物件,怎麼會把徽欽二宗還給趙構呢?

    到後來局勢發生了變化,金國內部厭戰,南宋逐步壯大,劉豫這個緩衝基本不起作用了,金國這才廢掉了劉豫,直接與南宋對敵。金國是想滅掉南宋,現實是南宋今非昔比,根本滅不掉。在這種情況下,金國答應了南宋和談的要求,但是宋欽宗是不會送回去的,因為金國還佔著中原大部分土地,就算送回欽宗(徽宗已死)也難以從內心平定中原人的心。南宋隨時都可能對自己出兵,如果留著欽宗,則有大用處,因為中原大部分領土還在金人的掌握之下,如果南宋不依不饒的非要回復故土,金國就可以把宋欽宗立為偽皇帝坐鎮開封,那樣的話,就會造成中原分裂,趙構也出師無名,可以解除金國面臨的的壓力。

  • 7 # 歷史風雲天下

    明英宗因為通從了王振的教唆,想要開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勳,才有了數十萬大軍征伐蒙古,最終土木堡之變中,大軍灰飛煙滅,而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這一度令朝廷震恐,令天下為之驚駭莫名。幸好關鍵時刻有于謙立足於前,國士無雙,救時宰相,經過他的統籌謀劃終於保住了大明的江山。

    相較於宋朝,金軍6萬南下,朝廷膽寒,開門投降,最終徽欽二帝被俘虜,朝廷諸公和大量妃嬪被押往金國,受盡屈辱和踐踏,真乃奇恥大辱,結果北宋滅亡,宋高宗在江南半壁立足,中原從此沉淪。兩相對比來看,大明朝還是更加顯現出了氣節和血性,統治階層最終也能眾志成城,保住了我華夏江山,比起宋朝君臣實在是好太多了。

    明英宗之所以可以回來,不外乎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大位已定,由朱祁鈺坐上皇帝之位,明英宗被尊為太上皇,已經成為一個名不副實的帝皇尊號,沒有利用價值了。

    第二,于謙提出的“社稷為重,君為輕”思想,瓦剌無法利用英宗讓明朝廷做出任何妥協和退讓,在北京保衛戰之中已經充分顯示出了統治階層和將士們保家衛國的決心,絕不因為明英宗而出賣國家主權和土地。

    第三,明英宗在瓦剌的一年當中,也算交了幾個朋友,對其觀感尚算不錯,並沒有太為難於他。

    第四,放回明英宗,讓明朝內部出現混亂,為皇帝之位而出現派系鬥爭,給瓦剌以可乘之機。

    明朝政府針對於瓦剌比起宋朝政府針對於金軍,表現得更加理性和鎮定,讓我們看到了宋朝奸臣當道,君王昏庸而明朝則是有賢臣國士和統一的號令,明顯是宋朝已經腐朽墮落,國力衰退而明朝還在冉冉升起,凝聚力強。

    明朝政府在關鍵時刻有人擔當,能夠首先確定國家最高號令,將朱祁鈺立為監國,政令一統;其次朝臣在於謙的痛斥下,也排斥了徐珵(即後來改名為徐有貞遷)遷都南京的建議,能夠迅速做出正確的大政方針;第三,于謙等朝臣迅速組織軍事應對,調集各方兵力,勤王保駕,列振於九門之外,靜候瓦剌軍隊,正面交戰。這是君臣協力的作用和結果,分析時局,畢竟大明還是處於國力上升的階段,只要應對得法,瓦剌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征服大明,勝算不小。

  • 8 # 楓葉0829

    明朝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失敗可以說就是土木堡之變了,但是與靖康恥不同的是,明英宗被俘虜之後又被放回來了,我認為呢,這是多方面博弈的一種結果。相較於金兵南下,徽欽二帝被俘北狩,最終死於五國城,明英宗後來還能回到朝廷,最終二次登位的結局可謂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那麼為什麼明英宗還能回來呢?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明英宗只是打了一場不該輸的敗仗,斷送了明朝二十餘萬精銳士兵,但是要知道,明英宗帶的軍隊只是被打散了,並不是全軍覆沒一個不剩了,基本上還能剩餘三分之二計程車兵,最終逃回了京城以及大同等邊關重鎮。而且明英宗帶去的只是京城的軍隊,京城周邊的守備軍隊並沒有動,雖說守備部隊不能算精銳,但是防守京城這麼一座大城還是可以做到的,而這些軍隊也就是于謙等人守備京城的信心所在!所以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當時正處“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實力遠在瓦剌之上。

    第二點,朝廷的態度,明英宗被俘後,于謙力排眾議,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並聯合眾人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是為景泰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正是明廷的態度,讓瓦剌也先意識到明英宗可能已經是棄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第三點,瓦剌的態度,也先其實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能夠俘虜明英宗,就算俘虜之後,也只是想利用英宗多撈點好處,當然還是臆想了一下自己能夠利用英宗攻破北京城的,當然知道也是不現實的,最終在北京城下碰壁之後,意識到英宗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留著也是白吃飯,放他回去多少還能撈點東西,加上英宗人緣還可以,也先的弟弟也替英宗說話,就放回去了!

    所以說在明朝軍事實力如此佔優的情況下,明英宗被放回去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區養牛是散養好還是圈養好?各有哪些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