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論王道
-
2 # 王松林
朋友,我現在跟你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首先,講一講他為什麼吃飽了沒事幹,想到要周遊劉列國的,他並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宣傳自己的道德理念。一句話想當官(從政)。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相互征戰,周初制訂的禮樂制度破壞殆盡.他提出政要恢復周禮、實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張,但卻不被魯國的統治者接受,,心中很是不平,連我這麼好歷建議都不聽,所以孔子選擇出去周遊宣傳自己的主張。
為了從政,他帶領弟子們由北方跑到南方,由這國跑到那國,為了達到從政的目的。孔子開始呆魯國,後來,在魯國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國去避難。開始到魯國,後來魯國也呆不下去。孔子周遊列國是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周遊列國,當他返回時候已經是耄耋老人了。
他l的周遊,對後世有著深遠的意義。
1、道德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政治思想——“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教育思想——“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孔子五十六歲時,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以至使“齊人聞而懼”,認為“孔子為政必霸”。從此可見孔子的治國才能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非常實用的。孔子的政績引起了齊國的忌妒和擔憂,於是,齊景公一面離間魯國的內部關係,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季孫氏和魯定公欣然接受了,並且三日不理朝政,對孔子的態度也怠慢了,孔子知道治國大計無法實施,於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率領眾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十四年的生涯。
孔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對他待遇不錯,也照魯國的標準給了他六萬粟的俸祿。但有人風言風言孔子怕獲罪,只六個月就離開衛國。在去陳地的路上,因為誤會被圍於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傳人自勉,終究度過難關。過了蒲地,僅月餘又返回衛國,寄居蘧伯玉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不得已而見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興。過了月餘,因出車之時,衛靈公與夫人同車,而令孔子之車在宦官之後,孔子慨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為恥,於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又從曹到宋,遇司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鄭國,與弟子失散,人譏之為“似喪家之狗”。到了陳國,“居陳三歲,會晉楚爭強,更代陳”,孔子又離陳國,路過蒲地再次受阻。蒲人要挾孔子說:“如果不去衛國,我們就放了你。”於是,孔子與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認為在要挾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靈保護的,所以,他還是去了衛國。這說明孔子是善於變通的。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於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並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後,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後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瞭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後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並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於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絃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去交涉,魯國才未受辱;第二年,吳國又攻魯國,孔子弟子有若立功。季康子因而認為孔子的弟子確實是有用之材,於是,派人到衛國請回冉有,後來,冉有為季康子帶兵與齊國作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從何處學來的軍旅戰術,冉有說是學自孔子。從此可見,孔子是深通軍事的。從而使季康子決定召回孔子而用之。
當時,衛國的孔文子向孔子詢問作戰方略,孔子拒絕了。正好季康子用厚禮迎請孔子,於是,孔子回到了魯國。當時孔子已經六十八歲。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華人孔子在何處。鄭華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華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 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華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孔子在周遊列國中有幾個故事:
1,孔子和他的學生要過一條路,有個小孩在路中間堆了一座泥巴做的城門,孔子(孔子的學生)讓小孩把泥巴推了讓路。結果小孩說:哪有城門給馬車讓路的道理。孔子覺得有理,所以孔子和孔子的學生只好繞過小孩堆得那泥巴城門。
2,孔子五十六週遊列國,受盡了艱難困苦,其中在衛國前後三次時間最長,因此門人中衛國學生很多。孔子雖然在衛國受到禮遇,但卻沒有被任用,在其他國家一樣沒有出仕。 孔子在衛國時,為國儀邑的那個封疆的官吏,要求見孔子。他說:“到這裡來的有道之士,我從來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弟子,答應了他的要求。那個執掌封疆的管吏見了孔子退出來以後,就告訴孔子的學生說:“你們各位何必憂慮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經混亂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鐸,教他警醒世人呢!”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在離開衛國的途中,師徒口渴,忽然聽到水聲潺潺,於是循聲前往,發現有一流泉清澈見底,弟子們正欲爭相掬飲,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這種流泉喝不得。”弟子們很詫異的王者孔子,孔子指著山上刻字說:“石上刻為‘盜泉’不是吾等所當飲。”原來這盜泉是當年有位盜拓的盜匪,他洗劫衛國邊境,並且殺人無數,衛將軍率兵捉拿,盜拓逃藏在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後來發現了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盜泉”二字,永留紀念。 孔子在周遊列國期間,很不得志,在離開衛國經過匡這個地方時,竟被匡人團團圍住,要加以殺害,原來孔子面貌很像陽虎,從前陽虎在魯國造反失敗,曾逃來匡迪,陽虎在匡橫徵賦稅,匡人要殺他,陽虎連夜改裝脫逃。孔子被誤作陽虎,在匡地被圍困了五天,才被解危。 孔子在匡地脫難後,又回到衛國,為國有位賢大夫史魚,是位非常剛正的人。他數次向衛靈公進諫說:“不可用彌子瑕,要用賢士蘧伯玉。”衛靈公一直不肯聽從。後來史魚病入膏肓,自知無救時,便告訴兒子:“我在朝為官,生不能諫正君王,死不當成禮。我死後,將屍體移放在牅窗下,且慢大殮。”他兒子謹尊吩咐,當衛靈公前來弔喪時,不見大殮,很是詫異,孝子具實相告,衛靈公很驚愕的說道:“史魚真是正直啊!已經死了,還行屍諫,感動國君進用賢臣。” 衛靈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亂。有一天,衛靈公請南子同車出城瀏覽名勝,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衛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離衛去宋了。孔子離開宋國後,經過鄭國到陳國的途中,曾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便一個人獨自站在東郭門外,子貢四處尋找,有位鄭人告訴他說:“東門外有個人,長得九尺六寸,它的額頭像堯,頭像皋陶,肩像子產,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他很失意的樣子,像喪家之犬。”子貢找到孔子之後,便把鄭人的話轉告老師,孔子笑著嘆息說:“是啊!是像喪家之犬。”
3,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華人孔子在何處。鄭華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華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
4,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有一天,孔子一早起來,揹著兩手,拖著手杖,悠閒自得地在門外踱步,口中唱著:“泰山要崩塌了吧?大梁將折斷了吧?哲人將凋零了吧?”唱罷走進屋裡,對著門坐下。子貢聽到歌聲,說:“泰山如果崩塌,叫我們仰望什麼呢?大梁如果折斷,哲人如果凋零,叫我們依靠誰呢?聽歌中之意,夫子大概要生病了吧?”於是就快步走進屋裡。孔子說:“賜,你怎麼這麼晚才來呀!夏代停柩於東階之上,那是還把死者當作主人看待的。殷人停柩於兩楹之間,那是介乎賓主之間的位置。周人停柩於西階之上,那是把死者當作賓客看待的。我是殷人的後代。昨天夜裡,我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楹之間。既沒有明王興起,天下有誰會把我當作立於兩楹之間的國君那樣尊重呢?這樣看來,我大概是快死了吧、”過這番話以後,孔子大概病了七八天就去世了。
回覆列表
周靈王20年 魯襄公21年 己酉(公元前552年) 夏曆八月二十七日(陽曆9月22日),孔子生 周靈王23年 魯襄公24年 壬子(公元前549年) 孔子三歲,父叔梁紇卒 周靈王26年 魯襄公27年 甲寅(公元前547年) 孔子六歲,為兒嬉戲,陳俎豆,設禮容 周景王2年 魯襄公30年 戊午(公元前543年) 孔子九歲,弟子仲由生 周景王12年 魯昭公9年 戊辰(公元前533年) 孔子十九歲,娶丌官氏女為妻 周景王13年 魯昭公10年 齊景公16年 己巳(公元前532年) 孔子二十歲,為委吏、乘田,子孔鯉生 周景王15年 魯昭公12年 楚靈王11年 辛未(公元前530年) 孔子論“克己復禮,仁也” 周景王16年 晉昭公3年 魯昭公13年 壬申(公元前529年) 孔子二十三歲,設教於闕里 周景王17年 魯昭公14年 癸酉(公元前528年) 孔子二十四歲,合葬父母於防 周景王18年 魯昭公15年 甲戍(公元前527年) 孔子二十五歲,遭季氏家臣陽虎拒斥 周景王19年 魯昭公16年 乙亥(公元前526年) 孔子除服,十日後方笙歌 周景王20年 魯昭公17年 鄭定公5年 丙子(公元前525年) 孔子二十七歲,學於郯子 周景王22年 魯昭公19年 戊寅(公元前523年) 孔子二十九歲,學琴於師襄孔子弟子商瞿生 孔子弟子冉有、冉雍生 周景王23年 魯昭公20年 齊景公26年 己卯(公元前522年) 孔子批評宗魯"非義" 孔子稱讚虞人相傳孔子論秦穆公何以稱霸 周景王24年 魯昭公21年 庚辰(公元前521) 孔子三十一歲,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弟子端木賜生 周敬王2年 魯昭公24年 癸未(公元前518年) 孔子三十四歲,孟懿子、南宮敬叔來學禮 周敬王3年 魯昭公25年 甲申(公元前517年) 孔子三十五歲,由魯之齊孔子論“苛政猛於虎” 周敬王4年 齊景公32年 楚平王13年 乙酉(公元前516年) 孔子答齊景公問政;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 周敬王5年 魯昭公27年 丙戍(公元前515年) 孔子三十七歲,由齊返魯孔子往觀吳公子季札葬子 周敬王6年 魯昭公28年 丁亥(公元前514年) 孔子三十八歲,弟子顏回生老子歸居,相傳與孔子討論仁義 周敬王7年 魯昭公29年 戊子(公元前513年) 孔子三十九歲,弟子譫臺滅明生冬,孔子批評晉鑄刑鼎 周敬王9年 魯昭公31年 庚寅(公元前511年) 老子在魯,孔子從其助葬 周敬王11年 魯定公1年 壬辰(公元前509年) 孔子四十三歲。弟子有若生 周敬王12年 魯定公2年 癸巳(公元前508年) 孔子四十四歲,弟子卜商生 周敬王13年 魯定公3年 甲午(公元前507年) 孔子四十五歲,弟子言偃生邾隱公使大夫問冠禮於孔子 周敬王14年 魯定公4年 乙未(公元前506年) 孔子四十六歲,弟子曾參生 周敬王15年 魯定公5年 丙申(公元前505年) 孔子四十七歲,退修詩書禮樂孔子學《易》,自稱加以數年,可以無大過 孔子辨古物“羵羊” 周敬王16年 魯定公6年 丁酉(公元前504年) 孔子不欲見陽虎孔子弟子顓孫師生 周敬王18年 魯定公8年 己亥(公元前502年) 孔子欲應公山不狃之召 周敬王19年 魯定公9年 庚子(公元前501年) 老子居沛,相傳孔子往見之陽虎奔晉,孔子說趙氏後世會有亂了孔子五十一歲,為中都宰 周敬王20年 魯定公10年 齊景公四十八年 辛丑(公元前500年) 齊魯夾谷之會,孔子攝行相事孔子為魯司寇,葬魯昭公於魯國公墓孔子誅少正卯 周敬王22年 魯定公12年 癸卯(公元前498年) 孔子五十四歲,欲墮三都 周敬王23年 魯定公13年 衛靈公38年 甲辰(公元前497年) 春,孔子離開魯國孔子到衛國,十月後離去 周敬王24年 衛靈公39年 陳泯公6年 乙巳(公元前496年) 孔子由衛適陳,困於匡 孔子過蒲,蒲人圍之 孔子回到衛國,見衛靈公夫人南子 周敬王25年 魯定公15年 丙午(公元前495年) 孔子五十七歲,回到魯國 周敬王26年 魯哀公1年 越句踐3年 丁未(公元前494年) 范蠡諫阻越王句踐伐吳孔子居魯,吳國使者來問大骨 周敬王27年 魯哀公2年 戊申(公元前493年) 孔子欲去晉國不得,來到衛國 周敬王28年 宋景公25年 魯哀公3年 己酉(公元前492年) 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孔子過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由鄭國到陳國 老子居陳,相傳拜見老子季桓子卒,臨死前囑咐康子召孔子 周敬王29年 陳泯公11年 蔡昭侯28年 庚戍(公元前491年) 孔子六十一歲,在陳陳閔公問孔子石弩孔子離開陳國,到蔡國 周敬王30年 魯哀公5年 辛亥(公元前490年) 孔子在蔡,與葉公問答孔子遇長沮、桀溺、荷莜丈人佛肸召孔子,孔子欲往 周敬王31年 楚昭王27年 壬子(公元前489年) 孔子六十三歲,困於陳蔡之間 楚昭王欲重用孔子,未果孔子稱讚楚昭王“知大道” 孔子前往衛國,遇楚狂接輿 周敬王32年 衛出公5年 癸丑(公元前488年) 孔子在衛,論“正名” 周敬王36年 魯哀公11年 丁巳(公元前484年) 齊國伐魯,冉有出戰有功孔子由衛國返回魯國孔子回到魯國,時年六十八歲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私下表示反對 周敬王37年 魯哀公12年 戊午(公元前483年) 冉有為季氏聚斂,孔子號召弟子“鳴鼓而攻之” 孔子正樂,時年六十九歲 孔子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 孔子傳《易》於商瞿孔鯉卒冬十二月,孔子答季孫問螽 子思約生於此時 周敬王38年 魯哀公13年 己未(公元前482年) 孔子七十歲,總結一生,自謂“從心所欲不逾矩” 顏回卒 周敬王39年 魯哀公14年 楚惠王8年 庚申(公元前481年) 春,西狩獲鱗,相傳孔子此時作《春秋》齊國陳桓弒君,孔子請討陳桓 周敬王40年 楚惠王9年 衛莊公1年 辛酉(公元前480年) 子路被殺 周敬王41年 魯哀公16年 壬戍(公元前479年) 孔子卒,時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