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洽談博古
-
2 # 少顏翁
曹操被汙了這些年的確很冤枉!罵曹操奸雄的多數都是當時想匡扶漢室的人,曹操平定了北方成為三國鼎立中勢力最大的一方自然少不了罵聲!我們現代戲曲中的白臉曹操,三國演義中寧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經典名句!曹操的功過也是三國中爭議最大的,有人認為是梟雄、有人認為是奸雄、我只想說一點曹操統一了北方讓北方的百姓免於戰爭的前線,是功是過?曹操為天下的在次統一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是功是過?如果說曹操篡奪腐朽的劉姓天下而罵聲一片實屬不應該!天下王朝的更替本就順應天道,又何來篡漢一說?
劉備被稱為英雄離不開他的響亮口號!匡扶漢室,其實細觀劉備不難發現,劉備以正統皇室的名行包裝自己的實,喊著匡扶漢室的口號,忽悠無知的人行著狀大自己的實。用我們現代話說:往自己臉上貼金,劉備曾經投奔過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曹操。如果說呂布是三姓家奴,那劉備是幾姓家奴?你們可以數數!
孫權與以上二者不同,父兄創立基業,孫權守業。盤據江東多年,歷經幾代,國號吳!後主孫浩被西晉所滅!
-
3 # 三國書齋
拋開感情色彩不論評價如何,我們來看看這三個詞:奸雄,英雄,梟雄。三個都是雄,我們暫且稱“雄”為豪傑,那麼只需解釋一下“奸”、“英”、“梟”這三個字就可以了。
奸:奸詐,狡猾。(貶義)
英:英俊,傑出。(褒義)
梟:勇猛,強悍。(中性)(原意是一種兇猛的鳥)
那麼,奸雄即是奸詐狡猾的豪傑;英雄即是英俊傑出的豪傑;梟雄即是勇猛強悍的豪傑。——我想我的問題已經回答完了。
-
4 # 客家小火
在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孫策是三位當家主人,也是帶“雄”的頭號人物,他們分別代表魏、蜀、吳。在我的認知中,曹操被譽為奸雄的佔大多數這個無須質疑,而劉備稱為梟雄也是很有市場觀眾的,而孫策被稱為梟雄,這個說法據我所知還真不多,僅僅是少數粉絲吧。
我們析一下奸雄、英雄、梟雄的本色特徵吧.
奸雄:
一般認為,是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權欺世、竊取高位的人,曹操是這樣的人麼?我看曹操基本屬於此類人,曹操自陳留起兵到最後稱魏王歷經江湖風風雨雨走過幾十年,從曹操的用人和處世態度,曹操被稱為奸詐之徒不為過,但是曹操也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
英雄:
在華人的道德倫理下,能被稱為英雄的確是不多,因為英雄本身是一個褒義詞,是正義有真能量的人的固定代名詞,劉備算不算英雄?我個人覺得80%算得上,但並不是完全的英雄,因為劉備最後建立蜀國就是有私心的表現。但是他一生艱苦奮鬥屢敗屢戰的頑強故事,評為英雄也不為過。
梟雄:
這兩個字顯然有反面教材的意味,自古成大事者,都有梟雄的本色,看看東吳孫策的人生經歷,他由於死得早,後世並沒有太多關於孫策的梟雄故事,我個人覺得孫策算不上梟雄。
-
5 # 70黑板報
先解釋詞彙,再結合個人事蹟分析
1,奸雄: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權欺世的人。
2,英雄:才能勇武過人的人;具有英雄品質的人;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鬥,令人敬佩的人
3,梟雄:驍悍雄傑之人,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
對於三國時期各路諸侯,有一本書叫做《英雄記》,或者《英雄交爭記》。提出了曹操統一北方以前,漢末群雄割據時代最寬泛的“英雄”概念。該書已散佚,但從殘篇來看,所有登上“交爭”舞臺的角色,似乎都可以稱之為“英雄”。如此一來,曹操一個人就可以“三雄合一”。
曹操奸雄之名的由來:《三國志》“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世語》曰:玄謂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太祖乃造子將,子將納焉,由是知名。;孫盛《異同雜語》雲: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獻帝春秋》曰: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
奸雄這個稱號,看起來是他自找的。橋玄認為曹操有命世之才,欠缺名聲,勸他結交許劭。由此知名後,還要人家點評一下,結果“亂世之奸雄”的名聲,揹負一生。在當時,甚至成了他的“專用”名詞。
《文選·陳琳》:“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
從陳琳的角度,他的孤弱漢室的行為,稱之為梟雄。當然,檄文不可能讚美,曹操也只責怪了他為什麼辱及曹氏先人。
《英雄記》的作者投奔了“新朝”,在他筆下,曹操確屬“英雄”無疑。從《三國志》的評價來看,他也當得起“英雄”二字。他做的事業,別人做不來。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擥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明略最優,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三國志》裡有一處把劉備和英雄這個稱呼聯絡起來。是曹操如同當年的許劭,給劉備以聲名。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九州春秋》曰: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劉先主此時心境恰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英雄氣概,是相通的。
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做為同時代的英雄豪傑,逃不過與“奸雄”的對比。先主的英雄在於“器”,在於折而不撓。
孫策的“梟雄”之名,《三國志》也僅有一次提及。
初,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於漢帝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貢表,以示策。策請貢相見,以責讓貢。貢辭無表,策即令武士絞殺之。
之後不久,孫策就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從他一生事蹟來看,強橫有之,而野心未顯,和他的父親一樣,忠誠,英勇。雖然年少,當時的“大佬”們對他父子卻評價不低。
《山陽公載記》曰:卓謂長史劉艾曰:“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董卓說:十八路諸候,大家記住,小心孫堅。
《吳歷》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江表傳》曰:策時年少,雖有位號,而士民皆呼為孫郎。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茹,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詣軍
孫郎治軍秋毫無犯,深為曹“奸雄”忌憚
評曰: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他們都是“人傑”。在當時可以泛化的通稱為“英雄”。如果非要尋找不同,按“正統”的觀念來看,奸雄曹操覬覦皇權,當世成就最大;英雄劉備根正苗紅,雖然不敵曹操,但百折不撓,具備英雄品質;至於梟雄孫策,單純地方割據勢力而已,決定天下大勢的舞臺上,留給他的時間太短了。
-
6 # mulin30311368
我曾寫過一篇短文也許可以回答此問
閒談《三國演義》的義
牟林
羅貫中為什選劉備集團為《三國演義》的主角?我的回答是:羅貫中要演“義”。
演義,被解釋為一種小說體裁。對,但不夠。義,不只是“意義”的意思。在羅貫中那裡,這個義是“仁義禮智信”中的那個“義”。不同於一般演義,羅貫中真的在演“義”!
義,作為道德範疇的一個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僅次於“仁”。它大抵有二層意思,其一是大義,如天下大義,民族大義,國家大義等,就是為天下人謀利益。在封建社會,往往把它等同於忠君。其二是小義,表現在人際關係中,如桃園三結義,水泊梁山結義等。義,也稱為道義。
義,被看成“大丈夫”特有的精神品質,被中國信奉、崇拜、讚美和身體力行,是華人個人修為的一種崇高境界。
正因為中國文化有這種“義”的特質,所以凡是能夠表現“義”的事件和人物都可能成為人民群眾傳頌的物件。三國故事在《三國演義》成書前,已經以故事、傳說、戲劇等文學形式存在若干世紀了。其中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關羽成聖”。
在三國的三個政治集團中實際最弱大器晚成的劉備獨受羅貫中青睞呢,就是因為劉備集團最能代表羅貫中心裡這個“義”。
第一,劉備有正統漢室宗親的身份又立志匡扶漢室,這在羅貫中看來就是天下大義。曹操在初期也有匡扶漢室之意,但隨著實力增強便有了取而代之之心,就失去了天下大義。孫權滿足於偏安一隅,如果有機會當然也不妨問鼎中原,屬於投機主義,當然談不上大義。
第二,羅貫中始終把桃園結義的精神貫穿全書,濃墨重彩地描述桃園結義、千里走單騎、夷陵之戰。除了劉關張的義,《三國演義》中還描寫了各種大大小小表現的“義”的人物和事件。
可見“義”在羅貫中心中的地位,也反應出“義”在中國民眾心中的地位。
很有意思的是,三國的主角應該是曹操、劉備、孫權。在百姓的心目中,主角儼然變成了諸葛亮、曹操和關羽,他們是分別成為“智”“奸”“義”的化身。關羽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聖,關羽身後的地位大大超過了其他人,直逼孔子——文聖、武聖並立。
他有勇少謀、剛愎自用、孤芳自賞,以致兵敗麥城,葬送劉氏江山的悲劇人生,在老百姓那裡都成了“義”的表現——英俊瀟灑、好讀春秋、勇武過人、豪俠仗義、一身膽氣、威風凜凜。他被尊奉為神,喜劇的是被奉為財神。
按說,羅貫中應該使勁歌頌大義。但是,劉關張三兄弟結義的情義在羅貫中筆下顯得還高於大義。比如夷陵之戰本可以避免的,畢竟統一天下才是劉備的畢生追求。可是在關羽被害後,他舍大義就小義,窮舉國之兵為兄弟報仇,他是出於真性情,而非被兄弟之情綁架,其實他知道未必打得過的。所以,劉備不是一個徹底的政治家, 但卻是一個活鮮鮮的有血有肉的人。又如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因為曹操對他有義,即使劉備的統一大業也暫時顧不得了(他是想不到放曹的戰略意義的)。
這也是“大義”走下神壇,接了地氣,和“小義”交融一處,符合普通百姓的心理需求和期待,當然不一定符合政治家的需求。這才是《三國演義》被廣泛喜愛的內在原因。
羅貫中妙筆生花,《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自不必說,那是演義小說之冠。《三國演義》對塑造華人的文化性格起到的作用顯然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三國的許多故事也許和五代十國的故事一樣,淹沒在塵土中,需要人們去發掘,去考證,去研究。
《三國演義》的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在今天還是有其現實意義的。人和人之間講誠信、講道義,也是現代社會的要求,只是我們要融入時代精神,樹立新時代的道義觀。
-
7 # 生活問道
其實我們無論是看《三國演義》小說,還是看《三國志》,這裡面對於三個人的評價都很有傾向性。《三國演義》擺脫不了封建統治正統的一脈相承性,因此,稱曹操為奸賊、奸雄,而稱劉備則是使君、皇叔、英雄、仁德等美譽之詞。而在《三國志》中也恰恰相反,稱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而稱謂劉備則只是先主,這就是當時統治階級的傾向性。
例如,在《三國演義》開篇就提到劉備時“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一個英雄”。用的是英雄一詞。而在引出曹操時,則用的“為首閃出一將”。
寫劉備用的是英雄,而寫到曹操,則只是用“將”。這就是作者的取向性。
再比如說到劉備和曹操兩人的叔父對二人的評價。
劉備叔父:“此兒非常人也!”
曹操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
劉備幼時“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
曹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大家發現了沒有?兩個人只是性格上的截然不同,其實都是心眼多。
橋玄評價曹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評價曹操:“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這兩個人的句評語是對曹操治世之才的很中肯的認可,這裡面可是沒有任何的褒貶的。但是世人知道這兩句話的不多,記住許劭的“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一句話(還不知道是不是許劭真的說過這句話)直接將曹操釘在恥辱柱上一釘就是二千年。
最有意思的是孫權,或者說是整個孫氏集團。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曹操和劉備無疑是時代的推進者,只是曹操用的是更直接的方式打破舊有秩序,而劉備則是用了更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當時,這兩個極端政治理念勢必會和彗星撞地球一樣,其後果就是兩敗俱傷。東吳孫氏集團充當的就是第三股力量。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發現,真正有不臣之心的第一人是孫堅,但孫氏集團成也地利,敗也地利。通篇三國我們可以發現,東吳自始至終就是在為荊州拼命。先是孫劉結盟上演了借荊州的戲碼,然後又因為荊州與曹操結盟,上演了關羽的走麥城。
孫氏集團的逐利而爭成為了奸雄和英雄的推手,也難怪,孫氏集團的孫權成為了人們眼中的梟雄!
我們今天來看這三個詞:
曹操的奸雄奸而不桀,沒有曹操,真不知要有幾人稱王,曹操幾乎用畢生恢復了北方的統一;
劉備是英雄有瑕,做為漢王室的維護者,劉備的做法自然是沒錯,也致力於國家統一,但對於社會進步畢竟是一種倒退;
孫權的梟雄名副其實,這裡面真正立足於分裂的還真的是東吳。東吳當然也有稱霸天下的雄心,可東吳目光短淺,利益為先,當稱霸成為泡影時,東吳最想做的是劃江而治。因此,東吳在三國爭霸中存在感最低是有原因的!
回覆列表
我們來分析下:奸雄、英雄、梟雄,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呢?
奸雄,何為奸雄呢?就是奸猾狡詐,擁有雄心的人物,“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負我”。此乃非曹操莫屬。據《三國志·武帝紀》裡面記載曹操在未出道前曾去拜訪許子將,問其汝是怎麼樣一個人?許子將笑而不答,曹操再問,許子將說出這樣一句話:“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罷大笑。這就是曹操“奸雄”稱號的由來。這位名士還是很有見解的,在後面曹操所做的事情都是可以用奸雄二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拋開“奸雄”的否定意義,單單從歷史的地位和能力上來說,身為“奸雄”曹操遠遠超越了“英雄”劉備與“梟雄”孫權。因為正是曹操在分裂的三國時期下對北方的統一起了很大的重要。
英雄,何為英雄呢?就是天下大亂時,英雄順應形勢,撫民平亂。”匡扶漢室,拯救萬民於水火“這是劉備打的宣傳標語。在《三國演義》有講到劉關張三人結拜後一路斬殺黃巾軍大小三十餘戰,到了安喜做縣尉,在位期間百姓愛戴,只因官宦刁難,打了督郵後跑了。身邊一群能人異士相助,若非賢良淑德,誰願意跟著。只是無奈,一心想匡扶漢室卻沒有做到,甚是可惜。
梟雄,何為梟雄呢?就是不管天下亂不亂,為了自己野心和報復,可以把整個國家的老百姓推向萬劫不復。 在三國裡我們看到的東吳給我們的感覺就像是一直沉睡中的獅子,什麼時候爆發都不知道。”忍“這個字蠻能體現孫權的作風的,前期穩住江東幾畝地,敵不犯我,我不出兵,在關羽留守荊州的時候後方空虛,直接致命一擊。打破了三國相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