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科學教育法

    家和子貴訪談:如何療愈抑鬱症

    主持人: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網上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家和子貴的李幸福老師為大家講解抑鬱症療愈的相關知識。

    李老師,你好,據目前情況來看,全國抑鬱症的發病趨勢非常嚴重。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李興福老師:是的,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青少年的抑鬱症發病率達到8%點多,還有人統計,成年的抑鬱症據說能到2個億多。所以說,抑鬱症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它已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

    主持人:李老師,您認為華人之所以大面積地患抑鬱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李興福老師:我想是這樣的,抑鬱症的產生,我認為和我們文化有關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它是一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個民族,這種文化掩藏在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基因裡邊。但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學了很多西方的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灌輸,就沒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於是,那麼西方的文化和我們血液基因裡邊的文化相牴觸,實際上是價值觀念相牴觸。比方說,現在大城市那些培訓的,場面搞得熱熱鬧鬧,都是美國的心理學行為科學改頭換面的那一套,實際上不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心理諮詢解決不了抑鬱問題,而現實社會發展的速度又那麼快,舊的問題沒有消除,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於是,她就心裡發生衝突。這樣,有心理問題者的人際關係、事業發展、婚姻、教育等等問題就越來越嚴重,時間久了,持續下去,於是就抑鬱了,基本上是這樣的。這是成人方面的情況。

    那麼,兒童這部分,也是說明傳統文化沒有普及,他沒有得到很好教化,因此產生抑鬱,我是這樣理解的。這和剛才講的成人是一樣。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或者有抑鬱情緒,你會看到這個家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到大和孩子說的話都是比較錯誤荒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沒有聽到幾句正確的話。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弱,家長說的話假如是錯誤的,他就不能及時辨別。他用自己的價值判斷對家長說的話進行一個自我的解釋定義,於是,把這樣的語言句子定義完之後就儲存到大腦,大腦有個機制,一般儲存好之後就不易刪除了。如果類似這樣錯謬的資訊,在孩子大腦裡邊存了200條,咱們假設了,我們的孩子帶著這些不健康的信念,然後闖入到成人的社會里邊和人溝通,和同學老師溝通起來,就會相互矛盾就會產生激烈地衝突,無法互相接納融合,這個衝突,有的孩子會用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卻不說,然後藏在內心裡邊,時間久了,然後,他就會抑鬱。

    換句話說,按理說他們大多是大孩子了,但是他有時也知道什麼對什麼錯,因為他小時候定義的這些錯誤信念時時會干擾他,讓他無法來接受正確的資訊或者是新鮮的事物,它無法在心裡頭來規範這些個信念,於是,就和周圍的人無法進行思想的那種融合,繼而發生衝突。那種自然的行為一旦跟不上,就會大大地落伍,然後,他在班裡那麼就會被邊緣化,回到家裡,家長又不懂他,回家還是抑鬱,學校家裡都抑鬱,時間久了,他就會輟學。這是李老師我對青少年抑鬱研究的一個基本的認知觀點。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現今社會,抑鬱症問題已經是令社會家庭極其頭疼的一件事情,它的發病率高,涉及人群廣。現在社會,由於人們的生存壓力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小抑鬱。那麼,對於抑鬱症的治療方面,可以說手段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嚴重的有時甚至要使用藥物。那麼,您認為目前社會上的這些抑鬱治療方法,它真的能夠起到作用嗎?

    李興福老師: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得了抑鬱症,特別是比較躁狂這種,他肯定是要用藥物。年齡大的患者砸傢俱,還會傷人,那你不用藥物來控制就不行。但是,用藥物它只能起個緩解作用。就是說,這個藥物服進去了之後,它起個舒緩的作用,暫時就把它那種躁狂的情緒,那種不開心感覺消除了,但是他的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再說,廠家在研究這些藥的時候,就沒有向你保證說這個能根治抑鬱症。所以說,我們會發現很多抑鬱患者就是在醫院住的時間長,回來要長期服藥但卻不能根治,而這藥物對人體還有害,這是一方面。還有一個就是心理諮詢,這個已經沒有什麼希望治癒。我剛才前面講了,心理諮詢師學的都是歐美的那一套,我們華人的骨子裡是排斥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他排斥,因為他你看他諮詢完了,他沒有改變,它改變不了,實際上他內心是在排斥這些的,不接受他的文化體系。這樣,心理諮詢還是幫不到抑鬱症患者,以前我就知道這個事情是這樣的。

    主持人:那麼,李老師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這個抑鬱症的問題?

    李興福老師:我想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家庭有了抑鬱症患者,比方說孩子中學抑鬱了,首先我們家長一定要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抑鬱的,問問我們的家庭環境或者夫妻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平時對他的價值觀的教育是否正確,這個你要徹底分析。要知道,他是由於錯誤的資訊太多導致的。你要能這樣這點的話,我想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一大半了。現在很多得抑鬱症的青少年不從家庭根源上來解決是沒辦法治癒的。也就是說它是怎麼得病,我不知道,我們就怪罪他,不學習就怪罪他;不上學就怪罪他;砸傢俱,就怪罪他;玩手機,就怪罪他。這樣就只能是停留在抱怨這個層面上,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嚴重的還是把孩子或者成人送到醫院,醫院也是這樣一個情況,醫院他也不解決你信念的問題,他只解決你抑鬱舒緩問題,讓你不發作而已。

    依我之見,孩子之所得抑鬱症,成年人之所以得抑鬱症,是他大腦的信念體系出了問題,也就是它容納的信念和社會格格不入,無法來接軌,溝通不了,於是他就會抑鬱。當然了,還有一些是突發事件引起的,比方說女孩遭到性侵,類似這樣的惡性突發的事件,也算一種,但大多數就是孩子大腦儲存了太多的不健康的信念,而且這些信念已經定義在大腦裡邊,換句話說,它已經儲存到細胞的記憶當中。我們家長首先要下來把孩子送到課堂上來學習。當然了,有的孩子是不樂意的,十個抑鬱症患者當中可能有兩三個需要動員,只要他能來學習,消除細胞中的有害記憶,我想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詳細看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cjuh_whrWCzWBZxeYj0Zbw

  • 2 # 思睿明精神心理

    說來感慨,十幾年前我覺得有好多人不知道抑鬱症這回事,總是希望人們能有所認識。現在可好,抑鬱症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眾詞彙,家喻戶曉,我反倒開始擔心這個詞會不會被過度引申,啥都往上套了。

    本文不涉及生物學改變,不涉及社會人文影響,專門說抑鬱和抑鬱症本身。不建議對照自查。

    涉及抑鬱的相關詞彙,在精神醫學中實在是太多也太亂了,普通人根本搞不清楚輕|中|重性抑鬱發作、反應|內源性抑鬱、遲滯|退行性抑鬱、原發|繼發|複發性抑鬱、季節性抑鬱、產後抑鬱、老年抑鬱、腦病|感染|內分泌|中毒|藥物|毒品等引起的抑鬱、精神病性|神經症性抑鬱、應激性抑鬱等等等等......這些概念要麼存在不同的評價體系,要麼來源於不同的起因,內涵處於各種交叉混雜的狀態中。而抑鬱症在精神心理譜系當中雖然有很多限定,可是ICD和DSM翻書如翻臉,一會加加一會減減,把抑鬱症分來分去,一會給了神經症,一會給了雙相中的一相,一會給了心境障礙,現在乾脆把這個“病”給半除名了,等到下一版診斷手冊出來,還指不定多亂呢。但是除非你要落筆寫在資料上,這些我認為意義不是太大,叫什麼名字也不太有所謂,診斷畢竟是醫學人員方便自己的一個手段,具體到每一位來訪者身上,我們只需要關注他們發生了什麼,而不是想方設法把對方歸納到自己的知識框架裡。

    抑鬱這個詞,嚴格來說不是描述一個情緒,而是一組情緒,包括悲傷、苦惱、沮喪,這是任何人都會遇到的,我們可以籠統的把這一組情緒統稱為“不開心”。這描述了情緒的一個向量,即:向下的,也就是低落,和高漲相對應。情緒還有一個向量,指向時間,我們今天可以是開心的,明天可以是不開心的,這一小時是開心的,下一小時可以是不開心的。然而在情緒之下,還有個內隱的東西叫情感(心境),情緒是反應性的、短期的,情感(心境)則因為和認知結構價值觀念人格特徵結合了起來,更加穩定和長遠(表問我情懷)。當抑鬱情緒綿延數週甚至數月、數年像林黛玉那樣,她的“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長期的不開心已經滲入了她的情感乃至人格。所以,分辨普通抑鬱還是“可能有問題的抑鬱”,第一個最顯著的指標就是時間。看到這裡你自然而然會問“多久?”,這個一時半會還說不好,診斷標準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則可能千差萬別,有的標準說2周就成立,也有的說3個月。但是就算氣質型別是抑鬱質的人,人家一輩子都可能處於輕微的低落心境中,而從來不會達到疾病的標準。遭逢大難的人,人格都可能發生持久的改變,也未必就會出現臨床症狀。

    情緒的另一個向量是強度,“有點不開心”和“很不開心”是區別蠻大的,達到“可能有問題的抑鬱”的強度一般來說是嚴重的,我們都接觸過各種抑鬱量表,所以知道分級打分是評價抑鬱程度的辦法之一,其作用是盡力貼近對方的真實感受,測量出抑鬱到底多重了,同時也不可避免出現誤差和假陽性。畢竟,我們不是對方,不可能100%瞭解對方的真實感受。就算你自己抑鬱過,也不能確保他人的抑鬱和你是同樣的。透過行為,我們能覺察到的很少,比如抑鬱的人可能會哭泣,但是更嚴重的抑鬱,連哭都哭不出來。所以我們只有從經驗上來摸索——抑鬱到什麼程度就可能是有問題的了?這裡有兩個詞彙需要特別關注:沉重和壓抑。其實抑鬱這個詞是很貼切的,一個人可以是“鬱”的,即悶悶不樂。但在“鬱”的同時未必會感到”抑“,這種壓抑感反映了精神活動的抑制,同時也是抑鬱症的重要表現。沉重則是這種壓抑感的量度,抑鬱症的人通常會感覺胸口發悶,描述如同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的感受,壓得自己呼吸都困難甚至疼痛。而當抑鬱好轉時,他們更多的會描述”石頭落地了“、”輕鬆了“、”解脫了“、”出氣兒都順暢了“,這比他們描述”心情好了“、”開心了“更有典型價值。似乎治療不是使他們振作了起來或是找回了喜悅,而更像是去除了他們的枷鎖。

    上面所說的都是抑鬱本身,持久和嚴重的抑鬱才是核心症狀,一般的不開心不算數。要注意的是,即使抑鬱是持久而嚴重的,也不一定就是抑鬱症。抑鬱症的判斷,抑鬱固然是一個核心因素,更多要看”附加條件“,沒有這些”附加條件“,我們可以認為你的情緒仍然是可以自主調節的,暫時達不到就醫的標準除非你認為自己需要幫助。

    在個別極端的栗子中,抑鬱症甚至都可以不出現抑鬱!有意思吧?因為抑鬱症的另外兩個核心因素是”自我評價降低“和”快感缺失“。

    自我評價降低可以存在文化差異 ,比如東亞人的謙虛會被認為是美德,這導致了我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吹牛逼、不要show、要低調。但是抑鬱症的低自我評價常常是離譜的,離譜到最謙虛的人都甘拜下風。謙虛常常是種社交手段,是要表達給別人看的,而抑鬱症們為了維持一般的社交活動,反而不會故意表達這種低自我評價,因為誠實表達會嚇著人,會尷尬,勉強和大家一樣謙虛,既做作又累又麻煩。面對最親近的家人朋友時,他們表現出更多的易激惹和自責自罪。說實話,要不是有古代的神職人員和今天的精神心理衛生從業者,我都想不出來他們還可以把真實的自己表達給誰。(嘆口氣)。他們不是把這種低評價當成手段,不是拿它去實現什麼目的、引導他人反應,是真的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好各種差勁各種低賤全面無價值,很多CBT治療正是從這一特點入手,透過糾正認知上的謬誤來啟動整體恢復。

    快感缺失就具有普遍性了。這裡所謂的”快感“更多指的是心理愉悅而不是生理愉悅(仍可出現知覺遲鈍)。很多抑鬱症患者分得出食物好吃不好吃,熱天洗澡後會覺得清爽,放鬆下來也覺得舒服,做愛仍可以有高潮,甚至聽相聲看小品也會大笑。但是!他們失去的,是用”心“去體驗其感受的能力,準確的表達似乎應該是”情感體驗的缺乏“,進而往往導致“求索動力的缺乏”。我端一盆栗子出來大家嚐嚐:hmm,這個蘋果味道不錯,再來一個?算了。快憋不住尿了,上廁所?懶得動。家人愛我,唉真是難為你們了,可是我感受不到。這個影片好搞笑哈哈哈,心情平靜如水。遊戲通關!終於可以放棄了好沒勁。過去我愛自彈自唱,現在我別說碰琴了,連音樂播放器都懶得按個play今天大家都誇我裙子漂亮,so...呵呵。(當下語境)熊孩子,越看你越煩,生你就是個錯誤。叫我出去一起唱K?不是不行,艾瑪還得洗臉穿衣服,我還是在起床這個階段就放棄吧...戀人給我準備了驚喜?媽蛋我真的驚到了,可是說好的喜呢?彩票中了500萬?我...我...我TM不care....通俗的說,抑鬱症仍然可以“爽”,卻怎麼也“享受”不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人類確實是由“靈魂”驅動而不是由簡單的生理需求引起的反射型動物啊(仍然要對行為主義致敬)。

    核心症狀是透過統計學歸納出來的,有多“核心”只是目前醫學界心理學界暫時公認的一些主流看法,法律意義和書面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可不能死死咬住不松嘴,硬說你有你就是,沒有你就不是,除非你要打官司。不貼標籤是業內常識了,就不強調了。

    抑鬱症的附加症狀。附加症狀包括焦慮(共病率可達40%以上)、激越(罕見)、易激惹(比較常見)、精力喪失(在目前中國很常見,應該與社會文化乃至生物學基礎有一定相關)、睡眠障礙(常見,包括入睡困難、早醒等)、行動遲滯(精神科多見而心理門診少見)、思考困難及注意力受損(同上一條)、食慾|性慾|體重下降(常見,國外的暴食、性癮等反例也不少,國內相對不多)、疑病(罕見)、強迫(少見,往往是抑鬱的前驅症狀)、恐懼(罕見)、幻覺|妄想|人格解體|現實解體|木僵(罕見,應該怎麼做你懂的)。大家挑吧,湊夠多少可以算抑鬱症?請去翻DSM、ICD和CCMD,我怕有人拿著說明書學習,學著學著就快樂的給自己確個診,所以這裡就不列出來了。

    自殺及自殺觀念:自殺觀念按冷酷無情的統計分析來說,應該屬於抑鬱症的附加症狀而不是核心症狀,因為僅佔15%,而實施自殺的又少些,實施成功的又少些(不敢列數字了)。自殺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一個大課題,抑鬱症是自殺的一部分,同時自殺也是抑鬱症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重疊的多少暫且不說,但是由於該觀念變成行為的破壞力太大,一旦成功的後果就是沒有然後了,所以不得不單獨拿出來重視。我在這裡基於抑鬱症的文字敘述,故不再展開討論自殺及自殺觀念的問題。只提請大家注意:即使來訪者有自殺觀念,也不等於“媽呀這人都不想活了一定是很嚴重的抑鬱症”,自殺觀念|行為同樣來可以來源於各種適應|應激性障礙、心因性反應、某些人格障礙、物質濫用、以及精神分裂症。只是在對方表現出自殺觀念的時候,別管他是不是抑鬱症了,你一定得知道該怎麼辦。

    好奇的童鞋們請大家記住哦,你確診不算,我確診....嚴格來說也不算,因為“抑鬱症”這個名詞只是個皮相,它囊括不了你,我也不會按圖索驥照書開藥。你是誰?你咋了?咋能好?這三個問題才是我們這些從業者真正關心的,等你好了以後,你隨便安個啥病名都行。

    總結和FAQ:抑鬱是正常的,要達到抑鬱症的程度,我覺得好多人還得加油才行(誤)。你如果看完了全文,就會發現抑鬱症是“一系列改變”而不是單純的情緒問題,它的影響範圍是廣泛的,從生理上到心理狀態到人際關係到社會功能都可能受到損害。這些症狀是可逆的嗎?absolutely yes!抑鬱情緒是抑鬱症的開端嗎?不一定,這涉及的可能因素就海了去了,無法全盤羅列。我需要治療嗎?就算你一腳踩進了抑鬱症的門口,也不等於非來找我們不可,但如果你還在苦苦掙扎,我擔心你掙扎到耗竭了反而失去求助意願。抑鬱狀態是什麼?沒有這個詞。最接近的意思可能是惡劣心境,惡劣心境是個診斷但不是病名,要求持續2年以上才成立,有抑鬱症的部分特點但主要集中在飲食睡眠社會功能的輕度損害上,也就是過去所謂的抑鬱性神經症。可以把這種心境障礙看作是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容易(幾乎是肯定會)發作抑鬱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FC三國志英傑傳攻略+詳細遊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