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巨能聊
-
2 # Y電影
說到豆瓣評分,我就用一句廣為流傳的話稍加改變來形容一下它、
“豆瓣評分可能不是最好的電影評分機制,但它確實是目前為止國內最公平的評分機制”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豆瓣評分
簡單來說,豆瓣電影評分就是在一個名為豆瓣的網站上,使用者對電影進行打分,最後網站取一個平均數呈現給大眾,這個最後的平均分數,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豆瓣評分
大部分電影都在豆瓣上有評分,即便是一些老電影,新電影就更不用說了,每一部新上映的電影,豆瓣評分基本上都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分
所以我們看到評分在7分~8分的中國產電影,幾乎可以斷定這是一部符合大眾口味的【好電影】
如果評分在6~7分,這很大的機率是一部優點、缺點差不多,不能算是好電影但也不算是爛片的電影
而如果電影的豆瓣評分在6分以下,幾乎都是一些不怎麼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網路上刨去水軍跟營銷號的尬誇,基本上都是差評較多的電影
而如果電影的評分在4分以下,不用抱有任何僥倖的心理,這一定是一部大爛片
為什麼很多人、甚至影評人也對豆瓣評分很重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開頭提到的
豆瓣電影評分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公平,是爛片就一定會是低分,是好電影評分也一定不會低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平均數,而電影又被稱為第七藝術,所以這種主觀上的審美很有可能不會符合所有人的看法,就像有人就是覺得郭敬明的《小時代》是好電影、畢志飛的《築夢演藝圈》就是被惡意低分(可能只有畢導)一樣,豆瓣電影評分並不能完全符合每個人的認知
但豆瓣確實能真實的反映大部分人對某一部電影的看法
所以我們說豆瓣電影評分很大程度上可以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的確是真的
因為豆瓣評分就是海量的使用者自發的在網站上對電影進行了評價,並不是網站隨意在後臺更改,像是某淘某貓一樣......
所以在這裡也建議大家,如果不確定新上映的電影值不值得看,可以參考一下豆瓣的評分,如果超過7分,那就大膽的去吧,如果連5分都沒有達到,何必去嘗試呢?
最後友情提示,新上映電影的豆瓣短評還是不要看了,多是一些譁眾取寵的人在那裡大放厥詞,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
3 # 哏兒都事兒
每個人現在在看電影之前都會上豆瓣電影上,看一下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去了解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評價和演職陣容,不在像一開始的看到有那個明星而去盲目去看。越來越多得人會透過自己的衡量標杆去甄選屬於自己感興趣的影視作品進行欣賞。雖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是如果成千上百人對於它的喜愛評分都比較低的話,那這部影片的質量也許真的應該讓人反思一下了。
中國的豆瓣和美國的爛番茄都有著類似的功能。
-
4 # forever心悅君
舉個較正面典型的電影《白蛇緣起》,這是部靠大家自發推薦的電影。
一部超級好動漫的電影,剛剛出來的時候,幾乎沒得到多少人推薦及關注,網上還充斥這國內動漫的差評聲。
豆瓣評分更是一路高漲達到了7.9分,評分人數更是達到159010人參與,好的電影不會被廣大觀眾埋沒。
貓眼評分更是達到了9.3分,35萬人參與評分。
票房也是重首日票房才9百多萬持續高漲到每日2千多萬進賬,目前票房更是達到4.43億人民幣。這其中豆瓣的評分也佔據相當大的因素。
-
5 # 一臺破相機
由於豆瓣較大的影響力,許多網友看電影前會選擇先看豆瓣評分,以此作為是否繼續觀看該電影的重要參考。
但是電影的好壞真的有固定的標準嗎,評分只是一個參考,關鍵是要自己喜歡,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能夠引起你的共鳴,不看評分也罷,我們誰還不是在自己的故事裡,看著別人的電影呢?
-
6 # 娛樂圈中行
豆瓣評分
一:豆瓣評分是誰定的?很多評獎的場合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
豆瓣的註冊使用者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稽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裡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裡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彙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二:豆瓣評分反映文藝青年的喜好嗎?
早已經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為來打分的人裡文藝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現在每個月有一億上下的人會用到豆瓣的評分,我不覺得咱們文藝青年的勢力變這麼大了。基本能確定現在豆瓣評分反映了大眾觀點。只是這個“大眾”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裡,和豆瓣使用者扎堆的地方一致。換種說法,在所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大眾”和所有看電視的“大眾”之間,當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電影院的那個。有些獨立電影只有文藝青年會找來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藝青年給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藝,就因為分數高也找來看,然後… 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們。但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評分只是判斷用到的一部分,經常更重要的是“聽說”和“選擇”。這個下面也會說到。
三:為什麼我喜歡的/我討厭的/我拍的/我導的/我投資的電影/電視劇會在豆瓣上的評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電影都有眾口難調的問題。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歡的,所有人喜歡的不是最好的。人對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確愛憎的時候,會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應該會有同感。這個當爹媽的都知道。“別人”彙總起來就變成“多數人應該“或者是“正常人應該”。看到有同感的時候我們感覺好,沒看到的時候我們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這樣,沒什麼奇怪的。在評分這件事上,看到評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覺得豆瓣靠譜,看到不一致,覺得豆瓣不靠譜。這種反應也正常。但“豆瓣”後面只是很多個“別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別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靜下來再下結論。未必別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後有陰謀。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大眾經常是錯的,至少你是有主見的。我也是一個創造東西的人,做過一些個靠譜不靠譜的網際網路產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希望和相信別人會喜歡的心情。事實是,自己和別人的喜好都很難把握,碰壁難免,但下次我們還會“愛上自己的作品”。這是創造的代價,我們自找的,也是我們著迷於此的一個原因。
四:水軍是怎麼回事,豆瓣評分可刷嗎?
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電影這個行業大了,怪事就多。我們把“老子還就不信了,我就要把這個平均分抬高/拉低”動力之下的打分行為統稱為“非正常評分”,或者說打分的目的是為了直接干預平均分數。我個人印象裡,“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註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這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過),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桿使用者“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應該還有別的,比方說行為藝術什麼的。以上聽起來嚇人,對豆瓣評分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小影響還是短暫和個別的。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藉助更多的程式一直默默在做。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貴賤顏色。(捍衛評分公正的使用者,真的抱歉加感激。但這應該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時沒做好是我們失職。)。“不算”非常簡單可操作,但“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不是那麼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演算法工程師、程式設計師、編輯和產品經理在這件事上貢獻過才智,最後都落實在二十四小時跑的大小程式上面。這確實是持續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現在門檻已經很高,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刷分基本無效之後,干擾豆瓣評分的努力在向“社會工程”進化:針對具體一部片子製造“豆瓣評分有問題”的輿論,想辦法打擊豆瓣評分整體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對豆瓣的工作人員施加心理壓力。行業變化很快,不知道將來會變成怎樣,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可以是不變的。
五:有沒有一勞永逸完全解決水軍問題的辦法?
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沒有。但當下來說,水軍的千軍萬馬跳進來,讓評分的湖面一點漣漪都不起的辦法是有的,但對正常打分使用者的感受可能略有影響。我們在積極地準備,需要的時候可以推出。
六:我可以做點什麼讓我的片子在豆瓣評分高一點?
“找豆瓣的人”是最沒用的。不少人試過,大大佬託大佬也直接找到過我。江湖這麼大,有用的話早會有人知道,你可以去四處打聽一下。據我所知,整個豆瓣系統裡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後臺功能。刷分上面說過了,越來越沒用。所以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麼。但是最近有轉行做電影的老朋友問我同樣的問題。直接回答“拍更好看的電影就是了”估計會被他扁。所以我第一次站在片方的立場想了這個問題,答案還是沒有。但我給了些觀察希望對他有用,以下是大致的意思。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來評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見決定的。按道理、平均來說、其他都一樣的時候,不怎麼宣傳就會來看一部電影的人傾向於打高分,但人少;本來不會喜歡、因為大規模宣傳建立了高預期來看的,傾向於打低分,但人多。這也是獨立電影為什麼有時候評分很高(只有粉絲來打分),而票房奇蹟有時候評分很低(把不會喜歡的人也宣傳來了)的原因。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確有一些本質的衝突,只有真正廣受歡迎的電影能化解這個衝突。除了拍更好的電影永遠是王道,把握好宣傳的度也比較重要,過度宣傳可能會拉低評分。最後我問這位朋友:口碑還是票房,哪個對你更重要?他的回答比較吐血,這裡就不復述了。但我覺得,他的電影好的話,到最後這不會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七:豆瓣電影評分和豆瓣電影商務是什麼關係?
簡單地說,沒有關係,我們也不想有關係。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豆瓣目前來源於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裡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電影行業裡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牆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於豆瓣整體資料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後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麼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豆瓣一直是使用者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裡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
-
7 # 快看電影電視劇
不少人找電視劇或者電影,都會到豆瓣評分上找。這個網站上進行評分的都是普通使用者,在這個網站上找能節省不少的時間。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到豆瓣評分上面去找呢?
使用者根據自己的觀點打出相應的分數,雖然他們並不是為了錢而去打分,只不過是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觀念而已。反映的是大眾對電影的一個評價,更符合我們普通人的選擇,就好比吃飯的時候要上大眾點評是一個道理。
因此在豆瓣上面,你能看到不少電影、電視劇評分都不是特別的好,因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哪怕水軍再刷也會非常的明顯,形成兩極分化的c字形。評分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特別明顯,像這種情況下要麼他就是特別的爛,要麼他就真的被埋沒了,一般後者是很少的。
綜合這些條件,豆瓣評分成為了不少人找電影電視劇的首要方式之一。
-
8 # 歪先生看電影
只要涉及到評定好壞,那麼一定就需要有個標準。
反映到股市上,就是各種指數指標。
而反映到電影上,就是各種權威網站的評分。
國內一般是豆瓣和時光網,國外則是IMDB和爛番茄網、Metacritic。
其中,爛番茄網可以顯示兩個評分,一個是專業影評人的評分,一個是大眾評分。但是它的評分和豆瓣不一樣,他的評分只是讓你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和討厭這部影片,並不是很精準。
如上圖中,左邊番茄代表專業影評人的評價,說明有80%的影評人喜歡這部影片。右邊爆米花代表大眾的評價,說明有86%的人喜歡這部影片。和我們通常理解的評分是不是有不同?
Metacritic則是專業影評人來評分,通常評分都會反大眾。也就是說,你覺得好的,他們通常都會覺得不好,你們覺得不好的,也許他們很喜歡。而且他們在遊戲上的評分似乎更權威。
IMDb評分還不錯,但是會員和非會員的投票有所區別,評分權重有很多項。
時光網評分最初是專業影評人入住的地方,現在大眾也慢慢開始進入評分,目前來看,相對豆瓣評分更為理性一點。很多有爭議的影片,在豆瓣會是一邊倒的高分或是低分,但是在時光網上的分數則相對較為剋制。
至於豆瓣,作為文青聚集地的豆瓣,是一個真正基於草根的電影評分網站。
他比IMDb評分要簡單的多,就是累加取平均,五星制評分,一星2分,很簡單,唯一不好的就是不喜歡的影片不能評1分。
為什麼大家喜歡選擇豆瓣作為評價電影的好壞?
那是因為豆瓣在國內起步較早,而且基於草根的特性,使人人都可以成為影評人。
也不會因為過多影評人的入駐,而讓草根覺得疏離。
豆瓣最成功的兩點,一是起步早,二就是完全基於草根的評分。到現在雖然水軍橫行,但還繼續有人選擇,一是習慣,二是相對還是比較有參考價值。
豆瓣評分現在雖然不象以前那般純粹,水軍經常橫行,不過也好理解,但凡一件事情做大了,就一定會摻合進很多不好的雜質。就象隨著淘寶的發展,好評師和差評師隨之混雜其中,就象現在有其它的網購平臺,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會經常逛淘寶。這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豆瓣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豆瓣,豆瓣如果再不引起警醒,那麼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由於國內和國外的文化背景不同,IMDb評分對大致鑑別國外的影片好壞有一定幫助。
但是要看國內影片,IMDb評分則幫助不大,通常評分基數都會少得可憐。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看電影,大家不要過多依賴評分網站,而是要知道自己真正的喜好,你就喜歡看澳門風雲那樣的片子,那麼即使豆瓣評分再垃圾,影評人再不屑,朋友再勸阻,那為什麼不去看呢?非得跟著這些評價來看片,把看電影這樣一件本來很輕鬆娛樂的事情,非得變成一件吃虧還不爽的事情,真沒必要。
《芳華》上映的時候,有朋友一聽電影口碑好評價高,馬上就帶著老公孩子一起去感受一下,結果看完了,一問,不過如此。看電影就和穿鞋一樣,適不適合、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
要真正享受看電影的樂趣,記住,永遠跟著自己的感覺和判斷走。即使看到了爛片,那也是一種人生經歷,他日回想起來,也會很美好。
-
9 # NLP成長中的自己
反映人氣的,每個人的品味不一樣,即使同樣一盤菜,有人說太辣有人說太鹹,何況一兩個小時的電影。
豆瓣評分,各路人馬都有,有客觀的,有主觀的,有隔壁花錢僱來專門噴的,有片方花錢唱好的。
豆瓣評分,僅做參考,如果你看啥電影都只看豆瓣評分,帶著他們傳遞的主觀印象去看電影,結果是會讓你失望的,倒不如隨性一些。
-
10 # 鉛筆道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豆瓣評分的評分機制。
豆瓣評分在每一個註冊使用者對一部電影進行評價之後會把所有參與評價的等級自動歸納整合,形成對這部電影最終的評分。如果說一個系統把幾個代表對一部電影的評價作為最終評分的確不算是權威。但是,如果這個系統能把一億個看完影片的人的評價都收集起來進行絕對公平的評分,那麼,這個評分就相對地公平公正了,因為所有人都從這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哈姆雷特”的影子,所以這樣得來的意見叫做民意,也更具有權威性。
再加上豆瓣的使用者體量與機會均等的原因,使得此機制下的評分公平合理。那麼為什麼其他的平臺的評分沒有成為“豆瓣評分”呢?事實上,它們也有成為“豆瓣評分”的機會,只是這個市場的先驅者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再加上其他的平臺因為其自身的體量、利益等原因對某類影片難免會發生一些人為操作的貓膩,所以,目前來看,豆瓣評分作為一個評分系統來看,其權威性還是不可忽視的。
-
11 # 月落星沉初曦至
評價電影引入豆瓣評分,其實就是一個引入大眾觀點的做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引入旁證。
這也是我們在覺得自己的說法缺乏足夠的說服力,經常採用的做法。因為即便是專家,在現在這個不缺質疑者的年代,總會有覺得勢單力孤的時候。
這樣就需要有一個很多人都去關注的點。現在就是豆瓣,因為關注的人多,影響力也是最大的。這樣我們去評價電影的時候,就更容易讓人覺得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這些也是娛樂的一個風行性話題。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專家學者或者電影工作者。
當然,有人就提到了水軍的話題,這個也是難以避免的,畢竟現今社會,利益是無法逃避的話題。
更何況現在票房利益那麼大。
-
12 # Vulcan-
其實說句實話,豆瓣我並不覺得是很專業的平臺,但是不可否認,前幾年,這個確實做的不錯,可是,隨著近年來,水片,爛片越來越多,水軍越來越多,這個平臺的質量也就越來越下降,很多人相信豆瓣無非就是因為,沒有別的好平臺,跟風罷了,豆瓣現在的水軍,惡意黑越來越多,就拿前一段時間的流浪地球來說,上開直接大批次一星差評,這不是惡意黑是什麼?一個專業的電影平臺能做成這樣,你覺得這是一個好平臺麼?
-
13 # 置頂電影
關於豆瓣打分,發現很多人存在誤解,大家應該都知道imdb,豆瓣評分演算法類似imdb演算法
但又不完全一致,豆瓣記分是透過多種演算法累計再取平均值,而不是粉絲們以為的透過打分百分比再乘以相應打分人數取均值的方法!很多人說剛註冊的使用者打分不被計入豆瓣的綜合分數,其實是錯誤的,剛註冊的使用者打分是有效的!!!!豆瓣記分的方法和打分人數以及綜合分數的確是有關,但這個“打分人數”並不是單純的你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每個註冊豆瓣的使用者都有個信用值(信用值和你的註冊時間,打分電影數量,影評數量、質量以及參與豆瓣活動有關)
很多電影剛剛上映,公司為了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會僱傭水軍刷分,起初效果也很明顯,分數穩步上升,但這些水軍基本都是剛剛註冊或者註冊沒多久就隨便找幾部電影打分,儘管他們全是給五星,但這個分數,會隨著豆瓣上那些“信用值”較高的使用者的正常打分而迅速下降,可以這麼說,一百位水軍給的分數的比值和一位“信用值”較高的使用者打分效益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刷100顆五星,折抵他的一顆1星,透過演算法,最終可能只按3星左右的分數計入評分!所以很多人有這種感受就是豆瓣的電影經過時間的沉澱,分數會比較靠譜,會越來越接近大眾口味的正常分數!
以《小時代3》為例,現在評分是3.3分,但這並不是他正常穩定的分數,很多人沒看給的一星,也有很多直接給的五星,評分人數雖然多,但這些使用者實際“信用值”並不高,那些常常對影片看都沒看就刷一星或者五星的人,很多可能信用值都是負數,這個其實是極不穩定的,只有到後期越來越多的有一定閱片水準和閱片量的影評人參與評分,這個分數才會基本穩定,而且透過這種多種演算法的計算得出的分數最終也要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微調。一般中中國產電影上映前兩週的分數(排除粉絲電影)基本都是偏低的,如果《小時代》質量真的不錯,那後期分數肯定會上升的,當然一切取決於它本身的質量!!
回覆列表
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
它的評分機制是一種機器演算法,但並不完全是機器。因為每一位註冊了豆瓣的使用者都可以算成是一個評審,在給一部電影評分並寫了影評之後,系統會把這些使用者的評價以及給出的星級換算成0-10分不等的分數,然後在除以參與評價的總人數,得出最後的分數。
“水軍”是否能影響評分這個如果說沒有影響大家肯定是不信的,但是如果說影響到本質評分,還是很難的,因為豆瓣電影的活躍使用者已經遠超1億人了,隨隨便便一部電影也會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人參與評論,而根據電影情節打出公正分的人肯定是佔大多數的。並且官方也公佈過“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這個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中肯的影評,只是大批次的評論星級,或者大部分評論和打分相同,都不會被算在評分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水軍影響本質評分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
評分是否公平、公正根據上面講到的豆瓣評分機制演算法能看出,在得出分數的過程中,並沒有人為痕跡:沒有人為演算法、沒有人為稽核、沒有人為干擾,只是到一定時間,系統會自動跑一遍程式,把新參與的評分重新算一遍而已。並且以“水軍”的形式影響評分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還是比較公正的。
最後說下“為什麼一部電影好壞都靠它來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當然是不可能根據評分來判定的,但是評分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著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想法,大家應該能知道。當80%人都認為這部影片不好的時候,那麼他的豆瓣評分可想而知,但是他真的不符合你個人的喜好嗎?很顯然不是的。評分只能代表,該影片的受眾人群到底多大,但並不能表示該影片就是“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