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中奇聞軼事

    人情淡了,年也就沒年味了,再說人們平常生活和過年差不多,難道過年能把年吃了不成,說團圓吧,在一起沒有溝通交流正能量或敘感情,都是紅包飛來飛去,所以人現實了年也就變得現實了,明知道沒共同語言,卻要違背意願的拼在一桌能有樂趣嗎?

  • 2 # 昨夜的星辰28

    現在就是根本沒年味了,不讓放鞭炮,別拜年,別貼對聯,還叫什麼舂節?什麼不對的地放都是農居乾的,把老百性槍斃了什麼事就沒了。

  • 3 # 蘭西靜靜

    一些老的傳統文化都失傳了,現在大多數都被網路代替了,拜年都用影片了,也不出門了,小的時候盼著過年時為了吃好吃的,平常都不捨的買,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現在幾乎都像是在過年,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服,現在隨時都可以買衣服,所以說過年就淡了。

  • 4 # 道察爾

    年味在這些年來,越來越淡,那麼這是人們在現在人情味越來越淡泊了嗎?還是人們之間越來越勢力了?還是人們對傳統節日越來越忽視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要從經濟說起

    國民經濟在這幾十年的持續發展帶來了發展紅利。使得國民在物質基礎上要求提高,文化精神得以提升。在當下,人們物質上的渴求變低了,因為人們可以在平時就可以透過經濟交流就能實現了。在以前,經濟不發達,人們在平時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都普遍很低,肉都不是能天天吃的上的,衣服也不是隨時隨地能捨得花錢買捨得穿的。那這就意味著只有過年,你可以捨得花錢置一身漂漂亮亮的衣服,把自己穿的漂漂亮亮的,連續幾天吃上非常好的飯菜。

    打個比方

    就相當於,一個小孩在物質豐富的現在,對吃糖的渴望。小孩在隨時隨地都可以吃上糖,那麼他對過年的年糖的渴望就變的低了。假如小孩在平時都吃不上糖,那麼他對糖的渴望,進過長時間的積累後,就變的強烈。因為他知道過年有糖可以吃,那麼在過年他就會比平時興奮多了。過年,自然少不了孩子們的調皮,放放鞭炮,跑跑串串門。有孩子的調皮襯托,年味會顯得更重一些,當然現在孩子們渴望降低後,少了吃跟玩的渴望,也顯得年味淡了些。

    與親戚的交流

    過年,自然少不了走親戚。以前交通比較不方便,通訊電話影片也不發達,見面自然少了些。等到了過年,一年不見,變化大不大自然成了討論物件。坐下談談話論論心,等回家的時候又是依依不捨的告別。地方距離遠的,分別時落淚一景已是常見畫面。而現在交通相對方便,通訊發達,交流相對方便不少。

    城鎮的年味

    當下,經濟發展帶來了紅利,城鎮人口迅速增長。農村人口轉變成城鎮人口。人們居住進城市套房。城市裡,兩對門的鄰居多是不怎麼熟悉的,關起門來,實在做不到走家串戶的眾樂樂。人們之間的交流自然在過年的時候少了。年味,是有趣的熱鬧場面,缺少有趣的熱鬧場面,年味也變的索然無味了。一些剛剛從農村搬到城市居住的人們,面對農村的過年氛圍跟城市的過年氛圍,之間存在的差別加深了自身對年味變淡的體會。

    當然,經濟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些影響,但總體肯定是好的,同時,希望我們的文化在現在的經濟時代依舊保留原來的魅力。

  • 5 # 一縷青雲1

    所謂年味就是指年前年後因為年所激發出來的氣氛,老百姓的心裡狀態和行為。

    有人說現在的年味以至於以後越來越淡了,一點不假,果真如此。那麼是怎樣現成的這種現象呢?有很多朋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這裡我想這樣探討一下,已做補充。

    其實很簡單,看看城市和鄉村的今夕,就不難理解今天的這種局面是怎樣形成的了。我家是農村的,就拿農村說吧。

    在農村,過去生活水平很低,老百姓勞累了一大年,省吃儉用,到年終了都想像樣的享樂幾天,把僅有的一點細糧留作這個時候吃。把兜裡攢了一年的錢,留作這個時候花。並且似乎還有互相攀比的心裡,努力的把年過的像個樣子,養了一年的小肥豬哪怕只有一百五六十斤,也毫不可惜的宰啦。一家人不管孩子大人,可算見到肉了,那叫一個高興。媽媽老早就把孩子的棉衣鞋子做好了鎖在櫃子裡,就等過年拿出來給孩子們穿。大紅燈籠掛的滿街都是,買不起就自己糊。那時賣春聯的不多,家家都過年買幾張紅紙等臘月二十幾找村裡有文化的人寫對聯,寫福字。屋裡屋外大門旁貼了個遍,有關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大家說能沒年味嗎?

    而今,生活好了,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減少了很多,孩子們都往城裡跑。到處都是空房子,加上條件好了,尋常想吃什麼有什麼,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坐在家裡都能領略這個騰飛的世界電影戲劇娛樂看什麼有什麼,所以即使春聯有賣現成的也沒幾家貼了,大紅燈籠也沒幾家掛了。農村的集市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吧,過去就別說過年買年貨的人多與少了,就賣東西的人,得半夜去找地方?不然天亮了進不去車,東西沒地方放,現在就不是那狀態了,人們似乎都不把這個年當年了,買的不是那麼匆忙,必須,人們也不是不會享受,而是天天都在過年,可下到年了,就不以為然啦,您說這年味還能濃嗎?

    不說了,這個話題太廣啦,因為老百姓沒事茶餘飯後的也都是這個話題,他們所關注的不是過年的飲食,是一家人能聚到一起的歡樂。

  • 6 # 楊PigPig

    一轉眼狗年的春節長假就要過去了,在外地的同事有的回到單位,問起他們對於過年的感受,都是異口同聲:“沒意思,比上班還累。”過年回家就是走親訪友,吃吃喝喝,沒日沒夜的打麻將打撲克。根本就沒怎麼休息。稀裡糊塗的就把年過去了。如果說還有什麼樂趣的話就是微信朋友圈裡的“搶紅包”了,有搶得多的,也有因為沒時間線上搶得少的,搶得多的也會再發筆紅包出去。儘管紅包裡的錢不多,但大家都想碰碰運氣,搶得不亦樂乎,這算是傳統的春節與現代的高科技聯合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但現代人過春節只剩下打麻將搶紅包之類時,也不得不感慨年味之淡。一個同事回家過年之前說:“現在過年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問她:“你想要什麼感覺呢?”她說:“就是過年的感覺。”我說:“那你到外邊買掛鞭放就有感覺了。”她聽後笑了笑,說現在放鞭炮也沒感覺了。其實這年味越來越淡的感覺自從我們告別童年那一刻起就越來越強烈了。

    我想起小的時候盼著過年是因為那時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方面的生活都很匱乏,既沒什麼好吃的,也沒什麼好玩的。所以過年時能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穿上嶄新的衣服,能放鞭炮,看秧歌。甚至看著高掛的大紅燈籠,纏繞在樹枝上的一閃一閃的彩燈,都會由衷感到過年的興奮。現在想來之所以那時感覺年味很濃,是因為正處在一個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沒有成人世界的煩惱,可以盡情的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而在那個物質還不豐富的年代,哪怕在過年裡得到一點和平常不一樣的東西,都會覺得很開心。就像當年的楊白勞即便一貧如洗,但過年也不忘給女兒買根紅頭繩,父女倆也能苦中作樂,歡歡喜喜過個年。如果在短暫的年裡我們能得到短暫的樂趣,這個年也算沒白過了。

    然而時過境遷,時代已不是那個時代,生活也已經不是那時的生活。以前的生活節奏很慢,就像木心的那首《從前慢》裡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因此在慢節奏裡我們還能停下腳步來欣賞生活中的片片美景。而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到好像有個人在後面拿個鞭子趕你,所以儘管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比以前豐富多彩了,但我們卻成了一部工作機器,再也找不到當時那種慢生活時代的樂趣了。

    而我們的春節以及春節時代的各種年俗都是在慢生活的時代產生。那時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就格外講究一些精神方面的創造。現在的節俗恐怕連古代的十分之一都沒傳下來。古代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鬧元宵,每一天都有很豐富的節俗相對應,現在的人們都不講究這些東西了。而隨著高科技與現代化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對傳統文化也展開了巨大的衝擊。

    比如現在的小孩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盼過年了,因為按我們小時候的標準他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是在過年。而且現在的小孩也不會對鞭炮太感興趣,因為他們有電腦和手機,可以盡情地玩電子遊戲。至於春聯、福字、年畫、紅燈籠之類的年貨也不會讓人感到過年的氣氛。老家的秧歌隊也多年不辦了,現在的年輕人也沒人愛看這個。所以這些舊年俗逐漸淡出了這個時代,取而代之的則是高科技背景下的新年俗。

    現在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現在即使遠隔萬水千山,透過簡訊和微信微博等載體就能實時互動,互致新年問候。特別是微信的“搶紅包”功能透過現代高科技手段來還原這個傳統的年俗,因此深受歡迎。但以“搶紅包”為代表的新年俗大行其道之時,也代表著舊年俗的沒落,以及年味的愈加寡淡。

    因此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科技的興起導致了春節這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不再有昔日的繁盛,如今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感受到年味越來越淡的現實。但對於我們華人來說,過年除了這些外在的形式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那就是團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那些身在外地他鄉的遊子千里迢迢踏上返鄉歸程,就是要陪父母吃上一頓團圓飯,因此形成了中國特有的30億人次流動的“春運”奇觀。和父母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拜訪一年未見的親戚朋友,感受這濃濃的親情友情,過一個有人情味的年,這也是在傳承著中國傳統節日最核心的部分。

    所以儘管過年時外在形式在改變,但只要有這樣精神核心存在,有這樣濃濃的人情味在,即使年味淡一些也無妨了。

  • 7 # 關中奇聞軼事

    人情淡了,年也就沒年味了,再說人們平常生活和過年差不多,難道過年能把年吃了不成,說團圓吧,在一起沒有溝通交流正能量或敘感情,都是紅包飛來飛去,所以人現實了年也就變得現實了,明知道沒共同語言,卻要違背意願的拼在一桌能有樂趣嗎?

  • 8 # 昨夜的星辰28

    現在就是根本沒年味了,不讓放鞭炮,別拜年,別貼對聯,還叫什麼舂節?什麼不對的地放都是農居乾的,把老百性槍斃了什麼事就沒了。

  • 9 # 蘭西靜靜

    一些老的傳統文化都失傳了,現在大多數都被網路代替了,拜年都用影片了,也不出門了,小的時候盼著過年時為了吃好吃的,平常都不捨的買,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現在幾乎都像是在過年,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服,現在隨時都可以買衣服,所以說過年就淡了。

  • 10 # 道察爾

    年味在這些年來,越來越淡,那麼這是人們在現在人情味越來越淡泊了嗎?還是人們之間越來越勢力了?還是人們對傳統節日越來越忽視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要從經濟說起

    國民經濟在這幾十年的持續發展帶來了發展紅利。使得國民在物質基礎上要求提高,文化精神得以提升。在當下,人們物質上的渴求變低了,因為人們可以在平時就可以透過經濟交流就能實現了。在以前,經濟不發達,人們在平時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都普遍很低,肉都不是能天天吃的上的,衣服也不是隨時隨地能捨得花錢買捨得穿的。那這就意味著只有過年,你可以捨得花錢置一身漂漂亮亮的衣服,把自己穿的漂漂亮亮的,連續幾天吃上非常好的飯菜。

    打個比方

    就相當於,一個小孩在物質豐富的現在,對吃糖的渴望。小孩在隨時隨地都可以吃上糖,那麼他對過年的年糖的渴望就變的低了。假如小孩在平時都吃不上糖,那麼他對糖的渴望,進過長時間的積累後,就變的強烈。因為他知道過年有糖可以吃,那麼在過年他就會比平時興奮多了。過年,自然少不了孩子們的調皮,放放鞭炮,跑跑串串門。有孩子的調皮襯托,年味會顯得更重一些,當然現在孩子們渴望降低後,少了吃跟玩的渴望,也顯得年味淡了些。

    與親戚的交流

    過年,自然少不了走親戚。以前交通比較不方便,通訊電話影片也不發達,見面自然少了些。等到了過年,一年不見,變化大不大自然成了討論物件。坐下談談話論論心,等回家的時候又是依依不捨的告別。地方距離遠的,分別時落淚一景已是常見畫面。而現在交通相對方便,通訊發達,交流相對方便不少。

    城鎮的年味

    當下,經濟發展帶來了紅利,城鎮人口迅速增長。農村人口轉變成城鎮人口。人們居住進城市套房。城市裡,兩對門的鄰居多是不怎麼熟悉的,關起門來,實在做不到走家串戶的眾樂樂。人們之間的交流自然在過年的時候少了。年味,是有趣的熱鬧場面,缺少有趣的熱鬧場面,年味也變的索然無味了。一些剛剛從農村搬到城市居住的人們,面對農村的過年氛圍跟城市的過年氛圍,之間存在的差別加深了自身對年味變淡的體會。

    當然,經濟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些影響,但總體肯定是好的,同時,希望我們的文化在現在的經濟時代依舊保留原來的魅力。

  • 11 # 一縷青雲1

    所謂年味就是指年前年後因為年所激發出來的氣氛,老百姓的心裡狀態和行為。

    有人說現在的年味以至於以後越來越淡了,一點不假,果真如此。那麼是怎樣現成的這種現象呢?有很多朋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這裡我想這樣探討一下,已做補充。

    其實很簡單,看看城市和鄉村的今夕,就不難理解今天的這種局面是怎樣形成的了。我家是農村的,就拿農村說吧。

    在農村,過去生活水平很低,老百姓勞累了一大年,省吃儉用,到年終了都想像樣的享樂幾天,把僅有的一點細糧留作這個時候吃。把兜裡攢了一年的錢,留作這個時候花。並且似乎還有互相攀比的心裡,努力的把年過的像個樣子,養了一年的小肥豬哪怕只有一百五六十斤,也毫不可惜的宰啦。一家人不管孩子大人,可算見到肉了,那叫一個高興。媽媽老早就把孩子的棉衣鞋子做好了鎖在櫃子裡,就等過年拿出來給孩子們穿。大紅燈籠掛的滿街都是,買不起就自己糊。那時賣春聯的不多,家家都過年買幾張紅紙等臘月二十幾找村裡有文化的人寫對聯,寫福字。屋裡屋外大門旁貼了個遍,有關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大家說能沒年味嗎?

    而今,生活好了,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減少了很多,孩子們都往城裡跑。到處都是空房子,加上條件好了,尋常想吃什麼有什麼,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坐在家裡都能領略這個騰飛的世界電影戲劇娛樂看什麼有什麼,所以即使春聯有賣現成的也沒幾家貼了,大紅燈籠也沒幾家掛了。農村的集市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吧,過去就別說過年買年貨的人多與少了,就賣東西的人,得半夜去找地方?不然天亮了進不去車,東西沒地方放,現在就不是那狀態了,人們似乎都不把這個年當年了,買的不是那麼匆忙,必須,人們也不是不會享受,而是天天都在過年,可下到年了,就不以為然啦,您說這年味還能濃嗎?

    不說了,這個話題太廣啦,因為老百姓沒事茶餘飯後的也都是這個話題,他們所關注的不是過年的飲食,是一家人能聚到一起的歡樂。

  • 12 # 楊PigPig

    一轉眼狗年的春節長假就要過去了,在外地的同事有的回到單位,問起他們對於過年的感受,都是異口同聲:“沒意思,比上班還累。”過年回家就是走親訪友,吃吃喝喝,沒日沒夜的打麻將打撲克。根本就沒怎麼休息。稀裡糊塗的就把年過去了。如果說還有什麼樂趣的話就是微信朋友圈裡的“搶紅包”了,有搶得多的,也有因為沒時間線上搶得少的,搶得多的也會再發筆紅包出去。儘管紅包裡的錢不多,但大家都想碰碰運氣,搶得不亦樂乎,這算是傳統的春節與現代的高科技聯合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但現代人過春節只剩下打麻將搶紅包之類時,也不得不感慨年味之淡。一個同事回家過年之前說:“現在過年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問她:“你想要什麼感覺呢?”她說:“就是過年的感覺。”我說:“那你到外邊買掛鞭放就有感覺了。”她聽後笑了笑,說現在放鞭炮也沒感覺了。其實這年味越來越淡的感覺自從我們告別童年那一刻起就越來越強烈了。

    我想起小的時候盼著過年是因為那時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方面的生活都很匱乏,既沒什麼好吃的,也沒什麼好玩的。所以過年時能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穿上嶄新的衣服,能放鞭炮,看秧歌。甚至看著高掛的大紅燈籠,纏繞在樹枝上的一閃一閃的彩燈,都會由衷感到過年的興奮。現在想來之所以那時感覺年味很濃,是因為正處在一個不識愁滋味的年紀,沒有成人世界的煩惱,可以盡情的去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而在那個物質還不豐富的年代,哪怕在過年裡得到一點和平常不一樣的東西,都會覺得很開心。就像當年的楊白勞即便一貧如洗,但過年也不忘給女兒買根紅頭繩,父女倆也能苦中作樂,歡歡喜喜過個年。如果在短暫的年裡我們能得到短暫的樂趣,這個年也算沒白過了。

    然而時過境遷,時代已不是那個時代,生活也已經不是那時的生活。以前的生活節奏很慢,就像木心的那首《從前慢》裡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因此在慢節奏裡我們還能停下腳步來欣賞生活中的片片美景。而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到好像有個人在後面拿個鞭子趕你,所以儘管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比以前豐富多彩了,但我們卻成了一部工作機器,再也找不到當時那種慢生活時代的樂趣了。

    而我們的春節以及春節時代的各種年俗都是在慢生活的時代產生。那時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就格外講究一些精神方面的創造。現在的節俗恐怕連古代的十分之一都沒傳下來。古代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的鬧元宵,每一天都有很豐富的節俗相對應,現在的人們都不講究這些東西了。而隨著高科技與現代化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對傳統文化也展開了巨大的衝擊。

    比如現在的小孩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盼過年了,因為按我們小時候的標準他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是在過年。而且現在的小孩也不會對鞭炮太感興趣,因為他們有電腦和手機,可以盡情地玩電子遊戲。至於春聯、福字、年畫、紅燈籠之類的年貨也不會讓人感到過年的氣氛。老家的秧歌隊也多年不辦了,現在的年輕人也沒人愛看這個。所以這些舊年俗逐漸淡出了這個時代,取而代之的則是高科技背景下的新年俗。

    現在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現在即使遠隔萬水千山,透過簡訊和微信微博等載體就能實時互動,互致新年問候。特別是微信的“搶紅包”功能透過現代高科技手段來還原這個傳統的年俗,因此深受歡迎。但以“搶紅包”為代表的新年俗大行其道之時,也代表著舊年俗的沒落,以及年味的愈加寡淡。

    因此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科技的興起導致了春節這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不再有昔日的繁盛,如今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感受到年味越來越淡的現實。但對於我們華人來說,過年除了這些外在的形式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核心部分,那就是團圓。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那些身在外地他鄉的遊子千里迢迢踏上返鄉歸程,就是要陪父母吃上一頓團圓飯,因此形成了中國特有的30億人次流動的“春運”奇觀。和父母家人吃上一頓團圓飯,拜訪一年未見的親戚朋友,感受這濃濃的親情友情,過一個有人情味的年,這也是在傳承著中國傳統節日最核心的部分。

    所以儘管過年時外在形式在改變,但只要有這樣精神核心存在,有這樣濃濃的人情味在,即使年味淡一些也無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盆景榕樹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