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廖會兵542
-
2 # 知音茶會
首先當然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看具體問題出在哪裡。
其次,要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和耐心,不要讓他覺得自己很差,和別人不一樣,繼而產生自卑的情緒。等待他完整的把話說完。
最後,我覺得還是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訓練孩子說話,就像電影《國王的演講》一樣,口吃也是可以訓練改變的。
-
3 # 賽賽284208846
孩子多大?說話不流利的程度如何?是輕微還是較嚴重?有沒有影響正常生活和日常交往?......
這些問題建議媽媽觀察清楚,再視情況而定。
孩子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家長的問題,孩子是一面鏡子,折射的是父母的不足。
問問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心夠嗎?陪伴夠嗎?
一個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想想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這個問題?
如不嚴重,媽媽可陪孩子在家訓練,平時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把話說流利,比如讓他多說,說的多了,自然就流利了。比如每天閱讀,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會說得越來越流利。
如較嚴重,可去治療。早治療早好,不要拖,越拖越嚴重。
-
4 # 言文遠行
如果孩子是在兩歲左右,這時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高峰期,有時會出現語音的重複和句子的中斷,這是兒童發育過程中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孩子要接受到很多資訊,大腦轉的飛快,但是受限於年齡,他的詞彙量卻並不夠用,結果“嘴巴跟不上大腦”,就容易說話磕磕巴巴,不太流利。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依然也會因為詞彙量不足,出現說話不流利的現象。這主要與他們平時的日常語言學習環境有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家長就需要反思了,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陪伴不足?較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玩耍?沒有經常性地和孩子交流互動?如果真的很少和孩子交流的話,那就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了,比如,陪孩子多看書,讀故事,聽兒歌,或者多跟孩子交流等。總之就是要想進各種方法去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孩子的詞彙量夠了,就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說話不流利的情況同樣也就改善了。
讓孩子自己說話和表達,不要打斷他,也不要對他應該怎樣說話做出過多建議。把談話變成一次愉快的經歷,用遊戲、童謠和故事來鼓勵孩子說話。如果還不能解決的話,就要上醫院去檢查孩子的具體情況,是否是心理因素還是外在環境的影響,要採用專業的方法來治療。而口吃病的根本就是發音困難而造成吐字不清,在心理障礙的促使下形成的言語障礙。可以透過心理療法、發音療法、呼吸療法等,一般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再加上一些改變不良習慣的練習。比如,練習朗誦,背誦詩歌或練習唱歌,有節奏地呼吸發音,對矯正口吃有很大的好處。這樣做可以使精神集中在節奏、韻律上,轉移口吃患者對發音動作的注意力。還有口腔肌肉鍛鍊法來改善,口腔肌肉鍛鍊法包括吐字療法與特色療法。口腔肌肉鍛鍊法認為,口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身體上某些肌肉組織的功能得不到健康成長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說話時心臟供血不足而造成呼吸急促,發音器官出現障礙。
-
5 # 心連心好月嫂
1、注意和寶寶說話的方式方法
◆和孩子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不要複雜,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
◆表情、動作誇張有趣,與孩子互動,儘量以遊戲的方式進行。
◆家長多做示範,可以用實物、圖片、動作、表情、文字來引導孩子說話。
2、不要對孩子做消極暗示
尤其當著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孩子有缺點錯誤,不要當著陌生人指出,應尊重寶寶,多多表揚、讚美孩子,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多說話,多給孩子做積極的暗示,哪怕他只說出一個字,也要表揚他。
3、抓準每一個機會
隨時隨地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當孩子注視一個物品或參加某個活動時,或在遊戲中、在音樂中、在馬路上、在公園裡……都是訓練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等。
4、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
家長要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邊和他一起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這些規範化、具有韻律且優美的語言會在寶寶的大腦裡形成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滲透,雖然寶寶不能完全理解意思,但能幫助寶寶逐步建立語言方面良好的品位。
對小一點的寶寶,家長可以重複書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複述書裡的一句話,再大點的寶寶可以讓他複述書裡的故事,以此來練習寶寶傾聽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還要讓孩子記住書裡反覆出現的詞語。爸爸媽媽可以採取精神或物質獎勵的辦法鼓勵寶寶進步,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時間不用太長,每天十幾分鍾即可,但是一定要堅持。
5、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
寶寶多接觸小朋友,培養寶寶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如果有一個總替寶寶說話的快嘴媽媽,寶寶就可能永遠都不善於表達了。
6、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在家裡,爸爸媽媽儘量多講話,讓寶寶聆聽別人是怎樣表達的,要知道,寶寶的進步都是靠模仿和學習的。
-
6 # 陽光語言矯正師
“讓每個人都能正常講話”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從事語言障礙康復工作這些年,我們深知語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口不能言、無法溝通表達等於直接給人生判刑,人常說突然的恐懼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懼被預知並必然發生,在我們遇到的每一個語言障礙孩子眼中都曾看到過這種恐懼,提前知道命運結局是一種煎熬,對於這種痛苦我們感同身受!
因此我們經常用“矯正好一個孩子的語言障礙,可能就會改變他的一生”這句話,鼓勵自己,鞭策自己。
瞭解我們服務的群體物件.瞭解他們的心理特徵,更要了解他們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的問題。
1、大資料解讀,哪些是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
語言障礙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是父母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事業有成,在社會環境有生存的一席之地,並寄希望於能夠得到更大的成功,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從調研資料看,父母當下最苦惱的事情是,擔心孩子因為語言問題缺失早期教育,從入托到義務教育,肯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交友及個人社交是語言障礙最直接的影響。成年後的語言障礙一步一個坎兒,一步錯,步步錯,人生的關鍵機會可能就會因此錯失,所以戀愛、求職、創業等問題成為父母最關注的問題,因為這些直接關係到前面提到的核心問題,那就是“幸福指數”。
2、語言障礙兒童遇到痛點分析
語言障礙作為一種缺陷,常常會遭到他人的負面評價,這種評價可能是嫌棄、孤立、排斥、最直接的是嘲笑、欺負、或是投訴等。這些往往會讓他們的心理蒙受陰影,造成自我評價過低,形成自卑心理。對於兒童來說,正是自信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自卑心理會讓孩子失去面對困難挫折時,失去信念勇氣。
語言障礙對於兒童的最壞影響就是形成了人格障礙,受負面影響很多孩子的人格偏離了普通正常人的發展軌道。
3、語言障礙矯正難度對比
不是所有語言障礙矯正師都願意接受低齡兒童?但有經驗的語言矯正師,經常會選3-6歲的孩子,因為他們語言障礙矯正表現最好。
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不可能百分百配合訓練,吃喝玩樂等需求高,需要貼身護理難度大。
3-6歲孩子的行為容易介入,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普遍心智尚未成熟,認知有限,對於外界的嘲諷、譏笑等形成的心理壓力,感受不深,很容易忘卻,相比於成人,這樣的孩子有著很大的心理脫敏優勢,有經驗的矯正師經常利用孩子的心理特性,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用不同遊戲的方法,或者各種獎勵,來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往往能夠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3-6歲的孩子,不良語言習慣尚未形成,語言構音器官正在發育期,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的孩子,從語音到語流、容易接受正確的發音動作和技巧,所以從矯正速度和質量上,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最佳效果。
6歲以上孩子,不但錯誤語言習慣頑固,且構音器官成熟,糾正難度大,更重要的是很多針對幼兒的心理指導方法,可能不太適合大齡兒童。對於6歲以上孩子,特別是一些語言障礙型別還伴有其他缺陷,我們需要介入更多心理干預,如鼓勵、疏導壓力,等心理指導。
4、最受關注型別的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五花八門,專業性要求高,科普度不夠,很多父母只是從語言障礙的表現做一些簡單判斷。比如孩子發音不清楚,咬字不清,大舌頭,口吃等,都是一種表象。這也是為什麼發育遲緩,大舌頭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也是搜尋、諮詢的最多關鍵詞,很多傳統觀念“貴人語遲”“長大了就會正常了”也在影響著很多父母的判斷。
其實語言障礙從言語到語言涵蓋很廣,甚至包括聽、說、讀、寫、思維、理解、記憶等各個相關領域。目前常見的有:發育障礙、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發音器官異常、大腦損傷等,都會造成孩子語言能力受限。
5、家長對孩子康復的關注問題
為什麼預防排在第一位?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語言障礙,因為孩子承受痛苦,家庭也要承擔壓力,所以能夠提前預防是最佳選擇。
如果孩子不幸得了語言障礙,很多家長第一時間是去尋找矯正康復的辦法,父母焦急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應該先去做一個權威可信的檢查、評估,這樣才能為矯正康復提供科學依據,很多語言矯正師的課程設計,是建立在權威機構的康復建議上的。
其他諸如價格,家庭訓練、等問題,受到家庭經濟條件制約,是更被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所有父母應該學習掌握一些語言病理科普常識,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矯正師也會建議,家長做一些輔助工作,才能幫助孩子徹底擺脫語言障礙困擾。
社會救助為什麼成為最後一項,這個還需要我們共同呼籲重視語言障礙弱勢群體、貧困群體,給予他們更多的經濟幫助,人文幫助,讓語言障礙在社會上無障礙通行,為他們提供更和諧、更溫馨的大環境。
-
7 # 鈴老師育兒記兒童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若孩子無法很好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父母都會為之著急。
如果孩子總是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解決問題。
1. 是否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自己見過太多孩子因為在大人面前說了不恰當的話被懲罰的。
其實這種情況我們大可以以“童言無忌“為孩子”開脫“,哪怕鼓勵孩子把想法正確地表達出來也不為過。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那很可能把孩子的話”堵死“在喉嚨裡。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世間有一種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令人喜悅的講話能力然而無論多麼出色的講話能力,都是從孩子幼時的咿呀學語開始。因此,若想孩子清楚表達自己,那就從讓他們輕鬆表達自己開始。
2.我們是否在努力引導孩子表達自己高階育嬰師嚴媽研究美國權威機構研究顯示:父母從小與嬰幼兒寶寶對話溝通,會進一步促進寶寶智力發育,提高智商。如果錯過嬰幼兒時期也並不是沒有機會再引導孩子。要知道,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無論何時何時,只要我們想開始都不算晚。
因此,空閒時不妨放下手機,多問問孩子,那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叫呢?如果不知道我們該怎麼辦?
無論是生活交友還是學習知識都離不開語言表達。
因此除了外貌長相,口頭表達能力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二張“交際臉”。希望父母的用心引導,能幫孩子打造出第二張精緻的”臉孔”。
-
8 # 玫瑤老師說育兒
Hi,我是一名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經過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0-3歲的專業培訓。我想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的觀點。
我之前遇過一個小孩,印象特別特別深刻,那個小孩2歲多來我的託班環境裡,但是孩子極少說話,能表達的語言特別少。當我和爸爸溝通,想要試圖找到原因時,我才瞭解到:孩子是一個單親家庭,爸爸平時要外出工作,平時就是爺爺帶,而爺爺是個啞巴!我頓時就明白原因了。想象一下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時間裡,幾乎都在一個“無聲的”環境裡,缺乏一個豐富的口語的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怎麼會沒有影響呢?口語發展的遲緩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與他人的社交、自信心(情感情緒)的發展。所幸孩子後來以前入園,在一個口語環境豐富的班級集體環境裡,到3、4歲的時候,已經變成一個活潑快樂善於表達的孩子了。
語言是很抽象的東西,人類是唯一一個把語言發展,並把它作為一種溝通工具的。其他的物種像鳥、猴子、海豚等等也有透過聲音、動作進行交流的,但是不會發展出口語、書寫、閱讀的表達能力來表達想法、能力、情緒和概念。蒙特梭利發現了人類在出生的前6年裡有許多敏感期,而語言的敏感期從出生下來就有,並且持續到出生後的6年: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個新生兒,當我們在孩子清醒的時候,和他說話時,你會發現他會非常專注地觀察你的嘴巴,你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部的肌肉是怎麼同時運作發出聲音的。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真正發展出口語,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在觀察、吸收、內化。他透過吸收環境裡所有的感官印象,理解概念,逐漸理解到:詞是用來表達和命名這個世界的。環境裡一切的聲音都被他通盤吸收,以用來建構他自己,成為一個人。
而如果環境中的成人對一個新生兒發出的聲音,給予興趣並回應,嬰兒就會開始充滿喜悅的對話,刺激你更多的對他說話!新生兒為了發展,他是多麼的機智!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5歲前對背景的噪音是不能過濾的,他們還沒有發展出這樣一種能力。這個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證實。在《小腦袋的秘密》Lise Eliot: What’s 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5 Years of Life 這本書裡也有提及到,我們成人或許很習慣於開啟收音機、播放音樂、或者開著電視,同時做其他的事情。而這對5歲前的孩子的話卻很難。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初期的英語啟蒙時,經常給孩子在環境裡一直播放英文歌曲,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相反使用過度可能會成為一個語言的障礙。比如我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播放背景音樂、磨耳朵,這對口語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障礙。聽音樂應該是一個孩子積極參與的過程,我們透過互動高效的讓孩子理解音樂裡想表達的意思、情感等,應該透過正向的強調讓孩子理解,僅僅作為背景音樂的方式孩子是很難吸收的、低效的。
因此多多和你的孩子說話吧,讀故事書、唸詩歌、唱童謠、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些聲音都會被他吸收,並且在恰當的時機用他自己的方式被“創造”和表達出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沒遇到過,不過倒是有朋友家的小孩子有您說的這種情況,就是口吃(我們俗話說的結巴)、口齒不清,說話不利索不清晰。
有這樣的患者給家人帶來的困擾,不用說大家也想得到?
不過也得看看該患者有多大年紀?如果可以的話,透過做手術可以改善很多,同正常人一樣可能性不太大,我所瞭解的,中國在這方面透過藥物治療,以及手術可以大大地改善口齒不清,有恢復的好的與人溝通基本上沒什麼障礙。當然,治療與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家人需要耐心,尤其社會不能歧視,多給他們點鼓勵,增加他們自己的自信心。這樣有利於康復。
不過我要宣告,我不是醫生,不能給您專業性很強的解答。只能談談自己個人膚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