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漫談君
-
2 # 一斗書生說歷史
從表面看,是因為陸遜干涉了孫權安排接班人,讓孫權不快。陸遜是傳統立長派,支援孫權最大的兒子孫和(長子孫登已死,次子孫和最大)繼位,不贊成魯王孫霸繼位。
實際上,不管陸遜支援哪個王子,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威望太高了,他有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三大功勞,還是東吳最大計程車族陸家的掌門人,孫權擔心陸遜會對東吳第二代接班人的權力構成威脅,所以必須在自己生前清除陸遜。陸遜自己病死,其實是再好不過的結局,免得孫權親自動手,背上殺功臣的罵名。
孫權去世時,指定的首輔大臣諸葛恪,既不是孫氏宗室,也不是江東大士族,就是他一脈相承不希望東吳皇權受到威脅思想的延續。
-
3 # 藤樹先生
我們在講陸遜其人之前先說點其他的——說說吳郡士族,那時是東漢年間,顧陸朱張這歷史上的吳郡四姓便萌生於此時,他們皆是士族,高門大戶,看到時局日益崩壞,為保一方家業,悄悄積攢實力,倒都也是一方淨土,稱得上是萬里肅清,很是吸引流民來附,其中,陸家,是佼佼者。當時的陸家家主是陸康,陸康有傳於《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這說明他有相當顯著的政績,很是在東漢末年那一片混亂地方中引人注目,引起了朝廷的多次讚賞,認為陸康是個有才能的人,多次升遷他,四姓之一的陸姓遂崛起於吳地。
陸康先後擔任高成縣令、武陵太守、桂陽太守、樂安太守,按道理來講,陸康再熬上個幾年,按照東漢年間的傳統,下一步就要到中央任職了,看看陸康的政績,起碼起步是個九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陸康清廉似水、不美權貴,還上表勸諫漢靈帝遠離宦官、不要奢侈浪費,漢靈帝勃然大怒,陸康只得丟官返鄉。
不過東漢末年的局勢,那是非常動盪,像陸康這樣有能力的人怎麼可能真的沒有出頭之日呢,廬江郡出現起義軍連結江夏等地的起義軍勢力,多達十餘萬,攻陷了四個縣。朝廷思來想去,想到了熟悉南方地理的陸康,於是任命陸康理所應當的又變成了廬江太守。陸康就任後,不負眾望,輕而易舉的對起義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了,但是,廬江太守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特別是當隔壁的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袁術選擇登基稱帝,袁術他的割據勢力,在哪裡呢?剛剛說了,在廬江太守陸康的隔壁——壽春,既然做鄰居了,袁術認為,你的就該是我的,所以,袁術向陸康索要米,畢竟袁術和他的軍隊都是要吃飯的,而陸康就尷尬了,你要吃飯,我也要吃飯啊,而且你袁術是叛逆啊,我這麼個大漢忠臣怎麼可能和你交往! ▲孫權
陸康態度讓袁術大怒,此時袁術想起來自己手下有一員虎將——孫策,於是派孫策攻打陸康,陸康的家族逢此戰亂,包括陸康在內死了近一半。
說完了陸康,我們再來說說陸遜,他出身於吳郡士族,他的祖父就是上文的陸康。建安八年,孫策死後,此時江東基本上全被孫家所攻下,孫權接管了江東政權,隨後向廣大江東地區徵辟良才,陸遜一身抱負,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克服兩家複雜的關係這種心理壓力正式加入孫權幕府,此後他很快被孫權賞識,之後獨立平山越、調任中央、夷陵破劉備、出將入相直至東吳丞相。
隨著陸遜地位的水漲船高,孫權有的時候開始忌諱了,時常自問自己的才能是否比得上陸遜,陸遜和自己家族的那段恩怨真的放開了嗎?換做是自己自己能不能放開?這一連續的疑問隨著孫權的疑心病日益嚴重,在這期間孫權兩次嘗試帶兵進攻合肥——乘著曹魏主力被牽制合肥空虛,結果分別成就了曹魏張遼威震逍遙津、李典樂進等人的威名,合肥簡直成了孫權的一生之敵。這個時候孫權看著那麼能打人望還那麼高的陸遜心情就更復雜了。
我們最後詳細說一下孫權,孫權這個人政治才華是有的,但是軍事方面確實是短板,而且孫權氣量不大,晚年還非要縱容皇子爭位,因為孫權喜歡四兒子孫霸,而陸遜等一大批朝廷重臣都支援第一順位繼承人太子孫和,孫權惱羞成怒多次,在當時陸遜已然生病的時候多次派使者去折辱陸遜 ,最後竟然將陸遜氣死了。
但孫權這個人氣量實在小的可怕,為他孫家歷下這麼多功勞的元老重臣被他氣死後,他竟然還在後面找到機會——陸遜之子陸抗葬父於蘇州,還都謝恩時,別出心裁的拿出陸遜的許多條罪狀,與剛剛被氣死了爹的陸抗一一核實,歎為觀止,歎為觀止。攤上這麼個主子,難怪,陸遜晚年如此淒涼。
-
4 # 小鴻哥
陸遜是在三國志中魏、蜀、吳志近二百人的傳中,和蜀漢諸葛亮各自獨一卷的。這是除三國之主才有的待遇,可見陸遜的重要性和能力。但這樣的名將在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不得志。雖然地位官位越來越高,但實權卻不見得增加。是東吳四大英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陸遜(183-245年),三國志: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從公元203年開始進入孫氏政權。歷任: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這些都是小官,陸遜所部有兩千人)因為陸家是江東大族,孫權把孫策女兒嫁給陸遜。
但陸遜開始得到重用重視是從公元219年開始。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七八月水淹七軍。關羽威震華夏。大約在九月十月呂蒙想偷襲荊州,發現關羽在荊州留了很多備兵防備東吳。於是裝病準備回建業。陸遜親自去求見呂蒙,建議趁機偷襲荊州。呂蒙雖然表面上不贊同,其實他是很贊成的。於是向孫權推由陸遜接任上游統帥。呂蒙跟孫權說了兩條理由。1陸遜有大才2陸遜沒有名氣,能忽悠關羽。陸遜到陸口後馬上寫了封信給關羽,拍盡關羽馬屁。關羽於是調荊州備兵北上前線。公元219年閏十月東吳偷襲荊州,十一月攻下江陵公安。陸遜則率軍攻零陵武陵建,並把守川口。公元219年十二斬殺關羽。公元220年在奪得荊州不久後,呂蒙真的病重了。我覺得陸遜自己也認為成為東吳將領頭號人物的時代來了。可是卻不是如此。因為孫權又問呂蒙誰可以繼任,說明孫權不想把軍權交到陸遜手上或者說是江東世族手上。呂蒙也知道,於是推薦朱然。朱然雖然是江東人,但派系卻不是江東的。因為其父朱治(朱然是朱治姐姐的兒子,過繼的)早年就跟孫堅、策南征北戰。(算是從龍之臣)加上朱然又是孫權同學。呂蒙去世後,孫權賜朱然假節,鎮守江一陵。 而陸遜只是做為一員將領守川口而已。三國志: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開始率軍東征,東吳節節敗退,十二月吳班等人已經推進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軍推進到夷道猇亭。孫權不得已重新起用陸遜。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公元222年六月,陸遜擊敗劉備。
從此之後陸遜成為東吳軍事頭號人物:領荊州牧,江陵侯、假黃鉞、大都督、上大將軍、右都護、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後任丞相。(公元244年)陸遜最後鬱鬱而終。我認為是:
陸遜成為東吳 軍事頭號人物二十年間,本以為能發揮才能建功立業。但實際上之後東吳歷次北伐,陸遜都沒有怎麼參與。往往是孫權親統大軍,下面一幫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從公元227年至公元241年,東吳進行了九次北伐。但孫權卻沒有把指揮權完全交給陸遜,大多時候陸遜成打醬油的了。往往北伐孫權都親統大軍,或者交給淮泗將領。這段時間很少見到陸遜,有記錄也是一筆帶過。 三國志: 公元227年孫權自率眾攻石陽,及至旋師,潘璋斷後。公元228年孫權至皖,公元231年孫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俟之,凌覺而走。233年權向合肥新城。公元234年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可以知道但凡北伐,吳軍主力都是孫權撐控的。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孫權給陸遜的人馬不過萬人。三國志: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 後來有人建議聯絡蜀漢使其攻攻隴西。朱然諸葛瑾的部隊歸陸遜指揮,從荊州北上。朱桓攻淮南壽春,陛下您率主力攻豫州淮陽。孫權沒有聽從。)九次北伐孫權親率大軍的有五次,將領全是淮泗、流亡北士。陸遜只參與三次而已。而且兩次不過萬人,都是配角。陸遜的看似地位越來越高,孫權也表現的極為信任。例如1每次回蜀漢丞相諸葛亮書信,一定先讓陸遜先看過。如果陸遜認為不好,孫權馬上修改。2讓陸遜輔助太子孫登。3曹魏伐吳時,據三國志陸遜傳陸機為遜銘:乃假公(陸遜)黃鉞,統御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主上執鞭,百司屈膝。(因為此時孫權只是吳王,還未稱帝。攝行王事,百司屈膝。就是劉備也沒有給諸葛亮這樣的待遇吧)4孫權把自己車蓋給陸遜乘坐,又命左右覆蓋陸遜出入宮殿的大門。孫權脫下裙帽和帶金環的腰帶贈送他,親自給陸遜戴上。還在酒宴上為陸遜跳舞。 但實際上孫權只是表面隆其遇而已,並非真心重用。
孫權不信任重用原因有三:1陸是江東大世族,孫權只是利用。2陸孫有仇,當年袁術派孫策打陸康(從祖父)。陸家百餘口人因此死者過半。(後漢書陸康傳: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政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而陸遜是從祖父陸康養大的。三國志陸遜傳: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3陸遜是孫策女婿,孫權的江東是孫策打下來的。古人更認同父死子繼。若陸遜扶植孫策兒的發難,這是很大的威脅。 陸遜一生輝煌的時候是奪荊州、大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之後並未再現輝煌,地位官職雖然越來越高。北伐曹魏大多也沒參與,即使是參與也是在孫權的眼皮底下。要不就是配角,九次北伐僅僅是三次。其中兩次還是偏軍。4東吳的隱患不在外而在內,江東豪強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孫權死後司馬師想趁機伐吳。鄧艾反對講: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孫策建立的江東政權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內:江東人不服統治,六郡有的地方還未完成征服。例如山越人,四十年後才平定。據三國志: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
孫策的江東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來的,而且殺了不少人。孫盛評價: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孫權繼位初情況不容樂觀。據三國志: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孫策號為小霸王跟楚霸王項羽很像,都是想用武力經營天下。司馬遷評價項羽: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陸遜最後的結局,據三國志陸遜傳:遜憤恚致卒。就是說陸遜是因怨恨而死。怨恨的對像不用說就是孫權。當時東吳發生南魯黨爭,即使太子孫休和魯王孫霸爭位。東吳舉國分成南黨和魯黨。
陸遜是保太子的,多次上書給孫權。孫權反而數次派人去責罵陸遜。陸遜會怨恨而死,我覺得原因有:1自孫權稱帝后,自已才能得不到發揮。陸遜是何等聰明的人,豈能不知道孫權的意思。陸遜覺得自己後半生受壓制。2陸遜數次上書保太子,為的是東吳政權的穩固。卻不被孫權所理解,反而數次派人責罵。陸遜本身也是士人,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3前面也說到自夷陵之戰後,陸遜的待遇和孫權對其恩寵也是三國少有。可是之後一系列事情讓陸遜大失所望。孫權稱帝后讓呂壹監察百官,大搞特務統治。呂壹告江夏太守刁嘉毀訕誹謗國家政事,孫權把刁嘉下獄了。眾人為自保都講聽到過。只是是儀講沒有聽過,孫權詔旨要嚴厲審問是儀。大臣們都不敢說話。三國志是儀傳: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孫權這才放了兩人。陸遜對孫權任用呂壹的反應。據三國志陸遜傳: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與太常潘濬(曾是劉備手下,東吳偷襲荊州後歸降東吳了)同心憂之,言至流涕。 潘濬還曾計劃在宴席的時候刺殺呂壹。後來孫權處死了呂壹,以平息眾怒。但我認為孫權心知肚明,只是拿呂壹當槍使。 南魯黨爭(太子和魯王爭皇位,最後賜死魯迂孫霸廢掉太子孫和。對兒子都如此,何況他人),藉著黨爭處死、流放、免官了一批江東人。而且首先拿顧、陸兩家開刀。(陸顧兩家勢力最大而且是姻親)流亡北士淮泗將領沒事,反而升官。絕對是孫權故意造成黨爭的,因為是他給魯王的待遇跟太子一樣才引起黨爭。江東士族軍政高官的只有陸遜和顧雍,但一個沒權個顧問。陸遜地位太高,而且又沒什麼把柄。孫權只能不斷派人斥責陸遜,內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很難聽的話。三國志: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太子孫和也廢掉了。原因:老子防著江東人,你卻跟他們好的穿一條褲子)南魯黨爭之後,軍政最高官都由流亡北士擔任。步騭(流亡北士)任丞相,諸葛恪(流亡北士之後)任大將軍駐武昌。孫權臨終前任命諸葛恪和滕胤為輔政大臣,都是流亡北士之後。
公元245年陸遜憤恚而死。陸軍跟周瑜魯肅呂蒙並稱東吳四大英將,對東吳的建立都有很大功績。陸遜的待遇都遠超過三人,但在孫權心裡陸遜是永遠無法跟三人相比。從四人死後孫權所為就可知。周瑜: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魯肅:權為舉哀,又臨其葬。呂蒙: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而陸遜死,孫權連一絲哀傷都沒有。 後來陸遜兒子得到任用,有次到建業養病。孫權又開始用淚盾,並讓陸抗把以前他斥責陸遜色的書信都燒掉。三國志: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所以今天並不知道孫權斥責的內容。
回覆列表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用計大敗關羽。
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保住了處於劣勢的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陸遜為吳國鞠躬盡瘁一生,為何會鬱鬱而終呢?
從直接原因來看。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
孫和的探子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其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互通訊息。陸遜聽二人言,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
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洩,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
而事情的幕後原因,就是四個字,功高震主。
陸遜本來只是一員戰將,在赤壁之戰時曾經領兵出場,之後也在東吳前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手下幹過活。可當他立下破荊州殺關羽,戰猇亭敗劉備的功勞後,他的威信在軍隊中迅速上升,已經成了名至實歸的東吳第一大將。並且後來孫權還任命他做丞相,統領文官,可謂是位極人臣。
這樣來看陸遜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掌握了大權。這就很像當年的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就是這樣的情景嗎?如果從蜀國的情況看,諸葛亮也是這樣,雖說諸葛亮握有大權,但諸葛亮還是非常忠誠的,從來沒有不臣之心。後主劉禪叫他,他隨叫隨到。並且諸葛亮是後主劉禪的“相父”,劉禪也敬他三分。
而陸遜就不一樣了。陸遜是孫策的女婿,孫權的後輩。並且他和孫權只是上下級關係,並沒有特殊的感情,孫權對他的賞識遠不及當年的都督周瑜。
並且當時吳國沒有大的戰事,國家處於穩定階段。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陸遜的用處,也就沒有了當年那麼大,雖然並沒有任何跡象證明陸遜有不臣之心,可是孫權還是決定,除之以絕後患。
陸遜看人極準,頗有先見之明。諸葛恪剛愎自負,楊竺盛名在外,陸遜斷言他們終會敗亡。可惜,算得別人算不了自己,最終他自己也不得善終,真是可悲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