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泥泥526

    水滸傳的話題是俠客,少年年輕有餘,怕壞事。三國演義結局是都以淒涼收場,老年人陽氣衰弱,容易憂鬱,對心裡有影響。

  • 2 # 藍天沃土成愛民

    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是一句在民間流傳的老話。中國是以孔孟之道為教人處世的禮義之邦,而《水滸》《三國演義》這兩部著名古典小說在故事編排、情節設計、人物塑造上各有特色,也各有侷限性。先說《水滸傳》。它是一部描寫草莽英雄在社會上打打殺殺的江湖風雲小說。小說中的所謂英雄好漢以殺人放火為榮,雖然反的是貪官汙吏,但其以所謂“義氣”為標準,而達到這一標準的手段就是“打”和“殺”,所謂為朋友“兩脅插刀”。而李達這樣人物更是毫無標準的殺人。野蠻、暴力、義氣至上,放蕩任性,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所謂梁山好漢共同特點。青少年血氣方剛,易憤怒、易衝動,情緒強於理智,讀了這類書很容易獲得同感,於是模仿學習,於是把自己當做書中的“好漢”,於是在社會上橫衝直撞,於是老子天下第一,於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正是老年人所擔心的,於是有了“少不讀水滸”的說教。再說《三國演義》,它是一部描寫政治軍事鬥爭的歷史演義小說,非常成功的描寫了曹操、諸葛亮、劉備等一大批歷史英雄人物,也非常成功地寫了這一歷史時期諸多歷史事件。既然是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鬥爭策略、技巧、手段等等,自然人物之間的互鬥心機、巧沒機關以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等等。老年人本來心機較重,又有處世經驗,於是人們就害怕老年人學了“三國”後會更加“老奸巨滑”。於是就有了“老不看三國”的說法。在筆者看來,這兩句話有很大的片面性。《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兩部很好的歷史小說,很值得一讀。關鍵是讀者的立足點和看問題的方法。讀者有了正確的世界觀,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無論老少多讀一點書總是好的。

  • 3 # 三分鐘歷史故事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是兩部十分精彩的小說,小說情節渲染力十足,容易讓人身臨其境。這兩部小說刻畫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讀者讀完很容易對小說裡的一些優秀人物產生崇拜,從而刻意去模仿一些人物的行為。

    少不讀水滸

    《水滸傳》將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描寫的入木三分,梁山好漢忠義勇猛,血氣方剛。其中武松、林沖、魯智深等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典型。青少年很容易受到書中人物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老不讀三國

    《三國演義》將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場面再現,主要描寫了諸侯之間爾虞我詐互相算計。書中各種計謀層出不窮,一些軍師例如諸葛亮、司馬懿都已經成為了智慧的化身。老人讀了三國容易老奸巨猾,不再本分做人。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這句話不是說這兩部名著不好,而是說這兩部名著刻畫人物非常生動,容易讓人引起共鳴。

  • 4 # 庸人良品

    四大名著當屬《西遊記》最為深刻。所以沒有人生經歷讀不懂。

    《西遊記》看光怪陸離,象是神話小說。還有人說《西遊記》為佛教備書,指桑罵道。其實不盡然。《西遊記》師徒五人,基本代表了中國的五種人生狀態。

    唐僧。領袖級人物,本人沒啥本事,但是出身最好,前世是佛祖的大弟子,今世是唐王李世民的御弟。用通俗講,命好!即使命好,成大事也需經十足的磨礪。

    悟能。原是天逢元帥,犯罪投錯胎。人不人,妖不妖的。被唐僧收為徒弟,本事不大,想爭取存在感,好吃好色又懶,必須長張“八戒嘴”,時常說些大師兄的壞話。

    白龍馬。沒有法號。出身端正,原是玉龍三太子。身份和本領自然不能跟三位師兄相提並論,於是只有埋頭苦幹的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偶爾顯身,也無濟於事。

    大家想想,每個人在社會上大致都可以對標這五類人。好在吳承恩在《西遊記》給大家一個暗示:只要您受足磨難,有機會成佛、成菩薩或是金剛菩提。

  • 5 # 芭蕉鹿

    少不讀水滸:《水講傳》多講打鬥,注重人和人之間的情義,少年人血氣方剛,尤其是18-25歲之間;讀了《水滸傳》容易被它鼓動得頭腦發熱,成為作奸犯科之徒。老不看三國: 其實最通俗的說法應該,老人本來富於人生經驗,再讀《三國》就容易變成老奸巨 滑,《三國》裡面充滿著權術與奸詐而言的,但是從另外一面來說也是智慧的表現。

    不同的觀點

    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推翻這幾個字來理解《三國》和《水滸傳》,再看水滸,也可以教導年輕人要有一顆敬畏的心,看最後他們的結局就可以知道,明白團結的主要性,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在法律的範圍內;

    而老年人,就帶有很明顯的“庸人哲學”的色彩在裡面,老了就應該兩耳不聽窗外事,但是老人何嘗不可以從《三國》裡面品味出人生感悟,和對家國更深刻的裡面。然而它們不是一點道理沒有過去有句俗語,從這些告誡中可以看出《三國》與《水滸》的思想傾向。

  • 6 # 枸杞緣淵

    人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據我所瞭解的理由是這樣的,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少不讀水滸,因為水滸傳的主要內容是在宣揚兄弟哥們兒義氣。年輕人的感性大於理性,比較講究哥們兒義氣,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差,還有就是對自己做出的行為所要承擔的責任不是特別的清楚。水滸這種熱血劇很燃,容易讓年輕人做事不顧慮後果,自毀前程。現實中這種熱血暴力的事件多數發生在那些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尤其在近幾年,校園暴力頻發,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作為過來人,其實當時發生在我們 頭上的校園暴力也是不在少數,基本每天都有發生。記憶當中尤為深刻的兩件事是:當時高一有個高個子男生,長得也比較壯實,虎背熊腰的,可是性格比較軟弱,經常被一些高年級的“壞學生”欺負,有次實在忍不住了,一怒之捅了七個人,最後因為事情鬧得太大,被迫輟學,結束了學海生涯;還有一件是發生在別的學校的,故事當中的主人公期初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好學生,經常被欺負。直到後來發生的一次校園欺凌事件當中他的一條胳膊被打折了。然後他也性情大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跟小說“壞蛋是怎樣煉成的”當中的主人公“謝文東”一樣,不堪欺凌最終爆發了,成了學校裡的一個小老大。再到後來和另外一個老大約架,直接被一刀捅死,一個生命就此凋零了。衝動的代價有時候真的太大,年輕人是特別容易衝動的,所以還是少看一些水滸、古惑仔之類的電視劇。當然有人會說我看怎麼就沒事,自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就不要追責於影視劇。對啊,正因為控制不了才不能看啊。我也沒說影視作品的不好,我也看這些。只是人的生性不一樣,不適合看的人還是不看的好。就跟玩遊戲,刷手機一樣,有的人雖然玩但是能控制自己,而有些就會沉迷網路。

    二、老不看三國。三國是玩的是計謀。對於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來講,並不會有太大的啟發。他們肚子裡也沒那麼多彎彎繞,內心也沒那麼陰暗。但老人就不同。俗話說“人老成精”,老人們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及經驗。讀的深了,就會拿去實踐,算計別人,玩陰謀詭計。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本人也比較好三國演義,每次看的時候就會看到這樣的評論,“小時候喜歡劉備,因為劉備仁義,曹操奸詐小人;長大後喜歡曹操,因為曹操真實,劉備假仁假義。”這個世界上純粹的善良是很難存在,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論對錯的是小孩子,談利弊的才是成年人。我們生活的周圍佈滿了利益關係網,哪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啊!意氣用事,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越作越死。

  • 7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水滸傳》裡梁山的那些都是些敢作敢為的人物,在那個時代可稱是扶弱懲惡的英雄好漢。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行俠仗義人物。年少之人夲耒就處於血氣方剛的年華,如再學學那些英雄人物脾氣性格,那等於火上交油,會產生不利於少年的效果,物極必反,使他變成一個遇事不理智,喜歡打打拼拼、兇狠狡詐的人物。這種影響對青少年的成長、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巜三國演義》裡都是些老滑頭,陰險狡詐,做事狠毒之人。講的是大謀略,機關祘盡。人老了,夲耒就精練了,不必再學那些。再者《三國演義》的後期看後使人很悲涼、沮喪。使人消極悲觀,對一切大失所望,失去信心。特別是看了蜀國的衰亡,令人興嘆!年老的人夲耒就鬥志不旺甚至沒了鬥志,看了這些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對一切失去信心,沒了積極性,消極悲觀。所以老的看巜三國演\義》,如把握不住,不能自撥,那對他們耒說,影響是極大的!

    老的看《三國演義》有兩種消極影響。

  • 8 # 儒釋道緣

    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是俗語,世上沒有不可讀不可看的書,只有讀不懂看不會的人。在民間由於文化水平低,對書中內容不正把握而產生的此語。

    《水滸》是表面上反映強人傳記,不懼怕官好打報不平,這樣易貪官司。在中國古代老百姓懼怕打官司,這部書與百姓的價值觀相違背,因此少年不能正確認識,不讓少年產生英雄主義的思想。

    《三國》是表面上用計來代人的本領的,中國古人崇尚質樸,對於善用計的人心中很討厭,對那些搞陰謀鬼計的人為反派。然書中曹操與孔明給後世的留下的多是計殺他人,因此人們不讓老人成為老而奸詐之輩。

    英雄待有英雄出,強人背後有強人。對別人攻擊力大的人,回報也是更強的攻擊力。計上計,計中計,善用計的人得長壽的有幾人。人算不可能大過天,故人算不如天算。所以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智慧。

  • 9 # 歷史之一粟

    一般的理解是水滸傳是一部講述叛亂,它的精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年輕人,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受到水滸傳的鼓舞,難免遇到點不順心的事,便想學著水滸傳一樣造反,因此少不讀水滸。而三國演義一般被認為是一部講述三國權謀,奇計的小說,老年人本來就經過幾十年的人生經驗,處事老辣,再讀三國,就容易老謀深算,因此說老不看三國。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理解,同樣也有道理。

    對於古時候的底層人民而言,水滸傳裡面充斥著各種底層人民的無奈。楊志、武松、林沖等空有一身武藝,尚且報國無門。更何況一般的人民百姓,底層的人民向上的渠道基本上被堵死了。少年人本該是躊躇滿志,滿腔熱血,投身祖國美好河山建設中的時候,如果被水滸傳這種悲觀思想所渲染,喪失鬥志,鬱鬱寡歡,不思進取,更極端的就是落草為寇。因此少不讀水滸。

    三國演義中的兩位主要的主人公便是劉備和諸葛亮。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有半個荊州的立足之地,攻下益州和漢中的時候已是58歲高齡。然而情況急轉直下,荊州城破,關羽戰死,積累了大半輩子的家當,卻在夷陵之戰中輸了個精光,怎麼能不讓老年人潸然淚下呢。另外一個主人公諸葛亮同樣如此,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以一己之力拯救大漢,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每次北伐,都是以各種原因功敗垂成,怎麼能不讓老年人心痛不已。因此老不看三國。

  • 10 # 泊圖泊途

    個人認為這句話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絕不是真理。

    《水滸傳》的故事假如透過電視劇或者簡要文字版本來了解,情節能突出一個英雄豪傑勇鬥貪官汙吏的主題,但實際上無論是影視劇或者簡版的書都捨去了相當部分的醜陋行徑(至少現在人們這樣認為)。《三國演義》演的到是比較符合原著。

    省去的有哪些?

    比如梁山人的生存方式,梁山人馬的生存方式主要靠搶,規模小的時候搶劫過路客商,規模大的時候搶官府農莊,期間隨著底盤的擴大,水產、物資都佔為己有,周圍的百姓的生計遭受到了很大影響。咋不告官?官員一是不一定打的過樑山人馬,二是進行“征剿”前還得盤剝百姓。

    (《水滸傳》影視劇宋江、吳用等)

    梁山人中原來當差的人武將倒是看得出些許氣節,但是監獄節級戴宗,文吏宋江都不是什麼好官,雷橫和朱仝雖然有義氣,但畢竟還是違反法規。(不得不說一點,這是亂世中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他們或許也沒辦法,或許只是一種選擇。但是假如認識不到這一點,那讀出來的味道則完全不同。)教書先生吳用不安分,潯陽江三霸那是徹底的惡霸,叫他好漢也只能說他們打架厲害。僅以現代的視角看,的確沒什麼好稱道的。

    (《水滸傳》劇中楊志和牛二)

    還比如一些行兇,行刑的文字也很血腥,畫面感很強,也算得上省去的細節。

    所以有人說少不看《水滸》,說句實話,少年真的未必能看的那麼仔細,那些“不良”細節對於少年既枯燥又無用,很多人只看脈絡。對於這些粗讀的人來說,其實不影響什麼。

    《三國》指的當然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又如何?

    《三國演義》的側面有很多,其中一面便是陰謀詭計,這些勾心鬥角在書中的確非常生動,但是拿到現實中又未必完全奏效。我們我們喜歡的老年人要麼慈眉善目,要麼充滿智慧。但是估計沒有人喜歡勾心鬥角的老人,老人年紀一大,每天無所事事,假如就研究些算計的事,確實容易造成家庭不和。我覺得這可能是老不看《三國》的原因。

    (《三國演義》劇中的關羽和張飛)

    書裡面稍不留神兩個人就會打起來,不知道會不會激發老人的意氣,我趕覺這種可能性不大。

    個人認為這句話道理是有些道理,但絕不是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情感總是很脆弱?